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
13

不一样的兴趣点

By xrspook @ 15:29:47 归类于: 烂日记

通常来说我会对自然景观不怎么感冒,却社会对人文景观非常有兴趣,但那东西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为了造一个景点而造一个景点。最吸引我的是那些真实普通的东西。虽然某些新景观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东西非常吸引眼球,但是只有那些老物才能让我停留、驻足、想象。

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比如说我爸妈就对那些东西不太感冒。之所以会这样,很多时候是因为让我着迷的不是那个东西本身,而是那个东西带出的故事。那些东西代表了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时代。看着那些老东西的时候,我会开始想象那里蕴含着些什么样的故事。看见一个上了岁数的人,我无法想象他过去的日子是怎样的,但是看到那些老物,我却可以幻想出一个老人的生活。

为什么对植物没有兴趣?为什么对人造的东西有兴趣?这显然不是一时半刻形成的习惯,而是一直以来的习惯积累。所以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我写景尤其是自然景观的作文的时候,我会很痛苦。我的一些同学就很擅长使用各种排比句、比喻之类的东西。但我个人觉得那瞎掰得太远了。因为我总是以植物的用途为主要关注点,但是这个东西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我很了解的实际用途,所以我很纠结。在写那些作文的时候。只用普通的陈述语表达是不行的,同样疑问反问之类的也不太靠谱,总不能每一句话都感叹吧。到了初中,有说明文这种东西了。这种作文不再只是要求你把外观描述出来,也要把确实的用途也描述出来。写那个作文的时候,我感觉就简单顺畅多了,首先有可能因为我阅历增加了,其次是因为那更符合我一贯的观察逻辑。因为我不会就一个物体的外貌发出感叹,或者顺便思考一下人生。所以我不会写小学的写景作文。同理,让我想象理解那些作者写的那些类似东西的时候,我也很痛苦,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个调调的。正是因为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散文都非常无感,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诗词之类的东西或许还会看情况,因为有些诗词写的是故事,而不是纯粹的观察及感叹。

一直以来的普通学校教学之中貌似就没有过散文这个类别的单项讲解,也幸好没有这种东西。因为我不看散文,所以我对散文无感,因为无感,所以当然就不会有兴趣找来看。初中的时候我的某些同学对散文如痴如狂,就像有些时候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言情小说欲罢不能我却半点感冒一样。几乎可以这么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就跟我的同龄人不一样。所以当大家都那么干的时候,我并不着急必须和他们一致。从前我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仍然没有兴趣去探寻,或许以后某一天我会突然要知道为什么,但那是以后的事了。

当别人正在烦恼大家都在烦恼的事情的时候,非常有可能我折腾的是别的东西。

2018-11
14

face the music

By xrspook @ 9:37:36 归类于: 烂日记

对上一次晚上十点之前就回到宿舍,洗完澡坐下来开始语记已经彻底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过去的一周多我感觉自己很疯狂,有因为工作,有因为自己兴趣,也有因为双11。每天我都整得很晚,超过11点,甚至超过12点才睡觉。最疯狂的那一天我凌晨三点才睡觉。之所以这样,有因为工作量太多,我必须在限定时间里完成,于是一旦投入就不能自拔。有因为自己的兴趣,一天连续几个花絮的翻译。遇到一些已经发现的错误我又不能控制住自己不马上修改,翻译、校对、压制、发布,即便给我最好的机器,但是我并不是那么厉害的人,所以我得不断重复。至于双11,当然是因为拿不定主意到底买什么东西或型号而纠结。我记得那天搞到凌晨三点才睡觉的是因为晚上我一直在看小米手机,一直在对比各个型号,找出各种手机的优劣。本来已经搞到很晚才洗澡,洗完澡以后我又突然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台式机配上一个大功率的新电源。折腾来折腾去,选择买哪个品牌,哪个型号。所有东西都搞定时,不知不觉就已经大半夜。我有些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折腾到很晚。以前的周末,我总觉得自己有不少时间用来看电视看电影之类,但近几个周末,我觉得自己好像连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都很难。尤其是到了晚上,要写blog,要做单位的统计,要准备星期一早上需要交的报表,然后一个晚上莫名其妙就没了。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尤其是上课的时候,但是到了现在,我觉得时间真的过得飞快。不知怎么2018年就已经过去了11个月。大概因为2018年我过得并不太痛苦,因为遇到一些比较痛苦的事情的时候,几天时间感觉也很漫长。

