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
11

谈谈411和bleacher的摔角专栏

By xrspook @ 17:01:33 归类于: 烂日记

天天都会读到大量的column性文章,专栏这东西么,加上名字和风格,我也能做专栏。之前的“X观后感”就是一个专栏作品。

每天都会有很多这样那样关于摔角比赛的信息,我是怎么区分战报和专栏的呢?

通常来说,我会用评分来区分,有评分的是专栏,无评分的是战报。战报是记叙文,专栏是议论文。回想当初,我想写的是议论文,但有时,特别是后期我只能写记叙文来消磨版面了,这也是我最终停掉“X观后感”的原因,我没啥东西要带入,没啥观点要喷的。摔角对我来说就是动作片,仅此而已,我兴奋不起来。

说到专栏,我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专栏作家,他们是靠写东西赚钱的,但显然,大型摔角网站的专栏并不是这么回事。作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好,所以,当他们心里实在不喜欢某人的话你觉得他会作出公正的评论么?我不是那种不喜欢就死命踩的人,我不喜欢,我就不说呗,所以我的X观后感有很强的偏重性,我只会对我喜欢的东西滔滔不绝,实在没必要把精力消耗在争执上。

411maniableacherreport都有丰富的专栏文章,我个人更喜欢411的。411有单人的专栏,也有多人合伙的专栏,多人合伙的是亮点,比如每个PPV前都有的“411 PPV Roundtable Preview”以及每周一期的“The Triple Threat”,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喜好,多人意见综合起来就会有某种趋势浮出水面。有深度,不只是从剧情和个人喜好上YY是411的特点,特别是他们的比赛评分,我通常是很认同的,而当我们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大的时候,我会去琢磨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如果说411的文章是成年人写的,那么bleacher更像是未成年人的YY,很喜好,很剧情,但有时也会挺专业,但实际上,他们都是成年人啦,有老婆有孩子什么的。bleacher的特点是它经常会用幻灯片,配图、简短文字、倒数排序的方式阐明他们的观点,这很好,短小精干,你不需要再提炼什么关键词了,有需要就看,没需要就跳过,那种典型的外国1、2、3、4理性思维在bleacher发挥到极致。411的专栏标题通常会用专栏的名字+期数/日期,但bleacher的标题通常会用“WHY … THE BEST/WORST;X REASONS/WHAT…”等马上能吸引你眼球的方式。在我们的文章里,我们其实也有1、2、3、4个观点,但我们却很少在题目直截了当地摆明车马,在开始常规阅读bleacher之前,我没意识到,但现在,我越发觉得这样表达很好了。

记得初三的时候有一回某学生家长和某学生发生了不和,某家长用玻璃饮料瓶爆某学生的头,神奇的是,某学生一点事都没有。那件事发生在周末,学校的单车棚,于是某个下午,班主任取消掉我们所有的课程,整个下午都在一二三四地训我们。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我那个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思路和口才实在太棒了!足足喷了近3个小时啊!内容没有重复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但我对其中的一个观点印象非常深刻“别以为事情不发生你在你身上你就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是一个班集体,班里的同学犯错我们都有责任!”不是因为成绩,也不是因为感情纠葛,回想起来也只有她真的很在乎给我们,给我们上“道德”课。初一的时候我们曾因为地理课上太胡闹,气跑了身怀六甲的地理老师,那次,班主任恐吓我们,那个晚上全班要一起受罚,一起晒月光。在没有晚自修的学校罚学生晒月光,这是很不普通的,而她是让全部人一起受罚而不只是惩罚捣乱的少数几个人这更是不寻常。但她就是那种人,她的善恶观、她的道德观影响我一生。

好吧,我不自觉地跑题了。

没有十全十美的专栏,无论作者怎么吹,都不能尽信,因为如果你真的在乎你真是摔粉的话,你心中总会有你自己的天平。

2011-08
29

不堪回首但又必须回首

By xrspook @ 17:56:57 归类于: 烂日记

已经忘记了7年前是怎么看完《百年孤独》的了,但现在的重读让我很痛苦,非常痛苦。一开始只是胡闹荒唐,虽然有受伤,但没有死亡,一切都充满希望。但随着人物的增多,故事的繁复,一本几百页的小说仿佛包含了整个世界超过一百年的历史。看着一个个人物老去、死去,很不是滋味,但这就是生活!魔幻现实主义,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从来没有承认他的作品是这种风格,但无论你信不信,当你看完他最有名的小说作品,你一定会觉得这个词定义得很对。没有一个作品能比他的更现实同时又更扯淡了!而这都不来源于幻想和熟读百卷书后的瞎掰,而是一种沉淀。没经历过很多很多的人绝对写不出这等东西,而这正是我喜欢读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原因。他不是让你明白大道理,不需要体会神马深刻含义,光是那些红果果的描述就足以让你动容了。

