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
13

夏天才刚开始啊啊啊

By xrspook @ 9:35:13 归类于: 烂日记

我总觉得现在的夏天好像一年比一年难熬,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是我的错觉。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即便满头大汗,我也觉得没什么,之所以这样,其实理论上我早应该意识到是什么原因了。我还记得初三一模的那个晚上,我还在看《X档案》,所以我对那天晚上的剧情记忆犹新。那里说到了一个问题,在同样的环境之下,小孩的出汗量远远要低于成人。大概因为小孩的汗腺没有成人发达,同时小孩也没有那么多热量需要释放。那一集的主要内容是某个洞穴里面的某种东西会对出汗或者说人体热量排放很敏感,所以这就导致成年男性在里面会出状况,但是小孩或者女性不会。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根本不觉得夏天有多么难熬,虽然热的时候还是要抢着风扇吹,但远远没到热到喘不过气的程度,就更加不会有因为热所以什么都不想干,只要可以玩,无论是玩什么东西,我们都会很高兴立马去,完全不会考虑那是在什么时候,是否在烈日之下又或者那项活动是否非常剧烈。补水是不存在的,也都从来没有担心过因为出汗太剧烈导致抽筋之类。当时的我从来没有试过汗像下雨一样不断从头滚落,最终整个人像水里捞出来一样,鞋子袜子全湿。当时我们家里都没有空调,每个人家里标配的通常是吊扇。在吊扇的覆盖范围之内感觉都还行。即便是根本没有风扇,在户外我们也依然不会觉得太痛苦。除了汗腺没有成人发达以外,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家家户户都没有空调,于是也就不会被室外机。现在走在大街上,除非你进入了有空调的区域,否则你就在吹别人的室外机。能量守恒这种东西,我们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当你把室内的温度降到比室外低10℃以上,外面又怎么可能不热。

所以在家的时候,我的那个房间即便从温度上看不算很高,但实际上,我不开空调是不行的,因为唯一的窗对着别人的阳台和别人房间的窗,那个位置装了很多室外机,所以如果我不开空调的话,我就在免费吹着别人家送过来的热风。因为热气是会上升的,我家住在6楼,也就是我吹着下面5层的热风。我房间的窗离对面的阳台或者窗不到5米。我妈那个房间就没有这个烦恼,因为我妈那个房间的窗对着小区的花园。那是一片开阔地。虽然也有很多室外机,但是空气流通显然好很多。如果很久以前的房屋设计有考虑到这个,估计他们就不会把不同楼栋的间距搞成这样了。可能现在新建的楼盘再也不会有这样的设计,但既然已成事实,而我又没有那个本事买新房,于是也就只能关上窗户我也开空调,大家互相伤害。

70%多的湿度下,接近30℃的气温,现在我感觉也不算太难过。坐着不动完全可以接受,如果是睡觉的话,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人在睡觉的时候体温会稍微下降,但估计这个夏天我将不得不接受80%湿度下40℃的考验。

2022-07
3

投篮训练一周年

By xrspook @ 12:04:02 归类于: 烂日记

这周的投篮结束以后。我的篮球投篮就算是一周年了,因为我是2021年7月1日开始的。那一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6月30日的晚上我干到了很晚,因为预计着7月1日那天所有人都要去开会,一起看视频,因为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7月1日又是建党节。显然那天的直播会非常精彩,所以我默认一定会没有时间让我去干活,但结果却是党员去看了,团员也去看了,我这种群众没有人叫过我去做任何事。甚至没有一句,如果没有特殊安排,所有人都要去开会。2021年的7月1日,显然我是有情绪的,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众,但是重要节日的活动是在上班时间进行的,要进行全程直播,理论上大家都应该一起去看,但实际上我却被排除在这个机会之外。为了这个可能要看视频,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了很晚很晚。

但也正是因为我没有被叫去看视频,所以办公楼里空荡荡的,因为前一天晚上我已经干了很多,所以虽然第2天早上我的大脑处在抽风状态,我还是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就把余下的事情都干完。如果被叫去看视频的话,估计工作我得第2天才能干得完。正是因为这样的变故,所以我赢得了一个可以喘口气的下午,赢得了一个可以让我发泄的晚上。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去单位建在平房仓的室内篮球场,全程就我一个人,期间也没有任何人出现在平房仓的门口暗中观察。

