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
23

唯钱论

By xrspook @ 10:09:13 归类于: 烂日记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流行起来,但这就像是一句笑话一样,因为炒的人继续炒,不过是炒得更加疯狂而已。

为什么图书这种东西可以去图书馆,一个月可以借十几本。默认的图书馆可是公立图书馆哦!省级的也好,市级的也好,区级的也好,甚至街道的也好,都是公立的哦!为什么我们就从来没听说过中国有私人图书馆连锁呢?公立图书馆可以红火,为啥私立的不行?!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大家觉得去公立图书馆看书、借书没问题,却不问一句为什么就没有足够多的公租房让大家住得舒心如意?既然书可以一个月十几本,为什么公租房我就不能喜欢哪里去哪里,几年在一个城市跳几个地方住呢?要注意,是跳住公租房哦!是自主选择的,不是被迫搬迁的哦!公立图书馆是亏本生意,公租房也是亏本生意,但政府就只会在公立图书馆上投入,让你尝到“社会和谐”的甜头,却不会在住房问题上让你有半点放心自在。按照过去二十年几乎已经绝迹了新增福利分房和公租房理论,为啥我们的社会一直都会在公立图书馆里大量投入,甚至从高层次大范围的大型图书馆推广到个性化小型便民的社区分站呢?图书这东西嘛,你想看去买不就得了。想看的人无论多贵还是会入手的。按照公租房可忽略的原理,公立图书馆也不该投入有木有?!

大概你会说,图书和房子的周转期差很远!有人一天一本书,有人几天一本书,有人一个月一本书,有人一年才几本书,但房子不一样,总不能一周搬一次家吧。但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以百年甚至几百年为单位,房子的使用和图书的使用其实没差多少。大概现在跟我一样只爱买书不爱去图书馆借书的人不多了,但你应该不会听说有人不爱住宾馆,而是每去一个地方买一套房子的。我承认,我对图书的拥有观念应该改变,但拥有归拥有,那东西只是我自己觉得很有必要很有价值,而不是因为我为了那东西往后会很值钱所以屯着的。现在的人买房,而且买很多房目的纯粹是用来换手,简单来说就是倒卖一下赚高额利润。什么东西会被倒卖?必须是紧俏的东西啊!紧俏的东西是矛盾所在。演唱会门票被黄牛炒得紧俏,那最多是不去看而已。但春运火车票被炒、房价被炒呢?那可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啊!为什么政府能容忍在这种关键部位不稳健呢?!美其名曰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一开始的原始积累是靠什么换来的?是谁把地价炒贵?是谁在天价地价里直接受益?一定程度上我觉得特种邮票是个光明正大的炒作,如果发行量够大家会买不到?如果大家都买到了,为什么还要去黄牛那里高价入手?再深一层考虑,有多少人在黄牛那里入手了高价邮票后是纯粹个人收藏?他们很多时候不过是在等时机当下一个层级的黄牛…… 人人都说小米买手机要靠抢的,是饥饿营销,那么邮局发行的特种邮票呢?那是饥饿营销的鼻祖有木有?!

现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什么?赚钱,买房,卖房,买房,卖房,买房,卖房…… 畸形到了极点,不是么!

2017-09
18

自己埋单

By xrspook @ 11:56:16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不知为何老是做错事,打计算器打错,搬字过纸搬错,能被搞错的几乎都搞错过了。但实际上我觉得自己的心态又很平静,没什么起伏,也没什么一直牵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也发生过这种事,是因为我心里在想着很多东西,不平静,所以犯错误,这次是为何我没想明白。跟平时有差别的还有今天我写在纸上的字很丑,数字丑到在难以辨别的边缘了。自感没问题,但反映出来的状况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昨天我还在考虑要不要跟领导说把我要买的3本Excel教程单位报销,实际上今天在我再三思考过以后觉得如果书买回来他们愿意埋单那就报,如果他们不愿意我觉得更心安理得。我喜欢看自己的书而不喜欢借别人的书,尤其是教科书。虽然通常我不喜欢在书上面涂改,但如果那书不是我的,看的时候会有些奇怪的感觉。所以通常来说我不会去借书看,而会选择自己买书。大三大四的时候我的确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很多书来看,那是因为我觉得那些书有的我已经不可能买到(老版本的马尔克斯系列),有的看完就看完,就像过眼云烟一样,之所以选择那些书纯粹是因为觉得做事要做全套,完成任务而已。我自己喜欢的、我觉得有用的书无论第一次看的是什么版本,最终我还是会入手纸质图书,有时甚至不只入手一个版本,中文版、外文版、中文新版…… 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从前粉JEA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他很喜欢看书,从很小开始就一头扎在书堆里不能自拔,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总幻想自己是那些魔幻故事里的骑士,在和怪兽战斗,长大了以后他娶了老婆(准确来说是第一任,有没有第二任我不知道,反正这个老婆已经是过去式了)也是很爱书的。所以他们家的书房很大,两人不只喜欢看书,还喜欢收集各种版本的同一本书。后来,连我自己也这么干了。收集同一本书的多个版本与其说是在乎书内容本身不如说是一种收藏癖,一种情结的追求。每本书都有每本书的回忆,什么时候入手,在什么情况下阅读,哪个版本让我印象深刻……《百年孤独》最终成为正版书的时候我入手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其中一本。那一本的装帧跟现在还在热卖的看上去没有区别,但对我来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和“第一版第N次印刷”不是一回事。