TOH是上周四在印度上映的,到昨天为止是第五天。第一天上映的时候,TOH的印度本土的票房刷新了印地语电影的新纪录。第一天的票房超过了50cr,但是到了第五天,也就是他们经历的第一个工作日,票房只剩下5.5cr。5.5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记忆之中,Dangal第三周的工作日票房尚且能保持在10cr以上。对一部大片来说,5.5cr理论上这个数字应该发生在第三周或者第四周的工作日,不过这仅仅是TOH的第一个工作日。为什么星期四上映现在才算第一个工作日呢?因为上周是他们的排灯节假期,所以从星期四到星期天准确来说都是他们的节日,票房应该是高的,但是这部电影实在是摔烂了无数人的眼镜。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口碑相当不好。有时我会觉得,那部电影真的有这么烂吗?烂到让你们咬牙切齿,痛骂一番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那些著名影评人的看法。他们发一个推特,被无数次转发或评论,然后那些负面的情绪就扩散开去了。Dangal上映的时候,我只看到一些别人的粉丝号召大家不要去看电影,但是那部电影实在太好了,口碑起来以后,所有人都进入了疯狂的状态,按都按不住。而这一次,我看到的状况是没有人叫你不去看电影,但是他们会跟你说这部电影很烂,劝你不要去浪费钱。如果一开始的四天他们不是把票价提高了,大家仍然会把钱和电影拉上关系吗?因为负面的声音太多,于是甚至你听不到一些比较正面的反馈,但我觉得,烂船也有三根钉,所以不可能完全一面倒。Dangal的口碑飞上天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挑刺的声音,但是当TOH被人踩到底的时候,我们却听不到一些有理有据的称赞。我早就把自己当作是这个剧组的一份子,所以那些说我突然从米粉转为米黑的人,是因为不理解我作为局里人的心痛。谁也不愿意接受失败的事实,但当这个东西真的发生的时候。你必须得直面。找出失败的原因才能让你下次不再栽到这个坑里。欺骗自己,当做负面的都不存在,逃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未来变得更糟糕。

这个事情其实让我感觉挺打击,但是生活之中肯定悲喜参半,不可能一直都顺利成功。正是因为有这些坎坷,才让我们感觉到我们还活着。

2018-09
9

很挑很不挑

By xrspook @ 16:08:00 归类于: 烂日记

我是一个很挑的人,但只要我一开始做某件事,我又变得很不挑。很挑是因为入门的时候,如果我对那个没有兴趣,我根本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或者我直接打心里拒绝那个东西,但只要那件事已经开始了,我不得不沉下心去的时候,当我开始专注,遇到的问题,都不会再是问题。我只会一心地想着做到最好。对某些人来说,单曲循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听着听着就厌倦了,但我从来没有这种问题,单曲循环只会让我越听越喜欢,我之所以最终要换掉,是因为我不能一直都只是在某个气氛之中,得偶尔改一下口味。

在看电影这个问题上,一开始我是很挑的,我会挑某个导演或者某个演员,但是,当我开始不断地看他们作品的时候,我又会变得很不挑,他们所有作品我都要看个遍,无论那个东西的评价如何。的确遇到某些我难以接受的,我也会看完,即便觉得折磨,虽然有些时候,我会开小差或者打瞌睡了。工作的时候,也这样。当我觉得那个根本没有必要,我死活不会接下来,但是当我确认要拿下的时候,我才不管到底前路有多么坎坷。

