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
15

小时看世界

By xrspook @ 22:03:58 归类于: 烂日记

前天收拾东西,发现我的一本2004-10的National Geographic怎么也找不到,那可是我第一本买的28块的National Geographic,也是我看得最详细的,里面有夏威夷火山,哥伦比亚土著还有我非常喜欢也特别可爱的雪狐,当时我喜欢的主题里面就有这些,可以说他是我买回来的4本National Geographic中我最喜爱的,但现在,不见了……


这本是我第一次用英语的读物来看世界,但早在童年,早在很久很久的时候原来一套叫做《儿童百科全书》(不列颠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书已经给我了一个窥探世界的窗。

好厚好厚的一本,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图画和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外国故事和那些外国新事物。遍及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实,说真的,如果说《十万个为什么》是用来给学龄儿童解答疑难的,那么这个百科全书一定是给孩子启蒙的。什么都不深,但处处是知识,孩子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他们不需要深入研究,但他们要有广阔的视角。就如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挑食的习惯,要让他们习惯广泛吸取,孜孜不倦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家长要成就的不是一个个解题机器,而是培养颗颗对未来,对外界探索的心。这种心态比什么都好,孩子以后的学习也会轻松好多。要培养的是自觉。到底前路该怎么挑选父母其实只应该提出多方面的参考,但最终孩子选择什么路,这是他们的自由。

但现在,现在的社会是怎么一个社会,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已经起码把他/她前20年的路定好了。吸收知识的年龄就是徘徊于少年宫和学校当然还有各色的“兴趣班”,兴趣是这样培养的吗?强迫出来的兴趣不能说绝对是件坏事,但相比自然形成的兴趣,它的魅力显然可能逊色不少。让孩子捧着书,独自探索世界,制造一个个问号然后继续探寻下去,不好吗?胡思乱想自己在古希腊,妄想自己和哥伦布在一起,假想自己正生活于摩天大楼公寓,梦想未来有机器人保姆的世界。这一切一切怎么都可以从“兴趣班”学回来。我觉得,与其带孩子去上各个增长知识的兴趣班,还不如亲身带孩子出去走走,那种关系就像人们不断地吃各种号称能够补充身体需要的维生素和补品而忽律正常的饮食习惯和正确的饮食搭配。社会是最好的老师,父母是重要的老师,是最近在咫尺的老师,也是最最遥远的老师。

不妨在孩子有疑问的时候挺身而出做一回“博学家”做一回英雄,不好吗?有空陪陪孩子,哪怕和他们一同胡思乱想。

小孩子是未成型的淘泥,他们的很多形态都未定,所以就要趁着这个机会努力地引导。还记得我的好几个同学都是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的,归根到底为什么?因为小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或接触得很少,当小孩没有什么抗拒心理的时候不去适应当他们长大,知道什么是值钱,什么是不好吃的时候,他们就变成了挑食专家。内陆不吃鱼的人一下子间很难接受海鱼的腥味,不喝马奶的人好简单才忍得住那种苏味,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上面理论的结果。

不要给小孩子的世界覆盖太多的滤镜(就是不要引导一些主观的判断),也不要把孩子的“活动范围”圈定得太小了,别小看他们的小眼睛和小脑袋。要给他们的因该是一个这时广大的世界!

2006-02
13

和贝蒂在一起的日子

By xrspook @ 19:52:00 归类于: 回忆录

历经4年之后,准确地用结尾来算的应该说3年之后,因为开始是在2002-08而结束则在2003-03,我似乎又要靠着网络的威力在中国的土地上再次掀起《丑女贝蒂》的旋风,勾起大家多年来的记忆,勾起已经忘却了的记忆。因为就在2006-02-13的2:00AM,我在www.verycd.com发布了《丑女贝蒂》,我不知道结果将是怎样,但总会有要找她的人觉得这是福音的,事隔那么多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是惦记着,为什么还念念不忘,我还记得当年一边做《海淀考王·数学》(高二上)一边看CCTV-8佳艺剧场的经历,每天我就那样准时地10:00PM做到电视机前,开始的时候是做做看看,然后就变成了只看不做,连她最后的卖了几个广告后的好像是下集预告但实际上又不大是的东西看了才心安理得,然后就去睡觉。最难过的是星期天,一个星期她就只播星期一到星期六,星期天则会令人惴惴不安,好像缺少了什么。

