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
16

早前不知

By xrspook @ 8:46:18 归类于: 烂日记

在去中山一院之前,我照过的所有B超都是浅层经腹的,也就是需要憋尿的B超。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阴超,但实际上经腹的B超和阴超相比,清晰度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经腹的B超我不知道最清晰能到达什么程度,但是如果要看清卵巢里面的东西,大概只能用阴超。所以可能经腹的B超能看到你卵巢那里有个囊肿,也能测算出它的体积,但并不能看清那个囊肿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那个东西里有没有血液流动,有没有血管,边界清不清晰这些都能看清,但是里面那些是纯粹的液体还是有云雾状的东西,经腹的B超是没办法判定的。按照这个理论,体检的时候做一个经腹的B超可以理解,因为体检只是告诉你那个东西看上去大概有没有问题,如果你要确诊就得去专科门诊。专科门诊接到这个病人的时候。理论上就不只是判定这个东西还在不在、多大,不需要判定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囊肿?是生理性的囊肿还是病理性的囊肿?如果发现一些肿瘤的标志性物特征,那就更加要做进一步的判定。但为什么体检之后我去麻涌医院,提出我的诉求,要复查的时候,却只给我开了一个经腹的B超呢?同一个B超机器,用不同的探头以及不同的参数设定就可以做经腹的B超和阴超,既然经腹的B超可能会看不清,如果发现那个东西还在、还是那么大的话,还是需要用阴超来再看一遍,与其这么麻烦,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阴超呢?我是初次遇到这个东西,毫无经验,但显然专科医生应该不会没想到吧。

高三的时候我一整年都没有来月经,所以高考结束以后,我妈带我去看妇科。去的是广医二院,医生毫不犹豫给我开了个B超,好不容易憋完尿以后照,发现什么问题都没有,因为好久都没有来月经了,医生可能觉得口服黄体酮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直接给我开黄体酮的屁股针。最终结果我已经不记得了,好像没有到医生说的那个期限,姨妈就到了。

高三的一整年都不来只是噩梦的开始,工作了以后那些不正常的事又来了,所以我又看了好多年的妇科,尤其是吃了好多年的中药。虽然吃了好多年的中药,但实际上我照过的B超并不多。那些B超都只是为了确定我的子宫以及附件都是正常的,但却没有一个医生想过要确定我的月经不调到底是不是多囊卵巢导致,所以他们没有给我开阴超,没有把那个关注点放在卵巢那里,没有特意看一下卵巢是不是有很多大卵泡。医生有给我测过性激素,在月经不来之前雄性激素是偏高的,但是月经开启以后,所有指标都是正常的,但当时医生没有给我开过抗穆勒管激素AMH的测试。我不知道10年前AMH这个测定指标到底流不流行,但现在的研究发现,这个指标比测性激素还要稳定。如果数值是高于正常范围的几倍毋庸置疑是多囊,而如果数值很低的话,那就不是多囊,是卵巢早衰。这个指标不受雌激素的影响,所以受月经周期影响到几率很低。所以为什么当年的妇科医生只给我开了经腹的B超,并没有照清楚我的卵巢是不是有很多卵泡,多到可以确诊那就是多囊?难道是因为当年我选的是一家三甲的中医院吗?但如果我选的是一家三甲的西医院,他们通常因为我月经不来就只是用黄体酮把我打发走,我能怎么办呢?又或者他们其实也有跟我说过,叫我姨妈来了以后得去复诊,但是却没有告诉我具体得什么时候复诊,我为什么要复诊。月经不调那么多年,就从来没有一个医生给我做过一个确切的判定。当然了,多囊这个东西即便判定了,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治疗的方法,只能对症,只能降低影响,但起码多囊是一个诊断结果,就像巧囊虽然你搞不清到底是不是一定就是异位症,但起码病理判定的那个东西证明那就只是一个巧囊,没有癌变。

一个月经不调的人该怎么办?我会建议她去三甲西医医院做一个判定,做一个确诊。当被告知不是因为其它原因,而是因为多囊导致的不调后再建议去她去中医院调理。我迷迷糊糊了这么多年,到37岁的时候才终于明白到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惨痛的一件事啊,但起码我意识到了,不会让我身边的人再重走我的旧路。

PS:因为巧囊,我性激素做过了,AMH做过了,阴超也做过了,数据表明,我觉得现在我没有多囊(因为我不是去医院看多囊的,所以消灭巧囊的医生没有特别提示我没有多囊),至于以前到底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2023-03
15

巧囊如果不是异位症导致的呢?

