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
5

换地方

By xrspook @ 9:32:33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又睡了一个下午,开始睡觉的时候感觉挺凉爽,甚至觉得可能风扇都不用开,但是到起来的时候就莫名地觉得热了。前两个晚上都不需要开空调,但昨晚又要开了。今天起来的时候,甚至还出汗了。平时空调开同样的温度,我是要把被子卷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我身体的感受不一样了,但为什么这种区会发生在睡觉之前和睡觉之后我不知道。和前几天相比,感觉今天的温度上去了,而且湿度也不低,所以有种闷热的感觉,但说不准这是不是我的特殊体感,或者别人不会像我感觉这么糟糕。

今天早上换了个地方等车,接下来的一个月我都得换地方。从广园快速路换成黄埔大道。最明显的区别是在6:50的时候,这里的车流量要比广园快速路少得多。而且因为不是在桥底,所以共振的声音不那么明显。要知道广园快速路那个桥刚好是华南快速的,如果上面的车流量也很大的话,显然下面必然吵,而且广园快速路的限速和黄埔大道显然不一样。广园快速路上飞驰的大多是货车,而且有可能是重型货车。相比之下,黄埔大道这个时段温柔很多。路过的大车顶多是公交车。偶尔也会有一些六轴的货车路过,但那都是空车,没货的。理论上这个时段路上不应该有泥头车,但实际上偶尔也会有一两台空的路过。幸好今天天气还不错,如果下雨,真不知道该往哪里躲。或者那个时候我只能躲到科韵路地铁站了。

再过一两年,当黄埔大道的金融城项目起来以后,或许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况,大概这里会变成第2个珠江新城。但是金融城也好,珠江新城也好,在这么早的点肯定都没什么人和车。即便有人和车,那些大都只是高楼大厦里的保洁人员。那些玻璃幕墙摩天的人通常早上9:00才上班。

在这个新的等车地点我看到了一片我熟悉的植物。那是一片黄色的野菊花。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在花坛里见过这种东西,但是当我还小的时候,前进路的长红商店和前进百货商店前面有两片种满这些东西的花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前的花坛要用铁栏杆围起来,大概是怕有人进去吧,但是那么高的花丛,又不是一片草地,又怎么会有人进去呢?即便是流浪人员,大概也会觉得那里的蚊虫比较多吧。长红商店和前进百货商店在前进路进行改造建内环路的时候就已经拆掉了。现在那片花坛只剩下一点点,而且里面的植物也都在也不是从前那些了。内环路之前和之后的前进路已经换了个模样。虽然其实路两旁的大树没有被砍掉多少,但路上店铺已经不再。树木或许还在,但是店铺不一样,自然会给人别样的感觉。因为我们记住一条路通常不是因为上面的植物而是建筑物和街坊人情味。

记忆中的那些我可以靠什么找回来?

2019-08
4

断裂的关系

By xrspook @ 17:04:47 归类于: 烂日记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变态有病的存在,因为我不喜欢参加各种聚会,无论是亲戚朋友的,还是同学的。

当我还小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家庭聚会。对我来说,那是期盼已久的事,但长大以后,我开始抗拒那种东西。小时候逢年过节,家庭聚会意味着小朋友们聚在一起玩,而且还能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在双重诱惑之下,那简直可以算是一年到头我唯一的期盼。双休日或者小长假对我来说没什么吸引力,但是那些家庭聚会我却很期待。但渐渐长大以后,从前小朋友的游戏我一点都不感兴趣了,长大了的小孩聚在一起,反而不知道该找什么话题。玩是肯定不可能的,每个人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有些时候也不好意思强迫别人听你唠叨,因为我自己有时候也挺抗拒听别人唠叨我不感兴趣的东西。至于美味佳肴,只要有钱,什么时候吃都不是问题。从前那些逢年过节才能吃的菜色,现在随便都能买到吃到,只是从前这种事情全部都在家里解决,现在虽然有钱了,但在外面却买不到家的那股味道。从前是很期待很久很久才吃一回,现在我们担心的只是平时吃太多了、吃太腻了,身体不需要摄入那么多,所以那些家庭聚会我还能期待些什么呢?从前那些兴奋点都已不复存在。

