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
14

少年重生

By xrspook @ 8:28:38 归类于: 烂日记

洗完澡还没来得及坐下,看了一下时间已经超过了凌晨12点,又是一个晚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超过晚上11点30才从办公室回宿舍,随便洗个澡以后妥妥的超过了12点,虽然我觉得自己洗澡已经飞快,但是我洗澡的步骤最后还得包括把洗手间的拖地,虽然耗不了多少时间。但正是因为有这个操作,所以基本上每次从洗手间出来我都是全湿的,就像没洗过澡一样。我只是在自己屁那么点大的宿舍洗手间这么干,但是全天下无数个家庭无论洗手间有多大,总是会有个家人做这种收尾的工作。跟他们比起来,我这又算是什么?之前我可一直都没有想象过他们做完这些收尾工作,虽然洗完澡,但是从洗手间出来会是个什么状态,或许某些人不像我这样随便一弄就浑身大汗。

在同一个地方用同一台跑步机,而且还加快了速度。10公里之后,配速步频提升的前提下,心率下降了,无论是机器上显示的数据还是我自己的感觉,这是一个好的兆头。本来40分钟的HIIT,先被我加了10分钟的kickboxing,昨天晚上我又把10分钟的力量训练,但是结束的时候我却依然觉得自己生龙活虎,累什么的根本不存在。跟一两个月前的自己相比。可能肉眼的差别不太明显,但是内在反映出来的东西已经足够让我兴奋,这才是我想要的自己。几年前的我也正是现在这种可以敢于挑战任何东西的状态。痛什么的,累什么的,都只是暂时的,喘过了一口气,过上10分钟,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我确信我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接下来的一两天。酸得个死去活来,让我不得不记住自己曾经做过某些运动。这种活力四射的年轻感觉真好。就是因为年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累,所以非常容易会过量,但是过量这种东西只要不是一次就结束,而是慢慢地加上去,总会有适应的那一天。过去这一两个月,我一个星期最多只做一次那套HIIT,但是我真切地能感觉到一次比一次状态好,直到昨天我把全套加长版一口气干掉了。这野心有点大,但我还能承受得起。毕竟当年是我觉得40分钟好像不够意思,才最终把那加到了一个小时。

星期天的晚上在家里我自己房间的床上往天花板扔篮球,当时我觉得右臂就像开挂了一样,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星期一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对劲了。那种感觉不是肌肉酸痛,而是那种骨头某个地方有点涩涩的卡住。但我觉得那应该跟骨头没什么关系,所以星期一的早上我抹了一次扶他林,因为我知道星期一的晚上我要在跑步机上跑个10K,如果右肩膀持续那种感觉的话,10K下来的摆臂,我必死无疑。要用起扶他林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个东西今年5月就过期了。那一支扶他林是外婆最后的日子里,从医院里开的。因为她老是在说浑身痛,于是医生就给她开了那个,一开就很多,外婆走了以后还剩下不少没用过的。我知道伏特林在缓解肌肉酸痛方面很有效。还记得某一年春节之前我在外婆家用砂盆擂糯米糕。第一天没搞完,第二天还得继续,当时我已经不记得为什么是我去操刀,而不是外婆,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外婆年纪已经大了,有段时间她肩膀使不出劲。第一天结束回家的时候,我已经觉得手臂不是自己的了,那是我第一次涂扶他林,结果第2天早上我好像一点事都没有了,所以我知道那个东西非常靠谱。绝大多数时候我都不会依赖药物。尤其是在缓解酸痛方面。我宁愿用身体去代谢那些堆积的乳酸。星期一晚上的那个10K,我感觉挺好,摆臂不痛苦,左边一点问题没有,右边肩膀有一点点感觉,但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从前跑10K或者更长距离的时候我也会这样。所以这真的是扶他林起效了吗?反正用过一次以后,那个东西又继续躺回了我的抽屉。备在抽屉里是有必要的,但说起使用频率,那可能是几年或者10年以上都不碰一次的节奏。

大概从上个周末开始,我发现自己好像又会写字了,尤其是当我扔完15-30分钟篮球以后我的右手一点都不抖,抓笔很有力,感觉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那种感觉实在太神奇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变化突然就发生了,之前那种手软无力,写字的时候不自觉抖的那种状态刹那间就消失。我觉得人体真的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存在。你说不准痛什么时候就会发生,但是你也预料不到痛什么时候会突然就没了。

逆天这种东西不是靠嘴皮子瞎掰的,而是身体确确实实的感受。当你真的逆天的时候,那种美滋滋的畅快感,无以言表。

打不死的少年重生了!

