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
7

阅读的黄金周

By xrspook @ 18:27:02 归类于: 烂日记

黄金周到今天为止我已经放了9.5的假了,算上明天早上的0.5天,我的黄金周有10天!

花了一半的时间睡觉,花了一天的时间完成中英文的pectin实验报告,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2本书,花了几乎一天的时间下载、浏览网页和写blog。余下的就是和家人们在一起,逛超市,弄吃的什么的。

卡夫卡的《城堡》让我感到阴沉郁闷,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又确实让我从兴奋轻松变成了沉思悲伤。一边看一边在埋怨《永别了,武器》里面那些经常要我花心思去判别谁在说话的对话。在那书里,对话都只用双引号括着,然后独成一行,没有人称,每次都让我恼怒。《永别了,武器》用第一人称写,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本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所以到底主角是怎么个模样,我还是不大清楚。主角是美国人,名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名字·中名·姓,名字是父母给他起的,是他们对孩子的希望,中名通常是用来纪念某人,比如说亲戚或其它什么的人,姓就肯定是他老子留给的也没什么可以改。书中有时称呼名字,有时是中名,有时是姓,每次说到那东西我都是楞了一下,翻翻书的前面简介,然后恍然大悟。所以全书看完,我还不大习惯称呼主角的名字而选择继续称呼他为《永别了,武器》里的主角。

小时候看书太少,或基本不开书。现在却似乎在恶补,但我仍只是爱上看非最流行的外国小说。为什么不看中国的呢?因为那些作者,特别是最著名的往往喜欢在书中加入自己的很多见解。小说本来就应该留给读者去思考想像,我可不想看故事结果变成了议论文或说明文。为什么要大量看书呢?因为写文章和翻译的需要,写给论文出来,思路清晰狗屁不通,不行的!要翻译就得有扎实的文学根底,否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觉得行不通。语文一向都是我的死穴,死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是那些语文基础知识有问题,记得高考的那些语文基础选择题我是出奇的低分,至于阅读就一时灵一时不灵,但对外国文章通常灵,对中国的通常不灵,也不知道是我对那些作品真的不了解还是对出题的那人的思路无法接受。作文还过得去,所以还可以苟且从事非专业的翻译,但相比于身边专业的人士,我可是200%的相形见绌。

若小时候有什么“每天阅读课外书1小时”的推广活动,大概现在的我就很不同了,不过我觉得现在这个模样也还行:)

xrspook的新翻译(很就以前的旧闻了,嘻嘻):星期二将首播“艾娃”

2007-05
7

该死的战争

By xrspook @ 11:52:37 归类于: 书痴

永别了,武器

书名: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作者:[美]海明威(Hemingway, E.)
译者:林疑今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04
ISBN:7-5327-3434-X/I·1984

海明威的书中,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上海译林出了海明威的文集,一共16本,本来很有全买的冲动,但理智告诉我还是先在学校借本来看看再说。凭借着直觉我借了这本《永别了,武器》。

开始看的时候心情是很轻松的,主角想必也一样,一个美国人,加入了意大利的军队,成为救护队的中尉,虽然身在前线但战争却似乎离他好远。正如他自己所说“哼,我知道我是不会死的。不会死于这次战争中。因为它与我根本就没有关系。照我看来,这次战争对我的危险性,就好比是电影中的战争。(pp43)”。他第一次接触英国女朋友凯瑟琳时所抱的态度也不过是玩玩而已。就如周游世界一般,他只不过穿着军装在战争的前沿游荡。继续喝他的酒,继续结交朋友,和他们瞎掰,继续去玩女人。开头,我甚至边看边笑,比如说他们在拿教士开玩笑或上尉军医兼主角同房好朋友雷那蒂说话的时候。

直到主角莫名其妙地在战壕中弹受伤后,他也不讨厌战争,因为他仍旧觉得自己不会因为这样就死了。他的康复之路很顺利,在米兰他甚至和女友有段热恋,也是从那时开始,这战地爱情虽然貌似完美但却暗含隐忧。凯瑟琳有了孩子,主角弗瑞德不知是因为责任或其它什么原因真的爱上了凯瑟琳。当你无欲无求的时候生活会很简单很轻松,但当真的爱上以后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依依不舍之下复原后的主角回到了前线,他首次从身边的人中看到了他们对战争的厌倦,从车队的少校到好朋友雷那蒂再到自己下属的司机。敌军有了德军的帮助,他尝到了首次的撤退。撤退本是一种“留得青山在,哪怕无柴烧”的战略,但本来光明正大的撤退却因为期间的很多经历深深刺痛了主角的心。下属司机,那个他最喜欢的司机艾莫在撤退时被慌不择路的意大利人杀了,自己人杀自己人这是什么道理?!但在战争中,在那万分危机的时刻,主角似乎看出了其中的必然性。也是从那时开始,主角对战争有了新看法,战争不再是他可以完全置身于度外的游戏了。直到他在过桥时被战地宪兵捉住,要拖去枪毙的时候他彻底地对战争绝望了。他凭什么要成为这与他毫不相干的战争的炮灰?他只不过是个热血的美国青年而已,加入意大利军队服役完全是自愿,为什么他要死?无端地死在他乡、外国人的枪下?!于是,他反抗了,逃了。

我一向不喜欢半途而废,但他的这回逃兵我却完全没有异议,他也只能这样了。

和凯瑟琳在瑞士的日子和那段在米兰养伤的日子一样快活,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也依然离战争很远很远。直到凯瑟琳难产,从前天凌晨3点到第二天晚上都还未生产,太折磨人了,但更折磨人的在后头。儿子没有存活下来,妻子在产后大出血中死去。上帝一下子夺取了他将爱的和正爱着的。难道这就是参与战争的代价?但他已经为战争而负伤了,也为了战争贡献力量了,为什么还要如此惩罚他呢?!他很难过,我也很难过,看完书的时候我甚至睡不着,抱着多出来的枕头翻来覆去。他和凯瑟琳应该是可以永远的,但就是那个米兰某夜欢愉的产物夺去了一切。终于,主角尝到了战争的最残酷之处,战争带给了他永远无法治愈的心灵创伤。

战争中所受的肉体创伤通过药物、器械和时间可以痊愈,但心中的痛却将持续一辈子。战争结束了,那又怎样,痛还不是一样持续?!但若那该死的战争根本不复存在,很多人就不用碰上那些厄运,把痛苦扼杀在根源。再见吧,武器,永远不要再见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