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
25

回与不回

By xrspook @ 19:09:08 归类于: 烂日记

每到接近周末我都会有一个纠结,到底要不要回家?影响因素很多,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主观的因素是单位的防疫政策又或者是东莞麻涌漳澎的防疫政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比如对海珠区和对广州其它地区要求不一样。因为单位原因不能回,不是因为广州的政策不能回。我是因为单位的政策让我最好不要回,简化一下就是不要我回。客观因素是广州这边疫情比较复杂,尤其是海珠区又或者是家里人已经变黄码了,又或者收到了重点场所人员的短信之类。还有一个就是可能广州已经对海珠区的人要离开有特殊的政策,有可能是持24小时核酸阴性离开,更严格的是48小时内两次核酸检测的阴性结果,简单来说这就是广州不想让我回。最后还有一个不是因为疫情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我懒,所以就不回去了。

本来我打算上周不回广州。麻涌医院周六下午妇科的号也都已经预约了,但就因为星期四晚上接到单位的短信说周五到周日三天麻涌要开展三天三检,于是就直接把我逼回家了。

我这个周末,我可以选择回或者不回,麻涌那边没有特殊要求,单位也是。但是我妈看到了公众号,从一个侧面知道了中山医肿瘤防护中心停诊。停诊就意味着医院肯定出现了阳性病例,至于是医护病人陪人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医院已经和确诊有了交集。我妈说她周四去过这个医院,虽然逗留的时间很短。过去两年来,我妈不时就得去这个医院,因为要陪我的一个亲戚去做各种检查或治疗。频率高的时候,一个星期要去一次,频率不高的时候至少两三个星期也得去一次,有些时候约不到或许还得一个星期去几次。所以这么长时间下来他们都没有因为这个医院收到什么重点人员或者黄码之类的短信,算是比较幸运的,但这种运气不可能一直都保持。总在河边走,怎能不湿脚,所以这一次虽然没被赋予黄码,但是也已经算是某个时段内和那个确诊有了交集。当我纠结要不要回家的时候还没有确定下来,当我已经回到广州,快要到家的时候,公众号就发布了消息,发布了确切的地点以及时间段。虽然在我开始回家的时候,并没有确切的消息,但是我已经料到必然会有这种事,所以我带上了笔记本电脑,以备不时之需。带上手机,带上笔记本电脑和充电器,我就算齐活了。最坏的打算是被拉到某个地方隔离,这样的话起码我还能正常的工作。新冠以来一直我纠结的都是这些东西。我并不纠结自己跟那些阳性有没有交集,又或者自己是不是确诊,我只担心被确定了以后我怎么能正常又或者是稍微正常继续开展我的工作。新冠疫情的这些年愈发地让我自己感觉到自己是个工作狂人。

最后还是回家了,最后还是该什么生活就什么生活,因为海珠区这几天要大规模,所以即便回到家的时候已经近晚上8点,但街头的核酸采样点还在工作,而且还有很多。

新冠疫情这些年我们全都不得不变得奇葩。

2022-09
24

耗电的微信

By xrspook @ 15:14:56 归类于: 烂日记

自从用上小米CIVI1S之后,我有个癖好,就是过一段时间就看一下电池的情况。看一下降的百分比,看一下电池的温度,也看一下电量的使用情况。电池使用情况那里有显示大概每个APP的使用时长,但我觉得那个东西不太准确,所以我有时会看一下屏幕使用时间。以前我不会这么神经质,所以看到电量低到一定程度去充电。之所以这样,一开始的时候,我为的是观察这个手机的电池到底如何,后来不知不觉之间居然形成了我的习惯。

昨天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上午充完电以后我基本上没有亮屏,除了出去做核酸开了一下健康码,吃饭的时候也打开了一下二维码。几乎可以这么说,加起来就没亮屏多少时间,但让我觉得很意外的是下午的时候再看电量,居然不到90%了,这是很不正常的。电量使用情况排第一的不是屏幕,而是微信。所以微信到底是凭什么这么活跃呢?

