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
有种慵懒什么都不想做的感觉。不知道下周的出差会怎样。因为据说另外一组已经出去回来了,理论上是三天,实际上两天就回来。倒不是因为东西真的很简单,而是因为本来要去4个地方,结果两个地方的资料都已经被纪委收走了,没东西可看,当然也就只能打道回府。一开始我根本没想过这些东西可以这么快就结束,但显然可能我有点高估了,但也有可能快乐是别人的,与我无关。我到底要去哪里?到底要去多少天?到底要去做些什么,我都不知道。
今天我把去年已经领回来的一本关于流通统计的书翻了一遍,发现里面只有几页纸是与我有关的,其它的那些和我都没什么关系,更重要的是,与我有关的那几页纸实际情况又跟我们有差别。所以里面到底有多少东西是可以接收的呢?实际上真没有多少,于是这也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正在做的那些事,居然没有一本教材可以很确切地说明白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检查了一圈下来,发现大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因为大家不理解,为什么要那么干。比如为什么要在账本上分来源和去向,而且如果那里的地方不是一个的话,必须要分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实际上是跟国粮局的报表对应的。进行采购和销售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省外的空格,如果你分不清地方,那该怎么填呢?如果你还要填流向的话,那就不仅仅是省外那么简单,就得分清到底是什么的具体哪个地方。即便不需要精确到某个地市,但是省份这个信息还是必需要的。有些人把生产年份全部都混在一起写了,于是数量就一只有一个,但一个公给通单元里生产年份却有好几个,如果把生产年份这么搞,同样也是国粮局的报表。库存数量分生产年份的几列单元格又可以怎么填呢?其实我个人觉得账本跟报表实际上是一个衔接的过程,理论上账本上的数据应该是由原始凭证那里获得,但实际上。原始凭证上面反映的信息往往不足以支撑账本上的内容,比如说我不可能在每一张原始凭证上都写明产地以及生产年度。但是最终国家要求的报表里面就得有这个东西,所以根据原始凭证生成账本的时候,就得把那些之前没有的信息带入。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个疑惑,实际上生产年份以及产地这个信息是不是应该跟每一条原始记录完全对应上呢?从数据的聚合来说必须得这样,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好像我根本就没办法要求客户把每一车每一船上面的这些信息都写得如此确切,每一条船还相对好一些,每一辆车,每一个集装箱都这么整的话,肯定会让人崩溃掉。但是崩溃归崩溃,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应该具备的。所以说最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思路反过来,确定我们最终必定要得到哪些信息,然后从那里反推我们最原始的数据结构至少应该具备哪些信息?
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平时用得很溜的那些东西,在别人让你系统讲述到底该如何操作的时候会一脸懵逼。实际上是因为可能我们一直都没有非常完整地去考虑过,那到底那是怎么回事?如果都遵循着某条规则,我们可以完成所有的操作,当然很理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又有太多的例外,当例外大于规则的时候,自然我们就会处在一个没办法说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的状态。
彻底的搞清楚工作的全流程,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