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
2

吃吃吃

By xrspook @ 17:19:39 归类于: 烂日记

记录当代中国的纪录片里面,总少不了吃这个元素。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家看了又看、不知疲倦,可以重播无数遍的那些纪录片,通常都是跟吃有关的。每个地方都可以拍一个纪录片出来,有关食材、某种食品如何制作以及吃的人如何陶醉。相比之下,中国其它话题的纪录片要少得多,也不是说真的没有,但是你却很少会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电视频道里反复看到。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可能大家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全部看过,但通常大家都会记得其中的某些画面或者某些食品。于是,当你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你会回忆起你曾经看过这个地方那些关于食物的故事。同样是拍食品,不同地方做出来的纪录片感觉可能很不一样。有一些拍得很唯美,有一些甚至你感觉不到其中的美感,又或者觉得那跟流水账没什么区别,但因为里面说到的东西是吃的,所以,你还是会看下去。即便说到的那种食品你不感兴趣,又或者你看完以后实际上也不知道那个东西是怎么去烹调的。

如果那是一个历史的纪录片,又或者是一个解密某个事件原因的纪录片,你有可能一看再看吗?通常来说看完一次,你就算是知道其中的缘由了。除非你是那个纪录片的制作人员,你要进行剪辑,又或者你负责翻译,所以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看。但那种看并不是普通观众的纯粹感受,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纠结每一个发音和每一个字幕出现的时间是否完全吻合,又比如那些高级内嵌的字幕的显示的方式、角度、大小合不合适。一个关于解密某个事件的纪录片,如果要我一看再看,我肯定会崩溃掉,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你一个星期看个两遍,又或者半年之内看过几遍,却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与其说这是拍片的人技术很高,不如说中国人或许对食品这种东西永不厌倦。这永远都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必定会讨论的话题。虽然对我来说,食品这种东西我是无欲无求的。好吃的,可能我不会记得如何好吃,不好吃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还是得吃下去。不过采用的方式是囫囵吞枣,就像喝中药一样,塞到肚子里。绝大多数时候。吃饭我都只是食物吞进去,于是我经常不记得今天较早时候我吃过些什么。对我来说,不是因为那个食物让我产生了记忆,而是那个食物所附带的故事,让我狠狠地记住它。

还记得大四那一年,有个室友生日,她的男朋友送了个芝士蛋糕和红酒过来。于是那天晚上,我们宿舍6个人就吃蛋糕和喝红酒,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要吃大块的芝士蛋糕,但是后来,因为那个蛋糕实在太大了,所以余下的那些不得不通过非常艰难的劝说才终于分派出去。本是很美味的东西,但是吃多了,显然人就感觉不好了。在我的记忆里,我不记得那瓶红酒和那个芝士蛋糕是什么牌子的,但我记得那天晚上吃到后来我们都很痛苦。那明明好东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让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那次以后,我仍然会吃芝士蛋糕,但我非常明白,少量就好,绝对不能贪多。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而“吃在广州”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2019-05
25

开挂的神与实在的人

By xrspook @ 14:55:37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看完了美国电影《传奇的诞生》,今天看完了中国电影《流浪地球》。感觉自从我开始看印度电影以后,我越发觉得自己和美国电影不是一个频道上的。几乎可以这么说,他们的电影,尤其是真人的电影很难做到全片都和我在同一个频道上。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道德价值观上面的差异。有些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的东西,对我来说无所谓,但有些对我来说非常看重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传奇的诞生》和《流浪地球》是两部性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为什么我要把他们放在一起谈,这是因为里面体现了之所以造成现在我抗拒美国电影的东西。