上班时间对我来说,微信完全可以挂掉,因为我的电脑已经登录了微信。当我用电脑登录微信的时候,手机微信默认是不提示的。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即便微信选择不提示,但是微信接收到的信息还是有很多,所以手机还是有反应的,只不过没有发出声响或震动而已。如果是这种情况导致微信很耗电的话,我该怎么办呢?难道当电脑登录微信以后,我要直接把手机的微信给退出?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是在电脑登录了微信以后,还要手机微信给提示。对一些可能不经常在电脑旁边的人来说,打开电脑微信,不过是一个同步接收文件图片信息等的方法。但是对我这种人来说,打开了电脑的微信,手机微信完全可以拜拜。所以是不是可以有这么一个选项?当我登录了电脑微信以后,手机微信可以进入一个休眠状态当我主动点开,会一次性同步期间所有信息。否则就只是处在一个休眠状态。如果微信可以做到这样的话,我感觉手机的耗电量可以大幅下降。对我这种一天到晚都坐在电脑旁边,即便不在电脑旁边,大概也只是上个厕所的人来说,绝对是个福音。但我也明白到对大多数人来说,微信是一个随身的提醒器,总的来说,使用微信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上操作。电脑微信只是他们的一个辅助手段。安卓手机这个怪物如果不把微信锁在后台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自动清内存,即便不自动清内存,我也习惯了过一段时间就扫一下,也就是手动清内存。如果那样的话,如果我不自启动微信,同时也不锁定微信的话,下次打开微信我就得等待地球了。所以我感觉最佳的方式还是微信给我一个暂停的按钮,电脑登录了以后,我可以暂停手机微信的接收功能,然后我可以手动选一个同步功能,这样的话就等于是我早上8点登录了电脑微信,两个小时都在电脑上操作,那么到10点的时候,我可以打开手机微信,点一下同步,把信息都自动搞过去了,关闭手机,继续搞电脑。休眠状态的手机的微信就只是躺在那里而已,除非是被某些特殊的东西唤醒,比如语音或者视频通话。唤醒是一回事,后台一直在工作,又是另外一回事,其实我想的仅仅是让微信不要自动后台工作而已,但是它可以挂在后台。

不知不觉之中,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的羁绊了,叹气。

2022-09
23

快乐地玩

By xrspook @ 8:32:40 归类于: 烂日记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个周末我跟表姐最想做的只去表哥家拿个羽毛球拍,然后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对打。当时的羽毛球拍没什么科技含量。球拍柄是铁的,抓手是木的,球拍的拍框是木的。我们用的那一副好像还好一点,拉的那些线是纤维的,我用过某一副,连拍线都好像是牛津的。所以可想而知,当时我们用的那副羽毛球拍有多重。羽毛球永远都只有一个,不会打烂,打烂了也换不了。最郁闷的莫过于羽毛球打到树上了,要怎么把它拿下来,这从来都是个问题。幸好表哥家住在1楼,他家晾衣服都是晾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的,所以有很长的晾衣杆,羽毛球到树上了,只能用那个东西戳。我们运气还不错,好像从来没有试过不能把球戳下来。最后那一次,我把拍子打在了花丛的铁栏杆上,所以木质的拍框断掉了,简单来说就是那个羽毛球拍废掉了。我怕会被表哥责备,所以根本不敢说。那一次我们悄悄地把羽毛球拍放回原处,从那次开始,我们再也没有打羽毛球。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发现拍子坏了,反正表哥从来没找我俩算账。如果是找我俩算账,所有人肯定都会知道,搞坏的人一定是我。

为什么要选择羽毛球?是因为相对于踢毽子来说好像羽毛球有趣一点。一个人踢毽子,那就只能算个数。两个人的话,要让毽子不落地,感觉要比让羽毛球不落地难更多。小时候我的羽毛球发球像网球一样,把球抛高,然后抽过去。我不知道这样的发球到底是怎么学回来的,现在要我再次做,我也做不到,因为把羽毛球垂直抛高是很不容易的。表姐的发球是球拍从下往上拉,很多女孩子的发球都是那个动作,但是显然那不是很专业的发球,她只是从下往上而已。相比我俩的力度,我的发球更稳更猛。

