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
16

又变大力了

By xrspook @ 11:21:55 归类于: 烂日记

练肱三头肌有什么用呢?我觉得这远远不仅是好看这么简单,尤其是如果当你一直有做投篮训练,你会发现自己的力气不知道为什么就大了。这个星期的工作日晚上我只进行过一次投篮训练(理论上周四晚上也有一次,但被突发的工作搞砸了),又或者说其实我进行了三次投篮训练,不过只有一次是在篮球场,另外两次是在办公楼的大堂做垂直推球。越来越多人见过我做垂直推球,因为即便我已经选了一个理论上应该不怎么会碰到人的时间,但实际上还是偶尔会遇到一些。那些经常看到我在那里干这种事的人,已经习以为常,直接当没看到我,而另外一些会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实在不知道这个女的为什么穿成这样在这里做这种事,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如果要打球为什么不去球场?通常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如果他们真的问我的话,我会直接回答我懒得去那边,因为要带个安全帽,来回一趟起码得15分钟。这还不算到了那里以后我得拉电开灯,我得开门关门。那可是一个大型仓库哦,晚上不开灯根本是不可能的,而且仓库的门是几米高的那种,虽然我这种女汉子要把那个门打开没什么难度,但是也是要费一番周折,远远不仅是开一个办公室的门那么简单。既然我要做的就只是推垂直推球200下,为什么我就得到篮球场呢?我反而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到了篮球场就只练个30分钟,然后就走人了,他得话15分钟来回篮球场,得把篮球场的门打开对流通风,这些乱七八糟的加起来基本上就等于他练球的时间。那与其这样,不如把练球的时间加长,把好几天练球的时间合并为一天,那么相对来说那些杂七杂八的时间就可以省掉很多,时间会用得更高效。

在家的时候,我有可能是坐在地板的瑜伽垫上面垂直向上推球。我的球能到达天花,但是要非常努力,尤其是一开始还没有活动开的时候。有时我得尝试非常多次,甚至一首几分钟的歌播完了,我还没完成5个。这里说的5个是指5个球触碰到天花板。然后我会躺在瑜伽垫上垂直推球300个,每50个休息一下。为什么我站着退休的时候不需要休息,但是躺着的时候反而需要呢?因为躺着的时候推球就只能靠手臂和手腕的力量,而且因为垂直距离短,所以球很快就回来了,站着的时候,部分力来自于腿部以及核心,所以推出的高度要比躺着的时候高。虽然我也是站着接球,但是站着的时候通常我会双手接球,而躺着的时候通常我只会单手接球。站着躺着接球的时候方式不一样。站着接球的时候我会很自觉的稍微向下卸力,有个缓冲。但躺着的时候,我基本都是硬吃那个垂直下来的冲击力,当然其实也不完全是硬吃,因为有时当球不小心打到我身体的其它部分的时候,我是觉得痛的,而且要比我用手接球的时候来得更重,所以实际上躺着的时候我也是有一点点卸力的,但是却远远没有站着的时候那么明显。综上所述,所以站着的时候,即便是原地上跳推球,手臂也远远没有躺着的时候那么累,所以站着推球200个我不需要休息。

昨天我发现一开始的时候我坐在地板上推球,居然轻松就到达天花板,我的球还没有怎么强烈的旋转起来,就已经碰到天花板回落了。这还不是偶然,以前好不容易才能触碰天花板,感觉要使出洪荒之力,但昨天球没触碰到天花板反而是很偶然的事。轻松连中天花板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普通。至于躺着推球的时候,的确我是不能每球都碰到天花板,但是当300个即将结束的时候,最后几个我还是能如愿碰到天花板,而之前的那些其实很多离天花板也就只有一个球到半个球的距离。

做了接近一周的弹力绳下压就发生了这样的力量变化,我这算是进度很快还是说效果一般呢?反正我个人感觉这已经很不错了。在篮球场上,如果能高那么一点点或者远那么一点点,投三分球的时候我又可以潇洒一些了。

2021-10
13

天花板,亲一个

By xrspook @ 8:25:51 归类于: 烂日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如果我躺在地板上,往家里的天花板丢篮球的时候单手的旋转以及力度比有左手辅助的时候更好。翻查我的朋友圈记录,8月1日的时候,我可以在家的地板上双手推球碰到天花板,但那个时候虽然说主要是右手发力,但是左手的拇指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虽然只是一点点作弊。但上周国庆节最后一天假期,我在家里往天花板推球的时候,左手就只是把球放置到适合的位置,然后松开,右手开始推。最后时刻我发现,只要我想,我就可以把球推到天花板,而且是带着强烈的旋转。之前左手右手一起才能到达天花板,那可能是一天晚上就只实现一两次的事,但是到国庆假期结束的时候。我纯粹只靠右手就已经能稳妥地做到。不仅是有力度,有旋转,而且我越是用力,球的方向就越稳定。躺在地板上,反倒是有左手辅助的时候,我的球会乱飞,但如果只是右手,一切都非常完美。

