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
8

校庆神马

By xrspook @ 8:31:49 归类于: 烂日记

在我印象之中,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感觉我妈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同学聚会。我妈的同学聚会好像是在我工作了以后才逐渐增多的。小学的、初中的、中专的还有工作以后的同事。相对来说,除了家人的见面以外,和同事聚会得比较多,其次是小学的聚会,我妈通常不怎么参加初中的聚会,因为那通常会发生在周末,周末我回家,我是头等大事。我妈觉得,在她的同学之中,到了她这个年纪,依然觉得跟小学的那帮同学比较亲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小学的时候,身边的同学的家庭环境都差不多,但是初中的时候差异很大。相对来说,她中专的同学聚会是最少的,可能隔几年我才听说一回。

我觉得我高中的遭遇跟我妈初中时候的遭遇有点类似,高中时候,同学的各种家境相差比较远。这自然就会造成一些陌生。更重要的是,高中的时候,几乎可以这么说,一切都是为了学习。高中或者大学毕业以后,很多人都出国了,从前跟我走得最近的那些人,基本都出国了,所以高中的聚会,我感觉离我很远。但偏偏在我读过的那些学校里,高中时候的广大附中是现在名气最大的,每年都会有校庆,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同学聚会,但是那些都打不起我的兴趣。只有当广大附中到了比较大的校庆,所有曾经的校友都在某一天回学校的时候,我才会凑个热闹。因为那意味着有好吃好喝好玩好看的东西。至于能不能遇到我的同学不重要,至于能不能碰到我的老师也不重要,我反而希望我没被他们发现,那会引发我强烈的社恐。我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但关键是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好像不属于那个地方。现在的广大附中名气很大,但当我在那里读书的时候,广州的中学里面,他还没那么强。我的同学之中,有不少人想靠自己改变那个状态,但关键是,即便他们已经尽力,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在我的印象之中,我那一届同学基本上就没有参加各种学科比赛,更别说在学科比赛上拿奖。好像也没有听说有哪个老师是专门负责培训那些竞赛的同学。我就读的时候,那就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而已。

2024年广大附中的校庆定在11月的第1个周日,华农的校庆定在11月的第2个周日。广大附中的校庆,我没有吭声,也没有去。因为今年校庆的重点是秩年的同学回校,然后各自分组聚会。吸引我的全部没有,让我严重社恐的东西是主要内容。今年华农的校庆我会回去,因为据说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比如健步打卡就能拿小礼品,还有就是去学院报到就能领免费午餐券。除了这些以外,校史馆还会对外开放,通常情况下那里只接待团体参观。今年是华农115周年校庆。那些当了大老板的校友肯定早已摩拳擦掌。我这种小不点就属于去凑个热闹,同样没想过在这么重大的日子参加什么同学聚会。我感觉同学聚会不应该放在校庆这种日子。因为两个的重点不一样,而两个的重点会有冲突,而广大附中今年的校庆属于2合1。

能有校庆是很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的小学和初中已经不可能有校庆了。初中已经彻底改组,小学的名字换了一次又一次。虽然在那个地址上还有两所学校,但我感觉根好像已经被挖掉。

2021-06
28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By xrspook @ 11:22:51 归类于: 烂日记

前天高考放榜,昨天我初中的班主任找我问一些关于华农的问题,但实际上那些东西我都回答不了,根本回答不出来。因为在我那个年代,不存在这些东西。现在即便有了这些东西,肯定也不是我的考虑范围,因为太贵了。那我的老师之所以考虑这个问题,是因为钱意味着具有特权,所以同一个专业,加了个国际班的东西,录取分数就要降一些。之前我也听说过这种学制好像是2+2或者2+3,但是昨天我才知道,原来华农新成立了学院,叫什么都柏林国际学院。学制4+0,也就是4年都在华农,但只要你符合要求,就能拿到华农以及都柏林的学位,这样好像太假了吧,入学分数比别人低,学费比别人贵,用的师资也说不准到底是什么,同样4年以后毕业就因为钱所以能拿到了两个学位证?

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但话说回来,那个学院现在只有三个学科,一个是园艺,一个是食品质量与安全,另外一个是生物科学。如果是这三门学科都在各自的学院,不过叫做国际班的东西里面,用的师资肯定是跟其他一样的,但问题是他们被独立了出来,据说专业课都是由都柏林的外籍老师授课。外籍照相师就那么几个,专业课可不只是几门这么简单。

这个都柏林学院一开始听名字我就觉得很不妥当,全称叫做“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如果名字是叫做“华南农业大学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我觉得这还说得过去。就等于是两间学校的合作,但问题是在华南农业大学之后加了个广州两个字,这就很神奇了,因为这种被包含的关系比较暧昧,通常来说取了个这样的名字就意味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完全独立出去。说是说毕业的时候会拿到单独的华农毕业证和都柏林学院的毕业证,但问题是如果华农的毕业证上写的不仅仅是华南农业大学,还有后面那一串字,那就很尴尬了。但是这实际上又只是华农的一个学院,就像是华农的一个国际学院。在纠结学位证、毕业证上该怎么写的时候,我特意翻出了自己的证件,发现上面没有提到我是什么学院的。所以天底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吗?就像中山大学,广州大学之类的那些二级学院毕业证上应该都写得很清楚,我觉得这个都柏林学院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继续教育学院,在毕业证上会写清楚的。以前华农有个珠江学院,在五山公寓的时候有一栋宿舍楼就专门写着那个名字,虽然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珠江学院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我们知道那好像是一个二级学院,不过在我们入学的时候好像已经没听说过招生之类的了。

