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
10

就是这么夸张

By xrspook @ 9:57:43 归类于: 烂日记

用流汗量的多少去判断运动强度,这对我来说是几乎无效的,因为我是那种运动15分钟比别人运动3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出的汗还多的人,而且还不论我的运动强度是多少。出汗多少不意味着我就有多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出汗太多会影响我的运动表现。倒不是因为我觉得累了,而是因为到达一定程度以后,我就会感觉到渴。出现可这种状态以后,如果依然继续大量流汗,就会出现一些抽筋的风险。当然实际上在运动场上我真抽筋的情况并不多,又或者可以说是极少发生。抽筋这种事通常都发生在运动之后。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运动之后,尤其是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大量补水,然后就出现了一些低钠低钾的情况。大量出汗给我带来的另外一些烦恼是,有时我会担心被自己的汗滑倒。

第一个晚上我站在原地垂直推拉篮球的时候,还不到100个,我站的那一块地方已经被我滴出了一个圆形的水圈。倒不至于一大滩水,但是星星点点布满了一个圈。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起跳而且还有水平方向的位移,我就很容易滑倒。所以那天晚上越往后,我越是跳得小心翼翼,不只是跳,哪怕是稍微的移动,我也得很小心。虽然脚上穿的跑鞋有一定的防滑能力,即便是在湿滑的场地,但是小心一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幸运的是那天晚上我没有被自己的汗水滑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天晚上我穿了一条五分长的紧身短裤和一件迪卡侬的紧身弹力背心。不到50个球,我的手臂上已经全部都是汗珠,因为衣服没有袖子,而且也不怎么吸汗,即便能吸也吸不了那么多。裤子是那种速干的料子,但阻止不了我的汗不断地往下流。我觉得地面上的汗主要是从我的手臂上甩出去的。那天晚上丢完200个球以后,我站的那个地方湿了一圈,然后当我拿着球去洗手间洗一下的时候,发现原来我整个人就像在水里捞出来一样,感觉就像我游完泳直接从泳池里起来。那种湿的程度简直夸张到不知道如何形容。也正是因为那天晚上我湿得实在太夸张了,所以之后的那个晚上我再去丢球,即便我仍然穿的是背心,但我再也不敢穿短裤了,我穿了一条长裤,即便湿得很严重也不至于湿到我的袜子,把鞋子也搞湿。第一天晚上湿得很夸张,我的袜子也湿了。鞋子是跑鞋,透气性很好,当把鞋带解开以后会发现汗是从脚背一直流下去的,脚背已经全湿了,但脚底是干的,这就意味着不是因为我汗脚,而是因为我腿上的汗一直往下流。至于为什么是从脚背流下去,而不是脚背跟脚跟一起都湿我就不知道了。因为那天很夸张,之后我甚至有想过下次再去,我不穿长裤的时候,估计我得在脚腕套一个甚至两个毛巾护腕,这样的话即便湿也不至于把我的袜子鞋子搞湿。哪里湿都可以,但是把鞋子搞湿了、要去洗,这个我就很烦恼。

除了洗鞋以外,非常湿也会有另外一种烦恼。即便我穿的是专业的运动bra,但是当我湿透了以后,那个东西还是跟会跟我的皮肤不完全紧密接触,会发生打滑,尤其是当我的动作比较剧烈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会产生一个长期的摩擦,而且是在咸的汗水之下摩擦。那种恐怖的效果不会马上体现,但是时间一长噩梦就来了。这种噩梦会在我脱衣服洗澡的时候揭晓。擦伤加点盐,在水里盐被融化,多区域无死角产生刺痛感,会让人无法停止说脏话。

我会因为出汗很夸张而不去运动吗?不可能!我会因为怕可能产生的各种恶果而缩短时间吗?也不可能!

2021-09
9

口述blog

By xrspook @ 10:11:43 归类于: 烂日记

我会觉得如果别人能对着摄像头不停地在那里说很厉害,但实际上每天我都拿着语记搞blog已经好多年了,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只对着手机讲话。我不需要在乎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又或者其它东西。如果我对的不只是手机的麦克风而是麦克风加摄像头的话我就要在乎其它。纯粹对着麦克风,或者加一个镜头是没什么本质区别的。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因为我用的不是付费版本的语记,所以我只能一段话接一段话录入,我不能一直说下去。如果我录制的是一个视频,我就不需要这样干,但如果没有停顿的话,我能连续不断地说吗?我不需要来些暂停来进行某些东西的构思吗?一开始的时候我的确需要说一段停一段造句,但慢慢地我已经养成了习惯,没有那个必要,只要在开始之前我想好话题,我就可以一直说下去。我不知道自己每天要说多少分钟,但是如果要完成1000字的话,估计5-10分钟是必须的。如果我不用说这个方式进行输入,而用敲键盘的方式,这将消耗我更多的时间。因为已经习惯了说,所以你要我纯粹敲键盘,有时候我会大脑短路,不知道某些句子应该怎么写。

