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
15

回忆牛津书虫系列

By xrspook @ 11:37:39 归类于: 烂日记

连续说了好多天的运动,我觉得自己有点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天天都有新话题,大概因为我每天都把很多时间和思考放在那个上面,所以生活里除了吐槽工作就是描述我运动的状态以及谈我运动时或者运动之后的感受。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因为只有不断地做,不断地思考,人才会慢慢一点一点进步。胖子不是一天吃出来的,进步也不是突然间就有了一个质的升华。正是这些跬步的积累才最终可以至千里。

但是其实除了工作和运动,我也会做一些其它的事。有些事是在我计划之中做的,比如说当某一天我发现了关于JEA很久很久以前的某篇文章(EL EXTRAÑO CASO DEL DR. MENDOZA Y EL SR. ABELLO,REDACCIÓN EL TIEMPO,2000-12-23)我就想要看《化身博士》。在我印象之中,我见过这个名字,但是又好像有点模糊,后来当我搜索图书的时候,的确发现牛津的书虫系列就有这本书。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牛津书虫的双语系列,但那个时候我没有一整套买,我都是一本一本挑着的来买,至于是怎么挑,大概我觉得封面和标题比较恐怖,比较吸引人,我就买了。比如说我第1本买的是《歌剧院幽灵》,那是在广州购书中心买的。书虫系列的很多书我都是在购书中心买的。我已经不记得一开始是怎么发现那些书了,我甚至不记得那些书到底是放在哪一个类别的货架。大概那个时候我正在儿童书籍的书架上找《X档案》吧,因为初中的时候,某个同学跟我说她在某个儿童图书馆里发现了《X档案》。但最终,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书店,我都没找到。同学说的《X档案》系列图书我没找到,反而让我发现了牛津的书虫系列。如果当时的我就有强烈的收藏癖好,如果当时的我不吝啬钱,而我的父母也知道我喜欢看那些,估计我会一套一套买回来,但实际上没有,所以我买了很多零散的,也买过一整套的,但只买过一套。说来也奇怪,一本一本买回来的我大多看过,但是一整套买回来的,我反而没拆封过。我不知道书虫系列到底是不是全部都是简写版本,还是说有一些故事本来就比较简单就不需要简写了。当年我为什么没有买《化身博士》呢?因为我觉得那比较不恐怖、不吸引人?当我不久之前看完《化身博士》以后,觉得这本书还真的挺悬念的,而且也足够恐怖。从一开始那个气氛就是阴森森的。如果当年我知道是这么个情况的话,我绝对要入手那本书。

是牛津的书虫系列让我喜欢上了英文阅读,不再畏惧,不再觉得学英语纯粹为了测验考试,那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知道那些我很想知道的故事。那时,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的成绩我依然非常一般,但起码不再害怕了。至于喜欢上考试的阅读理解,直接觉得那好玩过瘾,那又是高中时候一个英语老师打通我任督二脉的故事了。牛津的书虫系列是我拥抱英语阅读的启蒙老师。

在知道JEA的那个相关文章以后,没过几天我就入手了《化身博士》的纸质书,买的是译林出版社的书,但是可能因为书太薄,所以他们硬是一本中文版配套一本英文版。至于英文是不是原版,这我没有考究过。中文版放在家里,英文版放在单位,但实际上英文版我连翻都没翻过。中文版是某一天晚上单位的作业比较早结束,所以我翻了一下,看了几页,觉得很过瘾,但是回到单位却没得看,于是我又只好在kindle上买了电子书。中文版的《化身博士》电子书好像单卖不便宜,跟《金银岛》捆绑起来很划算,所以我就买了《金银岛》加《化身博士》捆绑起来的中文版。之所以会捆绑一起卖,是因为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英国的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化身博士》画了我一个晚上十几分钟,然后又花了两个白天的某些摸鱼时间看完。

这个有点阴森森的故事里面满满的人性纠结。但实际上当我看完以后又觉得那好像没有人们说的那样纠结。这让我想起韩寒的某些作品被放到了某些语文考试的试卷里,但是当他自己去做那些题目的时候,他自己反而懵了,因为标准答案和他之前的设想其实是有不少距离,连他自己都没想得那么深入。

如果《化身博士》的篇幅再长一点,里面的东西再细致一点的话,我感觉会更好,但为什么就只有那么一点的篇幅呢?我觉得有点可惜。

至于对这本书、这个故事的具体感受,我还得花一篇blog慢慢展开,因为这一篇里面前面铺垫的东拉西扯太多了。

PS:搞定这篇后,我无聊翻了翻自己书柜里牛津书虫的存货,一堆散买的书都很薄,薄到根本没有书脊。我随手抽出来的第一本就是《化身博士》!我那个去~ 当年我有买!但买回来以后根本没看过!!!!!否则我不会没有一点印象!!!!!!但为什么那么本书里没有书店的戳呢?到底当年我是在哪里买的呢?省图批吗?

