2007-04
3

不安

By xrspook @ 19:11:21 归类于: 烂日记

下午快要去上课的时候手机震动,然后自动关机,也不知道是电话还是短信,反正,我看不到了,把手机充电。上课回来,打开手机,看到了如此一句话“阿婆被骗了钱 三千元——***”。我的第一反应是呆了,接踵而来的不是愤怒不是对那个骗钱的家伙的责备,而是莫名其妙的内疚、心痛。钱是个原因,情更是原因。

洗澡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原来外婆用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个好人,但我却仿佛还没做什么回报,比如说像昨晚看的《夏洛的网》(电影,2006)里的小女孩Fern为Wilbur所做的。已经八十多了,我从来没想过要教会老人写数字或她自己的名字。要发生的始终要发生,无论那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我还是从来没接受过教育的外婆,但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那些骗子打我的主意。

家里的电话一直打不通,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妈,作为外婆的二女儿,她肯定是最火爆的一个,有点害怕,但我还是要打电话回去问个究竟。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虽然这一切似乎都来得太晚了。心里忐忑,隐隐作痛。

昨天梦里我找到了交到了学西语的老师,同时我也梦见了已经死去的故人。生活总是这样,喜忧参半。

但,现在,我只想把电话打通。

2007-04
2

我看“拒绝长大”

By xrspook @ 18:06:38 归类于: 烂日记

好不容易今天看了报纸,看到了《广州日报》的02版:导读与索引有如此一个标题——“大一女生喝水竟用奶瓶”。只是觉得好笑,但一点不惊讶,虽然还没见过身边的大学生喝奶瓶,但文章中的一些“大学生拒绝长大”的行为“用奶瓶喝水,喜欢看漫画书和动画片、穿大号童装……”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我无聊的时候也会看动画片,在下午5~6点的时候到处都是动画片,我能看什么。至于“穿大号童装”宿舍的某些女生就很喜欢,可以说她们有时买衣服也尽量去挑大号童装。“看漫画书”这东西小孩未必能做,因为现在的漫画书太那个了,简直我现在看都觉得有点那个,漫画书有给小孩看的也有给大人看的。

不同意“大学生拒绝长大”但如果说某些行为就是“拒绝长大”,我觉得未必。还记得英叔当年说有些年轻人说“饭饭”、“手手”之类的词语,我觉得这才算100%的“拒绝长大”。通常做这些事的女生我都觉得她们在装可爱,如果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她们怎么会说出那些听了都不顺耳的词呢?!再归根到底,是谁造就了这些“拒绝长大”?家长、男/女朋友……若在女生要买奶瓶当水壶的时候家长强硬拒绝,如果在女朋友说“饭饭”的时候男朋友说她两句,或者像英叔那样干脆飙她,那么那些“拒绝长大”还会出现吗?这些“拒绝”就如现在正火热的“追星”那样,不是一时半刻造就的,是很多人的共同软弱造就了那些没道理的畸形年轻人。

真确的人生观,正确的指导真的很在重要,在必要时应该用强制手段。“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其实这些说法已经存在好久了,怎么现代人又开始犯这些错误呢?

2007-04
1

愚人了

By xrspook @ 18:24:06 归类于: 烂日记

愚人节,我愚人了。昨晚惊讶地发现自己那套《儿童百科全书(不列颠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已经成为了绝版的东西,那套书1989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之后就没有再翻印过,印数为1-3660册。难怪不久前的某次有人留言说要买我的书。从来没想过要把书卖掉,因为那书留给了我很特殊的回忆,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拥有的,但当父母告诉我那厚厚的4册是我的书的时候我真的兴奋了好一阵,那对一个小朋友来说真的是很厚很厚的书。里面的图文丰富,当还看不懂文字的时候那些图画已经十分吸引我。