我真的那么喜欢吗?其实不然,开始喜欢的是我妈,而且边看就边大笑,我开始的时候只是偶尔过去凑凑热闹,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对她的忠诚已经超过了妈。妈被电脑的接龙和纸牌游戏迷住了,电视机前就只剩下做数学的我。说真的,我真的不能算是着迷于她,但我为什么会狠咬不放呢?归根到底其实是那时的学习太那个了,我找不着北,自己以前最引以为傲的理科可以说毫无优势可言,特别是数学,还能保持优势的就只有化学,而在那个“物理重点班”我的感觉就是那些人根本和我不是一类的,或者说我根本不是那个等级的。他们的学习方法我无法理解,他们的成绩也只能让我感到自卑。还有就是英语的绝对劣势,最拉不开距离的语文则是学那些我最讨厌的古文,一切都在压迫我,所以我在找可以依靠的东西,找个让精神有所休息的处所,而这个时间,这个地方就是我到现在为止一直咬着不放的——《丑女贝蒂》。可以说看她的时候我其实在逃避,我在找解脱,吃上一颗暂时的止痛药或者麻醉药。所以说,我根本不大留意他们到底在干什么细节。

还记得就在2002年上学期的那次期末考试,最后一天是英语和化学,而那次的X科的卷子是不同的,可以说那天的试我考得糊里糊涂。英语出来个个都说很简单而我深深地知道自己的阅读是一塌糊涂,而化学就更那个了,我仿佛就什么都不懂。但我知道,可能那是我最后一次在6班的考试,因为那次以后我可能就要分班了。我还记得考完化学以后,我不断地在哼当时正红的最后的战役 – 周杰伦,最后事实告诉我,那真的是我在6班最后的战役!还记得就是在那天,CCTV-8开始播《丑女贝蒂》的所谓续集,这个麻醉针可来的真及时啊!

就在那天晚上,我又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妈依然在玩她的电脑扑克,而我则看得莫名其妙。人物没变,还是那个男主角,和那个女主角,但他们的形象和遭遇发生了巨变!首先,英俊的公司总裁出场的样子是个“猪头”,被人打成了“猪头”(绝对不是自己不小心摔的),愕然!令人更愕然的是在后头,丑陋土气的丑女贝蒂居然变了形象,变成了个美人!哈!我被洗脑了吗?我学习学疯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吗?怎么……然后最最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之间完全倒过来的关系,本来的追求和被追求关系完完全全被倒过来了,除了说莫名其妙,我还能说什么!我不知道这个续集要持续多久,但到了个新的班级,那个令我更望而生畏的重点班之中的重点班我更需要精神支柱。我更依赖《丑女贝蒂》了。还记得就是在那个我极端迷茫的时候我看贝蒂是每10分钟看一次钟,然后进展到每5分钟一次,到了每一集快要结束的时候更是发展到每1分钟一次,我真的好害怕她会结束,我又要回到现实的残酷。终于,好像在2002年下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丑女贝蒂》结束了!我还记得接着的3个星期我好像着迷一般,虽然那首阿曼多在酒吧请著名歌手为贝蒂唱的那首Bésame我不懂唱,一起的时候也就只能哼个音,但就在那3个星期里,那首歌仿佛就在我耳边回荡,我不知道自己懂不懂那个音,反正我在哼着!总的来算,那时我只听过那首歌2次,2次,我就像着迷似的跟着哼,哼了好久好久……这就是在接触互联网之前我和《丑女贝蒂》的经历。在那时候,贝蒂就是一种我用来麻醉的精神药物。