2021-08
1

要不要出门

By xrspook @ 14:06:55 归类于: 烂日记

中午12点多下了场雨,让我刹那之间没有了想出门的欲望,倒不是因为那场雨刚好卡在了我想出门的时间点上,而是因为我发现下午还得下另外一场雨。虽然雨不是一直都在下,但是每个一个小时就下一场雨,这种感觉就让人觉得很不爽。或许我根本不会碰到那场雨,也或许那场雨实际上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已经足够让我不爽的了。所以问题到底是下雨还是说其实我不想出门呢?夏天不下雨,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在某些热带的国家,比如说东南亚的某些国家每天下午都会下雨,到底那里的人是怎么习惯这个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好过的呢?

如果我有强烈的出门愿望的话,不管它下雨还是不下雨,我都会出去,但问题是现在我的那个念头并不强烈,要出门的话我要去哪里呢?我要去做些什么呢?我要用什么路线以什么方式去那个地方呢?我知道自己很多时候其实目标不是那个地方,我只是想感受那个过程而已,所以终点是哪里根本不重要。但是我也知道在夏天这种严酷的条件,如果没有个目标的话,过程会变得比较纠结,尤其当你想去某个地方,却不断地被雨水打断的时候。我是那种不喜欢出门带伞的人,反正全身都要被汗水湿透,带伞又有什么用呢?但是我不得不在意携带的东西里面有怕水的,比如说手机,也比如说纸质的钱。还记得从前周六跑18K的时候,有时完了以后我会去家乐福买些东西,虽然钱已经被包在两层密封袋里,但是给钱的时候,那个收银员依然很疑惑,因为那张钱潮潮的,摸上去的手感不大对劲,她总是觉得那会不会是假钱。如果换做是现在,根本没有这个烦恼,因为付款的时候我一定用的不是人民币,而是手机支付。有了微信和支付宝以后,带钱却容易被认为是假钱的问题不复存在了。当年我用的也是智能手机,但是支付方式却远远没有现在的这么自如,所以钱还是要带在身上的,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现在完全不带现金一点问题没有。从前身上需要防水的东西除了手机还有钱,而现在考虑需要防水的东西就只有手机一个而已了。现在的手机也做得越来越高端,防水防尘什么的基本上都是标配,虽然你在大雨滂沱的时候带的那个东西你肯定找死。虽然有些手机号称掉在水里捞起来也没有问题,只要你不长时间浸泡。但即便有这么牛逼的号称,我还是不敢这么干,毕竟现在我的手机已经用了好些时间,而且我的机子还不是号称能掉到水里捞起来依然正常的那种。

从前当我们的夏天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出门的呢?那个时候我甚至连个MP3都没有,所以要一路走一路听音乐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从来不会带着个Walkman一边走一边听。首先是因为录音带其实挺麻烦,其次是因为那是放干电池的机器,支撑不了多少个小时。当年说来也奇怪,我买了Walkman却没有买充电电池,所以只能买很多干电池,但这样的消费显然就太贵了。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那个Walkman的使用频率特别低呢?

但最后,我还是出门了,而且以超快的步行速度到达了我的目的地。

2021-07
26

阅江路,太棒了!

By xrspook @ 15:33:26 归类于: 烂日记

下午3点多开始出门逛大街,然后在晚上6点之前回到家。在三伏天干这种事的时候,我根本不会再叫上别人,因为对别人来说这实在太残忍了,而且以我的脚速叫上我妈的话,她根本不可能跟得上。有时我会觉得很纳闷,为什么逛了接近两个小时,就只有那么15000步呢?这根本不合理啊!因为就跑步而言,大概跑个6公里步数就会有8000步,但跑步和走路的步距显然不是一回事,走路的时候步距会更小一点,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因为我跑步的步频会达到185以上,如果是从前的话,190以上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跑步的时候我的步距不大,但即便不大的话,走路的步距顶多也只是跟跑步差不多而已吧。不过了,一直以来走路的时候我没有研究过自己的步频是多少。