从前维系起家庭聚会的通常都是家里的老人。是长辈们把后辈们都召集起来。大家理所当然觉得逢年过节就应该大家聚在一起,而之前之所以除了吃饭没有其它活动,是因为在家里张罗一顿饭已经很不简单,再往前推,那顿饭的花费对他们来说也不少。对后辈来说,就只是去那个地方吃喝,但是欢喜过后的收场直到非常多年以后,后辈们才逐渐接过任务。随着长辈们逐渐去世,家庭这种东西就算是散架了。起码在我家里,我是这么觉得的,不知道其他人家里情况如何。

一年到头,如果只是春节的时候去外面吃一顿饭,那跟萍水相逢的路人有什么区别?我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别家的事情到底如何。长辈还在的时候,我们还会不得不经常在一起,但现在那个唯一的纽带也消失了。

还记得外公去世前的几年有老人痴呆,他经常看到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与其说是他真的看到,不如说他脑子里就只剩下那些从前的记忆了。如果往后,我也老人痴呆的话,不知道我脑子里留下来的是什么东西。因为即便是现在,让我回想起童年时的种种,我也已经觉得有点模糊了。如果你问起我成年以后的事,我就更迷茫,因为好像没什么很重要的时刻让我铭记于心,同样,也没有什么人埋藏在我的心里让我倍感珍惜。过去那些年,我的确在很多东西上都非常认真用心过,但反过来看,让我做个选择做个排序,我却无法说清到底该如何。大概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对我来说不存在什么难舍难离。当我放下一个兴趣拾起另外一个的时候,几乎没有抗争。

人生就是这样的,还是我的人生有点跑偏了呢?

2019-08
1

钱钱钱

By xrspook @ 10:46:52 归类于: 烂日记

钱能解决的事都不是事,那为什么大家就不肯出那些钱呢?如果是以前,大概是因为隔空给钱太难了。比如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还没盛行的时候。买个书也要货到付款,如果不是网店而要别人寄过来的话,或许还得去邮局汇款。邮局汇款这种事几年前我还做过,当时是给某个核心期刊付审稿费,天知道为什么他们不让我把钱打到某个银行账号,而只是给我一个邮政汇款地址。拿稿费的时候我也试过不得不去邮局把他们会给我打的钱拿出来。对外国人来说,可能还有一个PayPal的使用过程,又或者用信用卡直接支付,但对中国人来说,之前的支付方式大概就只有邮局汇款了。银行转账或许也存在过,但是没有邮局汇款那么长盛不衰。现在要给钱的话,拿出个手机扫一个二维码,眨眼间钱就过去了。

虽然给钱爽快了,但是我们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却仍然不改。比如做任何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免费。看动漫、看电视、看电影、听歌、看书要免费,如果你要付费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不看这个去看别的嘛。同理,当我们使用各种软件玩各种游戏的时候也习惯了免费。电脑操作系统我们什么时候付费过?的确,我们会很豪爽地为硬件埋单,但是在软件使用的时候,我们没想过那个东西是要钱的,而且理论上还不便宜。所以现在要大家接受付费使用某些软件,比如一年100块钱,他们都觉得费用太高没办法接受,他们宁愿不要这么高端的,宁愿不要功能齐全的,宁愿忍受里面的很多bug,也不愿意给那个钱,虽然那个东西他们天天都在用,几乎可以说是离不开。他们玩游戏、看直播的时候,完全不觉得自己正在烧钱,买道具的钱,打赏给主播的钱,又或者没事在淘宝京东上瞎逛,无厘头买下一大堆不知道什么东西的钱。就更不用说为了晒个朋友圈,为了证明自己奶茶自由、咖啡自由、小龙虾自由、车厘子自由,而花费无数金钱。不到外面喝奶茶,自己买最好的奶和茶叶,成本不足外面的1/2,却可以免掉因为吞下太多珍珠而导致的各种肠道问题。吃不起车厘子,但一周吃几个牛肉果还是可以做到的,牛油果这东西,吃一个已经足够让你腻得吃不下更多。三杯星巴克咖啡省下来的钱就足够支付一年的Office 365的费用,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合伙拼车使用家庭版。现在微软的广告里面,他们也已经把家庭的范围扩大到亲朋好友。三杯星巴克的钱对某些人来说那不过是出去吃一顿饭而已。如果要在外面浪一天,除了吃饭还得看电影,又或者买些小吃或小玩意,就一个人的开销而言,足够起码用两年的正版Office 365了。大家觉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是天经地义,但是把钱花在买实用的软件使用权上是多此一举浪费钱。