如果还有别的选择的话,可能我们也会打乒乓球,但是在我们能接触的范围之内没有乒乓球桌供我们使用,也没有乒乓球拍。小时候的我们就是这样,没有设备也没有场地,只能拿到什么就玩什么。有时大人在家里裁衣服。我们可能会向大人讨一些粉笔,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地上画个图案跳飞机。但家里裁衣服画线的那些粉笔很少,所以她们不会轻易的给我们。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根本找不到粉笔的。读了小学以后却有了,因为学校有很多用得很短的粉笔头。那些东西老师再也握不住,不能继续写,只能丢掉。但实际上我们又不会主动收集那些东西。因为在别的同学眼里,虽然这玩意完全不值钱,只是丢掉的垃圾,但如果把那带回家,就有偷窃的行嫌疑。所以更多时候如果要玩跳飞机,估计是我们在某个地方捡到了一块破碎的红砖。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年我们真没有什么可玩。但就因为没什么可玩,所以当我们可以玩的时候,我们都会很开心很珍惜。在小小的空间里,除了踢毽子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我只能把无数个小时都堆在踢毽子上,自然在比谁不落地踢得多的时候,我更有优势。之所以这样,因为一个人除了踢毽子,除了那很便宜的毽子以外,我已经没有其它可以玩的体育器材了。篮球足球排球甚至皮球都没有。我们身边没人跳橡皮筋的,羽毛球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场地,乒乓球需要乒乓球拍和乒乓球,但无论是拍子还是球,小的时候我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家长不给我买这些呢,因为他们觉得我只是随便玩一下,我这种三心两意的人更适合纯粹玩玩具吗?

现在长大了,自己赚钱了,可以买我想要的体育器材,但现在我却没有了小孩时候那种只求快乐不求功利的心。

2022-09
22

磕磕巴巴

By xrspook @ 9:10:01 归类于: 烂日记

前天晚上感觉没睡好,做了一个晚上的梦,一个莫名其妙的梦,虽然起来以后几乎已经记得内容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醒来的时候整个人是很困的。我以为这种状况手环监测的睡眠质量就一定很糟糕,但是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手环觉得我睡得挺好。所以说手环数据是一回事,自己的感觉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完全按照手环的数据去评定自己,那就不得不怀疑人生了。但话说回来,手环的数据不一定完全不准确,有些时候跟我自身的感觉还是比较类似的。

我已经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在筹备某一篇统计分析,感觉好像是上个月底就已经在琢磨。一篇统计分析居然花费这么长时间,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少见。通常来说,做好表以后,三天之内我就可以成文,而且完成校对。但这一次从组织数据制作图表再到完成草稿,花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当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直都被断断续续打断,有些时候根本没办法抽出时间,所以连续好几天都完全没碰。更多时候工作都是只能抽一个下午,甚至一个下午也会经常被打断。就这样本来我敲键盘就已经有点不顺了,外加各种因素,于是乎我就写得更磕磕巴巴了。那种不知道怎么写下去的感觉就像我不会说话,硬是要我说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写了那么多年统计分析,我从来没有试过有这种感觉。无论写的是什么东西的统计分析。这一次之所以这样,其中一个原因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沉迷上了高级图表。高级图表这个玩意就是在一个图里面要堆叠好几类数据。起码两类以上。我明明感觉这些东西组合出来应该是某个效果,但实际上当我用Excel去做的时候,出来却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于是我就得边做边去研究实现方法。的确我一开始的设想是正确的,但是要做到那个效果,远远不是平时那样把数据堆出那么简单。为什么我要这般折磨自己呢?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是一个满足于做好一个框架模式以后就永远套数据上去的人,所以我总喜欢突破自己。突破自己看数据的方法,也突破自己展现数据的方法。高级图表的研究我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奇怪的是当我码字成文的时候居然会看着屏幕发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但实际上我是知道我要写什么的,但是就是写不出来。情况就好像我要写一篇外语的东西,我知道中文应该是怎样的,但是用外语表述,我却无论如何整不出来。这个感觉实在太糟糕,但幸好不是全篇都这个样子,有些时候还是写得很顺畅的,但可惜的是那些痛快的时光很短。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统计分析这东西,如果说是因为我太久没写,也说不过去,因为以前我的撰写频率也差不多这样,每年几篇而已。上一次大概是在大半年之前。这篇统计分析其实我早有计划,但是却一直没有明确构思。之所以一直往后拖,是因为8月之前所有工作都得我一个人做,我根本抽不出时间做这事。整个人都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8月之后新招的人终于来了,所以我总算有了一点点喘息的机会,但是要把一个人从零开始教会,这又得投入不计其数的精力与时间。所以最终我顶多只能在8月末开始这篇东西。太久没看这类分析类的玩意,我毫无感觉。