之所以可以如此快捷地完成口述blog这个操作,得归功于科大讯飞的语言识别引擎。在科大讯飞还没有这么强大之前,我已经在用语记了,而在语记之前还是之后我也试过用讯飞的输入法,但发现那个的方便程度不如直接用语记,毕竟在用其他APP的时候,我觉得那个输入法真的很逆天,非常不适应。以前的语记是有离线识别功能的,虽然效果挺糟糕。讯飞输入法当时也是有离线功能,这两个东西虽然都在用讯飞的引擎,我不知道离线词典到底有什么差异,反正语记的效果会好一点。

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因为我的普通话准了,还是科大讯飞的AI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已经非常牛逼,所以即便我用正常语速去说,识别率依然非常高。以前不知道是信号不好,还是他们的引擎还不够强大,每句话我都得放慢速度说,于是说着说着我都不知道自己下一句要说什么了。以前最让我头痛的是我说的时候语记在转圈圈,是说完一段以后,语记继续转了好久的圈圈,接着告诉我识别失败,于是那一段话就这么没了。要我重新回忆起刚刚说了些什么,而且要比较类似地重新再说出来,好为难我。有些时候情况特被糟糕,我甚至要把一段相同的话说上个3、4遍,简直让人崩溃。遇到那种情况的时候,我会直接关掉APP,老老实实地回到电脑前敲键盘。每天都要写blog,每天都要对着语记说,之前我会当天的日志当天完成,但现在我已经习惯前一天晚上完成第2天的那篇blog。这样的话,我就不会因为第2天有什么突发的事件而没有时间做。第2天我需要做的是把语记已经记录下来的东西复制到电脑上,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校对,毕竟有些词语还是不准确,尤其是当我中文英文和其它外语混用的时候,又或者当我在说一些比较专业的词语的时候,语记会识别不出来。

现在的人喜欢用多媒体,比如说照片,vlog之类的去记录他们的生活,但这么多年下来,我觉得最原始、最长久、最稳妥的还是用纯粹的文字,毕竟文字体积小,到处放都无所谓。还有就是字里行间能表达出一些我觉得其它多媒体没办法表达出来的东西。多媒体你肯定得编辑,有些人是不后期处理前绝对不发图的,你得用滤镜或者特效之类,但实际上那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想表达纯粹的自己。

已经做了17年的文字blog,我依然觉得这很有意思,我会一直做下去。哪怕可能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写在纸上,接着用键盘敲到电脑里,然后是我直接用键盘敲日记,再到现在我通过口述记录日志,然后通过键盘去编辑。方法多种多样,但目的从未改变——用文字记录真实的我。

2021-09
8

大家一起爷青回

By xrspook @ 11:06:20 归类于: 烂日记

20年之后谈起YSBLF的创作意图以及幕后的各种事情,这算是炒冷饭吗?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相关的报道。大概因为这部电视剧热播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当我知道有这部电视剧存在的时候,那已经出现了好几年。所以理论上当这部电视剧正在播出的时候,会有很多相关的报道,但那些东西我都没见过。现在,YSBLF的编剧兼导演已经去世,所以谈这些最适合的人选已经不复存在。即便导演还在的话,他会跟大家谈这种东西吗?我觉得可能不会。首先是他没有那个闲情跟大家做这种交流,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耗在这种怀念的事情上,还不如把那投入到一部新的作品之中。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不会这么干。当那部作品正在上映或者刚刚上映不久的时候,或许如果我是导演,我会跟观众们谈这些,但是20年以后,肯定不会有了。

让人觉得非常震惊的是20年以后居然还有一大帮粉丝关心这个。显然这已经不只是痴狂JEA的一般粉丝,而是把无数YSBLF粉丝的爷青回调动了起来,大家都激动了。一部电视剧可以让人长情20年,这实在非常不可思议,大家仍然会不断地以各种途径持续关心,无论是全片还是某些精彩片段,又或者是某些人物,有可能是收藏视频,也有可能是收集图片,反正各种各样的疯狂依然在继续,所以这部电视剧成为在世界各国播放最广泛的电视剧的吉尼斯纪录保持者是有原因的。我不知道电影的纪录是谁创造的,反正电视剧的纪录真的很了不起,尤其这是一部100多集的长篇电视剧。没有一定的勇气,不会想着把那放在自己国家的电视台里播,因为真的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如果母语不是西班牙语的话,还得进行译制。

