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
5

行公司七八次

By xrspook @ 8:10:08 归类于: 烂日记

以前的无线电视翡翠台会给他们的几乎每一部动画片都配上粤语主题曲。可以这么说,对小孩来说,那个动画片的主题曲比电视剧的主题曲更让我们上头,朗朗上口的歌词一定很简单,而且通常都会跟那部动画片很搭。电视剧的主题曲有些对小孩来说是羞涩难懂的,或者准确的来说不是羞涩,是还没到那个可以理解的程度,比如97版的《天龙八部》主题曲《难念的经》里面的歌词。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会有一些理解困难。外加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用的不是一般的繁体字,而是某种特殊字体。本来听上去就不知道在说什么,那个字又看不清,到底是什么,所以当年我为了把《难念的经》的歌词抄写下来,真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做这种事情,完全没有难度,在但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那个时代,这很难。那个时候,为了把歌词写下来,我拿了个录音机,把那首歌录下来,反复听,把能写会写的字都写下来,那些不会的字就每天晚上蹲在电视机旁边盯着那个歌词。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数码相机,不是人人家里都会有胶卷照相机(我家就没有),所以除了每天晚上蹲在那里,实在没有其它办法。多年以后,当我再去研究那首歌的歌词,我依然觉得的确难度很大。最大的难度我觉得是他们那个MV所用的那个繁体字的字体就像古文一样。

相比之下,动画片的主题曲就没有这么多问题。用的都是很简单的词语、很直白的意思。《樱桃小丸子》的其中一首主题曲叫《小丸子的心事》,其中有一个句歌词是“盼望我每一月 行公司七八次”。这里的公司意思是百货公司。我大概是小学高年级的时候遇到小丸子这部动画片的,那个时候的我们都知道百货公司是什么,知道百货商场是什么,超级商场对我们来说是很超级的事情、是非常高大上的事情。因为以前的百货公司都是一条一条的柜台,柜台的后面是售货员。只有货架没有售货员的超市对我们来说是很高端的东西,尤其是当时天河城负1楼的吉之岛的未来超市,那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对小孩来说,如果每个月都能逛七八次百货公司,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哪怕你只是到那里逛一逛,什么都没买,也是挺过瘾的,但通常来说,不可能逛七八次一个东西都不买。光是去看看那些琳琅满目的货品,哪怕真的不能带回家,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我小的时候,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空调,起码在我小学的时候,我家附近的那片区域,家里有装空调的人不会超过三成,但是百货公司,很早以前就有空调了,哪怕没有空调,也会有风扇,所以逛那些地方很舒服。如果逛的时候,家长还给我们买些什么,那就更让人开心。小时候我住的那片区域,附近没有大型的百货公司,后来沙园有了一个百货公司,我感觉挺大,有好几层楼。我学游泳时穿的那个泳衣就是在那里买的。那个地方记忆之中我并没有买太多东西。暑假的时候晚上有空,我就恨不得我妈带我去逛。只是逛一逛都会很开心。通常走的时候我们会从一个侧门出去,那个侧门的门口放着好几个卖冰激凌的冰箱。所以走的时候,通常我们会带着冰淇淋一起走。现在我也不记得,到底是逛百货公司让我高兴,还是离开时的那个冰淇淋让我高兴。

随着百货公司和超级商场一个又一个消失,那些从前的快乐都只能成为记忆……

2024-08
6

包书

By xrspook @ 8:44:04 归类于: 烂日记

为什么要包书呢?小学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当时的书都是我妈和我妈爸给我包的,发下来的所有教科书,他们都会用日历纸帮我包起来。有可能是白色的日历纸,也有可能是塑料的日历纸。以前的挂历通常都是下面是白色的,上面那一层是塑料的,塑料的那个可能是任何图案,白色的那个只有最下面的那一条才是日历本来的作用,其它地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搞那么大。那个日历与其说是用来看日期,不如说是挂在墙上的一个大海报。

