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看世界
前天收拾东西,发现我的一本2004-10的National Geographic怎么也找不到,那可是我第一本买的28块的National Geographic,也是我看得最详细的,里面有夏威夷火山,哥伦比亚土著还有我非常喜欢也特别可爱的雪狐,当时我喜欢的主题里面就有这些,可以说他是我买回来的4本National Geographic中我最喜爱的,但现在,不见了……
这本是我第一次用英语的读物来看世界,但早在童年,早在很久很久的时候原来一套叫做《儿童百科全书》(不列颠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书已经给我了一个窥探世界的窗。
好厚好厚的一本,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图画和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外国故事和那些外国新事物。遍及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实,说真的,如果说《十万个为什么》是用来给学龄儿童解答疑难的,那么这个百科全书一定是给孩子启蒙的。什么都不深,但处处是知识,孩子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他们不需要深入研究,但他们要有广阔的视角。就如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挑食的习惯,要让他们习惯广泛吸取,孜孜不倦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家长要成就的不是一个个解题机器,而是培养颗颗对未来,对外界探索的心。这种心态比什么都好,孩子以后的学习也会轻松好多。要培养的是自觉。到底前路该怎么挑选父母其实只应该提出多方面的参考,但最终孩子选择什么路,这是他们的自由。
但现在,现在的社会是怎么一个社会,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已经起码把他/她前20年的路定好了。吸收知识的年龄就是徘徊于少年宫和学校当然还有各色的“兴趣班”,兴趣是这样培养的吗?强迫出来的兴趣不能说绝对是件坏事,但相比自然形成的兴趣,它的魅力显然可能逊色不少。让孩子捧着书,独自探索世界,制造一个个问号然后继续探寻下去,不好吗?胡思乱想自己在古希腊,妄想自己和哥伦布在一起,假想自己正生活于摩天大楼公寓,梦想未来有机器人保姆的世界。这一切一切怎么都可以从“兴趣班”学回来。我觉得,与其带孩子去上各个增长知识的兴趣班,还不如亲身带孩子出去走走,那种关系就像人们不断地吃各种号称能够补充身体需要的维生素和补品而忽律正常的饮食习惯和正确的饮食搭配。社会是最好的老师,父母是重要的老师,是最近在咫尺的老师,也是最最遥远的老师。
不妨在孩子有疑问的时候挺身而出做一回“博学家”做一回英雄,不好吗?有空陪陪孩子,哪怕和他们一同胡思乱想。
小孩子是未成型的淘泥,他们的很多形态都未定,所以就要趁着这个机会努力地引导。还记得我的好几个同学都是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的,归根到底为什么?因为小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或接触得很少,当小孩没有什么抗拒心理的时候不去适应当他们长大,知道什么是值钱,什么是不好吃的时候,他们就变成了挑食专家。内陆不吃鱼的人一下子间很难接受海鱼的腥味,不喝马奶的人好简单才忍得住那种苏味,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上面理论的结果。
不要给小孩子的世界覆盖太多的滤镜(就是不要引导一些主观的判断),也不要把孩子的“活动范围”圈定得太小了,别小看他们的小眼睛和小脑袋。要给他们的因该是一个这时广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