范晔的《百年孤独》一共360页,我已经看到第292页了,我的心在呐喊我不想马孔多消失,如果时间能停留在那个爸爸带着两个儿子去摸冰的那个下午,那该多好。

说起摸冰,还记得高考结束后,那没日没夜喝冰水看/翻译Yo soy Betty, la Fea以及EcoModa仅有英文剧情的时光。冰水世界一去不复返,从前家里的冰箱总放着我1-2瓶的冰水。

马孔多的人在他们的世界里转圈,历史一再轮回上演。

说到历史,今天我看到了这篇文章Anecdota de Dos Caras Jr niño

谁说摔角不残酷?如果那次过后Dos Caras真的不再起来了,那家庭可真不知怎么办了。都说摔角是假的,是安排好的,但意外仍随时会发生。是Canek亲自把噩耗告诉了年仅10岁的Alberto Rodriguez,当时他又哭又喊,发誓长大后要杀了Canek。哈,这不过是小孩的玩笑而已,但当时到底是愤怒多一点还是恐惧多一点呢?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掐指一算,Alberto Rodriguez是10岁,也就是说她妈妈肚子里应该已经怀了他的弟弟,如果爸爸真的不测,杯具啊~~~

当我们没有亲身经历到生离死别或者几近生离死别,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但如果经历过了,知道不容易了,却一定要战胜这更加的难。谁知道ADR现在显而易见的保护策略到底是源于他小时候见识到父辈们的残酷呢还是因为他亲身所经历的危险呢。事故不能避免,但起码,应该能控制住发生的概率吧。

小时候害怕黑暗,害怕黑暗里的未知物体,长大了,对黑暗无所畏惧了,但却有更多更多需要担惊受怕的东西。恐惧和我们真是对难兄难弟。

2011-08
4

折纸刀与我

By xrspook @ 17:06:42 归类于: 烂日记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折纸刀的时候我还只是个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已经忘记妈为什么要买折纸刀了,反正我记得那玩意是从南丰商场买回来的,小号,橙色。妈一再警告我那东西很锋利,不要用来玩,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过怎么知道其锋利呢。没有刀尖、刀锋和刀片的概念,更不知道这东西能比家里的小刀强大多少,反正我是用手指当试验品了,手指轻轻地按在刀锋上,没传说中的那么牛X嘛,起码我没有多一道口子。开始拿着那东西划报纸,哇!厉害!不知怎的也弱弱地用刀锋划手指,你还没感觉到痛就已经见红了,牛X!

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喜欢用折纸刀多过剪刀,因为家里的剪刀不是一般的钝,但尽管如此,对这个叫做“折纸刀”的东西其实我了解得并不多。过了好久我居然仍旧不知道折纸刀钝了的刀片是可以掰掉的,而当刀片掰完以后还以买替换的刀片继续用。

从认识至今用过8把折纸刀:橙色小号、黄色大号、黄色小号、红色小号、橙色大号、蓝色大号、红色大号以及前几天我一直玩得很多的茶色小号。用过的剪刀我记不得如此清楚,但折纸刀我却很有印象,虽然,我没有被它们都伤害过。从外壳纯塑料的到外壳不锈钢和塑料混合的,从塑料拉出固定到塑料旋转固定再到现在的弹簧片自动固定,一个比一个先进耐用。其实为什么我会用过那么多折纸刀呢?不是说换刀片就好?有些是固定烂了,有些是不知哪去了,我手边现行服役的就有5把。我身边可以没有剪刀,但我身边不能没有折纸刀。

很难想象前人靠折叠小刀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不过,折叠小刀的款式的确比折纸刀丰富很多,但小刀不可能像折纸刀那样通过替换刀片重获新生。

如果不是前几天的雕刻我不会如此长时了解那件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工具。折纸刀不只是拿个尺子配合裁纸的工具。轻重缓急、按拉提顿也是它的特色,只有你跟它深交了你才会尝到个中的味道。

你或许会问为啥我要写一篇“折纸刀”而不是“笔”等更经常的东西呢?因为“折纸刀”和“笔”相比普通人和它发生关系并非非如此不可。

我不是一个搞艺术的也不是一个搞手工艺的,但我和折纸刀有这么一段故事。

2011-07
2

谈谈长辈们二三事

By xrspook @ 23:42:56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没关电脑,为了下载Rosetta Stone的美式英语(1-5级)和汉语(1-3级)两个云端安装文件,因为我有个已经上70岁的亲戚她说她要学英语,原因很简单,她想和她那2岁的生活在新加坡的孙女无障碍交流。这太难了!就在昨天,她还想参加EF的网络课程,老天爷,9个月的课程1万块啊!!!!如果她年轻点,如果她的身体状况好点,反正人家有米,你总不能阻止她不大花洒吧,但显然,即便19个月,她也未必能达到某种效果。作为一个试过从零开始学外语的人,我完全明白那路有多难走!那需要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已经过硬的专注度,时间,她有了,但精力呢?她的身体根本不允许她如此操劳。自学语言是个必须得高度专注的玩意,因为身边没有实体老师纠正你、指点你,你走对了,那很好,但如果走歪了,那可是要靠很多心思去自我纠正的。