至于接触了互联网以后贝蒂和我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我不想再说了,因为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当故事不断不断地被重复再重复的时候人就负荷不来了,不经意之间就加入了好多为了补白记忆以求完整的“新故事”。日志中已经纪录了我好多在有了互联网后我和《丑女贝蒂》的故事,幸亏世界上有互联网,幸亏我上网后我认识了个东西——blog。以下就是在这里,我曾经涉及贝蒂的部分文章:

一切都因Yo soy Betty la Fea –2004-06-12
走过高三 –2004-06-12
山东之行——(一)首次火车上 –2004-06-20
回到过去——Betty迷的独白 –2004-07-01
平凡日 –2005-01-08
不被理解的感觉真的好差 –2005-06-12
我是什么?我能干什么? –2005-07-02
中国魂 –2005-08-08

这就是我和贝蒂共同走过的日子——一个贝蒂迷的回忆录……

2005-12
16

新的故事,舊的回憶

By xrspook @ 23:00:10 归类于: 烂日记

知道我为什么要把题目用做繁体字吗?其实这两句是我玩的第一个RPG,也是玩的唯一一个RPG进去的第一目录,“新的故事,舊的回憶”。当然我不会写繁体,都是靠Word来转换的。恰恰是这两句话,正能描述我今天的心情。新的故事+旧的回忆。

今天很特别,是外婆的生日,而我们这些做孙子和那些做女儿的也做了个特别的决定,这顿饭不在外面吃,也不在外婆家吃而在姨的新家吃。我从来没有去过她家,凭借着地址,凭借着妈那个1:34秒的指路电话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厨房好大,因为他们很重视他们的“米饭班主”,因为她特爱做菜。而当我看到那个凌乱的房间和那个凌乱的床我知道这就是家了。只有在家里东西才可以那么的乱七八糟,无论是在哪个家都会有那么乱七八糟的一面,而那种乱七八糟的状态尤为突出的就是我的表哥的“摆设”,而被他高度传染的妹妹也是如此,两人桌子上的“摆设”同出一辙——没有条理可言。但这就是他的风格,我看到过他3个家,从从前的、从前的和现在的,都是那么一个风格,我不知道当他结婚以后的家还会不会那样,但起码到此为止,那个“乱”就是他的风格所在。说不上自己会比他好多少,但至少当我要真的做事的时候我绝对不允许我工作的桌子上乱七八糟,那个桌子除非是我不用的,否则就必须摆放整齐或者只存在我要工作的东西。我不允许任何东西分散我的注意力,我也不允许它们阻碍我的视线空间。在学校是这样,在家也是这样。

那个新屋子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那个大厨房,好长好长的炉子+水槽,长长的柜子尽头是个微波炉,然后厨房的另一头则是个冰箱,和我家的方形3面环绕相比又是另一风格,说真的,说到拿东西方便的话,家里根本就不用走动,转个身就可以了,但当你被3面环绕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压抑,于是还是觉得一条长长的比较舒适。说到厨房我又想起那本《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里面说到的一个很好笑的例子,里面是说一些非洲人不买一些新设计的房子,而那些房子在一般人的眼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独立的厨厕,二房一厅或三房一厅,但到底为什么他们不喜欢呢?原因就在厨房放在屋子里的位置了。房子的设计师是按照欧美的标准,所以饭桌摆放的位置就在厨房附近的地方,或者说就在厨房外面,可以看得到厨房,甚至厨房设计师是预留用作开放式的。但在那些非洲人的眼里,厨房是肮脏的,而吃饭是洁净的,在吃饭的时候看到厨房里面就像是在厕所门口看着里面吃饭一样,你能接受吗?正如我们不能接受对着厕所吃饭一样,他们也不接受那些在吃饭的时候能看到厨房的屋子。当然,说这个例子完全是个提外话。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世界的文化差异是如此强烈的。