把绝版的消息告诉妈,妈很自豪很兴奋。她说那书是我5岁时六一儿童节的礼物。她和爸当年也商量了好久才买下书,虽然5岁我的不可能看明白,但正如的我想像,他们原来是先自己看,然后陪我看,给我讲故事,但很可惜,他们自己没看过也没给我讲故事。妈昨晚告诉我如果今天告诉我爸,他一定会很兴奋的,但爸今天的反应实在是令人感到惊愕、不可理喻。他兴奋不兴奋我不知道,但他的理论是既然有人要买那书,而那书却对我没用,凑巧卖掉算了。他的反应太令人失望了。他是个文学迷,怎么他就对这些书如此的狠心,对那书他一点感情都没有。从他的语气,他对那书很不屑,觉得那书没什么大不了。我和我妈二人和我爸一人是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的,母女俩都对爸的反应蔑视到极点。我不屑我爸的书是正确的,既然他从来不从我的角度去想问题,我为什么要理解他。那个200%的蛀书书呆子,对科学的书最为看不起,于是在生活中他也是不会转弯的倔老头。他甚至连看电器的说明书也不屑。代沟啊!我和我爸相差42年,他似乎从来没让我感到骄傲过,于是我学我妈,要坚强,再坚强,那男人太不可靠了,把他本该做的也做了就万无一失,否则就很有风险。不是我不信任男的,是男的从来就没有让我们可以安心信任过。

梦里回到了小学,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些方位布局简直是一模一样。看到了当年最有火气的教数学的“恐龙”孔老师,虽然衣着变了,但他依然火暴。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当面狠狠地跟他唱对台一次。他没有对我发飙,却给了我一个很无辜的样子,我纯粹是之闹着玩,马上不好意思地拍拍他的肩膀道歉。说了好一阵子,他终于理解了我的white lie了。他怎么这也当真,但真的很可爱。从前的xrspook一直是孔老师的乖乖女,我的反动大概很让他意外吧。幸好这都只是个梦,我有叛逆的心理,但仍没真的做出叛逆的行为。大概是因为在看《霍乱时期的爱情》所以有清晰的回望过去的大脑活动吧。

愚人节,没人愚我,但我却在梦里愚人了。

2007-03
31

从白领饭盒想到……

By xrspook @ 20:49:14 归类于: 烂日记

以前我从来不觉得要去上班就得自带饭盒,但事实是这是最最普遍的现实,白领的真正生活部分。

表姐刚去工作就得天天带饭盒,而姨妈则经常为饭盒而烦恼。当时我对自己说,我不会把这麻烦事留给妈的,不就一顿午饭嘛,但现在,几乎所有开始工作的年轻人都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我也得有点关注这东西了。几乎所有的写字楼单位都不自带饭堂,于是午饭这东西大家就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偶尔来个饭盒当然没问题,偶尔出去啜一顿也很不错,但天天如此对“荷包”(广州话:钱包)不好,对身体也不好,于是饭盒一族应运而生。似乎大家是吃得科学了,但似乎大家都只是把负担卸到了为办公室族准备饭盒的家长身上。如果午饭盒是自己准备的当然没问题,你喜欢怎样就怎样,但在我知道的人中几乎没人是自完成这个操作的,大家都只会想,“不就是晚饭多做些”,但你们有考虑过他们为了煮什么菜能放到明天中午而烦恼吗?你们无奈要带饭盒这的确没办法,但总不能把这烦恼继续传递给他人吧!

工作本该是独立的象征,我们该给父母自由的机会了,但现在,父母有似乎担负起了准备饭盒的慢性责任了,儿女们一直干那工作他们一天得劳心那个事。孩子小的时候学校有课间餐和午餐,中学高中大学,学校的饭堂可以搞定一切,但想不到出来工作后,他们又得成为孩子中午的“米饭班主”。

很自然,我想到了午餐供应生意。为什么就从来没有公司承担办公一族们的吃饭问题呢?在办公室、服务业在广州的发展趋势看来这行业必然发展不可。统一的制作,一条龙式的配送,公司要做的不是提供各色菜式,我们只是要吃的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我们没有日式、韩式、美式、法式菜,我们提供的只是最为普通的家常便饭,甚至饭菜都不是煎炒而只是蒸煮的。我们可以做出“真功夫”经常标榜的“原盅蒸饭”,若只是提供蒸煮菜式完全可以用机械化来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大规模、机械化就可以做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卫生程度、降低经营成本,为什么不呢?若白领要吃煎炒炸他们可以到其它的餐厅,但就我的生活习惯而言,生活的很多时间还是吃些很普通的家常便饭。中央集中制作,然后“热链”(冻肉的一系列输送为“冷链”,而午餐供应做的是热菜供应,所以就编个“热链”)输送。我们提供的将不是小份饭菜(就是外卖那样的一小份一小份),而是各种型号的盘菜(一些小公司只有十几人,而各人口味不同),我们不提供个人餐具,每次的菜盘必须回收,因为环保应从每人做起。每星期我们会推出可选的菜式,每次送餐完毕我们可以即使收集下次需要的菜式和份量的订单,或个消费单位可以在订餐的前一天完成预定。这个午餐供应公司在硬件方面需要一个储藏原料的冷库,制作午餐的厂房和相应加工机械,保证“热链”的送餐车队,一系列清洗和消毒的机械设备;在软件方面,我们需要一队善于采购和处理订单的好手,当然少不了有责任心的车队司机。

