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
26

疯狂往事

By xrspook @ 21:33:12 归类于: 烂日记

志在四方

记得读大学后某次和初中的班主任见面的时候我透露了我的疯狂。那个疯狂是在高中后期发生的,大学后那股疯劲以不及当年。但我疯狂得很含蓄,因为我选择了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对象,冥冥中我觉得那样更好。和老师的谈话当中我好像有点忏悔,因为可能就是因为高三有时过于疯狂于是导致我到了华农而不是广外。但我又好像一点都不后悔我的疯狂,如果不是疯狂了我是绝对不会把广外放在我的第一志愿,因为我从来就不觉得我要做一个普通女性该做的职业,比如说文员,比如说翻译。没有了那个疯狂,即便有肖鹏老师这个催化剂大概我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不会对英语和其它外语有什么渴望。

有利有弊,没有纯白也不会有纯黑。

两人聊起来才发现原来老师也曾经有她疯狂的时候。她说她当年把海报都贴满了房间,你可以想像她当年用了多少方法寻找她能找到的疯狂收藏品。相比之下,我没她疯,因为在中国大陆绝对不会有我的疯狂对象的海报,除非是我打印出来。同时我也很幸运,我的疯狂是与网络同步,因为网络,我虽然没有把房间贴满海报,但电脑里却从网络上下载了几万张照片,虽然是批量下载,但起码也下了5个小时。当时的疯狂举动就是为了我能在脱机的时候浏览。但实际上下载完后我根本没有仔细浏览过,我只是满足我下载的欲望而已。我的疯狂疯狂得很含蓄,起码家里的人和学校的人根本不知道我在疯狂,我继续是我的乖乖女。大概每个年轻人都有如此的疯狂经历,有人是表现在玩游戏上,有人是表现在看电视上,我则表现在下载上。

我还发现,我和班主任疯狂的理由有点相似,我们疯狂的是内在而不在外表,是人品内涵而不在体型样貌。当我把疯狂的详细告诉老师时,她觉得我能有这样的疯狂很好,因为我所疯狂的能让我从其身上学到东西。为有价值而疯狂,值!而且不会后悔。老师疯狂到她的对象死去而停止,而我,大概也一样吧。

疯狂过后还是觉得人要有疯狂的对象才可以努力地活下去,有目标才有动力。我经常一个人的时候会傻傻地对自己说:“你不要逼我,逼我你不会有好下场的!”我不喜欢靠压力而努力,不喜欢靠客观的动力推我前进,我还是喜欢靠自己发光发热。“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这是胡伯伯(高中一物理老师)说的一句话,因为只要有热就会有红外线,红外线是光的一种,于是人只要活着就能发热发光。

年轻人就应该志在四方,能疯就疯,只要疯狂不伤及他人就好了。

2006-08
25

狗狗“大笨”

By xrspook @ 21:43:59 归类于: 烂日记

大笨~~

昨天终于把早该写的实验方案赶了出来,老师开始对我组不满意除了因为我组老是发生出人意料的意外以外,我组一直都没有提交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嘛,其实也只不过是个大概因为大家都不熟悉,如果实验方案能写成论文的实验步骤那样清晰明白我们大概就不需要开始做实验了,直接写论文报告就好。开始一直以为实验方案是什么大块头,但原来只是一个很粗略的步骤而已。现在我已经完全清楚了我该干些什么,下一步是什么,虽然具体步骤还有待研究但方向已经出来了。埋片观察暂时是我们的最后步骤,如果不能通过镜检,发现是特殊以后的步骤就免谈。除了需要继续努力做“基本操作”以外我们还需要运气。成功就是实力+运气。

图片是我一直说的“大笨”,宿舍楼下N多狗狗中的一只,我最喜欢它了。他很有教养的,不会像其它小狗那样随便乱叫。同时他很特别,他不是一般常见的土狗,样子一看就能认出来,还有一点,他似乎特别脏,长毛的,经常趴这趴那,脏是必然的,但我觉得脏没关系啊。我一样可以逗他,缺少了和他身体接触的确有点遗憾,但只要看到他我就高兴。

