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
23

数字的力量

By xrspook @ 9:10:46 归类于: 烂日记

还记得小学高年级的时候,老师第一次让我们写读后感,那是读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然后写自己的感受,那篇文章好像是老舍《养花》。在那之前,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具体应该用什么模式去写,只是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写。出来的效果有点让我惊讶,因为我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相比于平时的其它作文来说,那个分数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真的天生擅长写读后感,因为那一次以后,老师在课堂上详细说了读后感应该怎么写,从哪些方面入手,要什么样的顺序,要什么样的结构。在说完该怎么写以后我们又写了几篇读后感,但往后的读后感,对我来说,就没有第一次那么惊艳了。虽然相比于其他作文来说,还是会好一点,但是,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平。

这么多文式,我是不是就比较擅长那方面呢?写记叙文,自我感觉一般般,我只能把事情叙述出来,但并不能像某些高手的样把那说得波澜不惊。说明文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相对来说,会好一些,但实际上,有些东西我想表达,但因为不能表达,所以有点压抑。议论文的感觉有点像读后感,但是议论文,你必须得讲道理,而我又是那种,不怎么爱读书的人,所以你叫我列事例讲道理,我兜来兜去也都是那么一点点的东西,看多了会觉得非常的烦,我自己都烦我自己。大学的好段时间里,每看完一本书,我都会写个读后感,但渐渐那被丢淡了。一方面是因为我看书的频率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越来越懒。从前看完一本书我会写读后感,刚看完一部电视剧或看完一部电影,我却未必会写观后感。工作以后好长时间看完GA,Smackdown或者PPV以后,我都会写观后感。但与其说那是观后感,不如说我又把剧情重复了一遍,以我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样的做法我觉得不是观后感。我叙述的部分比我个人的感受还要多。虽然观后感你不陈述事实,没办法发表你个人的意见,因为你得设想其他人没看过这东西。我不喜欢看诗,也不喜欢看散文,不只是不喜欢看,而且是很讨厌。所以我没办法像某些人一样,看着落日就可以发表一番感想,我做不到。我觉得那些,状人状物可以写出一大堆修饰词、比喻句、排比句之类东西的人是在做词语堆砌。那些描述或许可以让你当时想象出情况如何,但看完以后脑子里会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留下。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数字最终才会让我最有感触。数字是理性的,看了数字以后的感受是感情。你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把数字罗列出来,但是,那些数字所含有的分量以及在脑子里印下的痕迹,不是那么容易就会被抹杀掉。简简单单几个数字的威力,比一大堆的排比句来得还要强烈。所以回看我自己blog里面的文章,那些我觉得血液澎湃的,通常都跟数字有关。有些数字可能你不会记得具体是多少,但是看到那个数字,想到那个环境你自然会觉得真的很厉害。数字的效果就是这样!为什么米叔FAT TO FIT视频里面要出现好几个数字呢?首先是他峰值体重的时候是97公斤,体脂含量是38%,到视频的最后,体脂含量计算出来是9.67%。作为一个路人甲,你可以通过看图片去想象,那是一个怎么疯狂的过程,作为一个内行人,给出了体脂含量这个数,你自然而然会莫名钦佩这个人,这些数字背后的努力想想都心酸啊。他完全可以不给出97公斤,而只说接近一百公斤,他可以说大概10%不是9.67%。为什么要这么精确?因为数字越是精确,给人的感觉越真实越有力量。证明那是的的确确的事实,而不是随口瞎掰出来的。如果某些数字你的确不能确定其准确性,直接不说而用排比句比喻句可能会更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数字表现自己的认真负责的程度,因为有些人做事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往后可能要总结,可能要用到某些积累回来的数字。数字的呈现是一个最终结果的展示,但更重要的是数字积累的过程,那里包含了非常多的故事。一个用数字讲故事的人,会首先把数字摆出来,然后用后面的文字去描述具体情况。我非常喜欢用这种手法去写东西,这不是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但是外国人这么干很常见。学校的作文课上,老师不会跟你说得这么干,但是,在科学文献的写作里,只要你看多了就明白,高手都非常擅长这个。

今天是2016年12月23号,Dangal终于在印度本土上映了。

有话要说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