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
13

夜归

By xrspook @ 23:09:14 归类于: 烂日记

很晚才可以离开单位,塞在水泄不通的高速公路上,看着来去匆匆的人民在夜色下恍惚,突然发现海印桥脚那块空地叫做“林则徐纪念园”,回到家已经接近9:30,刚刚赶上看某个人真人秀节目的结局公布。明天又要回去,真恨透了那些该死的安排,不能理解领导为什么会为了那份所谓工作而出卖灵魂。

最让人兴奋的是什么?

是你们!

折叠书一共用了¥64.8,算是非常划算了,在这个年头,因为它们都不是近几年第一版的书。准备把米兰·昆德拉这个作品系列的书买齐,这还只是个开头呢。今天刚有人跟我介绍《生活在别处》不错,居然,我纯粹是看着折扣买的书居然有,嘿嘿。

仿佛逃离这个世界才能让我喘口大气。

跑吧,撒腿飞奔吧!

2010-08
8

重读了

By xrspook @ 22:12:26 归类于: 烂日记

花了两个周末的时间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又看了一次,这是非常少有的事,我好久都不重读小说了,即便重读也是节选而不是全书,这次却是全书,的确有点不同。原因何在呢?2004年夏天我在实体书店(图批?)买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书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在2003年7月,当时买的版本算是靠前的吧。2006年10月,第一次把这书读完,然后借给了大学同学看,结果呢?一去不回,经过多次催促,自己催了,也叫朋友帮忙催了,但到我毕业离开学校,书也没有回到我手中。2008年8月,在99read下单再次购回一本,也就是刚看完的这本,样子一样,同一版的书,但已经是2008年1月第21次印刷了!非常热销的一本书,图书再次来到我家后就一直像它出库时那样,包着胶纸,立在书柜里。

虽然是我出的钱,虽然是我的书,但若没经过我手翻阅的话,它和我始终建立不了某种联系,它仍旧“不属于我”。

上周,在收拾书柜,把部分书清理出来拿去捐的时候,我终于留意到寂寞的它,于是就把它的包装给拆了,让主人认识它,也让它熟悉它的主人。

一直以来,看书对我来说都是很私人的事,所以绝大多数的小说我都是躺在床上,在睡觉前用昏黄的床头灯阅读的。书的故事通常能让我着迷,把书购进,收集起来放到书柜,也算是我的一个嗜好,我喜欢读属于自己的书,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少去图书馆的原因。大四的时候曾有段时间常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基本把那里拉美国家的小说都借遍了。看过觉得有必要收藏的书后我会买回家来,比如说《城堡》(卡夫卡的著作)、《深谷幽城》(多年以后肯定不会放行出版的,即便出版也会被大幅删减)、《死在午后》《危险的夏天》(后两本是斗牛专著)等,但即便如此,它们都没有享受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待遇——重读。

由于基本都是看翻译小说,于是对人民文学、上海译文、浙江文艺我情有独钟,每当遇到陌生的出版社都会有种不踏实的感觉,事实也确实如此,即便其它出版社的装帧有多漂亮,但翻译小说的核心始终是翻译的内容,如果译者和读者无法统一步调的话那将很杯具。

今天在卓越下单一批米兰·昆德拉的书,但只是那14本系列中的其中6本(我已经有一本),其它的还有待观望,等待掉价,但不能等太久哦,毕竟是2003、2004年第一版的书,一不小心卖光了,那可很囧。我喜欢一个横向看书,嗜好把一个作家的书都揽了,朋友说这样不好,毕竟同一个作家也有创作的起伏期,但或许我就是那么一种人呢,我接受低落平淡的他们,因为人生本就如此,不可能一直高歌猛进,蜿蜒曲折何尝不是个境界呢。

书柜里还有枕头般厚的上下册、里面的字超小超密的《追忆似水年华》(状态就像翻版书,但那的确是正版啊)没有看,作者的跳跃让我有点吃不消,而且那些不知哪个世纪的法国生活对我来说较飘渺。

趁年轻,多看书,而且,要支持正版哦!

2010-08
7

正在&已消逝的书戳

By xrspook @ 23:40:54 归类于: 烂日记


上图一律点击放大,用700万像素相机拍的,部分印章本来就较大,所以有的能达到1948*1948,吼吼。

三联书店,一个是经典的中文,一个是缩写,前一本印于Colombia Handbook(一本关于哥伦比亚的旅游书),买于大学期间(2004-2008),后一本印于National Geographic January 2005(啥,你不知道NG是什么?你肯定是火星人!)

