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
29

湿得一逼

By xrspook @ 8:52:10 归类于: 烂日记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天气非常的潮湿。早上起床的时候湿度94%。上班之后我发现出太阳了,所以回去把宿舍阳台的窗打开,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下大雨,所以我赶紧回去关窗。关窗之后,我发现宿舍的湿度已经达到了99%。湿度计最多只有两位数,即便已经达到100%了,还是没法显示出来的。这到底是什么天呢?为什么会这样?虽然可能温度不算太高,只有25℃左右,但因为湿度很大,所以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虽然你不会大汗淋漓,但是总感觉到处都黏黏的。走在路上也得小心翼翼,因为地上湿滑。宿舍的这种湿度让我觉得躺在床上盖着被子。但浑身的感觉都很奇怪,所以我只能开抽湿机,把室内的湿度降下去。或者你会说,也可以开空调,但是空调的滤网已经洗过,插头已经拔掉,洗过的滤网再开空调没什么问题,但是要重新把那个插头插上,就要费一番周折。11月下旬接近12月居然有100%的湿度,想想都觉得这相当不可思议。

除了这么神奇的事,还有天气变得完全不讲道理。前一刻阳光明媚,下一刻倾盆大雨,那种感觉就像是盛夏,但是盛夏还有一些预兆,比如你看到一片乌云过来,然后再开始发狂,现在没有乌云。你甚至还能看到蓝天,但是却已经在倾盆大雨。一边看到太阳,一边看到蓝天,一边在下大雨,这到底是什么情况?狐狸就是在出着太阳下雨的时候娶媳妇的。还记得多年以前,在大学思德课上老师给我们放黑泽明的《七个梦》的时候,我们全部人都被第一个故事吓得不轻。准确来说黑泽明的《七个梦》所有故事都把我们吓得不轻。虽然现在要我重新想起来,那到底是7个什么故事,除了第一个以外我已经想不出来了,但是那种恐惧还依然记忆犹新。那种出着太阳下雨的天我就永远会跟黑泽明的那个梦联系在一起。

周一潮湿得很厉害,但实际上周六日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那个苗头,因为办公室有一股发霉的味道,是那种木制品发霉的味道。这种味道在2022年尤为明显。虽然我个人感觉好像开抽湿机的几率不算太高,但的确办公室在2022年那个味道出现得比较频繁。大概因为旁边机房的空调太好,又或者换新了,所以力度非常大,他们的温度开很低,我们的温度从来都不低,于是湿气全部都聚到我们这里。湿度还未曾达到100%,我们这里的湿度已经很变态。

我是个相信科学的人,绝大多数情况之下我不会迷信风水那种东西。现在我们办公室的这种状况,根本不是风水的问题。这是非常实在的科学,比如以前的冰箱隔热性能不好,所以一到潮湿天冰箱的面板上总是会滴汗。现在冰箱的隔热性能相对来说好一点了,所以这种情况不怎么出现了。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机房就是一个冰箱,我们是面板,几乎可以这么说,是没有做隔热的面板。只不过机房的温度没有冰箱那么低,而我们这块面板相对来说表面积又比较大。一天两天还行,长年累月都处在这种环境,是不可能不生病的,问题只是生什么病而已。