这种神奇的力到底是哪里来的呢?我觉得跟在瑜伽球上做俯卧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还记得第一次完了以后,我右手的中指抖个不停,抖了估计个把小时。但现在我可以随时在瑜伽球上做俯卧撑,10个为一组,正常情况下每次我会做三组,但实际上做4组5组也没有问题,只不过后面会越发不标准而已,但即便那样,我的手指不会再抖了。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手腕很痛,一组10个过后,手腕已经明显有感觉,现在我的手腕依旧会有那么一点点感觉,但只是一点点酸,还算不上痛,所以我可以继续下去。最重点的是核心更稳定了,第一次做的时候抖个不停。人在瑜伽球上那种晃悠悠的感觉让你觉得很不稳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摔一跤。但现在只要是我力量范围之内,晃这种东西根本不存在。所以这个动作到底让我手腕的力量增强了多少呢?把手长按在瑜伽球上做俯卧撑靠的是自身的重量,所以如果我的体重更大,尤其是我上半身的重量更多,效果会更好。如果你要一个轻飘飘的小孩做这种事,可能他会很轻松,但是靠那个培养出来的力量,你让他去投三分球是不可能的。又或者说不是不可能,因为3-10岁孩子的篮筐跟标准的篮筐高度不一样。

如果我躺在家的地板上往天花板推球,到了某个程度,每一次我都能轻松地到达天花板,之后我还需要继续做那个练习吗?其实在家的时候,我也完全可以拿着篮球去空地垂直向上的推球,但我就是懒,不想出门。我家那个小区的微改造,好几个月都没搞好。接近两个月小区的公共绿地被挖得一塌糊涂以后就丢在那里。所以如果我真的要在那里找一块可以让我静静推球而又不影响别人的地方,我还真不知道应该躲到哪里去。所以当某一天我能轻松地做到标准触碰天花板,大概我也就只能降低一下我的难度,让球尽量不要碰到天花板。又或者那个时候,我就是时候换一只手,把我的推球手从右手换成左手,那样的话我又可以从零开始继续玩了。

高度固然让人很着迷,但我更着迷于篮球在空中的旋转。

2021-09
17

20个三分球

By xrspook @ 8:39:26 归类于: 烂日记

星期二的晚上不知道为什么,我又突然开窍了,中了20个三分球。在没站到三分线之前,其实那天我没什么特别,因为感觉在罚球线以及罚球区半径中的感觉都一般般。之所以可以中20个三分球,是因为我突然间领会到了之前我一直都只差那么一点点该如何突破,那是一个球,甚至只有半个球的距离。当然前提是我没有扔偏了。如果我起跳后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再出手会不会就够了呢?之前我都是起跳的时候同时出手又或者出手只比起跳晚一点点。是不是因为我起跳的时候同时出手,脚上的力量还没传递到手上,然后我就已经把球扔出去了,所以力没有最大程度地被利用起来?其实之前我一直都有这个时间点问题的纠结。我一直很想问这个问题,到底如果当我出手的时候需要弹跳,我的出手应该选择什么时机呢?我不记得是在灰Sir还是在零天赋射手的视频里得我到了这么一个信息。人手的速度是要比脚的速度快很多的,所以当当你同时启动,力量还没传递上去,手已经出去了。在说投球的视频里,尤其是投远距离的时候,灰Sir和零天赋射手都说到了一个词——“甩鞭效应”,所以力量是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的,而且是以一个柔软的方式传递,而不是硬邦邦地。传递这个力量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我不高,相对于那些篮球运动员来说,我简直很矮,但是我的力量由脚传到我的手,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我也记得灰Sir说过,要投远距离、要做出很准的距离,靠的不是手部的力量,靠的是腿。手上越是温柔你投出来的球越准。我星期二晚上投了20个三分以后,我觉得的确就是那样。当我站在三分线上,虽然我不是向上跳,而是向前跳。我感觉我的手比我在罚球区半径中的时候用的力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腿部发出来均匀的 力很够意思。正是因为我左右脚蹬地的力很均匀,所以没有让我跳出去的时候出现左右偏。之所以可以不左右偏,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自己可能并不完全是在用肌肉在发力,我可能是在用跟腱以及核心去做这个发力和传递。所以从距离上来看,我觉得自己已经蹦了好远,但实际上我并不觉得脚上用上了吃奶的力。在蹦出去的那一刹那,我觉得我整个人是处在一个很稳定的状态的,我有了滞空的感觉,当我到达最远又或者说最高处的时候我再出手。要做到这个我又觉得坐瑜伽球以及跪在瑜伽球上的训练功不可没,是那个东西让我学会了在不自觉之中稳定核心。以前对我来说,无论是跳远还是跳高,都是个一刹那的过程,出去以后就落地了,但是当我投三分球滞空的那个时候,我的确把握到了那个垂直方向上动能最小,势能最大的点。我向前蹦出去了,之所以可以把三分球投进,是因为这样的话实际上我的投篮距离近了吗?出手的时候我没看过地上,我肯定是向前跳的,出手了以后,我也不确定自己有没有顺势向前走,但是当我的球进了以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几乎到了罚球线前面。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因为从前的立定跳远,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如果能跳两米的话,中考体育就100分了。从三分线到罚球线不只两米。我如果没有做跨步的话,在拿着个篮球的前提下,我没有做明显的屈膝下蹲地起来,也没有做刻意地去腾空曲髋,根本没摆臂,居然也飞了这么长的距离。所以,如果这是真的,那些备战中考体育的是不是也要坐跪一下瑜伽球呢?这可以保证他们的实心球、立定跳远、50米跑都会取得很不可思议的进步。