由于“大笨”和“大奔”发音相近,如果要我挑,我会选择“大笨”,他的确笨头笨脑的,眼镜都藏在了毛发里面,闲逛的时候总是摇摇晃晃。当你叫他名字的时候他就会精神起来。昨天早上看到他懒懒地趴在一边,于是和我同行的小珊同学就轻轻地喊了声:“笨笨(发音与奔奔相似)~~”他就马上跳了起来,跟着我么走了5米左右,由于我们没有进一步行动他就停了下来,就地趴下,继续他的休闲生活。喜欢他还有一个原因,他挺“壮”的,有点胖,但还不至于肥肉乱赘的状态,不喜欢瘦瘦的狗狗,本来狗给人就是安全感和亲切感,一眼就看到狗狗肚子的肋骨,好像他有病一般,于是我的定型思维就会想到瘦瘦的狗有什么病,寄生虫?**炎?不安全,不好。

记得以前见过个词“大奔头”,什么是“大奔头”?我现在还不懂?应该是用来形容一种发型,但,什么是“大奔”?与跑车奔驰有关吗?在这个问题上我很白痴,在母语广州话中不存在如此名词。其实“大奔”在普通话发音里就已经暗含了“大奔儿”,自动加入儿化音会更为顺口和亲切,这是因为儿音的拉长了原有的发音。

不管“大笨”也好,“大奔”也好,他就是我喜欢的狗狗。

2006-08
24

实验是个累人活

By xrspook @ 21:12:46 归类于: 烂日记

关于实验,你知道吗?

实验我从来不觉得特别好玩,因为本人粗心,因此差错经常。对我来说,实验是个累人活,但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呢?盗贼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盗窃抢夺钱财,冒险家要抓在垂直的峭壁上挑战极限,而作为一个科学工者就必须在枯燥的实验室里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了一个目标重复同一个步骤。

今天照了几张相,本来想用别的方式来打造今天的主题图片,但我却发现了一张实际的,合乎我心理状态的好东东。

星期二(2006-08-22)的时候看了翡翠台的“邵逸夫奖2006”,其中讲述了得奖者——王晓东。41岁的王晓东是到现在为止最年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他是生物界的精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发现一种神秘的线粒体蛋白质Smac,该蛋白质可让“长生不死”的癌变细胞“自杀”,就是说他找到了一条攻陷癌症的密道了。他很聪明,他的运气也不错。科学界有很多聪明的人,但他们可能只是平平淡淡就一辈子。这个赌博不是赌徒你说了算,庄家是大自然,它说了算。

关于王晓东,故事讲到他被聘用为北京生命研究所所长,于是就顺带说了一个快要出国的姐姐在研究所的故事。那个姐姐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读的是植物学,今年大四毕业,准备到外国继续深造,这个暑假就在研究所学习工作。大概是到实验室多了,我看所有的东西更为不同一般,在短短的影片中我发现了老师说他下了2000元定金,在云南制作但还没寄到广州的有螺口的试管。在片子里,他们根本就不用我们所见的试管,全部都是用那种螺口的。片子里的那个微生物实验必须的超净工作台和我在院楼见过的最先进的工作台样子相似。他们做实验必须带手套,移液枪和显微镜形影不离……多么好的实验环境啊!这时画外音响起了,旁白说这个姐姐觉得这里朝9晚7的工作很累人,而且她觉得很无助,实验似乎老是没有进展……朝9晚7就很累人吗?我觉得只要那10个小时里能准时有饭吃就已经很不错了。实验就是这样,在真正的科学界没有可以速战速决的实验。她还是读植物学的呢!怎么会没有做过“组织培养”,必须要有非一般的耐性方可完成,到底大四的毕业论文她是怎么过关的?有真的做实验吗?还是靠非一般的语言组织能力堆砌论文资料过关?我不得而知。

我,只是个做了个把月实验的人就已经知道实验的道路就是不断地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的过程。没有胜利的曙光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不是大学课程里编者为我们设置好过程和结果的验证实验,实验,是个不断试验的过程。要正确面对前途的一片黑暗是个科学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但黑暗不等于没有方向,黑暗中失去了眼睛,我们还有耳朵,我们还有触觉,要不懈你才会到达黑暗的尽头,走向光明大道。

记得看到那位姐姐的迷茫和辛酸的时候妈突然对我说:“你知道了吗?”当然,我早就有心理准备了。相比于那位姐姐的心理状态我觉得我更为成熟。

2006-08
23

回望2006年暑假

By xrspook @ 23:49:10 归类于: 烂日记

暑假过去了

暑假快结束了,到底我干了些什么?