2021-07
13

我的CD机

By xrspook @ 9:44:16 归类于: 烂日记

大概没有人知道我对CD机这种东西有多么的渴望,当我还是个小学生初中生的时候,我真的希望自己有一个discman。但实际上我只有一个walkman,而且那个东西好像一直不太好使,所以实际上我用得不多。那个walkman是在北京路的广百买的,也不便宜。后来,家里用来听英语的小录音机坏了,所以又买了一个收录机。那个时候其实完全可以买那种可以听磁带,也可以听CD的,但实际上没有。我已经不记得是因为自己不好意思提这个要求,还是因为其它原因。上初中之前我从来没试过一个人去买CD。当时的光碟店挺多的,但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跟父母一起。那些流行曲的CD,我想都不敢想。但是初中以后我感觉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了,而且手头上的零花钱也多了一些。所以我终于可以自己去买CD。我的头两张CD是陈奕迅的《幸福》以及陈小春的《大明星》。《幸福》是肯定要买的,而至于陈小春的CD要买哪一个呢?当时纯粹是随便挑的,但是这两个CD都非常好听。我不可能把我的CD放在家里的VCD里听,因为当时家里的VCD连的是电视,没有独立功放,即便有,我也不敢在我妈眼皮底下明目张胆那样干,但实际上那有什么问题?!买CD这种事发生在我有了自己的电脑以后,所以 CD我是放在电脑的光驱里听的,没有音箱,一直都只是插着耳机听。那两个CD被我循环播放了无数次。高中的时候我买CD算是买得比较疯狂,因为学校附近的小店里面那些是简装版的CD,相对于从前盒装版的CD来说便宜非常多,虽然质量也差很多。高中时候的零花钱更充裕了。通常我只会在两方面花钱,一个是买CD,一个是买书。书一定是正版的,但CD,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只买过几个正版,倒不是因为我支持翻版,而是当时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可以买到正版的CD,即便有,穷学生的我也买不起。

当我开始看《电脑报合订版》,我就想把光驱改造为CD机,因为家里的旧电脑多,旧电源也多,而且还有AT电源,也就是那种自带开关的电源,所以有段时间我真的拿光驱再加一个AT电源组成CD机,但问题是那个东西只能插耳塞听。首先是因为那时我根本没有小音箱,其次是即便我有了小音箱,要找USB供电对当时的我来说也是无解的,而且,AT电源很占地方。

这些年来,用光驱改造为CD机的愿望我一直都有,从未消失过。现在的技术应该再也不像从前那么麻烦了。以前用的是电脑废弃的电源供电,但现在理论上可以买到简易的外接电源。实际上真有这东西,那种电源叫做易驱电源,配的是大4pin口,用来给外置的光驱或硬盘独立供电。光驱的供电需要一个5V和一个12V,之前我有考虑过直接买DC电源完成供电,但当我知道光驱原来需要两种电压联合供电后,我直接放弃了那个念头,易驱电源是唯一快捷的选择。当然我也可以只买变压原件,然后自己组装起来,但是那个对我来说就实在太难了。

光驱的供电解决了,因为我的光驱是有播放键的,前面板也有3.5mm的插口,所以播放和音频输出完全没问题,但如果我不想接耳机而直接想接小音箱的话,就必须解决5V小音箱的供电问题。易驱电源只有一个大4pin的口,所以我的方案是买一条一分为二的大4pin的电源线。易驱电源上一共有4个洞,其中一个洞是没有东西的。中间的那条是地线,最左最右的那两条分别是5V跟12V。所以只要把5V和地线引出来,跟母口的USB延长线连接,理论上就能得到一个USB的供电电源。别人的教程还真是这么做的。市面上好像没有现成的大4pin转USB母口的供电线,所以我就翻出了某些旧电源的大4pin母口,再买了一条USB的延长线,然后把两个东西接起来。接线的时候我用的是热缩套,为了完成这个工程,我买了一批各种大小的热缩套,那个东西堪称神器。很早以前,当我还玩橡皮章的时候,我就买了热风枪,因为要做热缩片,但直到几天前我才知道原来热缩套跟热风枪是最好的搭档。