饭还是那个饭,我们还是照吃,但今天的感觉就有点那么不一样。但我却说不出到底是什么。以上就是我今天“新的故事”,而以下则可以算是我“旧的回忆”。

饭后,表哥把他爸为他做的视频拿了出来,于是大家就开始娱乐了起来。他爸已经50多了,从一点电脑也不会到把照片做为个完整配乐的视频,对他这个年纪的人好像是个奇迹,但当然,在我认识的人中有个人是可以和他匹敌的——纪平雄,我的有机化学老师,同样的50多岁,从几年前碰都没有碰电脑到现在做出连我这个年纪的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flash有机化学课件,神奇不神奇!而表哥的爸爸还有个弱点就是即使能做如此厉害的视频但却不会打字。视频是以表哥小时候的相片组成的,大概是他今年的生日礼物吧,视频的照片是从他刚出生到初中毕业,大概30分钟。其中我也有出现过,但里面的我只是个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小妹妹。

照片固然是可爱,可以想像,他当年是怎么一个“活猴子”,从傻傻的小孩,到英气顽皮的小子,再到现在看来有点土气的小哥,都在短短的30分钟里。记得视频开始的时候的配乐是生日歌,对父母来说,他的出生意味重大,而最令你觉得感动的是这是他爸亲手拿着DV把照片拉远拉近,苦费周折做出来的,听过爸给今年25岁的儿子唱生日歌吗?他爸真的用了特殊的方式做了。当年,那些发黄的黑白老照片里的就是表哥,那个小不点就是今天的大块头。25年,25年就这样过去了……然后就是大一点,开始展露顽皮本色的小子,一张张不正对镜头的脸你已经可以猜到他在打鬼主意了。也在那个时候,他出现在我爸妈结婚摆酒的家里,当他还是个小子的时候,爸妈才结婚,我孩子上帝那里排队等待着降生。然后我出现了,以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出现,而他那时已经学会了正对镜头笑了。然后是他的小学和初中,初中毕业那个有点土头土脑的小哥居然就是他,他怎么当年可以那么土?不知道,大概上当年的流行和现在不一样吧。最令我难忘的就是那个许冠杰《学生哥》的配乐“学生哥,好温功课,米日日挂住踢波,顾住十几科……”,而当时的照片正是初中踢球题到狂,英语号称“会就会,不会就不会”——英语成绩很差也没有办法的他。贪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但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成材,爸没有阻止他踢球,但爸的内心当年一定很希望儿子能学会如何“收放自如”。视频中出现了好多的故人故物,比如外公、四姑婆,还有那已经被拆掉的在前进路的房子。那些已经老去或者已经逝去的东西都永远留在了照片中的当年,和当年的阳光,当夜的烛光留在一起了。当然,在相片里,所有人的青春都留住了,forever and ever…

新的故事,让人向往;旧的回忆,怎能忘怀!

2005-12
10

故物,故人

By xrspook @ 21:15:08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和不自觉地拿起了以前的一个上链然后就会响的音乐器,然后想起了好多……

那个音乐盒是四姑婆从香港拿回来的,从前她每次从香港回来都会带上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这个音乐盒是个比较“大件”的玩具,但可以说我从来都没有很珍惜它,因为相比于其他的玩具我觉得那个东西除了会响就没有什么特别了,从前,它一直被我冷落。

但今天,我觉得原来音乐盒已经旧了,像带它来的那个人那样已经老了。四姑婆因为上一年中风,现在已经半身瘫痪,再也回不来广州了。而我,也不是那个渴望她回来带礼物的小妹妹了,玩具似乎对我来说可有可无。我为什么会想起那个音乐盒呢?因为快圣诞了,而那个音乐盒恰恰上面就有圣诞老人和她夫人正在准备亲吻,而他们两个就站在一个像蛋糕那样的白色雪地上。它的音乐也恰恰是经典的圣诞音乐,和它过了那么个多个圣诞,但只有今年,我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原来它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圣诞节礼物,但……