语数英三科的课本,爸妈通常用白色的日历纸包裹,因为白色的那些纸通常质地都比较厚,比较结实。像美术那样的课本我妈可能用塑料的日历纸包裹,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也不知道。小学时候的美术课如果没记错的话一周才上一次,所以使用的频率很低。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收拾的习惯,我从来不会看课表,根据那天的课程把需要上课的东西带过去,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课本都塞到书包里。爸妈用厚实的日历纸给我包语文数学的课本是对的。因为我是个很粗鲁的人。书本塞到书包里很容易就皱了。哪怕是包了皮,依然会皱。如果不加任何处理的话,书本的那个样子真的会有点不堪入目。有些书本一个学期还没上完,封皮就得换,因为上一个皮已经烂掉了。

上初中以后,父母就再也没给我包书,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他们也没那么干了。我自己也没有那么干,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同学们都不这么干了。有些这么干的同学,他们是从文具店买了专门的包书纸,五颜六色,很好看,但我知道父母肯定不会让我那样,所以我宁愿不包。到了高中的时候,突然我又觉得我要包书了。因为那个时候的课本变成很大一本,A4那么大。那如果不包,书本的角很容易会卷起来。那个时候父母已经控制不了我用什么东西去包书。所以我买了透明磨砂的塑料膜,那个东西比较厚,而且比较韧。那个时候我已经学会爱惜,而且那个材质也不容易被搞烂,唯一的难点就是包书的时候很难完美折出我想要的形状,只能用透明胶固定。

大学的时候根本没包过书。大学的课本都是很厚一本,但实际上学的内容并没有书本那么吓人。通常情况下一个星期的课程只会出现一次,大课一个星期会有两次,比如高数和英语。大学的我和小学的我根本是两个模式,去上什么课去带什么书,多一张纸都不会拿。

工作以后,我依然会买很多书,需要学习什么我就买什么。那些书我就放在办公室,有空的时候直接拿来学习。但我不确定我得花多长时间才能把那本书看完。放着放着可能因为湿度的原因,书的角就卷起来了。所以我又开始包书。工作以后,我当然不会买花花绿绿的包书纸,我也不会再破费买透明的塑料膜,我会直接去办公室拿几张A3的打印纸。万一那本书太厚太大,A3的打印纸包不住,我就直接不包了,改为把书的边都用透明胶贴一圈加固。。

小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包书,但工作以后,我觉得因为我有需要,所以我得这么干。

2024-07
22

回忆当年的奥数

By xrspook @ 11:05:35 归类于: 烂日记

这段时间在看电视剧《天才基本法》。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些莫名其妙的亲切感。当看到小学纪光时候的时候,我想起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那个小男主角。

显然,我一直以来都不是数学天才,但因为小学某个数学老师的引导,我感觉那个时候我对数学是感兴趣的。相比于一般数学课上的内容,好像奥数会有更多巧妙的东西,会更吸引人。如果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跟学习成绩挂钩,我感觉那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起码小学的时候,我觉得那个东西是愉快的。但是上了初中,尤其是快要到中考的时候,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应意识到那些所谓的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实际上就是奥数。

小学的时候我读过区里面的奥数班,读了好几年,我记得是四年级开始的,读到了六年级。在我印象之中,一直以来我都是大概差不多应付那些考试。反正父母不会怎么过问,同时也不会跟学校成绩挂钩,但实际不挂钩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你读着读着又不读了,学校的老师是知道的。六年级最后那次考试之前我是用功过的,因为之前那个期中考考出来的成绩实在太糟糕。最后那一次考试之前,在那个班里,我一直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路人甲,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成绩是怎样的,我猜有些时候我甚至是倒数的那个。为什么是倒数,我还要继续去那里呢?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觉得可能半途而废会被别人觉得不好吧。我的一个小学同班同学在奥数也是一个班,所以我俩是同桌。最后那次考试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复习,反正我是很认真的复习了。她跟我说的策略是我完成前面所有基础题,她负责最后那个加分题。最后那次考试,她前面完全是抄我的答案,至于最后的加分题是我抄她的答案还是说我也有思考过我已经不记得了。反正最后出来,我们成绩相同,也就是最后那一次,我拿了个第三名或者是三等奖之类的东西。坐在我们前面的那个人,觉得我们作弊,甚至在考试的时候他就知道我们在作弊,但这个作弊完全不是我想要的。之所以努力复习,是因为我不想最后一次考试也拿个六十几分。我根本没有考虑过最后会拿到什么名次之类。当时我的情况是,我没想过要作弊,但我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别人要我作弊。