USB的供电解决了,另外一个我想做到的是在光驱的后面引出音频线连接音箱,其实我完全可以把音箱的公口插在前面板,但是我就是想折腾一下后面板上面的东西。光驱后面板有两种音频输出,一个是数字音频,一个是模拟音频。数字音频是一个两针口,模拟音频是一个四针口。一开始的时候我随便找了一根是4针的杜邦线,然后又买了一根普通的音频延长线。用母口跟杜邦线连接,结果发现出来的效果非常不堪。如果用耳机试听的话,会明显的感觉到右声道比左声道音量小很多。如果接上小音箱的话效果更加恐怖,只有左声道是正常的,右声道上面全部都是杂音。为什么会这样呢?模拟的音频输出非常容易受干扰。从前那种光驱通常会有一根音频屏蔽线连接光驱跟主板,但是那已经是非常古老电脑的配置了,是那种宽大数据线时代的产物。模拟音频口输出如果不屏蔽就非常容易受干扰。我买回来的那个音频延长线切开以后发现里面没有任何屏蔽,我也说不准是那条完全没有屏蔽的杜邦线的问题,还是说那个延长线母口的问题。反正两个加起来就很有毛病。要怎么找到带有4针杜邦头的屏蔽线呢?这个居然连淘宝上也几乎没有现成的,所以只能碰运气,只能去找那些老掉牙的电脑,居然还真被我找到了!找到了屏蔽线,我又把那个东西跟母口的音频延长线连一起,结果发现依然不行,所以这真的是那条不到1块钱且包邮的音频延长线的问题?我果断在淘宝上买了几个需要焊接的音频母口。

昨天,当我把有4针杜邦口的屏蔽线接在3.5mm的母口上以后,发现那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虽然我只是接线没有焊死,但效果已经很好!一开始我没想过必须得焊接,所以我用了三根小的热缩套跟一根大的热缩套完成接线,搞完以后我发现效果居然比没上套前差,所以这就意味着屏蔽线跟母口的连接必须得用焊接才靠谱。当我最终把屏蔽线焊接在母口上以后,我确信就是这个味了!把东西全部都装配到位以后,效果真心好!虽然我的焊接技术非常一般,剥线技术也很低端,但是光驱后置的模拟音频输出到小音箱的效果真的很好,这就是我想要的!而且即便我用手一直触摸那个焊接口。声音也一点不受干扰,所以我真的成功了!成功之前我其实已经做好再次失败的心理准备,毕竟我对音频干扰这种东西几乎没有任何概念。万一我把屏蔽线焊接在母口上,效果依然不理想,我会选择直接把小音箱的音频输入插在前面板上。

盼星星盼月亮20多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CD机。一个我亲手组装出来的CD机!以前大人们一直都觉得我是只个破坏王,只会搞破坏,只会把东西拆掉,不能文明地拆就暴力分解。现在,我真的可以通过拼凑身边的资源,组合出有用的玩意,我长大了。

大家都在说CD机过时了,现在大家都不听CD了,但是对我来说,CD机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CD是一种满载我回忆的东西。我两个都很爱!!!

2021-07
9

我还得写字

By xrspook @ 8:33:04 归类于: 烂日记

又超过了凌晨12点,从一开始的很难接受,到现在的逆来顺受,我感觉自己已经好像吐槽无力了,单位的东西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不在办公室搞到晚上10点30才回宿舍洗澡的话,后面耽误的时间更久,因为办公室用的是台式机全键盘,而宿舍用的是我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是经典的笔记本电脑布局,没有单独的小键盘,所以敲起数字比较麻烦,幸好的是我买了个双飞燕的鼠标。如果光靠笔记本电脑上面的触摸板,需要的时间更久。之前我用的是戴尔的鼠标,发现好像总不大对劲,用了双飞燕以后一切都好了,无论在什么材质的桌面上都没有问题。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敲笔记本电脑的数字键上敲数字很慢,我总是得想一想那个数字应该用什么手指去按,但逆来顺受了,好像我已经养成了条件反射,正常的时候我还是要想一想的,但是当脑子已经有点迷糊的时候,我可以很自然地按出来,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按的。