但总算那篇东西的草稿已完工,余下的是后期的整理校对。

2022-09
21

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By xrspook @ 9:22:16 归类于: 烂日记

每个星期200个三分,一个月下来800个。9月结束之前我能搞到6500个以上也就是剩下不到3500个。3500÷800=4.375。以800个计算的话,其实一个月可能实际上还会多一点点,但无论如何,以每周200个三分球的速度是无论如何达不到三个月之内搞定余下3500个,要做到这个就得把每周200个提升到300个。在200个三分球的基础上,在加100个三分球,那将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回看我自己的数据,我是从2022年5月开始每次50个罚球200个三分的。一开始效果挺好,而且好像越投越神,最厉害的时候100个三分球我仅仅需要32分钟。很多时候两轮100个三分球均可以在40分钟之内完成。但问题是随着气温升高盛夏的到来,我的状态越来越糟糕,最厉害的时候200个三分球我只需73分钟,但是到9月的时候200个三分球,我居然需要100分钟以上,如果200个三分球能在90分钟以内完成,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个奇迹。现在我不敢奢望随着温度湿度降低以后,我的状态会有所好转。我搞不懂为什么会持续退步,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7月之前,通常来说200个三分,我可以在80分钟之内搞定,平均耗时是79分钟,但是7月就已经提升到85分钟,8月更加是达到了90分钟,9月还没过完,但前三周的平均耗时已经达到了100分钟。按照这样的结果推算,投50个三分球,不乐观计算的话,我还得再花接近1个小时。也就是哪怕我不投罚球,光是投着250个三分球,我就得在上面用两个半小时。可想而知这有多残忍,而且还得把一个因素考虑进去,国庆黄金周是7天的假期,所以那一周的三分球几乎可以这么说,打水漂了。要在其它时候把这300个三分球的坑补上,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数了一下,从10月9日开始计算到2022年结束一共有12周,也就是说,如果我能保证每一周都投300个三分球。今年我就能达成1万个三分球的目标。计划是这样的,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万一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个出差。万一出差还不是一次是很多次,所有东西都会变成泡影。现在每周200个三分球,我个人感觉已经有不小的压力。相对于跑步和动感单车来说,我觉得投篮给我的压力更大,我要为了那两个小时的投篮准备很多的东西。

为什么我非得在2022年就完成这个三分球的目标呢,我也搞不懂。但如果我明明知道我有可能实现,但是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变故而实现不了的话,我会心有不甘。那个时候我就不会一周只需投篮一次,而会把这个频率提高到两次。这样的话或许能补回一些因为各种变故和落下的东西,但显然那样会给我的身心增加更多压力。

在做这些之前我感觉我首先得找个梯子,把那个篮筐脱钩的篮网挂回去,这样的话球下落就不会出现不规则弹跳,我也不需要捡球捡得那么痛苦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