2006暑假的开端的确是挺丰富多彩的,实验+翻译,两个东西都是做的时候觉得很痛苦但痛过以后就觉得挺自豪,起码在做那些东西的时候我没有浪费时间。但暑假的后段呢?进入8月以后整个生物钟都好像乱了,翻译完全结束,实验变成了一个星期2天。

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我很想开始做6级的阅读,但4级的阴影还把我笼罩着。我想静下心来看书,但偏偏我选的是博尔赫斯,他的阅读量实在太多了,他所接触的文学实在是太广泛了,我好像无法在他身上找到共同话题,他从来都不会无中生有瞎掰一个故事,每一个情节每一处描写都是有根有据的,因为我所知道的实在太有限,所以我根本无法去理解。他不是专于一处的文学家,他的风格好像让我有点无所适从,即便是他的传记《生活在迷宫——博尔赫斯传》也读得我好辛苦,没有一张图片,里面尽是文学家和作品的堆积,其中还包括很多博尔赫斯作品的选段,但我连那个文学家都不知道是谁,哪里又会知道他们的风格如何,叫我如何理解博尔赫斯的评论呢?偏偏博尔赫斯就是喜欢对各种我不认识的作家作评论,我的天啊!我投降!多年的学习,多年积累的东西在那里毫无用处,我根本就是一窍不通。大概博尔赫斯和钱钟书在某个程度上有多少的相似吧,通多语言的人,读多语言作品的作家,于是他们作品里所含的信息的量就变得一般人无法接受,我不希望我能全部都懂,因为如果我真的懂了我就是**文学家了,我该到北大当院士了,但我不是,我只是个普通人,一个本来就没有多大兴趣的普通人。

而且我很不认同博尔赫斯的一个做人风格。大概他是出生在有钱人的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于是他可以“全身心”地做他的作家。他根本不想如何赚钱,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赡养长辈,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关心保护妹妹,反倒,是妹妹一直在呵护这个有点怪的哥哥。作为一个文学家,博尔赫斯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博尔赫斯是失败的。如果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满足,你如何走你的文学之路?!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人最基本就是要赚钱,要活下去就要赚钱,但博尔赫斯却习惯目空这一切。书不能当饭吃,因为博尔赫斯没有穷过,所以他错过了人生本该经历的重要一课。我是个现实的人,即便我疯狂地爱上某些东西我也会让所爱在可行的范围内施展。与其要通过书来感受世界的一切不如自己出去走一遭。人还有很多与生俱来的责任,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就有责任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做回一点什么。正如昨天无意中浏览到的一个节目里一个爸爸抱着女儿说:“我小的时候我爸没有参与我的任何照顾工作,但我不想错过这些美妙的时刻。现在,我在帮她换尿片,以后酒药她给我换了……”如果自己都照顾不了如何照顾他人,人啊,不能太自私,人有无限的欲望,但人也得学会克制。

看来我不是通过博尔赫斯的作品学到了什么,反倒是从他的人生经历知道了好多一些我不曾听说过的事实。

2006-08
22

孩子·名著

By xrspook @ 20:29:07 归类于: 烂日记

讨厌名著?

平时不怎么翻家里订的《广州日报》,昨天报纸的一个标题把我吸引住了——《孩子,你为何对名著“无动于衷”》(该文章的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6-08/21/content_14872636.htm)。孩子和名著这段日子的确扯上了不少关系。现在,我不算是个很乖的孩子但我也没有被家长所谓的“‘乱七八糟’的闲书”、“‘不务正业’的读物”、“‘洪水猛兽’的读物”所迷住,我只能说是个口味比较奇怪的名著读者。