一部让全世界人民都疯狂的电视剧,一部可以让观众20年以后仍然激动不已、坐不住的电视剧怎么就不值得在20年以后重新谈起这部电视剧里的各种细节呢?!比如为什么要拍这部电视剧,为什么场景又全部几乎都在摄影棚,为什么翻来覆去都只是那几个人(虽然演员们的演技都很好,那时他们都只是新人),为什么这部电视剧第一集要设置30多分钟的长度,前面20多分钟一个广告都不放……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哥伦比亚的电视剧非常神奇,他们电视剧的片长有各种各样的款式:有些一个小时,有些30分钟,有些40多分钟,有些只有15分钟,这样自由的片长,他们的电视台排节目表的时候怎么就不抓狂呢?把电视剧卖到外国的时候,外国电视台抓不抓狂呢?对我们观众来说,有些心领神会的笑点来得非常自然,无论你懂不懂那个语言,到达那种意境,你自然就会get到那个意思,这种东西就是non verbal communication。要做到这样,导演在之前的设定以及之后的剪辑编排上都花了很多心思。普通的观众可能不需要知道这些,但是对那些对影视制作感兴趣的人,他们必须了解且理解这些。从YSBLF这部如此经典的电视剧入手解剖整个流程,显然非常合理,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比这更家喻户晓了。不是从一个纯粹娱乐的角度,而是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部电视剧,我觉得大概这就是JEA的意图。

纵观YSBLF整个剧组,大概也只有JEA最适合做这事。首先,他已经有多年的直播经验,他可以对着摄像头一直说,非常自如。好长一段时间都是他自己在操作,不一定需要团队协同,无论是在IG还是在油管。在新冠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大家都必须物理隔离,这是一种如果要分享你就必须具备的技能,他已经有了。相对于剧组的其他人员来说,他曾经涉及的工作类型更广泛,比如说当过导演,编剧、旁白、创作人、摄影师以及各种你想到想不到的影视相关工作。他那中年大叔的年纪也正好跟大家分享多年来他长期积累回来的心得。最后一个让他成为最适合人选的原因是他拥有一大帮粉丝,虽然说不准某些是不是纯粹花痴粉,但起码数量摆在那里。有能力,有魄力,有这个情怀,所以这个在社交网络上谈这些的最佳人选毫无疑问就是他。

如果没有新冠疫情,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重新回到正轨工作,这个爷青回不会有,但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有了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我们应该做,但一直没去做的事,这大概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有生之年遇到新冠,我们是不幸的,但不幸之中也总有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惊喜。正好中了那句西语的谚语:No hay mal que por bien no venga.

我不管这算不算是一个炒冷饭,但是这锅饭我吃定了。合不合我口味,味道怎么样,那是后话。

Betty llega a ecomoda (Cap. 1) | Reaccionando a capítulos de “Yo soy Betty, La Fea” | YO SOY ASÍ

2021-09
7

广州又炸雷了

By xrspook @ 8:32:46 归类于: 烂日记

新冠疫情这种东西,突然之间又杀回了广州。这一次的源头没那么模糊,来自于一个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这样的话查源头相对来说简单一些。但问题是即便思路是清晰的,要完完全全隔离出传染源也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大半夜广州又开始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医院,算是一个院感事故,因为医务人员从污染区到非污染区,更换衣物的过程之中,是有人专门负责把控的,但是这种事情在一般普通人的领域就可能做得没那么严谨了,所以广州的隔离酒店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之前南京的那些负责国际航线卫生清洁的劳务派遣人员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这是不是意味着即便不是在医院,其实从污染区到非污染区也是需要专业的人去把关了?无论那是一个隔离酒店还是一个保洁公司,又或者是负责国际航班冷链装卸货的工人。曾经有段时间处在这种交接状态的人是不允许每天都在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之间来回移动的,那时,在某些重点区域比如说国际码头的人是需要连续工作多少天,然后隔离多少天,接着再放你出去活动一下。这样能有效防止了高风险区的那些危险因素的扩散,但显然,从广州这一次隔离酒店人员的活动轨迹看来,虽然在我们眼里他是在高风险区工作,但实际上对他们来说那就是一个日常工作。所以他们每天都依然在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之间来往,也依旧做着他们往常正在做的那些事情。在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必须有隔离酒店对境的乘客进行隔离观察的时候,这样频繁的来回活动是不是合理呢?还记得从前,好像有听说过在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是要连续工作多少天,然后进行多少时间的隔离才能回到社会的,为什么现在却变成这个样子呢?难道那条规定只是针对医务人员而言?