它的音乐已经有些浑浊不清,而且转到一定程度会跳音。它以前,在我这次注意它之前它的音色向来是很好的,好得上完链以后我觉得听着它烦厌,老是响个不停,但今天,即使是想听一个没有短音的完整的也不行,毕竟,它机件也老化了。它的主色调是红色和白色,“red is red is red.”(红色还是红色依然鲜艳。[xrspook:这是我凑合着乱写的]),而白色则已经不是白色了,变成了米黄色,但它并不脏,表面没有一点灰尘,因为外婆不时会帮它擦灰尘(因为外婆把那东西当作家里的一个装饰了)。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变音的,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变黄的,但不用知道为什么——它老了,是岁月带走了它的艳丽而为它盖上了一层风霜。它见证着我的童年也见证着和外公外婆共同生活的日子。老人们已经更老了,甚至已经去了,而我则早已把这个曾经是不离手的玩具忘却了好久好久。问问自己的良心,我是不是也把我的那些长辈忘却了好久好久呢?突然,感觉现在眼睛有点模糊,脑海里浮现了从前10平方左右的小屋子,头顶是青蓝色的,因为头顶是个小阁楼,窗外是阳光明媚的,长凳的那头外公依旧在冲茶(他每个早上都要冲茶),而外婆则在准备煲汤的材料,一切都依旧,我还是个小孩子,因为坐在床上我的腿垂下来还要踏在小木凳子上,小脚还不够15厘米长,一切还好,这就是平凡的日子,没有作业,只有快乐,而那个音乐盒则仍旧在盒子里,在里面保持着它的青春……但这一切一切不再了,我不可能变回小孩子,外公也不会再回来了,除非,下一辈子他还是那个一生气就不得了的外公。那房间也不在了,阳光不再会洒在床上,不再了,不再了……

听着那个不断跳音的音乐盒突然让我想到如果外婆也去了,它的命运会怎样呢?外婆现在住的房子肯定不在了,而它,它可以到那里去?垃圾堆?它的一生就此结束?它的音符纪录了我的好多回忆,最后就可能永葬垃圾山?但不如果不仍,即使我保存了,我的下一辈也只会觉得它是个很烂的玩具,当我百年之后呢?到底什么才是个结束?我真是个不知该如何结束的人,我们为什么要结束?从开始认识的那天我们的缘分就注定了,但什么时候分开?怎么分开?为什么要分开?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砍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然后是“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睹物思人,想起了好多,好多……

2005-11
8

教出来的集体主义感

By xrspook @ 18:35:28 归类于: 烂日记

到了大学,发觉原来其他人的集体主义感是如此的低下,于是就试着找原因。然后发觉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是被培养出来的,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被培养起来的。幸好我的老师都是些集体主义感的人,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不是很厉害,甚至说在他们的教书范围,他们有时是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但他们都有颗非常注重集体的心。于是自己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熏陶。

小孩子没有什么抗拒心理。特别我是家里的独生,别人以为我一定会娇生惯养,但实际上,爸妈就为你决定好一切。你没需要选择,当你还没有学会“不”之前他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一切了。所以,你需要做就是服从。当年的服从并不痛苦,因为你还不会怎么决定。不象很多小孩,我基本上不会说不!既来之,则安之原来是我孩提时候的真实写照。

第一次接触集体生活,是在幼儿园。开始的时候很怕去幼儿园,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小孩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又怎么可以不怕。而且在那里就要守一些在家里不用守的规矩,比如在上课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地跑来跑去。我还记得小小班的时候,我回家告诉我妈“我都闷死了,我的PP都坐得快要生疮了!!!!”当然那只是小孩子的真心话,没有经过修饰,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和孩子们相处久了,发觉自己这个独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虽然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有抢玩具的情况出现,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和睦相处,和别人一起快乐比自己一个人玩有趣多了。