Excel是我自己想去深究琢磨的,和单位支持不支持没关系。如果单位报销了,有天我要离开,他们会让我把书也带走吗?既然我学习各种编程语言都是自己买书,为什么这个我要例外呢?虽然到那个时候估计没人会记得这本书的归属,而且除了我以外估计其他人会觉得这几本书和废纸没啥区别。武功秘籍用在恰当的人身上,那必将会发扬光大,但如果被目不识丁的捡到,估计只能用来烧个火做个饭或者取个暖。

技术上面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一个都不能少。

2015-06
8

学生时代的那些事

By xrspook @ 12:56:20 归类于: 烂日记

有些人有些事你不必催,自然会发生,但另外的一些,无论你怎么主观努力,效果还是不好。对事的话你或许还可以改变一下方法,或许奇迹会发生,毕竟好不好神马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但对人的话,呵呵呵。为什么有句俗语叫作“烂泥扶唔上壁”,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自从入手Kindle阅读器以后我就在狠狠地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在家里的客厅读,在妈妈的房间读,在广医二院的皮肤科候诊区读,在外婆家读。越是吵闹的地方我反而可以读得越专心。比如说在家里自己的床上我就几乎没有读过。读得我最开心的是在医院候诊区,以及在外婆家妈妈和姨妈正在高声讨论或争吵的时候。我这种生于忧患的阅读习惯是不是得称呼为“贱”呢?这几天正在高考,全社会都在为考生们让步开绿灯。封路啊,禁行啊,禁止喇叭、建筑施工作业等等。新闻里说,有的家长为了考生能有更安静的环境还特意买静音的空调呢!而我呢,却偏偏得在人多嘈杂的场所才能自动形成保护罩专心读书。我能听到他们的说话,我脑子里的一些思路甚至是跟着那些我能听到的其它谈话走的,但我的主心骨还在我自己的书上。在学校,你能尽量找个僻静的地方学习,但那些地方通常是阴暗蚊虫多,要是留在课室,你就必须只能忍受其他人的嘻嘻哈哈各种打闹。这种情形在小学尤为明显。大学了当然通常不会这样,即便你要打闹,进入到安静的课室你也不好意思闹起来了,但大学教学楼的教室并不是一直都开放,尤其是没有课上的时候,所以很多大学生都喜欢蹲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一到考试前夕就人满为患,想找个位都难。他们并不是去那里看书架上的书,他们自己带着N多东西去,各种复习资料啦,各种MP3/MD/收音机之类啦,他们去那里是为了有个舒适安静的地方(图书馆通常有空调)。所以,当社会上的人不理解为什么高校以外的大型公共图书馆有那么多学生的时候,如果他们的年龄大于50,我不怪他们,但如果他们连40岁都不到都不明白其原因,我真的会觉得很哈哈哈。他们没上过大学?大学都这样啊好吗!有些人蹲在宿舍里就无法安心学习了:整这个,玩那个,即便约束好了自己,隔壁的同学还是不时会过来嘻哈,而且,宿舍里没有空调!到处是电脑和其它电子产品。夏!天!热!死!了!我没有这种烦恼,从来没有。不上课的时候我不会蹲课室,也不会蹲实验室,更加不会蹲图书馆。去图书馆我都是一阵风地去,一阵风地回来,因为我知道自己要借什么书,图书馆有没有,在哪个位置。当宿舍的同学都去了课室或者图书馆,宿舍就只剩我一个安稳自在了,尤其是在考试前夕,我就可以高声背诵资料了。对我来说,不能把要背要记的东西发声背出来才是痛苦的。

昨天在家里玩新花样,折腾出了南瓜馒头。跟普通馒头的区别在于南瓜馒头要先把南瓜削皮,切块,蒸熟,捣成泥,然后再加入酵母面粉和水进行常规操作。不知道那坨南瓜泥的含水量居然那么高,我用平时的面粉量和比平时略少的水和面根本就不行,太粘了,于是我又不得不猛加面粉。所以呢,昨天我那一大坨面粉的量等于我平时做2次那么多。一次性整了超过20个南瓜馒头,每次用2个24cm直径的的宜家蒸屉,得分2次才蒸完。南瓜馒头蒸出来是黄色的,比外面卖的窝窝头颜色略深,很漂亮。吃起来几乎品不出有南瓜味,却能尝出有一点点甜。南瓜的纤维本来很丰富,但我大部分用的南瓜是南瓜头部,所以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囊纤维几乎没有。那些玩意是捣不烂的,所以大面团上还是会偶尔看到。和普通馒头相比,南瓜馒头的确折腾一些,但我觉得折腾换来的是好吃一些,也值了。昨天早餐吃粽子,中午吃南瓜馒头,晚上才吃米饭。

今天天色比较多变,估计午后会下雨。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