购书中心,从前的章和现在的章,第一本是牛津书虫系列的《A Christmas Carol》大概在1999,上初中的我买了不少书虫系列图书,开始几本都在购书中心买;第二本是《中西文化之鉴》大概在2006,我大二,选修跨文化交际的时候。

新华书店,第一本是《南美洲》(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科普书),于2005,北京路新华书店;第二本是《金庸传奇》,于2000,新港西新华书店(珠影厂附近)。

下面开始的来自已经消失了的、对我有影响的实体书店。

经典了,这对堪称经典之作,是翻老书时翻出来的。第一本是《韦小宝启示录》,于1998,在已经被拆掉的原万国广场(平房仓库型的)里的小书店,当时我小学升初中,刚看完金庸的《鹿鼎记》,热血沸腾ing,看到《广州日报》有评论过这书于是就到处张望,居然无意中发现,央求爸背着妈偷偷买给我(为什么要背着呢?摸头);第二本是《安徒生童话精选》,大概在1996,当时位于前进百货商店(已拆)旁边的海珠书店准备要拆,所以,书折价出售,妈就给我买了这本,五六年级的时候基本把里面的31个故事都看完了(选看的),但有些我不怎么喜欢,比如《拇指姑娘》,但有些却让我异常有feel,比如《踩着面包走的女孩》,小学时写的很多读后感的灵感都来自它。

海珠书店,印于《动物农庄》,在2004,当时是为了认识乔治·奥威尔而买的,这本黑色幽默、高度讽刺的书里有很多彩色插画,被放到了儿童书籍区,哎~~~ 老天啊(见日志买书,打开杀戒?);南方书城,印于《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于2004,高考完的那天晚上(见日志真实的我),有人知道南方书城曾经在哪里吗?就在广州购书中心对面,现在的广百中怡店,它的场子很大,4层楼以上的营业面积(比现在的广百要大,但那些地方呢?被历史那只老鬼吃掉了?)。

看到这许多印章真让人感慨万千,若不是现在记录下来的话,再过多十年、二十年、几十年,大概什么都真的会被时间那只魔鬼吞噬掉。这可是我们80后读书的集体回忆啊!

你们的收藏呢?80后的同仁们!

PS:飞奔至相关日志念逝去的你们

2010-08
1

念逝去的你们

By xrspook @ 21:25:21 归类于: 烂日记

网络书店盛行的今天,实体书店在读书人,特别是新一代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逐渐被取代,谁叫书价在暴涨!平装、没有插页200页不到的书定价接近20元,这书价要在几年前,可以买400页左右的书了。没有折扣,还依然用定价去销售的实体书店,我们还有必要去做那个无谓的消费吗?

三联倒了,起码,在广州市中心消失了。我印象中的三联只有天河购书中心三楼那家,和购书中心,传统的新华书店格局很不一样,在没有/极少原版书的当时三联有,艺术设计类的书看得我尤为瞠目结舌。某段时间,我在那里买了几期的NG,不少时候,虽然不买,但我总喜欢到那里转悠,感受那种文人的氛围,那是一个我觉得“不一样”的书店。

三联的谢幕是种可惜。

还有海珠书城,在万国广场的五楼,是高中时期我闲逛得最多的书店,谁叫它就在商业中心,书店不大,书的种类也很中规中矩,但那里经常横七竖八地“坐”满了读者,老的小的都有,大概店员也试过驱赶,但那就是书店的一个特色,道理很明白,海珠区的确缺乏一个属于大家的图书馆。我们能把那个闹市中的小小净土称为“人民书店”么?对于市民来说,这是好事,但对经营者来说,这倒霉透顶,于是,几年前,海珠书城悄然离去了。

从前,书本最后一页印的印章是已付款的标志,但现在,网购图书的今天,包装精美(有塑料薄膜包裹)的今天,图戳越来越少。于是某天,当我们翻开页面泛黄的书本的时候,那个蓝色/紫红色红色的章或许能提醒我们他们来自那些被历史冲刷掉的实体书店。

对集邮的人来说,邮戳是个宝贝,那么对爱逛书店,爱看书的人来说呢?书戳其实也是个命根。.

附:南都过期新闻(2010-07-20)——16载冷暖 广州首家三联谢幕

PS: 由于相机不在手边,各书店的书戳以后另开日志补上,特此说明。

PS2: 另开日志在此——正在&已消逝的书戳

2010-07
31

阴郁至极

By xrspook @ 21:32:22 归类于: 烂日记

难怪太宰治写完都要去自尽了,我这个看的人几乎都得做恶梦。看过库切的迈克尔·K,当然也看过鲁迅的阿Q,那两人都属于风暴时代的悲惨产物,身不由己,但《人间失格》里的叶藏,那恐怖啊,世界从一开始对他来说就是有害的,他一直在作践着自己,伤害着他人。《人间失格》的第一部分“人间失格”里描述的那三张照片让人直冒冷汗,仿佛那不是在叙述照片里的东西而是在说鬼故事。

正如书本封面,给你极大的震撼,主角简直是人性扭曲,最恐怖的是那还绝对有可能是事实的反映。

太宰治可以说是英年早逝,在书本最后的“太宰治”年谱里说得明白,这人曾多次自杀未遂,但最后,他也是用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出于这种生活态度我不禁要问一句,到底他算是旷世奇才呢还是他根本就有精神问题?面对生活的种种为何就这么想不开???

大概不会再买太宰治的书了,看下去的话我许我也会疯掉。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