那几年的奥数学习让我明白到那个东西跟普通数学书上讲的那些有区别,那东西有非常的强技,的确有些时候会有一些很神奇的效果,但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用上,比如一些快捷计算。某些应用题的技巧,与其说是技巧,还不如说是默认就有一些套路。对没学过的人来说,尤其是对没有学过的小学生来说,那几乎可以说是无解的。对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成年人来说,列出不等式就能得到答案,但一般的小学生不会解那些不等式。所以很多人长大了以后才意识到原来当年小学奥数学的那些东西、学的那些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大人的眼里,居然是那么的复杂。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去读奥数吗?我觉得如果我还遇到那个启发我的数学老师,我还会去读。

2024-07
5

从小学数学题想到

By xrspook @ 8:20:18 归类于: 烂日记

星期三的晚上,初中的同学群突然有人发那两道小学数学题,他说他不会,接着另外一些同学去给他找来了作业帮和猿辅导,结果发现看完答案以后他依然不会。于是周四的早上上班之后,我就花了一些时间,列了个方程给他,但估计他还是不会。为什么作业帮跟猿辅导的那个他不会呢?因为直接看那里列出来的公式我也不大会,但我估计之所以那么简单粗暴地把题干里面出现的数字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起来肯定是因为他们在套公式。在我自己得出答案之前,我没有看他们到底是如何解题的。虽然解题过程中我用了三个未知数,但实际上在整个运算的过程中只是一个未知数在操作而已,另外两个可以通过第1个算出来的结果继续推算出来。

当我做完第1道题,在做第2道题的时候,发现二者很相似,虽然有所不同。在做第2道题的时候,我发现题干那里有个括号写着牛吃草问题,然后我就意识到这肯定是一类题目的总称。关键点通常就在于草量有多少?草的生长速度是多少?牛的消耗速度是多少?你有多少头牛?大概就是这几个变量在翻来覆去。同学的那两道题跟经典的牛吃草问题没啥区别,但是你却不能直接的用牛吃草的那个经典公式去套用,因为两道题都有了一丝的变化。对只会套用公式的人来说,这会直接让题目变得无解,但是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公式,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题型,我只是按照我的理解把相等的变量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方程求解得出结果,有些变量可能你根本得不到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搞得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算是解决问题了。

在我印象之中,小学的时候我好像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数学题,但是在初中,尤其是初二或者初三的时候,的确是有这种题目的。通常问你那个水箱进水多少,漏水多好,出水多少,什么时候会出空之类。初中的时候遇到这种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套公式,因为这些题目通常都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大题。那个时候变量xyz就出来了。因为做题的那个学生是小升初,所以我感觉小学六年级方程里面出现x肯定是可以的,xy同时出现有没有我不确定。我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如果xy同时出现他搞不定,其实也可以通过某些替代的方式,让公式里面只剩下x。我不知道学生是如何死记硬背那些公式的。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噩梦一样,反倒如果你让我设变量的话,一切都好解决,思路也很清晰。无论你的题目怎么变,我总能得出结果。那些套用的公式,感觉看上去就是设定了变量以后,解题过程中的某些步骤。

我做题的时候就想不明白,为什么小学居然要干这种事情,后来才渐渐意识到牛吃草问题可能不是一般小学数学的题目,而是小学奥数的题目。如果这是小学奥数的题目,一定有公式套路,意味着你把题干里面的所有数字,经过各种排列组合跟四则运算进行做各种配对以后,就能很快的得出结果。本来我那个提问的同学小学初中的时候成绩就很一般,也就是说在他读书的时候,他就没有在这些问题上耗费过时间,所以他很难理解这些公司套路也就很正常了。小学生的固有思维就是虽然一道题可能有很多个解法,但如果你用的不是老师说的那种,他就会默认不接受。当然,这只是小学生的想法,当他书读的越来越多以后,他会发现要达到某个目的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哪怕你正在解一道几何图形题,那也可以转化为极坐标用代数的方式通过计算证明出结果,但是要让他们明白到这个道理,估计又得过好几年。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通常不会翻他们的教材,像这种奥数的问题,估计一般教材里也不会写,于是你不会知道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那种不是教奥数的数学老师是怎么给孩子讲这种题目的。如果那是我的小孩,他问我这样的问题,我默认会用设定未知数方程的方式解出答案,可能孩子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他也许也会提出问题。如果老师不让他们用列方程的方式,他该如何解答?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小学时候那些不让列方程不让设未知数光是要学生死记硬背套公式可能他们根本不知道演算过程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这样唯一的好处只是让他们在做题目的时候速度更快。他们只是知道了一种方法,但可能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方法到底是怎么来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在小学奥数的世界里,结果就是一切,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不会要求计算过程。因为那些所谓技巧的东西,很多都是有套路的,而那些套路有时真的简单到无需描述。你只能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把答案得出。

