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
20

好运

By xrspook @ 8:52:33 归类于: 烂日记

我有时我会觉得那句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差到哪里去是对的.

还记得我疯狂迷上跑步的那几年,运气真的非常好,比如用支付宝支付,我得了几克黄金,结果那些折算回来等于几千块钱。也比如因为我每天都有2万步以上的步数,所以在家乐福的某个活动里,我抽中了一套1000多块钱的刀具。那是那一期家乐福活动最高的奖项。同样,因为我有足够多的步数,所以我在其它活动里赢过小米手环,也中过汤臣倍健的维生素C片。还记得我刚开始疯狂的投入到跑步的那几年,到处都很多活动,哪里都貌似能得到很多实质性的奖励。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当时我的财运很不错,还是怎么的,反正我觉得那几年我碰上的好事比我之前活的那二十几年还要多。

有些好事是你不知道为什么它就发生的,而有一些则完全可以理解。比如说过去几年过一段时间,广州血液中心就会发短信过来问我要不要参加某些活动。昨天我收到的短信是问我要不要去花城广场的魔幻世界,而之前的好像是去飞鸟乐园。之所以没有去飞鸟乐园,因为那都安排在周六,当时外婆还在,周六我们的固定节目是去外婆家,所以我妈肯定没空。前几天我还在想,如果又收到飞鸟乐园的邀请,我和我妈就可以去了,但没想到昨天收到的短信是去花城广场魔幻世界的。如果我有孩子去魔幻世界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显然,那个只是走走看看用来谋杀快门的地方,对我和我妈都没什么吸引力,我还是等下一次去飞鸟乐园吧。

中午的时候,招行的理财经理打电话过来说下周琶洲有个什么美食活动之类的。他那里有免费的门票,所以就叫我过去拿了。通常来说,美食节这种东西入场是不需要门票的,之所以招行有这种免费票,大概是因为他们是其中一个赞助商,而之所以要门票,也非常有可能那真的是要付费入场的。加入招行这些年里,在我印象之中我经历了三个理财经理。第1个是把我直接好几年都绑在招行的理财产品上的,第2个几乎不鸟我,而第3个,貌似已经知道我是个喜欢吃吃喝喝的人,所以有什么吃喝的小优惠他都会想到我,然后我打个电话,或者给我发个微信。我的第1个理财经理知道我是个经常跑步的人,所以他曾经问过我要不要参加垂直马拉松,因为那是招行赞助的,所以可以直接拿到免费名额,但偏偏那个时候,我的工作实在太忙了而且我从来没有做过针对爬楼梯这种东西的训练,所以那次我把他拒绝掉了。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肯定要去试一试,虽然想想都知道那实在太痛苦了,估计爬完那一次以后我的腿会废掉好几天甚至一周。对我来说爬楼梯这种事通常就只是从1楼爬到6楼,因为我家就在6楼。但是垂直马拉松那种东西是要爬上百层,而且那些神一般的人还不是走上去,而是一步几个台阶蹦上去,十几分钟就完成全程,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对我来说,完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没有好的身体,我不可能有那么精明的大脑去留意各种活动。没有好的身体,我就没有稳定的收入,当然也不会让财经理把我放在眼里。所以归根到底,如果你自己不珍惜自己,别人不会把你当回事,好运气变成了奢望。

2019-06
15

400cc,达成

By xrspook @ 22:39:56 归类于: 烂日记

这么多年以来,献血我都是偷偷摸摸的,不能让我妈知道。因为如果她知道我去献血,而且又400cc的话,她一定会各种唠叨。她会觉得心水这种东西200就够了,但是对我这种老鸟来说,不是400,感觉怪怪的。还是学生还在读大学的时候,200对我来说再正常不过,即便护士要我400,我也跟她说200就好,但是出到了社会,情况不一样。虽然如果我坚持说要200的话,他们也不会怎样,但显然在献400之前,我已经有三年试过200了。那时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应付400。实际上一开始的那几年我是不适应的,会有一一些恍惚的感觉,但是当我工作了以后,当我开始跑步以后,我知道了那是怎么回事,所以也就觉得没什么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有那个感觉,会不会其中有一些是心理作用?