By xrspook @ 10:09:07 归类于: 烂日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个妇科的常见病。研究发现约50%的不孕都跟这个东西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又跟痛经有关。简单来说就是子宫内膜不长在子宫里面,长到了子宫外面就叫子宫内膜异位症。如果长在卵巢就变成了卵巢子宫内膜异囊肿,如果长在子宫的肌肉里就成了子宫腺肌病。如果游离出来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其它地方,比如肠道泌尿系统又或者是腹腔胸腔等就会有更加离奇的表现,有些异位症扎根在肺部,那个患者就会出现月经的时候咳血,但月经过了又没了。这个表现非常吓人,但是又跟肺部的病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咳出来的实际上是姨妈,很诡异,估计会头痛死呼吸科的医生。

当我第一次在我的B超报告上看到巧克力囊肿这种的时候,我马上去搜索,立马知道这个东西是会复发的,但直到我做完手术,那些可能是最辛苦的日子过去以后,我慢慢研究发现这个东西不仅仅会复发,而且无论你积极对待还是消极对待,复发几率都不低。37岁的时候我做了第一次腹腔镜的单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在做这个的同时,我也进行了盆腔粘连松解术。如果复发了,我可以怎么办?有些人会继续做第二次手术,但研究表明第二次手术的难度比第一次还大,因为盆腔的粘连会更严重,而且即便做了第二次手术,依然会复发。所以现在的医生大多会建议一生只做一次这样的手术,这个手术指的是腹腔镜或者开腹,往后的日子用其它方式维持。如果囊肿很大的话就采用超声介入穿刺,如果不是很大就用药物控制。但也不排除的确会有第二次手术,比如绝经以后囊肿又重新出现,而且达到手术指证,那个时候就会进行全子宫及双附件的彻底切除,这个称之为根治。相比之下,之前的那个剔除术叫保守治疗。

为什么有些人会复发,有些人又不会。当然这个不会我倒真说不清到底是不是真的不会,还是只是观察的5年之内没有复发。对癌症病人来说,5年之内如果没有复发就称之为痊愈,但是这个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有没有人做过5-10年甚至终身的跟踪随访呢?所以到底有多少人可以在做过一次手术之后终生都没有复发的呢?各种文献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那样的复发数据,有可能是几个月的,有可能是一年为观察期,如果能达到三年至五年已经很牛逼,但是通常三年之内复发的累计概率就已经达到了接近50%,所以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个复发的正态分布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这么一个可能性,扛过了多少年以后,这个人就不再复发了,又或者其实根本不需要研究终生,因为绝经之后,当雌性激素降低到一定水平,那些曾经无比活跃的子宫内膜细胞就会早早打卡退休变成我们肚子里的一坨沉睡的肉肉。反过来,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么一个数据,有多少人是在绝经之前都没有复发过的呢?

昨天之前我一直默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也就是俗称的巧克力囊肿必定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因为那个名字都是这么写的。后来我发现他们并不是这样的关系。如果手术切除出来的那个东西是一块膜里面包着一些陈旧性出血,有血块或者液体,然后病理培养没有发现癌细胞,病例报告会判定那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但这些巧克力到底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导致的还是其它原因,比如黄体囊肿又或者是卵巢囊肿出血导致的,病理报告没有给出我一个很确切的答复。黄体囊肿或者卵巢囊肿出血导致的囊肿不会被身体吸收吗?因为理论上黄体囊肿和卵巢囊肿里面的那些是液体是清亮透明的,属于生理性囊肿,但如果那些液体不单纯是透明的液体,囊肿期出血了但囊肿没有破裂,这些血没有流到盆腔,也没有进入到子宫经阴道排出,而只是存在于那个囊膜里,日积月累后还能分得清生理性囊肿出血导致还是病理性异位症导致的巧克力吗?

进而我提出这么一个猜想,如果那个巧囊是生理性囊肿出血后导致的,即便术后不用药,估计那个人复发几率也不高,但如果那个囊肿是异位症导致的,那个人即便用药复发的几率也很高,甚至即便第一次手术剔除了肉眼可见的囊肿,但手术过程囊肿破裂曾经外溢,即便经过多次冲洗,但很多恶魔的种子依然被释放,躲藏在盆腔里等待某个机会生根发芽。当然,这只是我天马行空的想象。

如果能精确的判别出巧囊到底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囊肿,估计部分人术后再也不需要担惊受怕,再也不需要为了担心复发绞尽脑汁。要解决这个历史悠久,非常普遍的问题远远不只是妇科医生的事,影像学、病理学协同作战也很重要啊。

