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叫卖声
很偶然遇上了广州新闻频道重播新闻日日睇2007年夏天制作的“酒干倘卖无”系列节目,让我感慨万分。和他们制作的都市文身、广州之珠、2008春运系列节目一样,我每次都会被震撼一番。G4把很多很普通很平常的东西串在一起,而那些平凡则正是我们太习以为常,忽略了的。说起我们小时候的故事我们都至少可以做一集节目,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选择让记忆尘封,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让时间把它们风化。大概是因为生活太忙,我们都来也匆匆(不是“冲冲”哦,不要往WC那里想,嘻嘻),去也冲冲,多了随便,少了总结。G4给我什么感觉呢,他们时常提醒我,一些身边的、社会的东西依旧发展着,需要我们驻足、关注。他们把我停住了,我开始学着去怀缅过去,分析现在。和一般的新闻不同,他们不用官方的眼光去报道,多了老百姓的关怀和体贴。少有新闻节目可经常留住我的心,让我天天关注。
说回“酒干倘卖无”,由3个部分组成——恩宁路、艺术家、猎德村。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一部分,第二个部分我觉得味道有点怪,而相比之下第三个部分显然没有第一部分深刻。2007年的6月我也去过恩宁路,那天很热,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2007-06-19)前后,因为我记得那天广州刚好在珠江举行扒龙舟,在G4中出现的很多画面也是我照片的一部分。当时和sunfruitsfish一起去,第一次不和父母去恩宁路,走街串巷,那些充满感情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很新鲜很陌生,我们似乎能理解那种情,但谁又能说得出到底是不是那个味呢。和G4一样,我们对八和会馆感兴趣、对八和会馆对面不远的一个有关毛主席的对联有兴趣,对恩宁路的铜器铺有兴趣,对某条街的一个计划生育宣传有兴趣,对那些鲜红偌大的“拆”字有兴趣,对太华楼有兴趣……不过我们不是记者,从前也不住在那附近,我们走不进百姓家,我们去不了太华楼附近的阿婆家里,我们上不了某个骑楼的阿姨那里,也没有和铜器铺阿叔聊天的机会。单靠建筑、单靠照片能留住的情不多。万物本无情,而人有情,人把心思花在物上了,于是物也有情了。那天的拍照并不能调动我太多的“情”,于是照片一直存在相机里,然后又随便存到了电脑上,今天找起来才发现原来家里的电脑不曾存档。若真丢失了,万分可惜啊!!!
为什么我觉得“酒干倘卖无”那里恩宁路做得比猎德村好呢?因为前者把记者的看法和当地居民的看法很好地融合了起来,而且重点是后者,但在猎德村那部分我感受到的更多出发点只是源于记者本身。记者本不是村里人,哪里可以叙述出最深层的情呢?好记者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她能有多么的博学,他/她最厉害的招数是发觉、发觉一些很深层的东西,通过对话的方式把它们引出来,把一些很高深的问题用大家都能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得有很好的转化表达能力哦!当然,那种敏锐的触觉也必不可少。
酒干倘卖无,收买烂铜烂铁……曾几何时,广州的街头经常飘荡着这些声音,但那些日子已经远去。不过,细细咀嚼,依旧余味深长……
好象广州现在也还有很多叫卖声哟,而且给城管追着满街跑……
xrspook 对 落乱清 的回复: 2008-04-14 00:20:10
感觉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