那么大的太阳,那么热的天,几乎没有树荫的广州江边路上几乎可以说没人。前后100米没有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便人员最密集的地方,50米之内也不会超过4个人。一路都没人,也可能一路都没风,与我相伴的就只有烈日和高温。那个时候我的脑子里就只有树荫,但偏偏那段路没有,既然什么都没有,我就只是沿着脚下的红色缓跑径一直向前。如果以前我还跑步,当我还跑那条路线的时候,就有这条缓跑径,那该多好,但实际上这根本没有如果。当有轨电车还没开始建的时候,阅江路靠近马路的边上的确是有一条红色的沥青跑道的。那条路线是我最喜欢的,有树荫、地面也比较平缓,而且相对于花岗岩的地砖来说,沥青的环保镜软一些,泄水也更好一些。现在阅江路靠近江边的缓跑径是真正的塑胶,但在这建好之前我就不在这条路上跑了。每当我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强烈想跑起来的欲望的,我想试一下在这条路上、在这条新路上跑到底是什么感觉。再也不会有因为树根导致的地面凹凸不平,再也没有电动车、小货车之类的碾压之后导致的各种地面破损,再也没有与各种单车环卫工人之类的相遇或者超越。跑在这条新路上的人真幸福,虽然我不知道这条新建的塑胶跑道的良好状态能持续多长时间。

以前这条路线上想找个洗手间是不可能的。最后一个洗手间出现在珠江琶醍,一路向东往琶洲方向都没有洗手间。但现在那条路上多了很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说有很多个新时代驿站。驿站建好了在里面布置洗手间又或者自动售卖机之类的很正常。现在的会展码头已经搞得挺高端的,也像个驿站的样子,再往前有个港澳客运港。洗手间和自动售卖机是很正常的配置。所以跑在这条路上的人再也不用担心缺水以及找不到洗手间。走过临江大道,也走过阅江路,海珠区这边新建的东西实在让人感觉太完美了!这就是一直以来我很想要的,也很羡慕其它国家又或者中国的其它城市里拥有的。现在这就发生在我身边,虽然现在的这些美好建立在以前我那些美好被破坏之后。我的热情高涨刚好发生在混沌的交接时代,的确不幸,但总得有人承受这些,有了我的不幸,才有了后来人的幸福。

生活在这样的中国,生活在这样的广州,生活在这样的海珠区,生活在这样的琶洲片区,真幸福!

2021-07
21

顺序不对

By xrspook @ 8:49:21 归类于: 烂日记

跑完10K以后在躺在地板上往天花板丢球,我觉得简直就是乱来,根本没有什么控制可言。发力根本是不是以我想象中的方式进行的。没丢几个,感觉右手已经累了。休息一下以后依然很快会累,这大概因为过去的50多分钟,身体的血液主要都集中在腿部,所以手臂的血量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最终就导致10K以后的丢球训练让人很沮丧,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虽然我觉得时间挺短,但实际上估计也有个15分钟以上。这个过程让我感觉很纠结,如果一切都正常的话,持续个30分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昨天晚上我真的很不在状态。之前我从来没有感觉过有这种事情,但是还没到10个球,仅仅5个球多一点手臂就已经觉得需要休息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以前休息过后的头一两个,我会表现得非常好,但是昨晚这种奇迹没有发生。大概我已经过了那个新手的运气的甜蜜期了吧,接下来是漫长的胶着和纠结。

所以投球训练这种事我觉得最需要控制得当的是精准的角度,也就是我把球投出去必须是按照我的目标轨迹进行的。高一点低一点都无所谓,但必须与我的目标垂直。为了做到这个,就必须进行无数次的训练,要支撑起无数次的训练,就要把肌肉的耐力和持久力提上去,否则你有再大的力气,但是没两下就用完了,没有一点意义。反而如果你力气不算很大,但是却可以维持很长时间,这反倒对精准控制有好处。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网球老师教我们的太极打法。一开始当我们拿起网球拍,根本不知道如何控制,所以只是随意地用尽我们的力量去挥拍,结果那可成为了随手就伤人的大杀器。对初学者来说,需要掌握的是如何控制好球拍,所以你不需要很用力击球,但是你需要控制好球在拍面的落点、拍面的位置以及最终把球回过去以后的落点。我感觉现在我正在努力实现这个东西,一开始真的不需要太猛。

我昨晚当我觉得自己的控制力完全不在状态的时候,继续下去实际没什么意义。力度使不上,控制力也无从谈起,这种训练根本无法达到效果。所以我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如果某天晚上我还要跑10K的话,篮球的投球训练就应该放在跑步之前。但跑步后之才做这个训练的好处是保证了人即便在累了的状态仍能有那种控制力,当然这是后话了。对高水准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必须保证,当自己已经处在崩溃边缘的时候,仍有清晰的头脑、动作依然不走样。这种技能在所有竞技类的运动里、对那些高手来说都是必备的。但显然我不是高手,所以到达那种濒临崩溃的时候,我可以崩溃。撑一撑也是可以的,但撑一撑的时候就谈不上有什么效果。对普通人来说,到达崩溃边缘的时候,还继续死磕下去,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在炎热的夏天、在长距离跑步末段还逼自己以最快速度冲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结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天旋地转,也可能会恶心干呕,甚至有其它更严重的后果。这种事情我是深有体会,但在那个时候,不服输的心又会迫使自己干那种傻事。明明知道后果依然要那么做,挺矛盾的。当你不顾一切的时候,就不会想太多后果,但事后回想起来的确挺危险。