2023-03
14

还是那个左右的问题

By xrspook @ 8:31:35 归类于: 烂日记

关于B超报告里面的右边到底是不是我的右边这个问题,从我第一次看到我的B超报告说我的右侧卵巢有巧囊的时候,我就有这个疑问。右边到底是不是右边呢?还记得手术之前我曾经查过资料,说报告上说的方方位实际上是我们的镜像方位。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真是信了。术前那天我问我的管床医生,到底我说的右侧是指我的右侧还是我的镜像右侧?医生说B超上说的右侧就是我的右侧。当时也不好说,到底是不是就是这样,但是当我手术结束,躺在恢复区的时候,醒来咳嗽那一刻,我强烈地感觉到左下的伤口很痛。术后的一个月里,我几乎没有感受到右侧的困扰,所有烦恼都是在我的左侧,都在我的左下腹。

一个多月后,我的病友又问我到底左边是不是就是左边。因为她问给她复诊的那个医生,到底她的左边是不是左边,那个医生的回答跟我的管床医生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又回到了那个起点,到底左边是不是就是左边呢?既然我的巧囊在右边,为什么我的伤口会在左边?如果要把那块有问题的东西拿出来,显然在右边距离是最短的。如果要从左边扯出的话,还得有一大段距离。起码从我这个局外人的想象看来,是这么回事。如果你说手术在左边做了,实际上又做了左边这边的卵巢,又不大可能,因为最后切出来的东西拿去做病理了。如果不是把有毛病的那个东西切出来,身体里不可能找得出另外一个那么大的刺头。

搜索了一番以后发现好像右边就是右边,左边就是左边,为了做最后的判定,我找了我做B超的医生同学,她的回答也是报告上的左边就是我的左边。一开始我跟她说,我左下的伤口是最大的,但我的检查报告上说我的那个巧囊在右侧。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不是外科医生,她也不参与妇科手术,所以她觉得腹腔镜是三个洞的。最大的那个在肚脐,但我的这个腹腔镜是4个洞的,左右两个小的大概就只是辅助一下,肚脐上的那个以及左下接近腹股沟位置的最大。当我跟同学说左下最大的伤口的时候,她默认腹腔镜就两个小伤口,一个大伤口,但左右侧你说哪个大通常很难判断。幸好我在最后一次把痂去掉之前就照了个相。没对比就没有真相,所有人看到那4个伤口必定都能直接判断左下那个伤口真的最大,因为那个伤口的长度是其它伤口的两倍甚至以上。

从病理看来,我不可能是被切错了东西,从肚子上的伤口看来。那拿去病理的东西只能从左下伤口拿出来。所以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呢?还有一点神奇的,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我右侧的腹部在术后有什么不适感,所有不适都是集中在左侧的,但如果是切除了右侧卵巢的东西。右边表皮即便没有伤口,但右边的肚子里应该也做了很多处理,为什么那边却没什么感觉呢?

后来我继续去搜索右侧巧囊左侧切口的问题,结果居然有人说这跟医生的手术习惯有关。有的说左边的血管分布没有右边那么多。所以如果不是左边做过手术又或者有其它原因导致不宜在左边开刀,都会在左边做切口,而不是右边。

左边右边的问题真的困扰了我一次又一次,下次去挂号打针的时候我还得再问一下医生为什么我的巧囊在右边,但是我最大的伤口在左边。他们该不会回答出他们也不太清楚某个教授的手术习惯吧。

2023-03
13

为什么要综述

By xrspook @ 9:51:37 归类于: 烂日记

只要有心,不是一个医科的学生也可以写出一篇靠谱医科综述,但问题是投稿的时候发现你跟那科完全不搭边界,别人会收你的稿子吗?发在核心综述显然更高级,那就太难了,尤其是如果你论文你的名字不够牛逼的话,别人不会随便的要你的综述,但如果只是发在一个路人甲的期刊,或许他们会要你的文章,也会发表出来,但问题是当读者读到你那边东西的时候发现这个作者跟医院、医学院又或者是研究员之类的完全不搭边,别人会看下去吗?所以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跟那个作者是不是那方面的专业人士真的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实际上这直接会影响到期刊会不会接受你的文章以及你的文章发表了以后有没有人看。或许还有那么一招,把你的文章给医生,他觉得可以以后愿意帮你这个忙,于是你把他的名字加上去,这样的话好像就有点靠谱了。但这样做的话,也会有一个奇怪的表现,比如你得把医生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但实际上你才是做完所有事情的人,所以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奇怪的存在呢?退一步说,实际上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写出一篇靠谱的综述,但普通人为什么要发期刊呢?期刊都是要交版面费的,而且越是核心期刊,版面费就越贵,而且会根据你的论文质量进行排期,非常有可能投稿半年之后那个东西才能发表出来。更加不用说实际上在投稿的那个环节,可能你就已经被核心期刊一审的那个人退货了。

