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书狂
相比电脑的电子图书,我更爱有纸和油墨味的书。给我一种真实感,一种历史的感觉,一种特殊的气氛。同时,看着自己书柜的书籍在增加也是一种乐趣,所以我为书狂。
看完《等待野蛮人》以后,对J.M Coetzee这个南非作家非常感兴趣。 《等待野蛮人》给我的感觉有点像《百年孤独》 ,但看完后没有那么郁闷,没有为《百年孤独》里的家族而感到同情,为他们的厄运而伤心了好一段日子。看完《等待野蛮人》以后我的心十分平静,思想伸向远方,但到底在哪里我不知道。令我血脉沸腾的是故事中间的部分。那些比较恐怖的描写,没有加入任何个人的因素,作者的感情,但却让我如同亲身经历般痛苦,所有的东西如同历历在目。
那一段段描写摧残人的片段,我的感触特别深。犹如那个情景就发生在你面前,你看着一条条伤痕的制造过程,一声声叫喊的呻吟,但你只能做一个旁观者。我内心的正义在驱使我要去抱打不平,但我却只有站在清晰看到的位置观看的份儿。但同时我的内心又是如此的矛盾,我又害怕我伸张正义的下场会好象老行政长官那样。同样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前后好象呼应出现的描写XX的片段,是那么清晰,但又那么模糊。正部小说压根儿就是一部用超大屏幕,环回视角,震撼音效向我播放的电影。清晰的片段就在眼前,但我只能做旁观者,心半随着情节而时快时慢,我完全沉浸在《等待野蛮人》其中。
于是今天决定又去把J.M Coetzee的余下作品搬回家,我没打算买他出名的作品《聊》 ,因为现在只有上海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是硬皮的,在床上躺着看得不方便(习惯躺着看书,因此眼睛也……)。没有买的也有《彼得堡的大师》 ,看见名字就知道在说某人,我不喜欢。于是就买了《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青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随便翻看了《青春》和《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感觉并不如《等待野蛮人》强烈,可能与译者有关吧。
突然发现自己迷上的《百年孤独》和《等待野蛮人》都是在故事中有强烈的反映社会某些问题的作品。但我并不喜欢看完全写实的作品,我更爱那些作品中有些不现实的东西,如果真的把所有问题都通过实在来表达,那就太没水平了。通过寓言类的故事,我会感触特别深。因为我喜欢自己挖掘,我也不喜欢看到作者过多的自我评论什么的。白描使人有深感触,那真的高啊!
同样是现代主义作品,我不喜欢《墙上的斑点》 ,因为它太不知怎么说,看着斑点想一大堆东西,我能体会到的就是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但看完我的心没有斑点波澜。同样不喜欢的就是《等待戈多》 ,太深奥了,我不明白,因此没有涟漪。我需要的是从简单中可引出大问题的东西,但因为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太深。现代主义作品的先父——卡夫卡,他的《变形记》我也挺喜欢,很渴望能看到他出名的作品《城堡》 ,因为好象每说到现代主义的作品或作家都会提到它,真的很想见识一下。
今天也买了《书虫——第六级》 (包括: 《简·爱》、《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苔丝》都是英文简写及对照本),还有《剑桥国际英语3》的录音带,还有《新概念英语的词汇手册》 。都是去省图批买的,虽然都有8折,但都买了102.3元。同时发现《现代西班牙语》的第4、5册果然没有录音带卖,大部分都只剩下第一册的录音带,难道广州突然有很多人学西文?
不管如何,我为书狂,又狂掉了一张“红色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