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我最喜欢写的是感受,我擅长写的是观察总结分析,我最弱爆的是天马行空乱吹一通。我并没有故意扬长避短神马,但原来这种配比在我还是个小学生开始写作文的时候就已经形成。要写好感受需要一定的积累,没有经验没有对比感受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感受不出来。光是描述叙述只需到位就可以,因为目的是让别人有个轮廓知道在干嘛,但如果还有下一步总结分析,同样的需要经验积累。
还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上作文课,老师给了个开头,点名让我们接下去,我是那个被点名起来然后完全不知所措脑子里一片空白的人。没有“编故事”的能耐这又怎么了?!结果那天,我起码站了15分钟才憋出了一些情节好让自己坐下。我至今无法理解那些为啥看着棵大榕树也能写出N多好词好句且什么写作手法都用上的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TA跟TA没有任何感情可言,怎么就可以吐槽出那么多?而那些比喻排比拟人等等之类的写作手法到底最终目的何在?让这棵大榕树更容易被你理解么?现在,如果要我去写的话我宁愿写一段我跟这棵大榕树的故事或者我在大榕树下看到过让我记忆深刻的故事。不过呢,如果作文限定文体是写景的话,我这就完全跑偏了。高中以后,很多考试作文要求里都多了这么一句“不限文体”,从那时开始我就没有刻意分辨过自己到底在用什么模式去写作。已经彻底不记得小学语文老师是怎么教我们写作文的了。语文语文,认识汉字,懂得词语,语法不错,所有最终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里能说出写出正常靠谱甚至是非常漂亮的文章。但偏偏在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人生真正的文章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经过一定的积累每人都应该到达一个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或许对那些文科细胞超发达的人来说只需几年,普通人如果天天都写的话或许需要十几年,能力稍差的或许需要几十年,有些真的有障碍或许一辈子都达不到那个境界。
在四六级以后很多人的生活里几乎就没有了英语,同理,在高考结束后很多人几乎不再写作。荒废就是这么来的。在闭塞的从前每到要写年终总结那都是相当令人头大的时候,但现在,search、copy就解决了一切。为什么居然愿意用别人的东西去代表自己一年的奋斗呢!做这种事的人从来都不会觉得这种“被代表”很侮辱。每天都没有记录,几乎没经历过什么他们觉得是大事的事,只是上班了等下班,对他们来说把时间浪费在“写总结”上非常愚蠢且真的没啥可写。
估计没有一个被要求写作文的小学生觉得自己灵感喷涌,要写的东西如流水般滔滔不断,相反,应该所有人都有过“我实在想不出写点什么”的窘境。现在看来,写不出来不是因为你没东西可写,而是因为你一直没写所以该被捕捉的素材你都视而不见而已。如果现在我是老师,学生问我怎么才能轻松写、天天写,我知道那个感觉,但却不知道如何言传。因为这不是一个数学公式,背下来,套进去使用就好了,“写得出来”这种技能需要积累和养成习惯,养成习惯需要21天,如果你能连续1个月写日记的话,1个月后估计你就能不怎么费劲地继续写了。
为什么学生时写作被称呼为“写作文”呢?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