每一部电影都肯定会有英雄,在《传奇的诞生》里绝对英雄只有男主角一个,那就是贝利,但是在《流浪地球》里谁才是唯一的英雄,是很难说,因为全部人都是英雄。有别于其他电影,《流浪地球》貌似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派。电影最大的冲突是人类与自然的抗争。在《传奇的诞生》里,英雄的突然爆发基本上都是如有神助一般,突然开挂。情况就好像他被某个神在某个时间打通了任督二脉,然后他就天下无敌了。他开挂的原因就是这么无厘头,而他开挂做出来的事,也让本该写实的运动电影变得就好像设计好剧本的作秀一般,于是,其实所谓的高潮根本没有跌宕起伏。那些本该细腻表达,有纠结、有抗争的地方因为开挂是那么的突然,所以你也觉得无关紧要。在《传奇的诞生》那部电影里,男主角的开挂就像是天神附体。天赋秉异再加上遇到了恰当的时间与地点,于是一触即发,挡也挡不住。最让我觉得超无语的是全片用的居然是流利的英语,而实际上,主角出生在一个都说不上到底是哪里的一个巴西小地方。光是语言这一关,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觉得那实在假得太离谱了。配音这种东西我可以接受,但问题是那根本不是配音。就像多年以前,当《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奥斯卡的大舞台上星光闪耀的时候,印度人却非常不高兴,因为贫民窟里的孩子绝对不可能说出那么流利纯正的英语,听着外国人讲着瞎掰自己的故事,光是语言这一关,就已经让人觉得假得让人无法接受。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里,我们没有贬低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人,我们甚至没想过自己在暗暗提升中国人。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不是为神而战,也不是为什么非常高尚的东西战斗,而是为了我们骨子里最心爱的东西。那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地球。我们因为某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为了要保护她,而不得不奋发图强。在抗争的路上死了很多人,牺牲了很多东西,最后人类苟且活下来了。虽然其实所有人都不确定到底还能活多久,又或者能不能实现最终目标,但起码有些人活下来了。如果最后时刻主角死掉,大概他会马上被灌以英雄主义的名号,但但刘慈恩没把他搞死,而让他继续活着,继续做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事。于是,虽然经历了一些非常不平凡的事,但最终,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他仍然是那个渺小的路人甲。

在美国人的故事里,在关键时候,总会有英雄出来打救你,那通常是一个有超能力的人。但在中国人的故事里,开挂本不存在,但是当你把人逼得毫无退路的时候,就有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会发生,没有超级英雄来拯救我们,我们会成为自己的超级英雄,但对我们来说,超级英雄只是刹那间的闪现,最终我们仍会变回普通人做普通事。之前做过那些牛逼的事,就像梦一样,仿佛不曾存在过。

2019-04
14

如果从前不是那样

By xrspook @ 14:22:39 归类于: 烂日记

在看完了第一册《摩诃婆罗多》以后我明白到其实这部印度的长篇史诗之所以让人受益,并不是因为里面的设置有多么的精彩,又或者故事的描述有多么的厉害,而是因为里面所讲述的道理包含了很多哲学。几乎可以这么说,那是一本牛逼加强版的《苏菲的世界》。还记得高中学哲学的时候,老师跟我的同学无数次提起《苏菲的世界》,但实际上跟《摩诃婆罗多》比起来,那只是小巫见大巫,而更重要的是除了一些纯粹哲学的观点以外,《摩诃婆罗多》里面还包含着很多印度道德层面的东西。因为我看的是中文翻译版本,所以那些很羞涩难懂的东西已经通过了比较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中国古代文学里肯定也有很多这些有用的东西,但之所以这难以被消化很大程度是因为但我还是个学生,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的人把原文搬出来让你去理解。但那个时候我们根本不清楚不明白,当然不理解,其实不同朝代的古文理解方式是不一样的。虽然那些字你都认得,但拼起来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去体会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古文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些比较缥缈的存在。我甚至觉得那比外语还要外语。大概如果有人把中国的古代重要文学以白话的方式演绎出来,那么孩子学习那些东西的时候估计会更有兴趣。现在的幼儿教育经常会融入国学那种东西,但我并不觉得那些穿着汉服摇头晃脑背着古诗词的小朋友真的全部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他们只是在音调节奏上模仿,到他们真的学会那个意思并实行拿来主义,那又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起码对我来说,能模仿背诵出那些发音,跟我去理解记忆并运用故事后面的意义完全是两回事。正是因为这样,如果老师布置一个作业,要我们以古文的方式叙述我们身边的一件事的时候,我会无从下手。据说现在的老师的确会布置这样一些作业。应试教育的我们现在看来,当年的我们真的错过了很多。