我也是从孩子那里走过来,我完全明白一些东西。曾经我是个疯狂的动漫迷,《圣斗士星矢》(表哥那里掠夺而来)看了N遍以后还是继续看N+N遍。曾经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专业户。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是我读的第一本长篇读物。也不知道为什么能读得下几本几百页的书,平时读那几百字的课文都会烦躁,但武侠小说就有它的魅力让你读下去。金庸的小说我是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是《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以金庸武侠小说开头第一个字连成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分别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中我只有“书”和“倚”没有看。可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中小学时我的童话书。家里没有整套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却有整套的金庸武侠小说。

记得小学的时候妈对我说:“你要注意小说中的描写啊,那些景物的描写很不错……”但我从来都不会注意,我注意的只是流畅的故事情节,故事人物的各个动作和心理活动。于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发现我的写作有明显的提高,虽然写景和描述方面还不是最优秀但我却能写出真实流畅的心理活动,作出发自内心的评论,因为武侠小说,在无意之中我学会了什么是“真情实感”,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觉得真情实感比堆砌所谓材料更有价值。我最喜欢的武侠作品是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里面的心理活动简直就到达了十分高超的境界,同时《鹿鼎记》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韦小宝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他是“无招胜有招”的典范,如果说金庸武侠小说中那个人物更有实际教育意义我一定会选韦小宝。韦小宝他不只是个小滑头,他是个很会处事待人的天才。别人说不同年龄的人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这句话用在《鹿鼎记》上同样行得通。“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是高中时数学老师黄传龙老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同样用在“名著”和“非名著”上依然行得通。到底什么是“名著”,什么是“垃圾”?只是人们不同的观点而已。

看到报纸文章的前部我真的觉得很好笑,如果说女儿不喜欢读《红楼梦》,家长你又读过了吗?你又有多少的记忆和见解?既然家长自己都不能身先士卒,你们有什么资格“强迫”孩子们去阅读?回想你们的童年,你们真的觉得阅读半明不白的四大名著很好玩吗?要孩子们能走正路阅读很重要的是引导。记得当年我开始读《笑傲江湖》是因为我妈开始读了,于是我就跟着读起来。她白天去上班,我暑假白天就在家里猛赶妈的进度。(开始时我只能朗读来读书,后来学会了快速默读,于是就把妈远远抛离了)如果家长和孩子一同读就可以有交流,有交流才有继续读下去的冲动,特别面对那些类似古文状的名著。当孩子问一句“爸,你觉得***是个怎样的人?”而当爸的的却一点都不知道,你们觉得你们还有强迫孩子阅读名著的权力吗?不觉得有点没面子吗?读名著不单是要孩子增长见识,增长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我觉得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既然根本理解不了所谓名著的主人公到底在干什么而同时又没有人指导的话,他们所能从“垃圾读物”得到的做人道理大概更多。起码读“垃圾读物”也能有身边的人共同分享经验。

再看看现在市面上,你能经常看到那些巴掌大的话得很精美的《三国演义》或《水浒传》小人书了吗?无可否认,你不能看到,取而代之你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日本漫画。谁之过?难道日本漫画能再一夜之间把所有小人书都取代了不成?为什么大人们你们能看着那些所谓“垃圾读物”逐渐吞没“名著”?如果能让小人书重镇威风的话大概日本漫画就不能在中国市场再风光下去了,但有这个可能吗?大概妈妈爸爸们小的时候也是读小人书名著长大的吧,但为什么你们现在却狠心地把砖头名著扔给孩子们?如果能选择的话,你觉得孩子会选择图画还是文字呢?家长们一边在无边慨叹却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引导方面的重要性。你们喜欢看韩剧,孩子们能不喜欢看吗?你们喜欢看八卦新闻,孩子们能不追星吗?再问一问自己,到底自己现在是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不能以身作则,不能为孩子所信服。

“既然名著那么好,为什么父母自己不看呢?……既然看了,怎么他们又为什么一点都好像不知道呢?……那么看来有什么用啊?……”

孩子不是天生就讨厌名著就抵制名著,最最重要的是家长的导向、舆论的导向和环境的熏陶。当你置身于漫画的包围之下,有多少孩子能不为其打动?!名著,那些好像永远只属于书架的虫子和蜘蛛伴侣的金子,孩子们能发觉多少?父母,你们因该做个指引孩子发掘金子的藏宝图。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