接下来的一年就像奇迹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我有意练罚球,有意的练单臂发力的罚球,以前的投篮我用的都是双手推球。但从去年开始,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从大概差不多就那样子,到接触到灰sir的视频,于是实际上去年我有两次从零开始,第1次是从双手变单手,第二次自从单手这习惯到单手的另一个习惯。之所以要练罚球,因为我说不准单位理论上要举行的4+1篮球比赛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而且据说篮球比赛还不仅仅是对抗赛,还包括投篮比赛。显然如果是女生的投篮,一定会是罚球。一定会给你10个球,投中越多的就赢。但后,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这个东西不可能开展了也没有时间开展。所以我转而专攻我想实现的东西,也就是三分球。

三分球的进化之路可以说相当的坎坷。从不可能的任务到有点感觉,为此我真的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汗水、精力。一直干下去,持续不断地干,天天都在干,去不去篮球场都干,全身心地干,哪怕手上没有球。从半小时懵中一个,到三四十分钟中100个。几乎可以这么说,现在的三分球我投出了从前罚球的感觉。用一年的时间开发出三分球的技能,我个人觉得这相当了不起。不是因为有人强迫我这么干,只是因为我想干。对一个36岁的人来说,想这么干又真的这么干成了,就像奇迹一样。没有人给过我任何指点,我也不需要,或许如果有人能给我一些靠谱的建议,我的成长时间不需要那么长。但是长期以来,我已经习惯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教练。

36岁我觉得是一个挺美妙的年龄,首先就身体发育来说,完全成熟了,对自己的了解也算是到达了一定程度。同时,就大脑发育而言,就知识储备以及人生的经历而言,也已经到达了一个峰值。对很多36岁的人来说,之所以没有干成他们想干的事,大概是因为他们真挤不出那样的时间,他们根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想干的那件事上面。我是幸运的,因为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之所以能有这种运气,是因为我没有家庭的羁绊。上天关上你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

如果人生每一年都有一种新的突破,我觉得此生无憾了。

2022-06
30

又见五指鞋

By xrspook @ 21:04:39 归类于: 烂日记

还记得当我听说有五指鞋这种东西的时候,当时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内,只有Vibram一个牌子。他们的鞋老贵,即便是最便宜的Bikila特价起来也不便宜(双11购买也要395软妹币),但是那双鞋我也就只能在做室内运动的时候穿,抓地力的确很好,相比于赤脚来说好多了。因为那是一双鞋有魔术贴的鞋子,所以抓地的感觉跟脚底有硅胶颗粒的袜子不一样。但不得不说,穿那双鞋挺费劲,因为要把每个脚趾头都塞进鞋里,而且鞋的大小必定跟你的脚型非常一致。谢天谢地,我买那双鞋的时候尺码买得刚刚好。不知道有没有人在穿五指鞋的时候穿袜子。如果要穿袜子的话,也就只能穿五指袜了。跑步圈曾经有那么一股风潮,为了让脚趾不起泡,所以他们会穿五指袜。五指鞋的出现,估计跟《天生就会跑》那本书有很大关系。因为五指鞋这种东西等于是在稍微有弹性的布料外面热贴上橡胶大底,因为没有中底,所以完全没有缓冲可言。那双鞋穿在脚上等于是给双脚加上一层老茧,所以跑起步来的时候完全就得靠人自身的能力,鞋子没有回弹没有缓冲。如果要保护自己,必须改变平时的跑步姿势。