广州的第一例隔离酒店的阳性无症状感染者的行程还比较正常的,第二例他的活动实在太活跃了,几乎可以这么说,他天天都去跑步,不是在麓湖,就在白云山脚,更让人绝望的是他居然去了儿童公园,而且入园了以后居然没戴口罩。如果你是去别的公园,比如说去白云山,入园之后不戴口罩可以理解,但你去的那个地方可是儿童公园,儿童是全部没有打过疫苗的!这样做他怎么就不觉得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恶魔的源头?!难道就是因为他天天跑步觉得自己的身体好,不会感染新冠,所以就这么做?!

回到广州以后,除非在家里又或者是在外面正在吃饭的时候,否则我任何时点都不会把口罩摘下。尤其是在一些人员极其密集的地方,那更加是必须把口罩戴得严严实实,而且也不能用任何地方触碰眼睛之类的部位。

广州有那么多家的隔离酒店,为什么就只是那一家会这样?全国各地有那么多的隔离酒店,为什么这种事情就只发生在广州?的确广州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在谣言还没开始出来之前官方已经做了发布会宣布事件的始末,但是再快的官方反应速度也比不上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做好防疫。

每个人都严防死守,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幸福安宁。

2021-09
6

隐藏的强大

By xrspook @ 10:20:42 归类于: 烂日记

小时候玩各种体育运动的时候,总会有一个词被不断的被提起——“大力点”或者“使劲”。的确,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当我们要把那个东西搞远一点的时候,我们只能这样。我们通常会说,即便我们用尽了吃奶的力,还是做不到。当我们要爆发,我们说不准到底用的是哪里的力,反正就是尽我们所能,把可以用的力全部用上,通常即便这样效果也不太好。那时感觉,大人真好,力气真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觉到我在用哪一个部分发力,甚至精确到是哪一片区域甚至是哪一块肌肉,是舒张的力还是收缩的力。以前当我做某个动作的时候,管好某一块或者某一片肌肉的控制也就可以了,但是当我经历过篮球的投篮训练以后,发现那不仅仅是一片或一块的问题,那是一个力传导过程的问题。什么时候在哪里发出,要传到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传递过去的,传递过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卡壳,也就是力量的损失。显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从原理又或者真的要人意念去控制,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人的身体就是这么神奇,如此复杂的动作,经过练习以后,人居然可以条件反射直接做出来,不需要思考。也只有那样到达那个程度,用力才会从拼命硬来变得自然柔顺。那个时候你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没发力,但出来的效果却很好。

阴柔之中隐含着力,这不是一种玄学的说法,实际上这个东西隐藏在各种运动中,比如跑步。高手跑步都是很流畅的,短跑你或许能明显地感觉到一种比较猛的力,但对长跑运动员来说,他们的整个跑动过程你都感觉到他们用地蹬地,他们就像小鹿一样可以在地面上弹起来。正是因为这种弹,所以他们落地的时候绝对不会很重。走在江边,当一个高手从你身边跑过的时候,你或许只能感觉到一阵风或者一阵音乐,你听不到他的呼吸声,你也几乎听不到他的脚步声,他的脚就像踩在云上一样,蜻蜓点水一般,效率很高且充满了弹性,非常柔和。但当你遇到一个肯定不是老手的人,你会明显地听到他的呼吸非常沉重,甚至有点乱。更要命的是他的脚步就像是仪仗队在踢正步、非常重。我已经不记得以前我走路的时候响不响了,但现在我走路的时候几乎没有声音,除非那个鞋底比较硬、比较特殊,又或者卡了个石子在上面。对我来说,无论是走路还是慢跑,都是一个柔顺过渡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力量的传导。其次,柔顺能让你降低受伤的几率,因为不再是某一个部位长期猛烈撞击了。

跑步是这样,投球也是这样。当你能柔顺地把动作规范地做出来,而用的那个力又没什么损耗,在一个完美的流程中你会感觉自己没用力,但是效果却比之前用尽全力好很多。大学时的网球课,老师叫我们要打太极网球,当时我觉得他在跟我们强调控制控制好球拍,也控制好球的轨迹。对初学者来说,的确是需要有这种控制,而且我们也必须得首先掌握这种东西,然后才好说后面如何加力。大力只会让我们的网球乱飞,流畅的温柔控制显然会更容易的让我们的球落在场内,且让我们不至于被那个相对于羽毛球拍又或者乒乓球拍来说重很多的网球拍伤到。身体不加控制过度旋转最容易受伤,而打网球又处处是旋转。随意发力不仅仅会打到别人,也会伤到自己。

我觉得自己已经着迷于阴柔中隐藏的强大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