近期我用Word编辑了一页楷体的汉字,然后以浅灰色打印出来,接着拿钢笔在上面临摹。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小学一年级我们开始学拼音和写汉字的时候用的是铅笔,那是一个多么不靠谱的做法。因为用铅笔写字的时候,你永远都不可能使出真正的力度。如果用的是活动铅笔,那完全是一使劲就会折断的节奏,即便你用的是最普通需要削的那种铅笔,你还是不能使劲。但写钢笔的时候不一样,你可以使劲,你可以通过笔画的停留时间来控制出墨量。写得快和慢,出来的效果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我觉得写钢笔的感觉跟写铅笔和中性笔完全不一样。当然也有一些很厉害的人,无论写什么笔都能写出那个味道,但起码对我来说这些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什么在一开始写字的时候我们必须用铅笔呢?难道就因为写错了可以重来吗?如果当时老师的作业变成用钢笔写,写错了就重新写,直到每次作业里同一个汉字连续写对多少个为结束。当年就因为我们的抄写作业用的是铅笔,但可能因为那个字写的不够好看,我们被家长要求把已经写好的作业一次又一次擦掉重来。这些重来可能最终改作业的时候老师不会察觉,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走了很多弯路。与其都要写很多很多遍,为什么要多一个擦掉的过程呢?直接再写就好。

我们都错过,但无论已经到达了什么地步,还是可以纠正过来的。

2019-03
15

看完第一部的2/3了

By xrspook @ 21:19:06 归类于: 烂日记

不知不觉之间,我已经看完了《摩诃婆罗多》第一部的2/3。跟一开始的风格不一样,在开始讲着般度五子的故事以后,一切顺当了,再没有那么多的无厘头插叙。一开始的时候,无数的不知道为什么的故事拼凑在一起,人物没什么关联,里面的故事也都是独立的,所以让人很抓狂。同时让人抓狂的还有那些神奇故事的无数个注释,我觉得其中很多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说句子格率的变化。不知道从哪一章开始,终于没有了那些句子格律变化的注释,所以,看起来很顺畅舒服。

因为《摩诃婆罗多》是一部非常长的神话史诗,很多人都跟我说,没必要去看原著,只看其中某些浓缩的故事就可以了,但当我自己亲自看过以后,我觉得这个东西你要领会其中的真谛,就必须看原著。虽然我所看的原著已经被翻译得有点让我很生气,但是你还是能从字里行间之中懂得某些道理。里面的哲学和道德,不像中国的文言文那样羞涩,难以理解,因为句子经过中文的翻译,所以表达方式已经直白得让你可以快速理解。哲学和道德这些东西最精炼最核心的东西当然价值最高,但那些干巴巴的精华很枯燥。在这部神话史诗里,通常他们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你领会其中的道理。我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好。但是那些说道理的东西只是故事里的一部分,如果要浓缩故事的话,那些部分肯定会被删减掉,所以可能最终你看到的精简版本里面奇妙的哲学和道德解说已经没有了。在看书过程中,我会不知不觉地把某些我觉得靠谱的东西吸收过来。