昨天的同学聚会,有个同学说,一开始跳槽,她就觉得那个东西根本就停不下来,因为她很快会觉得工作无聊,想到一个新环境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新环境新东西,这都是好事,但为什么前提必须得选择离开呢?一定程度上,其实我也在做这种事,比如说我一直在换我的兴趣,每个东西我都会玩得很着迷,但过一段时间,那就会渐渐的淡忘,然后被另一个兴趣所取代。大概对她来说,工作也这样,但显然,我做不到,因为在我心目中,工作是一个必须得稳妥的东西,当你吃饭都不能保证,你没有资格去挑选其它,兴趣爱好之类的都是扯淡。在兴趣问题上,大概我跟她一样,但反过来,她在其它的兴趣爱好上同样会这样,还是说她会像我对待工作一样,不喜欢老是换呢?又或者,除了工作以外,她们已经再也没有时间去管什么兴趣爱好?上班就是为了赚钱,为了冲销量做业绩,完成各种项目。说得高大上一点,那是为了单位赚大钱,自己的荷包也能鼓点,但说得糟糕点,那不过是不断地压榨自己的灵魂,而且是不遗余力地,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在默默地被榨干。他们只是在完成别人要求他们去做的东西,而实际上,那个或许不是他们真正的愿望所在。如果一直都做不到工作和自己的愿望统一,那么你是绝对不可能潜下心去,且做出些什么的。我觉得我的大学同学在赚钱方面,有的还真有点门道,但是在融入工作、享受工作方面,或许他们的心态不如我。经常跳槽的人没办法理解不跳槽的人,反之亦然。在工作和人生的选择方面,无所谓对与错,只有那是否适合你个人的性格。在工作以后,仍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中,兴趣爱好还能不断地扩充变化,而且还不影响工作,这种事情估计真能做到的人不多。所以当我轻松的说出“既然工作只会让我变得越发老油条,那么我就找些事情自娱自乐吧”的时候,他们无法理解,实际上我真正的生活状态。

出生跟上学是人生的必修课,因为在那个之前,你还没有控制权,但是往后的日子,要找什么工作,是否要结婚生孩子,我觉得是选修课。人生的学分,理论上应该得修够才能毕业,才算是完满,但是要选修什么内容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2017-11
15

学无止境

By xrspook @ 11:48:16 归类于: 烂日记

人如果不没有了接受新事物的兴奋以及强烈的学习愿望,我觉得这个人就差不多废了。即便是老人家也会对新事物感兴趣,虽然可能他们接受得很慢,相比年轻人来说学习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但是只要他们还想学习,他们就可以保持青春。孩子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学习其它的能力。人会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以及记忆能力逐步下降,但我觉得学得慢是一回事,不想学又是另一回事。

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要怎么才能把家持好。现在我觉得其实持家跟工作又或者其它事情是一样的。首先你要耐得住寂寞,不断的去做重复的事情。为了要把重复的事情做好,你得动脑筋、去规划,发现其中的规律,合并一些可以合并的东西,让整个流程更加顺畅。这是坚持的部分,是每天都要做的部分。即便你哪一天觉得你实在不想干了,但是你还是得说服自己你必须得这么干。另外部分我觉得是接受新的事物。没有人会去你家给你介绍这个东西应该怎么用,或者这个发明比你之前用的那个好很多。从前认识这些的渠道我们大概都是通过电视广告,但现在很多人家里已经不看电视了。如果我去买套新房,估计我也不会装有线电视。所以这些就必须通过其它途径去解决。但是,通常这些都不会出现在我们自己的社交网络里,因为社交网络通常都是兴趣相近的人,所谓的臭味相投。如果你不接受新事物,你的好朋友怎么会那样呢?所以其实我觉得,现在由我们自己亲手打造的朋友圈一定程度上会让我们进入一个比较奇怪的状态,让我们觉得我们过得很好,没有必要再来点什么。要打破这个格局,就必须要进行一些跨界的交流。那人从事的职业或者喜欢的东西可有跟你完全不一样,没有交集,但只要二者交流起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对方总会给你一些灵机一动的绝妙思路。大概这些东西会让我觉得生活一直都很有趣。探索未知世界的东西,拿来主义用在自己的身上,我一直都很享受这个过程。如果某一天我觉得烦厌了,不想去了解学习了,那时候我就真的老了,而且是老得没救了。接受新事物,首先第一条并不是完全否定自己的过去,但也需要有我过去做得可能还不够完美的觉悟。因为知道过去做得不够好,所以我们才需要用新方法让自己做得更好,而且用新方法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得有信心我真的会做得更好。当然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失败。