幼儿园的老师首先给我集体观的启蒙是“一只筷子容易折断,一捆筷子就很难折断了”。

小学,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甚至多于父母。在那个对知识极端渴求的时代,每一堂课都是个向未知世界发出的挑战,天天都在渴望,对于那些自己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东西觉得1000/100的神奇。小学时候的集体,自己的印象是很模糊的。但有一点我十分清晰,就是在评文明班的时候集体和个人就极端的明显了。还记得以前评文明班里有个经典的项目——“开火车”(one by one)背《新三字经》或《三字歌》,当校长来检查的时候一个背不出来就大问题了。

小学给我的集体主义观是“一颗老鼠屎搞坏一锅粥”。我们不能做那个老鼠屎,我尽量使自己是成为为那锅粥喷香的东西,我们不要做老鼠屎。我们一个人的误差会导致这个集体的荣誉受损,我担当不起那个罪过,所以,我尽量使自己不那么做。

初中,集体主义尤为明显。因为学校不好,风气不好,但他们还有一点是比那些好的学校或者一般的学校好的地方。他们有哥们义气!哥们义气也许不好,但在某个程度上比那些个人主义好多了。还记得初一的时候,有节地理课那些捣蛋王把身怀六甲的地理老师气走了。于是班主任给我们的惩罚就是那天晚上我们整个班要罚坐一起看月光(那天刚好是星期五)!的确,气走地理老师的就是那么不到5个捣蛋鬼,但罚的是全班。我这个一向品行良好的人开始的时候觉得好冤枉,于是一些没有“做坏事”的女同学就去问班主任为什么她们也要一起受罚(我没有问)。班主任生气地说:“你是不是4班的,是4班的人破坏规矩,4班的所有人都要一起承担,只要你是4班的人,你就要受罚!”听了那一段话以后,我真的对集体这个词语的理解仿佛又高了一个层次。

初中使我明白到:自己不给集体抹黑这是一个人应该做到的,我们个人也要一起承受集体的罪过,除了有福齐享以外,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有难同当。只要我们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我们都有义务承担集体中任何人带给我们的痛苦。没有任何的借口,没有任何的解释,我们的同当是无条件的。这也是我到此为止被教育到最最深沉的集体。

现在人们老是在强调为集体增光,那当集体被抹黑的时候呢?我们依然要共同承受。

高中,发觉同学的智慧是高了,而且知识水平明显比那些初中的哥们高了好多好多,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反倒不如初中的哥们。于是老师在校运会的时候下了一条铁的命令“所有人都不允许在校运会期间请假”!钻石般硬的硬性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那么一年才那么一次的集体活动大家可以全体参加。

大学,简直觉得有点惨不忍睹了。大家都是自由,没有了任何的约束,自己想怎样就怎样。集体虽然不停地强调,但真正能融入集体的人就屈指可数,更多更多的人是置之不理。昨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现在的支书是很为大家着想的,在工作和娱乐之间,他努力地找到平衡点。我真的很想支持他的工作,但每想到同学们的经典反应,你就如跳进了冰河一般的冰冷啊!于是你的潜意识告诉你,无论你多么的用心,你是不会有正比的回报的。

大学生,经过那么多年的集体教育。我的教育教出了这个个我,而他们呢?他们的老师又教出了个什么的学生?大学需要的是自觉,但他们从前根本就没有形成个习惯,你叫他们如何自觉?觉什么?好疑惑啊!

今天晚上回来的时候,一个人,没有月光,但想起了就是在差不多的秋夜,和初中的哥们儿一起罚坐看月光。还记得嘴里西瓜味的醒目饮料的味道。那时脑子里一片的空白,经过老师的那一段话以后,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一起罚,我身为班的一分子但却没有阻止到班里罪恶的发生,我即使没有犯,但我也是罪有应得。我是班长啊!这个什么班长!班长除了有超人的忍耐能力以外,我还要运用权力去管啊!管不住他们我也有罪……

太多,太多了,想得太多太多了,我时候结束了……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