不曾把自己逼到绝地就不知道极限在哪里,每一次逼迫或许都会让自己的可控范围再增加那么一点点,但这只是或许。

2021-07
15

中200个

By xrspook @ 8:41:32 归类于: 烂日记

下午下班5点就去打球,准确来说是投球,两个小时之内结束战斗。感觉一整个晚上好像很悠闲很漫长。先回办公室吃个麦片,但实际上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饿,大概是因为在球场走之前我把那1.5L加了一点盐的水喝完了,所以肚子胀着,饿这种东西就不复存在了。实际上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那1.5升水里加了多少盐,我只是随便拿了个很小的勺子,就像人家吃星球杯的那种,加了大概两勺。水喝下去的时候几乎是感觉不到有咸味,但是跟一般的白开水又有一点点区别。如果可以选,我宁愿喝普通的白开水。但是我又知道大量出汗,如果不补充盐的话,抽筋是肯定的。

昨天我没抽筋,但是到后面的时候我已经不太敢跑起来了,因为我明显的感觉到两只脚的脚后跟跟腱的部位不妥。右脚的跟腱已经痛了好几天,具体是哪一天开始痛的,我说不准,大概一开始是在我上周投球的时候。右脚跳得比较多,因为在罚球上我总感觉力量不够,要起跳发力。所以说右脚这个毛病其实一直都没有怎么好转过,但也就那样了,挺挺能过去。如果久坐不动,痛感会比较明显,但如果活动开了就没什么感觉。跟腱炎这种东西在我跑步训练过度的时候就惹上了。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唯有拉伸和休息,强化小腿肌肉,拉长跟腱,康复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好像上周末的时候有一天我睡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右脚就抽筋了,但我不太确定那到底是我在做梦还是真的那样。让我觉得有点惊讶的是为什么昨天左脚的跟腱也会有感觉呢?其实我真得跳得不多,基本上我的投球是不起跳的。但为什么依然这样呢?这是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概只有别人对我观察后给我提意见了,可能是我起跳了,但我自己没感觉出来。跟腱炎种东西,不是感染导致的炎症,所以用药是没有效果的,尤其是滥用抗生素类的药。至于口服或者外用止痛药,我一直都没试过。从前跑步。痛得我很纠结,但是我又依然要跑的时候,我尝试过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跌打药。也说不准到底有没有效果,反正涂上去凉凉的就当那有效果吧。但我觉得与其这样不如慎重的控制运动量,以及在运动之后做彻底的拉伸。我现在跟当年不一样了,当年非跑不可,但现在遇到这个毛病,我可以换种方式,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死磕。

比较神奇的是,左脚除了跟腱有感觉以外。小腿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也有感觉,所以这意味着我肯定是有做一些前脚掌发力提踵动作。一直以来,如果要单脚起跳我用的都是左脚,如果是平行发力的话,右腿的相同肌群也应该有反应,但却没有。

花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投中200个球,但实际上不止200,因为最后还加了4个上篮,为什么会是4个?实际上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如果可以的话就一直上下去,结果到第4个的时候就卡壳了,而之前我是通常到第8个才会卡壳的,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我的生理跟我的心里都有点想结束的意思。200个球里面前100个是混合型的三分线以内各种位置,主要是在颜色区域的那些定点,其中也有15个上篮。100个混合过后的是100个罚球。在投前20个的时候,我根本不敢想象自己到底能投中多少个罚球,因为前20个真的很挣扎。虽然说我啃下了那第101-200个纯粹的罚球,但实际上我依然没有很确切地领会到那种感觉。有些时候好像一切都顺风顺水,我可以连中,最高的连中记录是6个,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怎么投都不对劲。所以为什么会有时就战无不胜,有时却完全不在状态呢?我到底需要以什么方式去保证我的罚球靠谱呢?即便投中了100个,我依然没有找到那个感觉,所以下一次我得继续去探寻。

下午5点投到7点,离开的时候天还没黑。选择这个时间段去做这种事,纯粹因为不想跟别人时间重叠,平时晚上我5点就吃麦片了,正常的吃饭时间也不超过6点,但我却选择在5-7点这个时间段去做这种激烈的事情。我纯粹在用身上的脂肪资本叫嚣。

作死是每天必须做的,要不精神上作死,要不肉体上作死,又或者可以二者一起来。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