在做室内运动的时候,我会穿那双鞋,用来跳操很不错,因为那可是Vibram的大底。我也试过穿那双鞋去跑步,但仅仅跑了两圈,800米都不到的水泥地,我就觉得没办法继续下去了。的确橡胶大底可以让你有很好的抓地力,而且就强度来说,不至于让凹凸不平的地面划伤你的脚掌,但是每一步下去你都能感觉到地面的坑坑洼洼,又或者很细微的一些小石子甚至是沙粒。这就会让你觉得硌脚。习惯了平常的鞋,穿五指鞋跑步的时候,与其说在跑步,不如说在跳跃。几乎可以这么说,穿着那双鞋跑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脚跟几乎不触碰地面,所以我把那个动作称之为跳。那种感觉就像是下雨天跳过一个又一个水坑。我不知道穿着这种鞋子的人是怎么跑马拉松的,甚至是越野马拉松,甚至有些人不穿鞋子赤脚去跑。对那些习惯的赤脚的人来说,这种鞋子完全不必要,因为他们天生自带老茧,完全贴合脚型。而且经过大自然的精心修理。习惯了穿普通的鞋,甚至是高端跑鞋,也就是那些堆积了非常多科技成分的跑鞋的人来说。他们不可能适应得了,细微沙子都感觉明显,穿着这种鞋子或许你可以让他在靠谱的草地又或者柔软的地毯上跑步,但在普通水泥地上,我觉得在人体自动开发出适应的动作之前,已经被那些凹凸路面触感折磨死了,大概会像我那样,选择不穿那双鞋跑步,只穿着那双鞋在室内光滑的地砖上做跳操。

之所以谈五指鞋,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突然间淘宝弹出某些国产的仿制品的页面,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都有在室内做运动的需要,而国内的那些仿制品,大概50块钱左右就能买到,简直便宜到怀疑人生。那些仿制品的价格比一双普通的回力还要低。

当年的五指鞋没有在中国的跑步圈里推广开来,但现在却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

2022-06
29

分分分,永远的命根

By xrspook @ 11:03:29 归类于: 烂日记

经历过更长的人生后,人会清楚地明白到高考只是个序幕而已。当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地厚的小屁孩,经历过大学用几天时间考几门到十几门课程的时候,他们才会意识到什么是难。这些课程平时老师不大理会,完全靠自觉,那些所谓重点也只有在考试之前1-2个星期才逐步放出。几乎可以这么说,每一门考试都意味着你要在1-2天的时间里把一整本书、把全部课件、以及所有相关练习题之类完全熟悉。到那时,他们才会意识到,用一整年的时间学好区区那几门课程,那薄薄的几个课本是多么的轻而易举。大学的考试不容得你有任何的喘息。这一门刚考完,下一门马上又来,有可能前一门是晚上7点开考到9点,第2天早上8点又开始新的一轮。时间完全不够用,通宵达旦,即便是宿舍要拉电,之后还得拿着个小电筒或者各种神器继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那个时候他们或许会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学生,而是一个快速记忆神器。大学要掌握的一门必备技能就是在短时间之内记住这一门课的所有东西,然后在考完试以后马上初始化开始录入下一门需要考试的知识点。这有点像《哆啦A梦》里的记忆面包。我们当然不会有那种开挂的食物,但是如果你不懂得开挂,毕业的时候成绩单一定很刺眼。

当你开始找工作,当你开始四处投简历,当你要上交各种资料被别人挑选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大学时的轻狂会让你吃尽苦头。虽然高中时努力的你考上了一个好的大学,但是大学期间的放荡、考试之前的技巧缺失,虽然你也正常毕业了,也拿到了学位证书,但是,当招聘者拿起你的简历,拿起你的成绩单的时候,你从前的闪光点变得一文不值,别人只会盯着那些刺眼的成绩。当然要判断一个人能力如何,不应该只看他成绩单,更加不能只看他那几门很糟糕的科目的成绩,但是招聘者就是这么无聊。除非你是那种大老板钦点的人物,你的某些优点可以掩盖你所有缺点。比如你拿到过什么国家级的奖项,又或者在大学期间有什么非常大的项目。这些闪光点让你被某些单位录取完全不需要通过笔试面试考察,而直接是大老板跟你谈好了,然后去人力资源那里签个合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就像那些在开始查分那天凌晨被清华打电话的学生或学生家长一样,我们这些普通人奢求不来。我不知道那些被大老板相中必须挖的人才到底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怎样,学霸是些很神奇的人,你永远都搞不懂为什么他们每门功课都那么厉害,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学霸会严重偏科。

我们这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高考的时候跟别人拼命,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要跟人拼命,凭什么击败你的对手呢?他们能从那几分钟的面试里看出我们的能力吗?他们能通过那顶多两小时的笔试检验出我们的真正水平吗?如果这都不可以的话,估计一小段时间的实习会是我们很好的展现机会。但如果这样都不能说服他们,他们仍要纠结我们那个高校的水平、我们那个专业的水平以及我们那张成绩单上的内容,我们的人生算什么呢?算是一直都只被考试定义的人吗?