从1个三分球到20个三分球,我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从2个三分球飞跃到20个三分球,我在一周间隔相邻的两次训练里实现了。我创造的奇迹,总让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2021-09
6

隐藏的强大

By xrspook @ 10:20:42 归类于: 烂日记

小时候玩各种体育运动的时候,总会有一个词被不断的被提起——“大力点”或者“使劲”。的确,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当我们要把那个东西搞远一点的时候,我们只能这样。我们通常会说,即便我们用尽了吃奶的力,还是做不到。当我们要爆发,我们说不准到底用的是哪里的力,反正就是尽我们所能,把可以用的力全部用上,通常即便这样效果也不太好。那时感觉,大人真好,力气真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觉到我在用哪一个部分发力,甚至精确到是哪一片区域甚至是哪一块肌肉,是舒张的力还是收缩的力。以前当我做某个动作的时候,管好某一块或者某一片肌肉的控制也就可以了,但是当我经历过篮球的投篮训练以后,发现那不仅仅是一片或一块的问题,那是一个力传导过程的问题。什么时候在哪里发出,要传到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传递过去的,传递过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卡壳,也就是力量的损失。显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从原理又或者真的要人意念去控制,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人的身体就是这么神奇,如此复杂的动作,经过练习以后,人居然可以条件反射直接做出来,不需要思考。也只有那样到达那个程度,用力才会从拼命硬来变得自然柔顺。那个时候你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没发力,但出来的效果却很好。

阴柔之中隐含着力,这不是一种玄学的说法,实际上这个东西隐藏在各种运动中,比如跑步。高手跑步都是很流畅的,短跑你或许能明显地感觉到一种比较猛的力,但对长跑运动员来说,他们的整个跑动过程你都感觉到他们用地蹬地,他们就像小鹿一样可以在地面上弹起来。正是因为这种弹,所以他们落地的时候绝对不会很重。走在江边,当一个高手从你身边跑过的时候,你或许只能感觉到一阵风或者一阵音乐,你听不到他的呼吸声,你也几乎听不到他的脚步声,他的脚就像踩在云上一样,蜻蜓点水一般,效率很高且充满了弹性,非常柔和。但当你遇到一个肯定不是老手的人,你会明显地听到他的呼吸非常沉重,甚至有点乱。更要命的是他的脚步就像是仪仗队在踢正步、非常重。我已经不记得以前我走路的时候响不响了,但现在我走路的时候几乎没有声音,除非那个鞋底比较硬、比较特殊,又或者卡了个石子在上面。对我来说,无论是走路还是慢跑,都是一个柔顺过渡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力量的传导。其次,柔顺能让你降低受伤的几率,因为不再是某一个部位长期猛烈撞击了。

跑步是这样,投球也是这样。当你能柔顺地把动作规范地做出来,而用的那个力又没什么损耗,在一个完美的流程中你会感觉自己没用力,但是效果却比之前用尽全力好很多。大学时的网球课,老师叫我们要打太极网球,当时我觉得他在跟我们强调控制控制好球拍,也控制好球的轨迹。对初学者来说,的确是需要有这种控制,而且我们也必须得首先掌握这种东西,然后才好说后面如何加力。大力只会让我们的网球乱飞,流畅的温柔控制显然会更容易的让我们的球落在场内,且让我们不至于被那个相对于羽毛球拍又或者乒乓球拍来说重很多的网球拍伤到。身体不加控制过度旋转最容易受伤,而打网球又处处是旋转。随意发力不仅仅会打到别人,也会伤到自己。