喝酒喝到一定程度,对我来说已经是到达醉酒状态的时候,我会心跳加速,会大脑缺氧。虽然我已经很多年都没试过醉酒了,但那种感觉还是记忆犹新。当我喝了一些咖啡因含量很高的咖啡以后,我也会有那种心跳加速、大脑缺氧的感觉。从前,周六早上我跑完18K,然后去麦当劳,灌下三杯现煮黑咖啡以后。最让我觉得痛苦的大脑缺氧,估计是在,盛夏闷热的时候跑18K或者更长距离。一开始的时候我疯狂地出汗,但是半程过后,我基本没什么汗了,余下的就只有闷热,但难以通过汗水的方式排出去,而通常到快结束的时候,我都是弹尽粮绝,之前带的水基本已经喝光,而如果那个时候我还要凭借所谓的意志死撑下去,再进行加速的话,结束停下的时候我会脚软,停下的时候会觉得天旋地转,甚至是恶心干呕。跟这些比起来,献血之后某个时候的那种只能说是略有酒意,但非常确定的是,如果要我做一些蹲起的动作,尤其是蹲了一段时间之后起来,我会明显感觉到有点眼冒金星。

以前我偷偷溜去献完血,然后回家,爬6楼楼梯的时候会感觉有些心肺跟不上,但显然,今天我完全没有那个感觉。我觉得400cc之后我没有感觉到和平时有什么不同。我今天献完血以后我跟我妈又在外面逛了半天才回家,爬6楼的时候更加是完全没感觉,因为一路上我们都吃吃喝喝。跟从前不一样的,大概是现在我更加注重在献血的前后补水。献之前喝水,献的时候喝水,献完以后更加要喝一定量的水。这些水不能很猛地灌下去,而需要细水长流慢慢喝。因为这样据说水才更容易被人的肠道吸收。血液的含量降低了,但是如果里面的水分能补充那么一些,我觉得估计还是会有帮助的,当然这纯粹是我的瞎掰。

今天是615,是今年6月14献血者纪念日等后一天,而之所以我昨天没有去,是因为昨天是我大姨妈的第4天,而且昨天是个工作日,如果我要去的话,我就要至少请半天假,然后自己折腾转换几趟公交去献血。如果我下班以后再去,人家肯定已经收摊了。之所以要选今天,是因为据说明天又要开始下雨,今天是最后的晴天。

这么多年下来,其实我仍然是有点怕献血,但是更多的是兴奋。看到那么粗的针管扎进去心理上是会感觉到痛的,但实际上那种痛跟其它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甚至某次不小心撞到桌角会比那个痛很多。

我不是去自虐,因为那个根本称不上是虐,但同时,我也没有抱着什么伟大的念头,我只是在完成一件一年一次的例行公事而已。

2019-06
12

还好没坏

By xrspook @ 8:15:38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我还担心刚买了几天的小米智能牙刷出状况,被我摔坏了,但昨天早上开始刷牙,数据又恢复了正常。早上刷牙我95分,晚上刷牙96分。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前天晚上刷牙的时候刷牙齿外侧时我没有把牙齿完全合拢。我不知道这样的坏处是什么,回想起手动刷牙的时候如果外侧的牙齿不用力合拢起来的根本没法搞,因为手动牙刷的刷头都很大。手动刷牙的时候,我通常都很猛的,而且是以横杠的方式。风卷残云一般快速的掠过我的牙齿。除了某些我刷牙方式无法到达的地方,其它经常被我虐待的牙齿表面理论上是干净的,因为我刷牙有死角,所以那些死角的地方会沉积污渍。我也说不准那到底是染色了还是牙石,反正无论我怎么努力刷,无论我是手动还是电动,估计都没办法把那个整掉。又或者我可以试一下打磨的方法,比如刷牙的时候加点盐。