越是在这个单位待的久,恶心的东西越是扑面而来。

2022-06
20

我们的世界不一样

By xrspook @ 10:01:40 归类于: 烂日记

一个人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有时我觉得这或者早有定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估计这东西就已经固定了下来,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

还记得小的时候,每当我跟我爸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让他给我讲中国古代的故事,虽然我已经对那个没什么特殊的印象,甚至在我的脑海中没有留下一个确切的故事,但是我对录音带里面播放的故事,那些语调、那些感情、那些抑扬顿挫却记忆犹新。我还记得录音带里的中国古代故事,我也记得没到饭点电台里播放的那些古仔。一些古仔通常是武侠小说改编,之所以说改编,是因为讲古仔完全是靠电台的讲古佬把武侠小说改编成可以通过口述表达的东西,不同的角色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调声线。古仔的听众很广,男女老少,无论你是很有学识的人,还是完全只是个文盲,都能听懂,都会着迷。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太多的东西。但是即便那样,朦胧的我已经觉得我爸讲的故事跟那些专业讲故事人讲的故事彻底不是一个层次的。我不知道我爸肚子里的故事到底有多少,虽然我那些讲故事的录音带也没几盒,但是我却会一再重复听里面的故事,好像永不厌倦一样。小孩就有这这种神奇的能力,或许他很快就觉得一个东西他们不喜欢了,丢一边了不玩了,但是这只是此刻的事。可能过了半天、过了一天,过了几天以后,他又会再次把那个东西当做完全没见过,从零开始再次兴趣勃勃起来,虽然那种兴趣可能持续时间只有15分钟。我不知道有没有大人要刻意把这个时间延长,但实际上我觉得故意延长可能没有必要。要知道大人的时钟跟小孩的时钟彻底不是一个计量单位的。当我们觉得时间飞快的时候,孩子觉得时间过得慢得要死。

我懂事以后,我妈老是跟我说,我刚去幼儿园的时候,回到家后我总是给她抱怨幼儿园一天到晚都要我坐在那里,坐到我屁股都痛了。所以当我回家以后,我就是个彻底坐不住的存在,有可能在沙发上狂跳,有可能全屋奔走,也可能从这个家具跳到那个家具。除了吃饭,就不会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大人的认知世界里,他们觉得小孩不能在15分钟里掌握些什么,但实际上他们还真的可以。每次15分钟,每天进行好几个15分钟,然后每个星期再把这些15分钟重复一遍,只要能hold得住那个记忆,能让那个暂时记忆变成永久记忆,就能对小孩产生作用。让小孩掌握某种东西,不如让小孩掌握某种掌握某种东西的能力。

某个东西如果你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那就只是一个东西。比如一朵花,如果你要小孩画出来,或许他会画得很难看,大人可能画的好看一些,大人默认觉得小孩应该把画画成他们画的那样。但实际上或许小孩感知的东西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你看到的可能是花朵鲜艳的颜色以及漂亮的形状,他看到的可能是里面他也说不准为什么那么漂亮的脉络结构,以及不仅仅是看上去漂亮,闻上去也很让他们喜欢。所以同样是接触某种东西,你从传统的一般的美术角度去评价,而小孩可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些非一般美学的东西上了,比如说生物学,也比如说化学。有多少个家长可以给孩子解释花瓣上的绒毛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花朵会有香气?为什么有些花很香但有些却没有?所以要表现一朵花,还真不是一个圆形,再加几个被咬了一口的圆形,涂上各种颜色组成某个形状那么简单。我们有试过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观察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吗?孩子当然不可能精准的表达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我觉得他们的确已经感受到了。

一样米养百样人,我们不需要把一样东西弄得千变万化,我们只需要换个角度就能发现这个世界的大不同。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