我在华农读了4年本科,学费是一年5000多,所以不到3万就读完了,当然还没算上住宿费以及其它生活费。但是这个中外合作的都柏林学院,4年读下来光是学费就要26万。那种感觉就像是高考分数不够用钱去补一样。华农里面有很多贫困生,他们是拿资助读书的,所以他们签订的协议里写明了是什么专业,不能转科。他们的学费可能免了,但是他们还是要做很多勤工俭学之类的赚自己的生活费。那里有很多学霸,但是因为家里穷读不起,所以即便他们的分数很高,也只能去一些限定专业,一些在这个大学里有国家资助的专业。相比之下,这个都柏林学院的设定,让人感觉非常逆天。

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没有这种选择,但现在这居然变成了一种分数不够的补救策略,哎~

2020-07
26

校服回忆录

By xrspook @ 20:05:25 归类于: 烂日记

以前,人们总会说,校服这种东西是无论如何都穿不烂的。从前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是,当我把高中的校服穿了大学4年,工作之后我又穿了几年后,那个校服,居然没法继续穿下去了。当然我说的是校服的裤子,因为衣服,基本上毕业以后就不会再穿了。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都没听说过校服在入学以后还可以继续买,但是,高中的时候,却有不少人这么干。其中一些是因为,他们是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升学的时候,他们没有买新的校服。另外一些同学觉得校服穿到一定程度就要买新的。而之所以可以有这种选择,因为学校每周四的某个时间,在某个地方就有校服卖。校服这种东西很简单,固定的款式,固定的码数。当时,我们学校的冬装还有分女装和男装,颜色和款式不一样,所以那个还得区分一下,但是夏季的校服,男女都一样,只有码数的区别。

还记得,小学一开始订校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买。小学一年级的身高体重跟小学六年级的差别很大。一开始就买大很多个码,裤子就必须得缝起来一大截,衣服的袖子也长很多。我已经不记得小学一年级入学的那套校服是什么时候被换掉的了。好像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有新校服。在我记忆中,那套一年级的校服,我穿的频率很低。那个时候,广州小学的校服都是一个款式的,所以虽然夏装只有一套,但实际上,我的亲戚又给了我一套。我根本没有任何印象我的那套老校服到底去哪里了,或许那套校服我妈也拿去给别人了。千篇一律的校服,没有任何特色。所以后来学校就定制了新的校服,有了校徽。还记得那个时候,不是天天都要求得穿校服,星期一必须得穿。但后来,学校的校服由一套变成了两套,所以每天都得穿校服了。当时,仅仅只有两套校服,所以如果下雨天不干,我怎么穿的呢?我实在没有印象。我小学第二套校服的校徽用的是南航的木棉花图案。为什么会直接用南方的图案呢?我不知道。后来,第三套校服的校徽图案改了,我觉得还是南航的那个木棉花比较好看。后来的那个也是木棉花的图案,但是后来的那个木棉花是含苞待放的,而之前的那个木棉花是已经盛开的。就图案的寓意来说,后来的图案对小学来说更为合理。

很多学生都不喜欢穿校服,但我觉得那个东西挺好的,因为每天早上换衣服的时候我不会有选择困难症。之所以要推行校服,是为了免得同学之间服装上的攀比。现在回想起来,攀比是一回事,而另外一个原因有可能是这样就更容易辨认这个学生是哪个学校的。名牌学校的学生,喜欢穿着校服到处去,但名声不好的学校的学生,恨不得一出校门就把校服脱掉。所以即便初中的时候,每个星期的某个时间学校里有校服卖,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会买。首先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喜欢那套校服,其实是因为,他们有些人的家庭挺困难,根本不会因为衣服穿旧了而特意又买一套新的,夏天的校服是不是每天都有换洗都是个问题。

华农只有冬季校服,款式超级土。为什么他们就不推出卫衣之类的校服呢?不过,貌似隔壁的华工校服的土气程度也不比我们低。

2019-11
17

博物馆游感

By xrspook @ 19:49:38 归类于: 烂日记

近一个多月来,我跟我妈去了很多博物馆。有广州的,也有佛山的。我们仿佛把之前都没去过的博物馆一次性都有那个遍。我们去了越秀山上镇海楼的广州市博物馆,去了花城广场的广东省博物馆,去了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去了华农里刚开的华南农业博物馆。今天,我们去了陈家祠。在佛山,我们去了祖庙以及里面的佛山博物馆。我们去了梁园,那里是佛山禅城区的一个博物馆。我们也去了普君北路地铁站出来的黄氏公祠,那里是广东省粤剧博物馆。我们几乎把路过的博物馆都看了一遍,无论是收费的还是免费的。从完全不去博物馆,变成了每个周末都变成了博物馆一日游,这个变化真的很大。在游这些博物馆的时候我发现,游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又或者他们不是外地人,他们来广州已经生活工作多年,但因为他们的普通话太标准,所以我实在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是,他们没有说我们这里的方言。为什么在游览博物馆的时候很少听到本地的方言呢?难道本地人就不去博物馆吗?