对付那些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去洗牙,正常来说,成年人一年洗牙一两次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去医院洗过牙。小的时候曾经去口腔医院,听到洗牙那里高频振动的超声波声音我就毛骨悚然。虽然已经隔了好几扇门,但那魔音还是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洗过牙的人都会觉得那是一个地狱般的经历。但是对有那个习惯的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这么干,大概从小时候开始,他们就已经被父母拉扯着去牙医那里做这种事。之所以我没有做过是因为我爸妈都没有洗牙的习惯。在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根本不会考虑要做这种面子工程。直到几年前,我才意识到洗牙这件事不仅仅是美观,所以现在我真的有个欲望要去尝试一下那个恐怖经历,但洗牙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起就可以去做,通常都要预约很长时间才能排到,其次是去看牙医价格都非常贵。大医院都很贵,小诊所又不敢去。看牙一直以来都是相当奢侈的事。

我还记得小时候外婆带着我,在弯弯曲曲的小街小巷里转悠了好段时间才终于到达了一个设在民居屋里的店铺,那是一个镶牙店。从我懂事开始,外婆的口里就没有几只真牙。上颚没有牙,下颚只有几次包了金的牙。最后连那几只牙也拔掉了,于是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外婆就完全靠假牙生活了。跟外婆比起来,外公的牙齿很好,除了摔了几跤,摔断了几个牙齿以外,他满口牙都非常好。不仅整齐而且美观。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外婆一直都在用高露洁,而外公一直都用洁银牙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没有洁银牙膏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用从前一直都觉得比较昂贵的黑人牙膏。在用黑人牙膏之前,我们用的是黑妹牙膏。

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习惯了电动牙刷的震动还是怎么的,反正我觉得第1次使用的时候那个震动感让我毛管都竖起来了,但现在除了要刷牙齿内部的时候,需要张开口而牙刷的背面偶尔会因为我口张得不够大,打到我的牙齿以外,我完全习惯了那种震动甚至觉得很舒服,无论那种震动是在我的牙龈上,还是我的牙齿上。不知道我的是不是谬论,要强化牙齿,其实需要强化的不是牙齿本身,而是牙齿扎根的地方,牙龈。一般的手动牙刷,你根本无法用那个对牙龈按摩。像我这么暴力的人,非把牙龈搞出血不可,但波动式的电动牙刷不一样,只要你习惯了,那个东西的确可以通过震动按摩你的牙龈。

电动牙刷是不是比手动牙刷刷得干净我不知道,但起码因为用了几十倍的钱买了个贵东西,所以我在刷牙这个问题上用心了是真的。

2019-06
4

羁绊

By xrspook @ 8:20:43 归类于: 烂日记

坐在宿舍感觉很困,什么都不想干。昨天晚上在办公室的时候我已经有这个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昨天把那些10年来的数据整理出来的图表贴到Word里以后,没什么感觉吧。把东西贴过去以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怎么这么少?第二个感觉是,怎么没什么亮点。平时我写统计分析的时候,不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现在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平时我写的东西都是一年内甚至几个月内发生的事情。很多原因,我还可以绞尽脑汁想一想,但过去10年,我根本就不记得那许多东西的来龙去脉。更何况中间有几年,我把统计工作交给了别人,就更加不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变故。虽然那个时候我也在这个单位,但是因为工种不一样,所以我当然就没有在这个地方上心。

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我大概是从2013年秋天开始跑步的,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状态到达巅峰。我是2017年重新接手统计这份工作的,那个时候相对来说,我的跑步激情已经没有一开始的时候那么强烈了。不干统计的那几年,有些时候的确很忙,但有些时候我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之中,可能是研究运动编排,可能是分析各种伤病的缘由以及解决办法。如果当时我有统计这个包袱的话,大概那个时候我就不可以那么一根筋地投入到疯狂的运动之中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这非常的不可思议。那几年对我来说简直就是返老还童,甚至可以这么说,当我真正年纪轻轻的时候都没有过那样的精力和体力。