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经典的人生三问。我觉得真的不应该当人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觉得最后那个提问很有必要。

2024-05
2

从键盘说起

By xrspook @ 10:57:56 归类于: 烂日记

没有人告诉过我,为什么键盘要以现在的排列方式,这个东西不是中国人设计出来的。我刚接触电脑的时候,大家通常不用拼音,会用五笔。为什么要用五笔?不知道,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到那个字怎么写,在我们这些小学时候就经过正规拼音培训的人来说,用拼音会更快一些。我后面那些90后,00后,10后等等,他们更加是可能基本上不怎么说自己的方言,一直以来说的都是普通话,那么用拼音就更自然了。现在的手机输入法有为有没有五笔呢?

在电脑上用五笔输入法比较多的,通常是老人,但又不算非常老,因为他们起码接触了电脑。据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会计培训的其中一条就是要学五笔打字,但对我来说,自始至终我都不知道五笔怎么用。有些人用五笔输入得飞快,那些比较老的人,可能用的是五笔一指禅,敲键盘的时候估计还得想想要敲的那个键在哪里。可能倒是明白那个字是怎么写的,但关键是不太熟悉键盘对应的那些笔画分布。现在的中老年人不用烦恼会不会五笔,他们根本不需要会,他们会写字就行了,他们可以用手写。如果直接连写都不想,直接语音输入就可以了。按着微信说语音说话是他们长篇大论的标准配置。我很少人会在微信里用语音转写为文字,因为可能那样的话,会花费很多时间,虽然阅读的那个人会比较舒服。如果语音的时候带有一些方言,机器听写出来的内容肯定会比较让人迷糊。在某些场合,不适合听语音,也就只能让系统自己语音转文字,那个时候出来的那一堆像谜语一样的东西会让你很抓狂。如果说话的那个人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有方言,那个方言有可能有一些口音,那么效果就会很糟糕。

我好像是小学三年级开始有电脑课的。当时小学的电脑机房,学生用的是386,老师用的是486。绝大多数人家里都没有电脑。所以那门课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发一张纸,上面是一个大概和键盘大小差不多的纸质键盘。因为如果不练习,不记住那些字符的分布,打字速度会很慢,而我们又没有那个条件去用真的键盘练习,即便我有钱买键盘,但是对接键盘的机器呢?依然没有,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是用那一张纸练习打字的。那是一张非常普通的油印白报纸,我爸在那张纸的后面又给我贴了一层比较硬的纸皮。这样的好处是起码那张纸不那么容易损坏了。每周只有一节电脑课,每节课只有40分钟。学生两个人用一台386,在那有限的时间里,即便我已经完全用来努力练习打字,但是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积累,练习敲键盘的速度依然会上不去。每敲一个字符都得想想,那到底在哪里。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练习打字的,但那个年代的我们,相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的确就比较艰辛。也正是因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学校也不能对我们有太高的要求。

又过了好多年,我知道了有个叫TT、需要在DOS版本下运行的打字软件。可能在我还读小学的时候,就曾经用过那个东西,但我从来没有完整的使用过。那个东西教你练打字是很有套路的,比如说先练什么区域,再练什么区域,有可能是常用字符,也有可能是小键盘的,又或者是特殊标点符号。当年的我们根本不会有充裕的时间用这个软件练习。

敲英文是一回事,敲拼音写汉字又是一回事。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用拼音输入法敲汉字的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