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人是很恐怖的,从前我也是这样,因为妈妈给我做了所有的决定,每次她问我要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就会跟她说随便。这样的回答她很容易就可以帮我做决定。但另一方面,我却失去了自己去考虑要怎么选择的机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觉得自己已经过得很好,没有必要再做什么改变,这两条叠加已经很恐怖,如果再外加一条拒绝接受新事物,这样就更恐怖了。不能说集合这三个点的人很笨,但是我觉得起码应该说他们很古板。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会尽量离这些人远远的。因为跟这些人呆久了,我会自然而然生气,然后开始脾气暴躁模式。如果可以忽略的话,我会直接忽略这些人。因为他们习惯的生活模式跟我完全相反。强行和他们在一起,会让我觉得非常憋气。

不是人人都乐于做各种尝试,但是起码我暂时还喜欢这样。

2017-06
5

只是在坚持

By xrspook @ 10:52:39 归类于: 烂日记

去电影院把一部电影十刷,那是什么一个感觉。那个感觉就像是长跑,跑到了15K以上,余下还有3K不到,脑子里已经一片空白,只是任务摆在那里,你得继续跑下去。当你的跑量累积到5000K以上,你会感觉什么事貌似都已经经历过,再也没有一开始的那种兴奋,也没想着要继续探索些什么,你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自己既定的计划而已。唯一让你觉得兴奋的可能是穿上了新买的跑鞋或者其他装备,又或者是选择了一条往常没试过的路线,再或者是必须在限定的时间以内完成任务。跑步本身变得已经平淡无奇,是其它额外的因素让你觉得还有些奔头。把同一个电影去电影院刷十次的感觉有点类似。电影本身我已经几乎可以把某些台词一字不漏地复述出来。唯一让我觉得还很兴奋的就只是那个电影院我之前没去过。在买票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我应该用什么交通工具前往,需要预计多长时间。还有就是那个电影院的环境怎么样,会不会有《摔跤吧!爸爸》相关的各种宣传介质。几乎可以这么说,所有的这些兴奋点当我步入放映厅开始看电影之前已经全部揭晓了。除非那个电影院太特别,比如说音效非常不好,或者屏幕上有些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再或者是座位梯度不够可能前面的人会对你造成遮挡,最后的不确定因素是和你一起观影的那些人的素质如何。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我看多了还是我身边的人的素质真的一次不如一次。因为随着上映时间延长,我身边的观影小伙伴也从青年人逐渐转变为全家人,现在甚至变成了家长带着可能幼儿园都没上的小孩去看。电影本身不会让我觉得烦,但是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被身边的小孩骚扰的话,自然而然会产生厌恶心理。电影一开播,小孩就已经在那里哭闹。看到某些没有对白的长镜头,有些小孩就举起了手里的各种玩意,或者是扇子或者是气球。有时候我会想之所以遇到这种人是不是因为我买的电影票一次比一次便宜呢?如果我买的是40块钱以上甚至80块钱以上的电影票,会不会就不会有这种遭遇?毕竟真的让我烦的那一次电影票的价格才13块钱。

《摔跤吧!爸爸》是5月5号正式上映的,我在6月3号完成了第十刷。也就是在一个月之内,我看了十次。平均起来3天多一点我就去看了一次。想想都觉得这很疯狂。但这只是我去电影院看的次数,如果包括之前做各种歌舞和短篇的时间轴、翻译,还有后续的各种对白整理,这部片子加起来估计我已经看了15次以上。于是现在你再让我看,感觉已经跟一开始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因为我的注意力会放在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上面。对普通人来说,那非常微不足道。但大方向我很早以前就已经把握到了,只有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小地方才会让我有更多的动力继续看下去。我不知道制作人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看太多了,实在再也看不下去了。昨天晚上我换了个口味看了一部2017年的新印度电影。但是我同样觉得有点儿看不下去了,尤其是一到歌舞的时候,我就自然地开启开小差模式。因为那些歌就纯粹是歌舞而已,剪掉也无关紧要。而更重要的是那些歌曲一点都不亮眼,没有引起我的共鸣。而至于跳舞的部分,我也没感觉到跟其他有什么很大的差距。一部看过15次以上的电影,我尚且没有这个感觉,但这一部我一次都没有看过的,居然会这样。大概这就是差距。

也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的原因,反正我整个人都感觉懒洋洋,什么都不想干。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