现在我的状态我也说不准到底是怎么了,不知道是因为身体的懒惰所以不想动,还是因为心里面有各种数据的牵挂,所以我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全情投入了。当时对我来说,上班就是在歇,下班是在疯狂的运动。而现在,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我的脑子里全部都是单位的那些数据,有可能因为业务太忙,也有可能是我自己钻自己的牛角尖。就像当年对运动的疯狂投入一样,现在我对数据也是,说不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在数据方面投入的时间多了,运动的时间自然就会被碾压。缺乏运动的人,其实脑子是不好使的,我已经有这个觉悟了。真正让我可以放轻松的不是去睡个觉,而是进行一次让人感觉酣畅淋漓的运动。但现在,我再也不能像当年那么尽兴了,因为可能运动过后我还得拿起笔和纸,还得继续敲键盘,做平时苦逼的事情。如果我过于努力,拿着笔的手在抖或者敲键盘的时候手指不听使唤,那真不行。

真心想回到过去,那个黄金的时代,但是我明白,有些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便我人可以早起去晨跑,即便我人能跑18公里到达大元帅府,然后在10:30之前去麦当劳,但我再也没办法把续杯的咖啡带给家里的外婆了。

2019-06
2

吃吃吃

By xrspook @ 17:19:39 归类于: 烂日记

记录当代中国的纪录片里面,总少不了吃这个元素。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家看了又看、不知疲倦,可以重播无数遍的那些纪录片,通常都是跟吃有关的。每个地方都可以拍一个纪录片出来,有关食材、某种食品如何制作以及吃的人如何陶醉。相比之下,中国其它话题的纪录片要少得多,也不是说真的没有,但是你却很少会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电视频道里反复看到。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可能大家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全部看过,但通常大家都会记得其中的某些画面或者某些食品。于是,当你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你会回忆起你曾经看过这个地方那些关于食物的故事。同样是拍食品,不同地方做出来的纪录片感觉可能很不一样。有一些拍得很唯美,有一些甚至你感觉不到其中的美感,又或者觉得那跟流水账没什么区别,但因为里面说到的东西是吃的,所以,你还是会看下去。即便说到的那种食品你不感兴趣,又或者你看完以后实际上也不知道那个东西是怎么去烹调的。

如果那是一个历史的纪录片,又或者是一个解密某个事件原因的纪录片,你有可能一看再看吗?通常来说看完一次,你就算是知道其中的缘由了。除非你是那个纪录片的制作人员,你要进行剪辑,又或者你负责翻译,所以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看。但那种看并不是普通观众的纯粹感受,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纠结每一个发音和每一个字幕出现的时间是否完全吻合,又比如那些高级内嵌的字幕的显示的方式、角度、大小合不合适。一个关于解密某个事件的纪录片,如果要我一看再看,我肯定会崩溃掉,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你一个星期看个两遍,又或者半年之内看过几遍,却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与其说这是拍片的人技术很高,不如说中国人或许对食品这种东西永不厌倦。这永远都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必定会讨论的话题。虽然对我来说,食品这种东西我是无欲无求的。好吃的,可能我不会记得如何好吃,不好吃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还是得吃下去。不过采用的方式是囫囵吞枣,就像喝中药一样,塞到肚子里。绝大多数时候。吃饭我都只是食物吞进去,于是我经常不记得今天较早时候我吃过些什么。对我来说,不是因为那个食物让我产生了记忆,而是那个食物所附带的故事,让我狠狠地记住它。

还记得大四那一年,有个室友生日,她的男朋友送了个芝士蛋糕和红酒过来。于是那天晚上,我们宿舍6个人就吃蛋糕和喝红酒,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要吃大块的芝士蛋糕,但是后来,因为那个蛋糕实在太大了,所以余下的那些不得不通过非常艰难的劝说才终于分派出去。本是很美味的东西,但是吃多了,显然人就感觉不好了。在我的记忆里,我不记得那瓶红酒和那个芝士蛋糕是什么牌子的,但我记得那天晚上吃到后来我们都很痛苦。那明明好东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让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那次以后,我仍然会吃芝士蛋糕,但我非常明白,少量就好,绝对不能贪多。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而“吃在广州”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