每当我给身边的人推荐的Office 365,他们一听说要钱就马上敬而远之的时候,我立马觉得自己和他们不是一个频道的,我懒得跟他们浪费口水。

2019-07
28

拜访红砖厂

By xrspook @ 18:20:26 归类于: 烂日记

据说红砖厂要拆了,所以今天我跟我妈去了一趟红砖厂。一直以来我都只知道红砖厂应该在员村,但具体在什么位置我并不知晓。今天我们在琶洲大桥底的公交站下车,然后沿着临江大道从它的南门走进去。逛了一圈以后,我们从北门出来,但实际上,北门才应该是那个工厂的正门。北门出来以后沿着园员村四横路向前,感觉走了好长一段才终于找到了黄埔大道。难怪从前搭车走黄埔大道路过员村的时候无论我怎么张望都看不到广东罐头厂或者鹰金钱的标志,因为实际上那个工厂离黄埔大道至少还有500米以上的距离。

久仰红砖厂的大名,那几乎可以算是广州各大工厂变成创意园的元老级地标,但之前我跟我妈都一直没去过。我妈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叫做红砖厂,她不知道红砖厂就是广东罐头厂。还记得我大学毕业之前,我有些同学去了广东罐头厂实习。有些甚至毕业以后也去那里干了几年。

在去红砖厂之前,我们已经花了两个周末的时间去芳村,我感觉芳村让我更感慨一些,因为相对于红砖厂,那里的仓库和厂房历史更悠久。在我印象之中,广州把厂房改建为创意园的先驱一个是员村的红砖厂,另外一个是海珠的太古仓。太古仓已经开发得非常商业化,除了那几栋仓房还矗立在那里以外,基本已经看不到历史的样子,而红砖厂我觉得开发的程度反倒没有太古仓那么彻底,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红砖厂的面积非常大。从他们的介绍看来,当年的红砖厂非常牛逼,因为建厂的时候,它是亚洲最大的罐头厂。因为之前已经看过芳村那些很旧的厂房,所以当我到五六十年代才建起来的红砖厂我反倒不觉得很有时代感,他甚至还比不上我小时后住在工业大道那边看到的那些工厂那么复杂。

我觉得红砖厂那一片老建筑现在最让人感触良多的是那段保留着铁轨的站台。铁轨只剩下很短的一小段,铁轨一旁的站台建筑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但是铁轨上的火车已经不是那个感觉了。因为我视力太好,我居然看到了火车的铭牌写着那辆车的出厂时间是99年。所以虽然那个站台里停着一辆看上去的老火车,但那辆车纯粹只是供人拍照使用,不是真家伙。走在红砖厂,我想象不出当年这个车水马龙的工厂是怎么一副模样。因为现在那个地方变化太大,除了厂房的墙以外,屋顶基本上都已经被重新替换过。从瓦片变成了铁皮。只有少量几栋建筑的屋顶还是瓦片结构。铁皮屋顶的厂房没有普通采光的窗,也没有天窗,里面闷热得不行。如果不开空调,简直让你待几分钟就非出来不可,但如果开空调,费用显然又太大了。要通风降温又要采光,显然要利用好那个地方,不费点钱还真不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一个书店。那个厂房是一个是金顶结构的,金顶上又建了一个小顶,这样的好处是小顶那里有一圈玻璃窗,所以那栋厂房的采光非常好。因为现在里面是书店,所以当然开着空调,我觉得即便他们不开空调,只要把部分天窗打开,利用烟囱效应,那栋建筑也会很凉爽。那个面积不算大的书店让人感觉很有味道。