做机房不做很好的隔热,这到底是什么鬼设计。

2022-11
18

每天都通话

By xrspook @ 8:21:29 归类于: 烂日记

现在我习惯了每天都给我妈来个微信语音。以前从来不会这样。大学的时候,我的某个潮州的室友每天晚上都要和她妈视频。有时电脑视频还没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每当我们要关灯,全部都拉电,漆黑一片的时候,她妈就会打电话到宿舍的固话,她就搬个小板凳继续和她妈聊。虽然每天晚上她妈妈都会打电话过来,但实际上当我们拿起电话的时候,她妈都要顿一下。我们接线多了,基本上听到那种声音就不需要她继续说下去,直接就把那个同学给叫过来。所以为什么每天都有那么多话要说呢?她们说的是潮州话,我完全听不懂,对我来说无论音量是大还是小,都只是催眠曲而已,但对我那些能听懂的同学来说,估计她就不得不偷听了。每天晚上都要说,每天都要说很长时间,为什么可以这样呢?有时是她妈妈打电话过来,有时是她主动打电话过去,反正可以这么说,除了考试期间,每天这种习惯都不会中断。如果当年就有微信,就有流量,估计就不需要那样了。我大学的时候大家用得最多的是动感地带,我当时用的是神州行。当时我的那个套餐是0月租的,但无论是打电话接电话还是发短信都要收费。动感地带跟神州行比起来,在大学校园里充值的优惠更会更多,而且动感地带通常有一些短信套餐。对我们来说,当时的短信套餐是续命的工具。现在短信对我们来说就只是一些接受验证码的玩意,又或者是被广告轰炸的一个途径。

现在每天晚上我都给我妈发微信语音,通常那个时候我只是把手机放在那里让她说,我会关掉手机屏幕。绝大多数时候我会同时打消消乐,有时候我会浏览网页,还有一些时候我会干活,但因为一边听她说一边干活我会三心两意,干活的效率以及质量都很低,所以总的来说,我感觉要跟我妈打电话,最好还是同时消消乐。现在我有两台手机,一台手机用来消消乐,另外一台手机用来微信语音,感觉刚好。习惯了微信语音之后重新拿起固话打电话会觉得拿着个话筒很不方便,如果按免提,我妈又听不清我在说什么,还有一点就是即便拿着个话筒说总感觉也不太清晰。

跟我妈打电话实际上绝大多数都只是她在说我在听,但她也会说着说着觉得自己没什么话说,要主动挂断,对我来说无所谓,我就只是开着个语音在那里继续干我的事,有时我还不想那么早就挂断,因为我的消消乐还没结束。所以其实打电话这种事情是不需要大脑的,尤其是这个电话打过去没什么主要意图的时候。如果我妈真有什么急事,她肯定会主动打电话过来,而且不管是什么时候,上班时间也好,休息时间也好。晚上的闲聊语音都是由我发起的,因为相对于她的时间来说,我晚上的时间有时候还真不由得我去安排,所以只能见缝插针。

2022-10
23

单车

By xrspook @ 9:45:11 归类于: 烂日记

周五以前我就从来没有自己修过单车,也从来没有看过别人修单车。准确来说我其实是看过别人修单车的,但我就只是知道他在修单车,我不知道他在修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干。所以实际上对单车的构成,我是一窍不通的。我没有研究过其中的原理,当然也不知道什么是好或者什么是不好。对我来说刹车是正常的,脚踏感觉还行,那就都可以,只要不要用着用着就掉链子就行。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的单车会用着用着突然间车把就飞出来了。同时也没有听说过谁的脚踏会踩着踩着突然就掉下来了,顶多有可能有些人的脚踏塑料的部分坏掉了,就只剩下一条钢管,虽然不好骑,但是还是能骑的。还有一些可能别人坏了也不修的东西,比如刹车,有可能是两个刹车都不太好使,只能缓缓地把车停住而不能刹死,有些是一个刹车可以,另外一个刹车不可以,又或者是刹车完全是坏的,但是那个人就那么的有底气不去修,又或者是懒得修。