我觉得自己已经着迷于阴柔中隐藏的强大了。

2021-08
29

以柔克刚

By xrspook @ 12:00:20 归类于: 烂日记

周六的早上我又看了一个关于投球手部控制的视频,其实那个跟灰Sir的原理差不多,但某些细节讲得更多一些。比如说全掌贴合篮球,不要把篮球抓死。这东西其实我已经知道了,但是为什么要贴合?在离手之前的那一刻都要贴合呢?貌似我有了一个新的理解。贴合就意味着是一个温柔的方式,甚至你可以说是轻轻地摸着,而不是用手指抓住。对我这种手不大的女生来说,要抓住一个7号篮球,根本不可能,即便是6号篮球,我感觉我也抓不起来,儿童篮球估计可以。所以如果我要很努力的抓住篮球,就意味着我一定只是5个手指的指肚跟篮球接触,其它部位离空。这意味着我的投球手从接球的那一刻起,5个手指已经在使劲了。使劲不一定就是一个坏事,但问题是有可能使劲的方向不对,有可能使劲的时机不对。所以无论是灰Sir还是我看的那个视频的讲解者,都会说实际上要以很温柔的方式稳稳地托着球,直到离手的那一刻。只有一直都保持一个温柔的状态,当力传递过去的时候,才可以把那个动量爆发出来。这些视频为什么要说不要用手指去投球要以手腕去投球,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他们的学习重点是库里,而这里又带出了另外一个核心的东西——甩鞭效应。

投球你看上去只是一个上半身的操作,又或者是肩膀以上的操作,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说我感觉那些打轮椅篮球的实在太厉害了,因为他们的力量无法从地面传递上去,而纯粹顶多只能从核心那里从腰部以上爆发出来。我没看过轮椅篮球,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投三分的。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让他起跳投三分必定是困难的事,更何况坐在轮椅上。如果你施加一个向前的力,就意味着你的轮椅一定向后,投完球以后那是有趴街风险的。

话锋一转,我们回到甩鞭效应,同时也带出了另外一个经典的词——one motion。起跳到出手是一个连贯的动作,虽然时间可能有点长。相对于直接不起跳直接出手来说,那算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实际上那靠的是一气呵成的力量,从地面通过脚传递到上半身传递到手。总的来说那是一个蓄力的弹簧,一下子把力量传递上去。所以就意味着投球那一刻,当力量没到的时候,人应该是放松的。任何一个部位过度紧张都会导致卡顿,又或者说是力量损失。学物理的时候,我们经常要画很多受力分析,但几乎所有受力分析,我们都是针对硬物物体,对于柔软或有弹性的物体,比如绳子之类力量传递,那不是我们的中学物理课程受力分析的考核范围。那个东西传递力量不会有很明显的什么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又或者乱七八糟方向的力量损失。于是这又带出了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到底投球起跳的时候该从哪里用力,什么时候会传递到什么地方,下一个关节是助它一臂之力还是拦路打劫阻断了力量。一直以来我都有个这样的疑问,到底我后撤步踏步向前起跳的那一刻到什么时候我才应该出手呢?如果只是原地出手,那种东西是很自然的,蹬上来了我就出手了,但是如果再加一个弹跳的动作,我感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大脑不知道怎么办,就意味着我出手的时机实际上是不恰当的,所以即便我跳起来了,非常有可能对我的投球没有任何的帮助,甚至会让我拖了后腿。因为如果我不起跳的话,我的力量还可以从蹬地的时候传递上去,但如果我加了一个起跳,我连蹬地的力核心收缩力量都没了。

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正如对那种原地不起跳,蹬地、然后核心压弹,我至今不能100%的保证一定就可以。虽然我做到过,虽然我已经领会到如果我能一气呵成,非常顺畅都完成那个压弹出手的动作,我的球必进无疑。但是那种完美的感觉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我怎么能保证我一直处在那个状态呢?我还得用更多时间去感受。我觉得我的那种完美的感觉实际上就是甩鞭效应,力量的传递刚刚好。刚刚好的时候,你会感觉没用力,我只是自然地把那个动作做出来而已。当我做不出来、有卡顿的时候,会发现我的力量不够,又或者我的力量太大了,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感觉力量不够或者投出去的球乱飞了,无论我觉得自己已经用了多大的力,已经进行了多强的控制。这种总体协作下的以柔克刚很微妙。这种微妙几乎可以这么说,贯穿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让我想起了太极拳,看上去软绵绵,但实际上钢的东西就藏在里面。连贯协调之中,泄力与发力在最恰当的时机去做转换。这种感觉如果没有亲身体会过,很难说得明白。

最终我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阴柔之中暗含的劲非常厉害!虽然你可能感知不到,但那确实存在!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