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
5

我真的想做那样的人

By xrspook @ 9:11:02 归类于: 烂日记

这个周末在家里开始看电视剧《山海情》。很早以前我就想过要去看,但是却一直没有干。是要看《山海情》还是《人世间》呢?其实《人世间》我也看过一集,但是那一集看得我想睡觉,所以我就没有去看下去了。《山海情》得看得我欲罢不能,以至于周日晚上睡觉的时候,做梦我仿佛都梦到《山海情》里的某些情节。

《山海情》这部电视剧拍得很真实,同时你也必须承认他们真的很敢说。因为关于领导们的那些官僚主义不是谁都有那个勇气红果果地暴露出来。之前我已经看过了《功勋》里面屠呦呦的故事,《山海情》里面我要看到那个福建教授科技兴农的教授教贫困地区的人们种双胞菇的故事。我觉得如果说什么是榜样的话,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阿谀奉承、拐弯抹角、升官发财的事,我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只想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如果真能把那些东西解决掉,我甘愿付出一切。我觉得这是一种科学家的觉悟,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医生估计也得是这样的人,但是不是人人都认同这种做法。在不认同的人的眼里,我们就是一些傻瓜在做傻事。明明可以很轻松,却让自己身心俱疲,而且还没什么回报,无论是名誉上的还是金钱上的。把一辈子都投到某件事上面,放弃感受其它快乐,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这种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在专注中获得快乐,又或者说其实那种感觉不应该说是快乐,而是应该是某种激励,某种让我们兴奋的东西,让我们根本停不下来。

有人一心只想着怎么可以偷懒、怎么可以做少一点、再少一点,但是对我们这种人来说,一旦认定了某个目标,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不管那个过程有多难。如果那看上去真的遥不可及,那么我们就会把那个目标拆分为小任务,逐个击破。我当然不是屠呦呦,我也不是《山海情》里面的凌一农。我只是我自己,我只是在做一些很小的事情。我无法改变别人,我甚至可能改变不了自己,但是我会坚持做一些我觉得对的事,因为我觉得那样是有用的,是对我或者对所有人来说是有益的。更多时候我之所以选择做某件事,倒不是因为我觉得那对我来说很有益,而是因为我觉得对别人来说那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去死磕一些事情。

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们做过性格测试,哪怕我们通过某些闹着玩的途径做过性格测试,但也没有人把那当一回事。如果有一天可以保证某个流程的性格测试结果是可信的,那么在这个人挑选人生发展规划和职业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就有所侧重呢?最聪明的人可能不一定适合当科学家,因为既然他们在智商方面很有优势,估计在某些地方,他们会有明显的缺陷。但是那些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有信心和能力去钻牛角尖的人就应该去做研究,去做一些与科学相关的事情,而不是所有人都拉去上夸夸其谈的某课,进行对我来说无论如何都抓不到重点的某某教育。

人的年龄到达一定程度后,专才才是最应该的发展方向,因为我们精力有限了,因为我们在所有方面都发力只会让我们在所有方面都碌碌无为。

2020-05
4

专注一辈子

By xrspook @ 13:02:09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晚上我看了部名叫《蛋炒饭》的电影。之所以看这部电影,纯粹是因为黄渤是主演,他的电影通常都不会烂到哪里去。看这部电影之前到底这是说什么的,我完全不知情,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电影,反正爱奇艺抛出来了,我就看一看。今年过年的那个漫长假期,我把很多黄渤电影都看过了,但爱奇艺上的黄渤的电影并不全。

《蛋炒饭》是我之前没听说过的存在。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并不高,幸好的是在我看完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他评分是多少,但是在爱奇艺上的评分还算可以。爱奇艺上的评分我觉得是一个奇葩的存在。通常来说分数都不会太低,但是相对来说,国产电影和外国电影相比,前者的分会偏低。基本上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国产电影评分不算太低的话,其实都是可以一看的,但是外国的电影,即便分数再最高,也有可能会让你很折磨,尤其是某些日本电影,节奏绝对会让你打瞌睡。

回到《蛋炒饭》这个电影的话题上,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它有点类似于《阿甘正传》。那种时间的跨度,主角和时间跨度之间的融合,都有点类似,但是《蛋炒饭》并没有做得像《阿甘正传》那么夸张。《阿甘正传》主要塑造的只是阿甘一个人,但《蛋炒饭》讲的是三个主角的人生路。跟阿甘相对应的王大卫也是个天生的笨蛋,但也正是他笨,正是因为他一根筋,所以相对于其他两个人来说,他是唯一一个最终走上了康庄大道的人。《阿甘正传》里没有大器晚成这个说法,所有荣耀都在不知不觉中贴到了阿甘身上,但王大卫不一样。王大卫一辈子就只想做好一件事,做好他家祖传的蛋炒饭,但实际上那个饭他只吃过,老爸和哥哥却从未真的教过他。最终那个老行家评价说,王大卫的炒饭比他的御厨爷爷做得还好吃,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但实际上,他又不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无论别人觉得他如何,有没有天分,是不是在浪费食材,又或者他做这种事到底有没有前途,他都不在乎。他一心只想做好他的蛋炒饭。什么样的蛋炒饭才是他觉得的最好,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没有最高级的存在。