共享单车之前,实际上我真没骑过多长时间的单车。因为中学的时候家离学校太远,所以当其他中学生通常都是骑车上学的时候,我采用的方式是搭公交车。初中的时候看到千军万马都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学校单车棚非常热闹,但那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还会不会这样,因为现在很多学生再也不是自己骑车上学,而是家长接送,某些学生即便要自己解决上学的交通问题,可能他们再也不用单车,而会使用电动车。以前满大街都是修单车的店,比如说当我还住在南边路的时候。我家楼下就是一个修单车的铺子。那种铺子被大家用得最多的是打气,多少钱一次,自己投钱进去,然后自助打气。气是压缩机整出来的,摁在气孔就有了。我试过在那里充气橡胶足球。如果是靠人手打的话,半天都打不完,老是会觉得不够气,但是用那种自动的几秒钟感觉就打好了。但是那个很便宜的足球在打好气后,几分钟之内就化为了乌有。因为学校就在我家对面,打好气以后几个女生在小学门口踢足球。一个不小心把球踢到了马路上。汽车飞驰而过,那足球就那么归西了。之所以会有那个玩意,是因为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要我们男生女生都去踢。但要踢首先得有球,谁去买呢,那个钱谁出呢?我是班长,所以理论上我应该准备好这个球,但我根本没有零花钱,所以在上完奥数课以后我就去海幢公园旁边的小卖部买了一个小足球。当时的海幢公园就是现在的海幢寺。海幢寺当时只是海幢公园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破破烂烂的。周一回去以后,有个女同学买了一个皮的足球,是那种标准的足球,于是我也就没有把我那个便宜的玩具拿出来。如果换作是现在,足球应该不再是学生自己购买,可能是班费出,也可能是直接由学校提供。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关乎到要花钱的时候,即便可能有不需要花自己钱的方式,但我依然觉得自己出钱会比较快一些。当然如果那个费用非常大的话,我肯定不会自己出。有些人会把自己的花销你往单位上靠,不能报销的也硬是报,而我是那种明明我在干着单位的事,花销却由我自己承担,为了就图方便,免得左右申请。

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明明知道自己装单车很难,但我却无法压抑住自己内心的那种好奇的冲动。

2022-10
20

颠覆自己

By xrspook @ 9:23:11 归类于: 烂日记

近段时间我一直都在磕《DAX权威指南》这本书,但是越往下看感觉越难看下去。这种翻译类的书籍真的太难了。还记得大学的时候我从图书馆借过一本犀牛,好像是《JavaScript 权威指南》,那本书很厚。之所以印象这么深刻,是因为某个晚上我要一个人在实验室通宵过夜。我带上了一包皇子的速食米粉以及那本犀牛。速食米粉是在我晚上睡觉之前吃的,至于为什么要带那个去吃,至今我都搞不明白,因为实际上那个晚上我是有睡觉的。不过睡觉睡得不太踏实,每三个小时要起来一次而已。那本书带过去是在我还没开始睡觉之前看的,但很难看得下去。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些翻译的书看起来都很让人绝望。因为有可能翻译的那个人根本不懂那些东西,所以他只是字面上的把那从英文变成中文,但实际上内行的人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看那本书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现在我看的这本《DAX权威指南》翻译的那个人显然是靠谱的。无论是那个人在DAX方面的造诣,还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这本书的原版。这本书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显然不是给初学者看的。因为给我的感觉是没看那本书之前,我好像有点对那个东西感兴趣,但是越往下看,越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一开始的时候,我好像知道某个函数到底是怎么用的,但是当他们把东西铺开,正面的、反面的、效率高的、效率低的、有用的、没用的都抛出来以后,我彻底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还有另外一个很作死的地方——任何一个东西,公式套路决定了,以后问题就只是你怎么套而已。但实际上,DAX这个东西,当我要实现某个功能的时候,高手的解决方案早已不是一开始的那些套路了,为什么他们的招数根本就不是那个函数在书上白纸黑字写清楚的那个定义。所以在学习DAX的时候,很多人都多次强调你千万不要用别人的方案去套你自己,这绝对是自寻死路,哪怕你觉得相近的东西,你把它套进去,但只要你放的方式不对,又或者是你使用的场合不合适,依然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只会让你产生无穷无尽的问号,现在大概我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有些东西我好像是懂的,但这种是真的懂还是似懂非懂呢?很多时候我就觉得离那个我想要的答案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穷尽我所认识的东西都没办法够得着,这让人很抓狂。咫尺天涯大概只是这个状态了。可以这么说,DAX完全颠覆了一直以来我对数据的认知,跟一般的编程语言对比起来,DAX的使用方式真的不一般。对一般的编程语言来说,核心思想就是判断和循环,搞好这两个以后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一定程度上,我觉得DAX也是在做这种事,但是他们的循环却用得不那么显而易见。还记得学习python的时候,有分迭代与循环。这两个东西不一样,但又很相近。至今我仍旧很害怕迭代这个鬼东西,因为迭代经常让我感觉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又或者我很难预知最终我将有什么结果。现在的状况就是我越怕什么我就越遇到什么,完全中了高中数学老师龙哥的预言。