如果在做机械的可行性报告之前我发现了如此一个市场,我一定会做这方面的可行性报告的。“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希望天下人都能吃好饭,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饭,大家都得吃,人吃饭的就应该有解决吃饭的。要实行这个公司其实也很难,因为即便要在小学中学推广统一的早餐午餐尚且困难,何况是要在那些挑剔的办公室一族中推广,但没试过,谁又知道一定不行呢?!

2007-03
30

“追星”感慨

By xrspook @ 21:30:09 归类于: 烂日记

记得我小的时候(大概小学五、六年级)曾有过我的父母曾不是我的父母的心理,对爸的抗拒特大,经常幻想自己有个更高更强的父亲,觉得无论妈的工友还是同学的爸爸都要比自己的父亲强,因为我把仿佛只只会抄字典。“隔壁饭菜特别香”、“外国的月亮分外明”的确很能反映当时我的心情。甚至傻傻地想我的“亲生父母”会很快把我接走。看电视多了,甚至把里面都某些演员当做自己的父亲或哥哥,不过那些父亲和哥哥都只是在特别情况下“出现”,比如说在妈骂或打我一顿后。

今天(2007-03-30)细细地看了广州日报A6要闻(主要包括“拿什么拯救你 杨家母女”和“救助之 路谁来医治病态追星? ”)和B10:每日保健(包括:“狂热追星族是怎么炼成的”)两版文章,一直觉得自己在追星方面挺疯狂的,但相比之下,我很理性也很懂事。我十分清楚“星”不是我的全部,虽然在“追”,但我甚至在他生日的时候发几个图片或写几句西文祝福我也不屑,开始是忘了,后来是故意不干。我觉得星给我的更多是理性,教会我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个好人。而我的星也的确教会了我一些做人的原则,告诉了我一些正确的世界观,他的知识广阔因此也开拓了我的视野。人没有动力是不会发奋的,所以我做事得有个目标,但对星的所有行为不尽认同,甚至对他得某些不当行为我甚至会批评咒骂,在朋友面前批判。做人得有个方向,我对我的“星”特了解,于是我就以那为模板,然后发展我自己的特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是为了追星而追星,人是要活的,饭是要吃的,所以钱是一定要挣的,追星也需要钱,所以,追星用来作为一种嗜好,一种生活中的嗜好还好,但绝对不是生活的主流,人生的全部。觉得自己在处理“星”和正常生活还是不错的,在学习忙的时候我会觉得追星是负累,很随便完成该做的就去认真做我自己的事,在闲来无空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去研究研究,看点相关文章甚至激情澎湃地做点翻译。

我从不掩饰,我只所以那么热衷西班牙语是因为我的“星”,我的最初目标是要在学会西文后把那些大家极端渴望的西文原声电视剧翻译了,但现在,我更愿意去真的靠个西文翻译证书,加入WTO的中国一定很需要食品方面的专业人士,西班牙和拉美绝打多数国家都说西语,我有我的用武之地。虽然不喜欢做生意,但我们的公司要那些国家打什么食品交道,我还是很乐意的。那些科技性的外语资料比那些无厘头的明星访问好应付多了。即便我长大了,工作了,甚至结婚了有自己的家庭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会一直“追”,那对我来说就好像吃饭睡觉是平常的习惯。

每个人的生活都各不相同,我们不是为某人而活,我们走的应该是自己的路,“星”只是路上的某些风光,而我们特爱瞄多几眼而已。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