我妈说她从来没有去过陈家祠,我跟她不一样,之前我去过陈家祠,但我记得当时去那里的时候里面空荡荡,几乎没有人,也没有什么展品。现在的陈家祠里摆满了各种民间艺术品。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收你10块钱的门票。因为里面摆放的东西都很精致名贵,所以每个展厅他们都需要一个或者以上的工作人员紧盯着游人。陈家祠提供了一个非常神奇的免费服务,只要完成预约,你也有耐心等待,他们能给你提供免费的讲解。陈家祠里除了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以外,还有不少志愿者维持秩序。在很多广州游的线路里面,陈家祠都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景点,所以我感觉今天在陈家祠里遇到的游人比我之前在任何一个广州市内博物馆里遇到的都要多,而且显然,他们是旅游团性质的。

相对而言,我觉得在广东省博物馆里面遇到的小观众特别多,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展厅。有一些小观众甚至才刚刚学会走路。家长们不得不推着婴儿车。我不明白,为什么年龄这么小的观众工作人员也允许他们入场,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他们就会放声大哭了。这不是我的杞人忧天,而是我真的在展厅里见过好几回这种事。当然,也不乏有一些小孩在展厅里追逐打闹。华农的华南农业博物馆展品和参观者是分隔开的,但是这只是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熊孩子一撒野,而他们的父母又任由其乱来,甚至搭一把手的话,展品的命运就堪忧了。回想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广东省博物馆自然展厅里面的东西绝大多数都被放在玻璃墙里面,但是华农的玻璃墙只起到了半人高,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家长抱着熊孩子伸手进去的场景。想想都觉得这非常的触目惊心,无论华农有多雄厚的资源储备,都肯定比不上熊孩子的破坏速度。孩子在搞破坏,家长不去制止,他们甚至帮助孩子搞破坏,这种事情真的很恐怖。为了杜绝类似的事件发生,陈家祠里的工作人员把所有参观者都盯得死死的。你只是把食物拿出来,还没开始吃,他们就会马上上前制止你,告诉你这里不准进食。

不是所有参观者都是规矩的,起码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这样。所以呢,博物馆只能做好保护自己的各种措施了。

2019-07
13

从收集数据开始

By xrspook @ 18:14:00 归类于: 烂日记

在大数据的年代,对大公司来说,收集信息不是难事,怎么把信息经过一番折腾以后,变成他们所要的信息,指导他们的宣传、生产,甚至是发展方向才是目的。但是对一些小公司而言,把最基础的数据收集完全也不容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很多都没有感知到数据的重要性。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只是一个应付的行为。应付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做完已经已经很了不起,更不用说你不可能奢望他可以在那基础的上发展些什么。因为这样的态度,所以仅仅收集好任务要求的那些数据对他们来说已经完成任务。他们不会帮你思考实际上还有哪些东西是需要收集整合的。就因为这样,我们经常会错过很多。

我觉得,在大数据的年代重要的并不是具体某一条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要把无数条真实的数据放在一起才能得出某些结论。首先,这些数据必须是真实的,而且这些数据的维度必须一致或者类似。如果数据的详细程度不足够,就得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把数据整合起来。有可能那条数据代表某一个人,又或者那代表某一个工序。我觉得大数据的这种东西除了要求数据的数量够多,也要求每一条数据反映的维度够多。

昨天在和新招回来的小妹妹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她大学所学的金融学和会计学这两个专业跟我所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在毕业论文这个问题上,差别非常大。因为我们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提是必须完成毕业实验,然后我们才可以根据那个数据写我们的东西。而她的论文,据说数据完全是通过收集回来的,她自己都觉得不太完整,但她已经尽力了。她要分析搜集回来数据背后的某些规律和原理,而我们要一开始就做好规划,首先设定我们的目标,然后设定如何验证那个结果,最后通过我们的实验发现一些规律,得出一些结论。非常有可能最终我们都没办法把那个毕业实验的东西提升到理论的层次。因为要做到那个的话,有些人可能研究一辈子都做不到,更何况我们只有区区一年的时间。但相对他们而言,我们经历的显然要更完整一些。对我们来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必须知道,我们要收集什么数据,以及为什么要收集那些,但是对他们来说,很多数据都是现成拿过来的,他们只能做减法,没办法做加法,但对我们来说却不一样。有可能在设计的时候,老师就觉得这样不完备,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条件之类的东西,又或者在我们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收集的调整。从表面上说,我们的论文貌似复杂麻烦一点,但实际上我们的内容更自由。我受过的教育让我觉得白手起家没什么,那些对别人来说是额外麻烦事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大概因为这样,所以要一个理工科生去解决某些貌似不是这个专业的问题的时候,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大概是命中注定,高考的那一次我达不到平时的水平,于是没有去广外,而是去了华农。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