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当事情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道理都是大同的。
比如有一天当我跟我的同事吐槽我们那帮人迎检的方式很有问题的时候,我就想起曾经看过的某段报道说张颂文接到剧本的时候首先他会整个剧本通读一下,不仅仅是了解他演的那个角色,而是把整个故事脉络及其他角色都了解一下。把他要演的那个角色揣摩好,之前之后做功课之类都是必须的,但是这不是一个独白剧,你的角色肯定会跟其他角色有交集有碰撞,所以你得预判到其他角色会跟你擦出什么火花,又或者你可以在故事的哪个部分自由发挥一下,甚至是设想多个自由发挥的版本。通读剧本是我听回来的,后面的是我想象出来的,如果我干这种事,我就会这么做。
同样,迎检的时候我们也要做几乎可以这么说非常类似的事。我是一个专职统计,所以检查里面与统计相关的东西我必须全部扛下,而且拿捏准确。所有的数字必须准确、必须精确,没有任何错误的余地。要做到这个首先我就得非常清楚那些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怎么能保证数据来源是正确的,然后我得以什么方式把它们排列组合成别人要求我的那种输出方式。第三就是我得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虽然那些表格我已经填过一遍又一遍,但不同版本的表格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你按照以前的那个来填现在的表格非常有可能就栽坑里了。所以当我拿到那些表格的时候,我是既很熟悉也要让自己故意很陌生,为的是可以提高警惕,不犯经验主义错误。最后一点,当所有需要填写提交的数据都完成了以后就得进行一遍又一遍校验,无论是数字的小数位、数字的字体格式,还是表格打印出来的那种效果。这种校核还不能只是我一个人,我还得把那些东西给起码两上两个以上的人在不告知他们要以什么方式核对的情况下审核。从前,当我找不到那么多人给我审核的时候,我可能同一套表一天对好几次,接下来几天天都重新看,为的就是可以让自己能跳出那个思维对待那套表格。所有的这一些都不可能是赶出来的,必须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在着急的情况下,这个事情一定做不好。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东西其实都完全可以料知会发生,可以做充足准备。如果真的要把这件事做好,就像看剧本那样,不能只关心我的那个部分需要提供什么数据,需要以什么样的形式输出。我必须要了解整个检查到底要检查什么?为什么要检查?涉及了哪些方面?我的那个部分数据跟其他人的哪些数据会有关联?
检查就像一个剧本。不同部分就像是不同的演员。数据的交汇就像是演员的碰撞。拍戏的时候,演员的碰撞该如何把握,还有导演和监制做总体控制,但迎接检查的时候当那个全面负责这项工作的同事不作为,不管这是出于能力的不作为,还是出于态度的不作为就会让这个迎检工作彻底垮掉。优秀的演员自然而然会想更多,我作为一个靠谱的员工也自然而然会想更多,但归根到底,我们想得更多,只不过会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而已,但是整部片子和迎接检查这个工作如果导演编剧和负责的同事不作为,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员工都无法挽救必败的事实。
上位和捞钱对某些人来说,那是他们一辈子的终极追求,但我不是那种人。我不知道我到底喜不喜欢我的工作,但我绝对忠于我的工作,对得住工资和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