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发一个医学的综述呢?其实如果普通人真干这种事的话,他不过是在这方面真的很有兴趣而已,除了他自己觉得这很有必要做个总结,同时他也想把他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人分享,无论是专业的医生还是一般的患者。如果能清楚的意识到这个意图以后,发不发期刊没有一点关系,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完全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把这个推出去甚至说你根本不用推,只要你挂在网上,只要流量足够的话,总有一天搜索引擎会找到你的东西,当别人搜索那个话题的时候,你的东西就可以被大家看到。问题只是一个局外人觉得自己已经写得很靠谱,但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很靠谱呢?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把关,靠不靠谱还是得打个问号。所以有可能会出现这么个现象,自己觉得很靠谱,但专业人士觉得很呵呵,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误导别人了。为什么以前我写综述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写出来的东西会不靠谱,有可能会误导别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可能我研究的是基础科学,而且还是初级阶段的,其次就是我写的是一些比较低端的技术,有需求的人不多,而且有那个需求的人也肯定不高端,有可能是即便发表了也没有被看到,所以也就无所谓误导。

巧囊这个话题中文期刊我感觉自己还没搜索够,我还得继续研究一下,在我觉得中文期刊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以后,我感觉我得研究一下外文期刊。到底外国现在的研究进展是怎样的呢?这么多年过去了。妇科病里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例又是多少呢?还有就是妇女之中到底有这个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人现在占比又增长了多少?

2023-03
12

综述是个好东西

By xrspook @ 10:23:57 归类于: 烂日记

科技论文这个东西如果要搜索中文的,我会毫不犹豫去知网。上大学的时候有门课程叫文献检索。在开文件检索那一年课程的时候,我们也同时开了一门专业课。那门专业课的的其中一个作业是分给我们每个人一个话题,让我们自己去找文献做一个综述。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写的是综述,还是做一个PPT,反正理论上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每个人就要上台答辩。情况就好像最后的毕业论文,不过区别在于你是拿着别人的结论去答辩,而毕业论文的时候,是你拿着自己的实验数据去答辩,你是站在论文数据的基础上干那种事的。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经历,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门专业课叫食品化学,是有两个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的。我是三班,而且学号靠后,所以最终没有轮到我答辩。当时我拿到的主题是薯干化学。幸好,那个学期开了文献检索那门课,所以在做食品化学的作业的时候我才不那么的迷茫。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大二就上台答辩是这非常的不可思议的,我们甚至从来没见过真正答辩是怎样的。紧张免不了,答辩不是一个介绍,不是一个演讲,当然这也有介绍的成分,答辩的时候老师会向你提问题,对我们来说肯定会很慌。老师那一句既然你是站在台上,你对你的话题做了深入的研究,那么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要有自信,不会被问倒。但实际上不被搞得难堪的同学只有少出几个,更多的人是被某一个老师问得死去活来。我没有站上讲台,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最终结果会怎样。毕业答辩的时候,我依然记得老师的那句话,我是我这篇论文的专家。我不会被你们问到。

我们完全不知道综述是什么,我们就被叫去做综述。这样的安排让我可以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去了解那个主题的相关内容。知道的面广了,知道别人研究了什么也看到了他们的结论以及他们的思考,你自然就有了你的研究方向。为什么毕业论文开篇都是综述,这就是原因所在。一篇优秀的综述可以让你掌握某个知识面的很多信息,从名词解释到机理分析再到研究进展,最后是引申开去可以在哪方面继续探讨研究,也可能是延伸展开可以与哪些具体技术融合发展、最终开花结果。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综述的,可能他们会觉得这篇纯粹收集资料、整理文字得出来的东西就好像在凑字数完成任务一样。我觉得如果你认真做过这件事,你就会明白形成一篇综述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你的读者也能通过你的文章快速的了解那话题的各方面的知识,而不再需要逐一探索引用文献里面的那些具体案例以及研究结果。

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写一篇综述和写一篇用自己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调用的是不太一样的技巧。数据生成的科技论文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探讨,而综述需要你有更广阔的思路、更豁达的胸怀去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把他们以一定的结构和类型组装起来的时候你不能带感情。

大学到底教会了我些什么,其实那些最专业的内容,我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但那些学习的方法、那些最基本的套路已经扎根在我的血液之中。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