同时,这部神话史诗让我觉得里面的开挂实在太严重。虽然在看这部印度的东西之前我已经看过非常多印度电影,对印度电影的开挂早已习以为常。看过这部史诗以后,我觉得相对而言,印度电影里的开挂简直不值一提。对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印度电影的开挂让人非常很无语,但实际上,用印度人的目光,拿他们的电影跟史诗相比,电影的开挂只不过是鸡毛蒜皮。因为《摩诃婆罗多》里面的开挂太多,所以我都说不准到底那纯粹只是个故事,还是真的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那已经神奇得让人分不清事实部分和幻想部分了。之所以这么神奇,是因为其实《摩诃婆罗多》据说一直都没有用完整的文字记录下来,他们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口述。众口铄金这种事,大家都明白,一个故事即便一开始没有问题,一个传一个传下去,十个以后必定会变成另外一个模样。所以,到底最开始的时候《摩诃婆罗多》到底是怎样的,没人知道。又或者可以这么说,其实这是这是一部非常多印度人集体创作出来的故事。这不是一道数学计算题,只有唯一的答案,这更像是一部艺术创作,根本无法定义哪个才是真正的版本。很庆幸,在中国的历史里,我们有个秦始皇,他统一了中华大地的文字,所以我们流传下来的历史相对于印度来说比较容易拼凑整理。

我说不出具体我学到了些什么,但我肯定是有所得的。

2019-02
1

完整版,已阅

By xrspook @ 9:01:18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我终于把TOH的完整版看完了,结果有点被欺骗的感觉,因为在中国宣传这部电影的时候,说中国的版本里面的米叔片段会比完整版多,但实际上情况刚好相反。国内版相比印度版少了40多分钟,歌舞被删掉了一些,表现费兰吉性格特征的小片段也删掉了一些。虽然没有了那些小片段,我依然能在电影院三刷之后得出对费兰吉这个角色的正确看法,但如果有这些东西支撑,我的观后感会更有说服力。不过这也证明了剪刀手的逻辑是正确的,因为删掉也不影响我理解,但就我个人而言,会觉得有点可惜。在看完完整版以后,我的反应是我真厉害,没看那些小细节之前已经能得出同样的看法,那些小细节更是完美地支撑了我之前的看法。完整版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面多了历史烘托的部分。看完整版以后,我纳闷了,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印度人不喜欢这部电影。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绝对是电影创作团队意料之外的。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觉得印度人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应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之类的东西大爆发才对,但实际上是负面的东西占了绝对上风。这让我觉得非常匪夷所思,难道就因为这部电影的故事是杜撰出来的,没有史料支撑吗?一部电影里有真正的历史背景,又或者说有他们信奉的神支撑才能红透半边天吗?我不能说他们是落后愚昧的国度,但现在都已经21世纪了,仅仅一部影视作品,难道就不能暂时脱离那些东西?

去电影院看完《印度暴徒》以后,我回家在爱奇艺上看了《我不是药神》和《一出好戏》。《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非常好,但《一出好戏》看得我非常纠结。如果让我选的话,我宁愿看《印度暴徒》,也不看《一出好戏》。《一出好戏》看第一遍的时候已经让我觉得很痛苦,绝对没办法让我再看第二遍。但《印度暴徒》对我来说一遍两遍三遍还是可以的。每次我都能找出一些之前我没把握住的东西。第四遍的时候,我终于不是在电影院而是在电脑前看。某些细节没看清,我可以倒回去重新看。如果一开始就可以这样,大概我就不用看到第四遍了。如果这一切都反过来,我在电脑仔细看过以后,我还会去电影院刷那么多遍吗?看完完整版以后,我问自己,到底我去电影院刷那么多遍值得吗?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去了三个之前我没去过的电影院,尤其是万胜围的万达。那是我去过的电影院里最爽歪歪的,没有之一。电影院的翻译和民间的翻译我觉得各有千秋,有一些电影院里我看不懂的句子我总算在民间里找到了应该有的表达方式。但有些情节,我又觉得电影院的那个版本比较好。二者都很好。我觉得民间的翻译其中某些词句是有参考电影院版本的。虽然我说不准是不是完全一样,但是某些句子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个味道。这部电影我还会看第五遍吗?很难说,但是某些片段估计我得重复看上好几遍才过瘾。最终我会存下一个蓝光的版本作为留念。或许出蓝光版本的时候我又要做幕后制作花絮翻译了。

虽然《印度暴徒》这部电影的票房让人非常失望。我曾经在宣传这部电影上又付出了非常多,但我不会因此而感到后悔,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