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病啊
在看《闪闪的儿科医生》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原B站有自己制作的纪录片,而且那些还是医务的纪录片。以前看医务相关的纪录片,基本上我都是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看的,可能是CCTV-9,也可能是CCTV-10,但更多的医务纪录片得追溯到我还是这个初中生的时候,那时我看明珠台的外国医务纪录片,但是相对而言,那又不仅仅是医务的,更准确地说,那应该是普及医务知识又或者是人体常识的纪录片,因为跟真正的医务纪录片相比,里面肯定没有长时间的手术镜头又或者是某些进行了模糊处理的伤口镜头。
之所以之前没有这些东西,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要在无菌的手术室里放进去拍摄的人以及拍摄的器械,就必须做非常完备的准备工作。一旦你熟悉习惯了做这些事情,去任何手术室拍摄都不是问题,只要医院允许,患者也允许。但是从不知道该做什么准备到做出完备的准备是0-1的过程。相对于后续的来说,这个非常难。对于以前的拍摄来说这更难,现在或许你可以在手术室里面布置很多个固定摄像头,然后进行远程拍摄,那摄像头可以是高清的,可以是变焦倍数很高的,所以只要不是纠结到某个地方的某个细节,你只要拍摄一个手术室的画面,布置摄像头,不需派摄影师和导演也能做到,但以前的拍摄不具备这样的设备支持。如果你要拍摄手术,你就得带着大块头的摄影器才进去,不仅仅是器材,还有人,线材灯光等一大堆东西。
等待《闪闪的儿科医生》更新完毕期间,我在爱奇艺上看了另外一部叫《生门》的医务纪录片。那是一个讲产科故事的纪录片。拍摄时间比《闪闪的儿科医生》早好几年。《生门》的故事非常好,但限于几年前的拍摄设备,跟往后的纪录片相比,你会明显地感觉到色彩不怎么好,但这并不影响《生门》成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可以这么说,那一部纪录片反映了人间的百态,让你感受到很多很多。绝大多数案例都会为钱而发愁。有些人选择用坚强对抗生命中的无奈,而有些人则选择主动放弃。在传统观念中,生孩子就是一个把人生下来的过程,是件令人兴奋的喜事、好事,但实际上其中的风险估计得用不计其数去形容。之所以这些案例能上纪录片,大概是因为那算是很多不幸的浓缩。没有任何人会希望自己的情况和案例相似,但是你永远都预测不到,也无法选择自己不会成为某个案例的续集。
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医院是个救命的地方,即便没钱他们也要救人,但就是存在这么个现实,当你欠费的时候,当你不再交钱,医院无法给你上药。这个时候,无论医生还是护士,就会一次又一次催你交钱,他们无法为你解决钱的问题,但他们知道你需要这些药物支持。或许在医院系统还没有这么完备的时候,这种限制还不至于这么明显,但现在情况就是这么的红果果。医生护士在努力救活你的命,但因为没钱,你欠费还逃逸,最终可能还是得这个科室的医生护士为你买单。患者及家属是很无奈的,但是医生护士也是无辜的。因为没钱,所以很多人都没有买医保,但就是因为没有买医保,所以遇到很烧钱的情况,穷人就会变得更加无路可退。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恶性循环,但是当你没有真的遇到,又或者是没有通过别人的案例深切意识到的时候,你会觉得对我来说那个几率很低很低,所以我宁愿把那些每个月买医保的钱花在其它地方。
今天我终于打完第六针诺雷得,每28天一针,一针算上注射费接近1100元,后面4针除了打针还得同时药物补充,一个月的医药费接近1700元(除了500多元的莉芙敏是自费药其它是乙类,但东莞一年异地就医门诊统筹金额就只有不到900元,4月开始我就全自费了)。如果我是每个月3000元到手的人,还得租房,我还能吃饭还能继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