现在,我们一直在推崇着工匠精神。王大卫这个角色完美地诠释了这种东西。每个人都在一件事上努力一辈子,肯定会有所得,但是真正耐得住这个寂寞的人没几个。之前我也看过混知上说的希腊哲学史。里面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因为出现了奴隶制,奴隶帮富人做了杂七杂八的事情,富人们不愁吃穿,一天到晚无事可干,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一天到晚思考人生的人。这里我并没有扯太远,要一辈子都专注于做一件事,首先他得保证他要活着,其次他要保证他有做那件事所需要的材料与时间。一个甚至不能保证温饱的人,怎么有可能专注。擅长专注可能是某些人的基因天赋,但是要让那些人真的能在某些地方发光发热就必须有一个体系支持他们做积累。完全靠经济效益衡量某件事该做还是不该做,一定程度上会扼杀这些工匠。试问有谁能预测到30年40年,甚至50年以后,这个人必将成才呢。

问问自己,我们养成了能专注一辈子的习惯了吗?

2019-06
4

羁绊

By xrspook @ 8:20:43 归类于: 烂日记

坐在宿舍感觉很困,什么都不想干。昨天晚上在办公室的时候我已经有这个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昨天把那些10年来的数据整理出来的图表贴到Word里以后,没什么感觉吧。把东西贴过去以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怎么这么少?第二个感觉是,怎么没什么亮点。平时我写统计分析的时候,不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现在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平时我写的东西都是一年内甚至几个月内发生的事情。很多原因,我还可以绞尽脑汁想一想,但过去10年,我根本就不记得那许多东西的来龙去脉。更何况中间有几年,我把统计工作交给了别人,就更加不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变故。虽然那个时候我也在这个单位,但是因为工种不一样,所以我当然就没有在这个地方上心。

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我大概是从2013年秋天开始跑步的,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状态到达巅峰。我是2017年重新接手统计这份工作的,那个时候相对来说,我的跑步激情已经没有一开始的时候那么强烈了。不干统计的那几年,有些时候的确很忙,但有些时候我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之中,可能是研究运动编排,可能是分析各种伤病的缘由以及解决办法。如果当时我有统计这个包袱的话,大概那个时候我就不可以那么一根筋地投入到疯狂的运动之中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这非常的不可思议。那几年对我来说简直就是返老还童,甚至可以这么说,当我真正年纪轻轻的时候都没有过那样的精力和体力。

现在我的状态我也说不准到底是怎么了,不知道是因为身体的懒惰所以不想动,还是因为心里面有各种数据的牵挂,所以我再也不能像当年那样全情投入了。当时对我来说,上班就是在歇,下班是在疯狂的运动。而现在,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我的脑子里全部都是单位的那些数据,有可能因为业务太忙,也有可能是我自己钻自己的牛角尖。就像当年对运动的疯狂投入一样,现在我对数据也是,说不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在数据方面投入的时间多了,运动的时间自然就会被碾压。缺乏运动的人,其实脑子是不好使的,我已经有这个觉悟了。真正让我可以放轻松的不是去睡个觉,而是进行一次让人感觉酣畅淋漓的运动。但现在,我再也不能像当年那么尽兴了,因为可能运动过后我还得拿起笔和纸,还得继续敲键盘,做平时苦逼的事情。如果我过于努力,拿着笔的手在抖或者敲键盘的时候手指不听使唤,那真不行。

真心想回到过去,那个黄金的时代,但是我明白,有些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便我人可以早起去晨跑,即便我人能跑18公里到达大元帅府,然后在10:30之前去麦当劳,但我再也没办法把续杯的咖啡带给家里的外婆了。