现在我有点怀念多年以前我参加代储监管检查的那些让我觉得有点恐怖的久远年代粮库。

2019-07
26

除湿的问题

By xrspook @ 10:15:02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好像什么都没做,但昨天又好像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昨天我把这个月底应该做的那些工作表格可以动手的,全部都干掉了,但除此以外,我却想不起昨天早上我还做了些什么。一整个下午我都没什么作为,但是却买了三件东西,一个是除湿袋,一个是清理洗衣机的东西,第三个是樟脑丸。除湿袋这个东西我研究了半天,到底是买除湿袋呢,还是买除湿桶呢。如果是从前,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除湿桶,但问题是从用户的评价看来,现在桶的质量貌似都不怎么样,很容易会烂掉,烂掉的结果就是漏水。于是除湿桶就成了增湿桶,还得搞卫生。除湿桶本来容量就不小,比如说通常都会有600毫升以上,漏了问题就大了。这里说的是可循环使用的那种,而如果要买除湿桶的话我也一定会买可以循环使用的。本来宿舍就有一个除湿桶,我已经忘记了是什么时候买的了。昨天拿出来清洗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个东西的生产日期是2008年。也就是说,我买的那个东西10年有余了,那是我刚来这个单位的时候买的,原因是当时宿舍布局的关系,我的衣柜刚好对着厕所门,所以就买了个那种东西。但实际上我是很懒的人,把那个东西放在衣柜里以后我很少再去照看他,不理会里面有没有吸水,也不理会那里的水什么时候会满。但每到梅雨天气我总会买替换的干燥剂,至于过去这10年多我换过多少次干燥剂显然我已经彻底不记得了。反正那个东西随我搬到了新宿舍,住进新宿舍以后,我装过一次干燥剂,但昨天让我把那个拿出来的时候发现里面只有一点点水,但上面的干燥剂已经彻底消化掉了,那么那些水到底去哪里了呢?鬼知道!昨天晚上收拾某个抽屉到时候我居然又找到了一包干燥剂的替换装。一看日期,原来是2013年的,早就过期了,但是我觉得只要密封性好过期了也无所谓,反正化学药剂理论上有有效期,实际上即便过期了也不会十分影响效果,只是效果没那么好而已。

让我觉得纳闷的是过去几年干燥剂的桶我都是尖朝下放置的,但现在再看那些桶的使用视频,他们的做法是反过来。当我反向放置那个东西的时候,貌似盖上盖子就会把那个吸湿纸捅起来,虽然不至于会捅破,但是也会鼓起来,这是正确的方式吗?我买的这个牌子的除湿桶的时候,理论上他们是朝下的。那为什么现在那些却朝呢?那个尖到底有何用途?至今我都没搞懂,因为有些除湿桶没有那个尖,完全是一块平的栅格。在网上看了一圈,不少网友评论现在的除湿桶很多都用着用着就破掉了,让人相当头痛。现在推广的是除湿袋,里面装除湿剂的份量只有可替换式除湿桶的一半,但他们单向吸湿纸的大小却跟除湿桶相仿。这就意味着除湿袋的吸湿效果要比除湿桶好。除湿桶尚且会有破烂的情况,除湿袋理论上就更容易出现这种状况了。

要跟梅雨天气抗衡,显然无论除湿桶还是除湿袋都不能解决问题,但我觉得如果纯粹只是放在密封的衣柜,这些东西应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问题是我要用多少才能把现在宿舍的衣柜的潮气消灭掉呢。

生活到处都有待解决的问题。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