晚上11点多整那些数的时候,我感觉眼皮已经很重了,我想睡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通常做完单位这些事情之前我在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也说不准到底是哪一种。如果只是单纯跑步还好一点,因为再怎么累都跟手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是其它,我真不能保证自己拿笔的时候手不会发抖。敲键盘是没问题的,但是抓笔写字显然那就不像是我的字,好像是我幼儿园又或者是小学时候的字,连我自己都觉得丑,但是手在颤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种颤抖还只是因为我一个人在做运动,而不是进行团体运动。如果某天晚上我打了场篮球,戳了个鱼蛋,而且是右手的话我真不知道那天晚上我该怎么拿笔写字。不只是那一天,之后的好多天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拿笔去写字。意外这种东西不可能避免,戳鱼蛋这种东西也肯定会发生。但我还是要写字,还是要用5根手指一起去敲计算器,这是我的工作!。难道我还能控制自己,即便戳鱼蛋也只能是左手不能右手吗?如果能有那样的控制力,我不如直接控制自己绝对不能戳鱼蛋。也正是因为这样,因为晚上在睡觉之前我还得干一两个小时关于数据的活儿,而且那些活儿是要手写的。所以无论之前我练得多疯狂,无论我练的是什么项目,我都得保证我还能拿笔写字。我已经不记得几年前当我的左手无名指戳鱼蛋以后,我是怎么敲键盘的/但我还记得那次以后我的手指抖了好长时间。戳鱼蛋这种事不是一次就完了。因为戳了一次,还没来得及康复又会有第2次第3次。不打篮球过了好几个月,那个无名指才总算可以稍微正常弯曲,又大概过了半年甚至一年以后,那根手指才算是偶尔勉强地能压个指响,但这个指响只是偶尔的,因为直到现在。说不准什么时候那根手指打压指响的时候依然会觉得痛。这东西毫无疑问地给我留下了的心理阴影,又或者说这种阴影不是我臆想的,而是真实存在能确切感知的。我非常明白这种意外是不可能避免的,我也不可能因为害怕遇到这种意外而不去继续干那些事。我该如何说服自己战胜那些恐惧呢?正是因为有了那一次,所以我才会有万一某天晚上打篮球以后,我的右手中招了,我该如何写字的纠结。以前的业务没有那么繁忙,该写的字我在篮球比赛之前就已经写完了,所以即便要写字,那也是第二天的事,我还有缓冲的时间,但现在我彻底没有。

一个是我的主业,另外一个是我被迫要去玩的副业。谁轻谁重,to be or not to be?

2021-07
5

我要拿下单手三分球

By xrspook @ 16:56:59 归类于: 烂日记

前天当我跟我妈在尊宝等待披萨做完上餐的时候,我跟她说今年我的目标是开发自己的三分技能,而且我要做到的是单手投球!之前我一直用的都是双手推球,我感觉双手推球自己的命中率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了,如果距离比较近的话,双手推球的成功率非常高,但貌似我的天花板大概就是三分线前一两步。我的双手推球即便是跳起来也很难到达三分球线。究其原因,我觉得很大程度是因为那个距离刚好是我双手推球力度的极限,即便我已经发很猛的力。但是还是到达不了篮筐原因是我起手的位置太低了。我在胸前起手。在那个位置如果我在加旋转的力,离篮筐实在太远了,所以我只能猛用力,但那样的话就完全没有什么抛物线可言。即便有一天我练到我可以砸到篮筐,但是砸到篮筐跟真正以抛物线的姿态投进去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我以扔实心球的方式把篮球扔过去的话,别说三分线,即便是三分线后两步我依然能砸到篮筐。但是以实心球的方式扔出去的话,稳定性肯定很差。因为手臂要做一个后拉,身体也是,要像一个弹簧一样飞出去。如果是以扔实心球的方式出去的话,我确定那个时候我肯定会用到腰腹的力量。从前,体育考试要玩实心球的时候,有些同学就无论如何不能把球扔及格,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用腿和腰腹的力量。那个时候扔实心球对我来说是天生就满分的事。

回想起上周四我不断扔三分球的时候,我是用双脚平行站立向前跃起的方式助力的,但是这样很难发力,即便我蹲得很低。而且这样的发力很难做到左右均衡。又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哪怕我是空位接球,我以那种方式投三分球,球还没出去,就已经被别人按下来了,因为出手高度太低,准备时间太长。

那天晚上之后我真的有问过自己,为什么我那天那么被动。除了力量和协调性以外,最重要的是我有力量,但是没用到点子上。想想当年投实心球的时候,其实我们也不是平行站立的,实际上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弓步。老师教我们那个动作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分解动作的。首先是其中一只脚后退一步。然后重心后移,接着以有点上扬的姿势,用来腰腹带动整个人重心向前向上,同时手臂从脑袋后部的弯曲快速伸直,人的重心到达前脚的那条线上的时候,双手刚好到达头顶最高点,实心球离手释放。说白了,其实扔实心球就是一个弹弓的过程。我不知道大腿起了多少作用,但我知道核心力量肯定起了很大作用。但我那天扔三分球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双腿跳得很别扭,核心腰腹部没有发力,不知道如何发力,于是腿部到核心再到双手之间的力量传递全程都很奇怪。