2019-05
17

做我想做

By xrspook @ 10:24:15 归类于: 烂日记

无论东西什么时候做,终归还是要做的,所以如果做这些事只是我一个做的话,根本无所谓上班时间或者下班时间,很早以前我就已经把摸鱼和工作的时间混搭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自由分配。闲的时候上班时间在摸鱼,多事干的时候下班时间也在上班,而从来没有拿过他们一分钱。而之所以这样,倒不是因为我有多高的觉悟,有多强的责任心,只是因为我对某些东西感兴趣而已。从性质上说那完全是我的工作,但是我就是想知道那种规律是怎样的,我就是想知道为什么会那样。以前我一直觉得当人们把工作和兴趣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无比强大。现在在不知不觉之中我貌似正在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强迫过我必须去做些什么,而我又有有一些可掌控的时间。如果时间和精力仅仅够应付完成任务,那么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是人无论如何不会有进步空间。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那个人完全只是在浪费时间,浪费他自己的生命,赖死在某份工作上混日子。所以即便工作效率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可以提升,他也不努力。其次是因为上面领导布置的事情太多,而人的能力也就只能那样了,所以仅仅够完成工作,想再进一步思考或者改进,除非你把私人时间牺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是工作态度不好或者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而是整个体系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底气。不是所有领导都会有放风筝的觉悟,当然这种“放纵”肯定不能用在所有人身上。底谁有那个自觉性能把控好这种空间,这就很考验领导的眼光,有这两个都恰到好处才能出一些奇迹的效果。

至少要做到怀才不遇是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准则之一。别人有没有发现我那是他们的问题,我做的事不是为了被他们发现,而纯粹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如果我的努力方向刚好是他们需要的,当然一拍即合。但有些时候即便你们的步调是一致,可能好长一段时间你仍然不被发现或者被故意打压。幸好我是那种一直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人,所以年纪越大奇怪的性格越强烈。以前我还会有点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但现在我彻底不去思考那个东西了。我只是在做好我想做好的事。而通常每次我就只能专注在某一件事上面,所以虽然另外一些事其实我也需要兼顾,比如说运动,但我就会把我是我重中之重的东西放在一边。当我专注在数据上的时候我一整天都可以一动不动,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完全可以听而不闻。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种特性可以抗干扰,但也正是因为我每次只会专注在一件事上,所以要我做那些同时要干很多事,虽然每件事都比较容易的活儿的时候我会出现一些脾气暴躁的不良反应。

能找到恰当的人去完成恰当的事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在过去10年里,我花了好长的时间去等待被他们发现。同时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在寻找我自己。

2019-04
27

日省

By xrspook @ 11:11:56 归类于: 烂日记

人生是一个神奇的过程,但我不知道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会选择一个我可以专注进去并竭尽全力的东西。我努力地想了几十秒钟,结果发现可能那是以我开始上网、开始每天都写自己的blog为起点的。之前我都只是一直在做一些别人让我去做的事,但那件事是我自己想去做的,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我都得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如果那件事一开始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甚至对其他人来说也是从未有过的,那么觉得这件事可以实施并很好的坚持下去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因为鬼知道那是不是天马行空的、瞎掰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呢。幸好一直以来我定的方向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只有少数事情是根本不会有结果、是浪费时间精力。

如何做出这种正确的决定呢?我觉得这需要经验的积累,但那又不完全是一个完全理性的过程,因为不凭一些直觉的话,如果理性就能做到,大概那个东西对我来说就没什么开创性。对别人来说某一件事可能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但对我来说每一次新事物的接触都是一次未知的探索。有些东西你能预知到前路一定不好走,但即便这样我还是会愿意亲身去体验一下,哪怕那只是一次性的。更多时候我觉得一开始我决定做那件事是因为我觉得那可以做出一个结果,即便那个结果并不是我期待的那种。有时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近些年我决定要做的事基本上结果都能符合我的预期目标,有时甚至会超乎我的想象。之所以能这样,我觉得原因有好几方面,首先是因为在我决定要去做之前已经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虽然我并没有列举出具体哪些东西集合起来可以保证我成功,但显然我是有一定底气的。其次是因为在我做的过程中我的专注力更好了,而且我保持专注的持续时间也更长了。以前对我来说,如果某件事不是一次就能做成,或者一天之内就能完成我会觉得莫名压抑,心里会有个疙瘩放不下,但现在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时候,我可以安心地把工作持续推进下去。有可能是十几个小时,也有可能是持续几个月。从前对我来说一件事情要连续好几个月才完工,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我实在不能保证自己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依然能保持热度,但事实告诉我,我不得不有这样的进化,因为有些事情的确很复杂,而有些时候我们每天或者每周能抽出来的时间的确不多。

有些东西我的确可以交给别人做,但很多时候我还是会主动选择自己去试一下。之所以这样,纯粹是因为我觉得这很好玩。虽然可能做出来的东西只是一个试验品,最终要被抛弃掉,但这些东西积累回来的各种思路却会在无意之中帮助我。在研究一件事上面,深度和广度都很重要,深度是必备的,广度是让你有更宽的视野,有些时候甚至会因此得到一些出奇制胜的法宝。运气到底是不是一些无意之中的必然积累呢?

在过去的15年里,我每天都有写blog,每天都会花起码30分钟去记录或思考自己的人生。如果你也能做到这一点,我确信你的人生也注定不平凡。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