如果再挣扎一些时间,我把自己希望用DAX解决的问题搞定后,我还会继续深入学习《DAX权威指南》这个玩意吗?

2022-10
9

社交恐惧症

By xrspook @ 9:01:41 归类于: 烂日记

聚会是什么?聚会是一种让我觉得浑身不对劲的事情,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家人的聚会还是同学,或者同事的聚会。所以可以的话,我一定会尽量避免这些东西发生。

还记得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真的很盼望放假,尤其是过年之类的。因为那就意味着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在大人的眼中,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估计能玩在一块,然后他们大概就算是解放了,虽然孩子凑在一起吵架打架之类的东西难免会发生,但相对于一天到晚都缠着他们各种闯祸、让他们发火,小孩子一起玩算是给了他们一点私人空间。熟悉的小孩子一起当然很快乐,但问题是过年的时候。跟一些不怎么熟悉的亲戚的孩子在一起,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好玩的,反而会让我激发某些社交恐惧症。也不是说别人不让我融入,而是我不知道该如何进入他们的圈子。因为我就没有说服过我自己要进入他们的圈子,那个时候我只想赶紧离开那个地方。回到我熟悉的环境,回到与我最亲的那些人身边,玩我自己的或者跟我熟悉的人一起玩。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实际上我是不想跟他们玩,因为一开始就有这种抗拒,自然就很难融入,而且当时我也觉得,他们跟我不熟,他们也不想跟这个亲戚的孩子一起玩,当然这只是我所想的。至于别人是不是这么看我不知道。亲戚的孩子跟在大马路上随便找一个路人没什么区别,因为一年就只见上一面,对孩子来说,一年的变化是很明显的。服装在变,样貌在变,哪怕在大街上直接碰到肯定也不会认出彼此。所以陌生人在一起有什么好玩的呢?但是又有这么一个观点,所有熟悉的人都是从陌生人开始的。哪怕是把你生出来的爸妈,在你生出来那一刻,大家都是陌生人,但因为接触多了又或者说不得不接触的频次多了,所以变得不陌生。

从前有些人我是不想和他们玩,而有些人我非常想加入他们的圈子,但是他们不想跟我玩。小时候我不想跟比我小的人玩,但我很想加入比我大的那些孩子的圈子,结果他们和我一样,不想跟比他们小的玩。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要是出了什么幺蛾子大人一定会护着小的,然后他们无端端的就会被骂甚至被打。还有一个就是小孩不懂得他们的规则,一个不小心就在那里耍脾气,结果把大人引过来,受罚的依然是他们。所以大孩子宁愿一开始就被骂也不愿意接受跟小孩子。我当年为什么不想跟比我小的人玩呢?其实跟我自己比起来,比我小的那些人脾气已经算很好了,但我总觉得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我说的他们不懂,我很难接受他们的无知,虽然我自己也没什么料。于是最后就变成了我跟我自己玩,又或者是我跟我的长辈们玩。爸妈通常不会跟我玩,但是我会跟外公玩,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会陪我玩。外婆不知道怎么陪我玩,我也知道要玩什么游戏找外婆没用,但是如果某件事情是跟吃有关的,外婆总有办法。

所以最终是不是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直以来我都不需要跟我的同龄人又或者比我小的人社交,一直以来我都只跟比我大的人,甚至比我大得多的人在一起,在他们面前,因为他们都已经相当的成熟,我完全不需要社交。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只是个一把年纪的社交幼童。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