网上的帖子会说,对女生来说、对力量较小的人来说,篮球投篮通常都是以双手胸前推出的方式,但问题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说过双手胸前推球怎样才能投得出三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知道我投球的时候在球上加下旋球就会飞行得更稳定,命中率更高,而且即便擦板擦框也有容易蹭进去。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双手胸前推球就全部都是带下旋的。所以要不差很远,要不我的球进框的时候就会有美妙的擦网声。

现在我已经在开始练单手投球,虽然我没有篮筐,但是我有篮球,在家里我会坐在瑜伽球上或者躺在床上向天花板丢球。一开始的时候会乱飞,也丢不了多高。但经过两个晚上以后,我觉得渐渐有了好转。保证了自己手肘方向以及食指的位置。投球的时候再加的专注力。我能尽量保证丢出去的球是垂直的,又或者说跟我的身体是成一直线的。即便我躺在床上,球能轻易的以旋转的方式碰到天花板,我肯定依然要花很多时间去篮球场体会那个真正的力量。如果我坐在瑜伽球或者躺在床上有95%以上的标准垂直触碰天花板概率,几乎可以肯定我的技术动作基本到位了,接下来是加大力量。虽然呢,我还远远没到那个程度。

没有人告诉我到底该怎么练,这样的方法是我自己瞎掰出来的。

2021-07
3

终于找回了我的IG记忆

By xrspook @ 20:44:03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终于回家了,我想做的第1件事就是找回自己IG账号上的东西。我实在不记得我的第1台小米手机小米1S青春换机到小米4C的时候有没有在电脑上对手机上的图片进行备份。接着我发现还真的没有,但是在我把小米平板进行三清重装的之前我有把小米平板上面的图片备份下来。幸好的是小米平板和我的小米1S青春使用的那个时候我开启了图片同步功能。其实我也不记得小米平板上面的那些IG图片是同步过去的还是说我手动选择文件夹复制过去的,因为从小米平板上的那个文件夹命名好像不是自动同步的结果,但无论怎样,可以确定的是小米平板上那个叫做Instagram的文件夹里面的东西应该就是我2013年到2014年IG上面的所有图片,而且是原图。但是我却发现那些图片里好像缺失了以后的那些,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记得几天前当我在微博上查找自己相关IG消息的时候里面说到我用小米1S青春的时候有段时间 IG用不了,一开就死机,所以最终可能导致我直接不用那个APP,又或者卸载掉了。但是当我换了个手机,变成了小米4C以后,2015年我又重新开始用起来IG。虽然可能一开始用IG的时候不需要科学手段,但是之后就需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个时间点之后,无论是脸书推特还是IG,我都不再更新,即便有更新,也是非常偶尔的事,又或者我是设置了IFTTT自动推送。因为用科学手段上网实在太痛苦了。

当我从第2个小米手机小米4C换到现在我的手机红米Note7的时候,我有把小米4C的照片全部备份到电脑上,而且而且不止备份了一次。不仅仅备份到了电脑上,而且还在网盘也放了。所以在我换机之前,小米4C的东西我肯定是全部都已经拿下了。因为我的红米Note7买得早,当时还没有出PRO的版本,所以只是一个6+64的手机,64GB的内存显然不够,所以我外加了128GB的 TF卡。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要把小米4C上面的图片全部备份到电脑上,然后再进行换机操作,最后再手动把照片放回到现在这台手机的TF卡上。为什么现在我的TF卡上只有十几张IG的照片呢?因为这些估计是我在用小米4C的时候留下的照片,之前在小米1S青春上那些东西并没有在换机的时候拷贝过来。谢天谢地,所以当我把小米1S青春上面的IG文件夹和小米4C当时存下来的IG文件夹里的东西合并,最后组合出来的大概就是从前我IG账号上面的所有资源。为什么我会觉得应该这样就齐了呢?因为当我翻查自己的flickr账号的时候,我发现上面的图片横跨了我用小米1S青春和小米4C时代的照片,对比过之后发现中间没有断层。

所以最后我终于找回了2013-2015年我的IG记忆,一共有109张照片,现在已经全部都上传到了豆瓣相册。这么重要的东西,我肯定也要扔到网盘里备份一下,而且不只是一个网盘。

不能让过去留下遗憾。

PS:好像Instagram一开始就只是Instagram,但后来被脸书收购了,接着,当然呵呵呵……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