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关建筑与文化
如今走进这些古老的建筑,总会把破旧的形容词与它联系,事实上又如何呢?只有在我们真正了解了它的文化背景后,才能感受到它巨大的魅力。
礼仪家教:
在这些书香世代的大家族里,人们对光耀门楣是十分重视的。这可以从大门上瓷雕的图案,如:牡丹、喜鹊、梅花、蝙蝠等,还有毛笔、香炉,可见他们对后代寄予了极大的托付。而香炉,则有两种意义:一、是拜祭祖先,希望后代不要忘记祖先的付出,好好学习;二、是一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希望有男丁继后香火。祖先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在这种封建思想的长期熏染下,即使后来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最早的广州,却始终不能完全摆脱这种观念。
趟栊门:
在西关的建筑中,一向倍受瞩目的,就是趟栊门。简简单单的几条木柱就包括了我国建筑的精华。这趟栊门不像现在的门那样密封,看来当时人们之间是十分信赖的,社会也很稳定。但一横一横极其高的木柱,则体现了西关人那种高傲、眼角高的性格。(特别是有钱人)
西关人性格的形成:
别看这趟栊门通风透气,但整个大屋里却是很密封的。屋里没有直接的窗户,只有两个小小的通气口,上面搭个棚,下雨时可以遮些雨,但当屋里乌烟密布就挺难散出去了,所以当你走进西关大屋时,总会觉得很闷,喘不过气来。也许这就决定了西关人的寒酸、市侩。宽阔的大屋内,人们可以打打麻将,聊聊天,西关人也爱串家门,但却不爱让别人到自己家里来。可见他们也是很爱热闹不爱静的性格。
然而一些典型的小市民性格,在一些穷苦人家中更能体现。像那深入、阴暗的竹筒屋,恰是西关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的体现。
西关文化的现状:
但毕竟西关人家已经越来越少,而且很多传统的西关建筑已经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除了少数被引为文物保护单位外,其它都被拆除或重新修葺,已找不到旧西关的那种韵味了。可西关人还在,他们那种市侩、吝啬、聪明、爱热闹的性格至今仍没改变,也许哪天当你经过西关小巷,还能听见“落雨大,水浸街”的儿歌,看见那些正在为别人拔汗毛的老婆婆,尝到那诱人的“飞机榄”。
四、后记
通过窗口我们视线可以接触多少世界呢?相信每一个都会说:“很少。”但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跳出生活的小圈子,用“小眼”看“大世界”。这不但使我们了解广州历史,更重要的是跳出“主观看世界”的有色框框,客观辨证地看待文化。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这次对“西关建筑文化”的研究让我们领会到广州文化的源远流长,让我们体会到以往的无知与浅薄,不能单靠主观妄下定论。客观性是调查研究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在研究时也慢慢形成了“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起着规范作用。
广州的文化也有着两面性,即不可单凭缺点把其一概否定;亦不可照单全收。鲁迅的“拿来主义”正好概括了“拿来”的方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强调了批判地吸收文化的重要性。继承是容易的,但继承的目的是在于发扬和制造,据我们了解世界的许多文化都渐渐地熄微,这并不是继承的时候出错了,只是失去发扬,创造的机会。正如儒家的学说有了孟子的发扬才流传千古。所以我们现在所关心的就是广州文化是否能代代流颂。为此,我们才定下了以“西关建筑体现广州文化”作为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我们的关注,才能让“广州文化”这长明灯真正的长明不熄。
参考资料:
⒈www.lwnet.gz.gov.cn 西关民俗馆
⒉www.lwa.com.cn 荔湾政府网
⒊《广州建筑》
⒋西关博物馆
⒌《广州历史——近代篇》
⒍《广州地理考察》
⒎《广州地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