都是我妈不好,透露了我自己闹着玩的外语学习,否则,昨晚我就用不着为了帮别人下载软件开机睡觉,1个小时醒来一次查看进度,今天也不用上门去帮忙安装和指导她如何使用。

Rosetta Stone是个好东西,它让我觉得学习外语有味道,同时也是它让我深切地明白到自学外语非常不容易。今天看着老人家上第一级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核心课程,我看得那个揪心啊,核心课程对我来说,20-40分钟是必须的,但对她来说,一个核心课程花3-4小时掌握已经算很了不起。这该如何是好?!我看着心痛。那些我觉得理所当然的直观逻辑性东西她却因为和我人生阅历的不同而钻牛角尖了,我表示很无奈。

于是,我得出结论,要学外语,必须在年轻时努力!当然啦,如果你屁孩时就学那是最完美的。

我是个火爆的人,但我通常很少因为自身的利益和别人大动干戈,不过,我妈会。今天因为体温计以及手机充值的问题她骂街2次。体温计的事么,你有小票,且证实的确非人为不当使用的质量问题,他们是必须给你换的。手机充值的事么,他们被你骂一顿都无法提供发票你继续发飙又有什么意义呢。但其实,她如此动气都为了我的利益!真没必要为这些事动气,但她就这样,一直都是这样,从我懂事开始就这样,我深知这样不好,所以我不会把这个继承下去。

今天,我突然从某些话语中觉得我爸或许喜欢小盆友,但我一直觉得他不是我理想中的好爸爸,而且也不得小盆友们的欢心。那么到底,是他想当个好大人,但小盆友感觉不到还是什么呢?反正,我是清楚记得小学时写《我的爸爸》后语文老师找我谈话,暗示我是否在故意丑化我爸。区区一个二年级屁孩,在那个只会直来直去的年代,我完全不知掉诋毁是神马,我只是把我看到的感觉到的用稚嫩的话语陈述出来而已。所以,当别人都以他们爸爸为傲的时候,我很纠结。久而久之,我就建立了一个完美的“替身爸爸/哥哥”来弥补我心灵上的需要。多年以来我都天真地瞎想“如果,我有个哥哥,那么……”,直到我觉得I am strong enough to be my hero。如果能重头来,如果我的爸爸知道了我的想法,他还会那副德性么?他能成为传说中女儿最亲密的朋友么?

我不过是一个nobody而已。

2011-06
30

最后的天桥也消失了

By xrspook @ 19:38:34 归类于: 烂日记

开会神马的最讨厌了,今天又开了3个小时,从下午2点开到下午5点,真BT!无它,因为开会涉及的人多了,每个人都得说,时间也就长了,对个人而言,能听懂的,跟自己相关的绝对没有15分钟,真折磨人,完全不知道耗在那里干嘛,但我对面就是大大领导,被迫动弹不得。往后的日子可能每周都会发生一回这种事,囧。但想想,我刚来这个单位的时候天天都得开会,有时甚至一天不只一次,虽然时间没有现在长但也是非常折磨的,而且当初的问题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你叫我说些什么呢?今天一圈下来,反正我不是最没话说最闲的,足矣。

不是我情绪上对下雨天有抗拒,是下雨天真的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拿今早为例,我已经提早了10分钟出门口,但赶到乘车地点时差点迟到了!如果是在非下雨天,即便我正常时间出门口也会提早起码10分钟的,但下雨天就这么个熊样,很麻烦。路过文明路和文德路交界,发现那座人行天桥果然没了!记得从前北京路和文明路交界也有一座,中山路上有N座,但现在连文德路这最后一座都消失了。天桥消失了有神马好处呢?除了视觉上空旷点,没啥了,乱成一团的车还是乱成一团。为啥小文明路的4车道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呢?万恶!小学万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家长更万恶!本来已经是上班高峰期,再遇上络绎不绝的阔家长们孜孜不倦的叮咛,文德路的状况能不糟透么?!还是就地读书的好,但现在的人钱多了,关系多了,管你愿不愿意,管你塞不塞车,反正我的孩子一定得读最好的!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同学们都是成群结队上学放学的,家长来接还不喜欢,当年家长也不过是骑个自行车来接送孩子而已,但现在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也比从前的矜贵多了,2个轮换成了4个轮,但学校门前的4车道永远都不可能拓宽到8车道。

别人都叫我学车,我会学的,但我不会买,在这样的城市,买车是折磨自己+折磨别人。当别人在羡慕有车一族的阔绰和自由的时候,我在郁闷他们带给千千万万公交车市民的不便。没有私家车我依旧可以去到我想去的地方,或许我的思想太老土太不上进,但我真的这么认为的,车对我来说不是神马好东西。

明天又去质检站了,这个星期第二次去,同时意味着我这周5个工作日里第三个工作日下午能提早下班在广州晃悠,wonderful!但其实我并不特喜欢这种“惊喜”,我更宁愿惊喜留在修复我的友情上,但后者我不可控……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