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
2

车车车

By xrspook @ 15:01:47 归类于: 烂日记

车水马龙的广园快速路你感受不到任何的人情味,因为所有车都呼啸而过。那里的车跟市中心的不一样,很多都是货车,甚至是大货车。所以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条运输的生命线。是用来跑路的。除了大货车以外,还有很多私家车,所以,相对于其它地方而言,这里的公交车相对来说比较稀少。也不能说停靠公交站的车真的很少,但是相对于马路上其它车辆来说,公交车的比例的确不多。从7月1号起,广州开始了开四停四。理论上,这能降低广州城区的交通压力,但另一方面,这其实是强迫的一些人家里买两辆车。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必须得有车才能过日子。相对于坐地铁坐公交来说,他们宁愿再花钱去买辆车。大概是因为买车的门槛太低了,所以马路杀手也很多。

一定程度上,我觉得他们觉得非买车不可不是碍于出行限制,而是他们放不下那个面子。现在跟从前不一样了,以前有车有楼就是钱人,但现在,有车真的不算什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实很多地方都已经被公共交通所覆盖,但也往往是那些生活在农村的、从前没有车的觉得非买车不可。我的看法跟他们不一样,大概是因为我一直生在长在大城市里,而另一方面,这证明了我一直都不是什么有钱人。因为如果,我家里富裕,我就会默认觉得车这种东西是家庭的标配。出门开车,就像出门拿这个手机一样正常。

至今我都不觉得有车会让我更自由,那只会让我花更多时间纠结在路上,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去保养那台车。但我的出行并不是非如此不可,所以为什么要做这些额外付出?对一些人来说,有车就有自由,但对我来说,有车是剥夺我的自由。在广州这种大城市,不考虑入手车也不考虑开车,这种想法是很逆天的。大概是因为我从小就住在市中心,家里附近什么都有,不需要必须开车一个小时才能到达我需要去的地方。换位思考,别人可能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不买车不开车不学车。同时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生活就不能没有私家车。开车这种事,肯定是要学的,那是一项生存技能,但或许再过一些年,开车也不需要了,因为那时会有无人驾驶。不过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反而要去学开车,因为到那个时候,开车就不是一种生活需要,而是一种兴趣爱好。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怎么会想到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去学车呢?!首先是因为家里没有,其次是因为根本就没想过要从事汽车相关的职业。所以一定程度上,我觉得那些人非有私家车不可的人是有钱任性,如果他们没那么多的钱,怎么就不会一根筋地往那里想了。又或者,这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没有,所以他们期待那个、梦想那个已经很久了。这种对物质的追逐可能会让他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我们得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而不是,别人有的,我们都必须得有。

汽车飞驰的轰鸣声之下,我实在想不出更多。

2017-12
24

穷人的历史

By xrspook @ 19:35:44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和妈妈去了下九路。她说估计上一次我们去那个地方已经是接近十年前的事了。自从我再也不去那里的班尼路买衣服以后,估计就再也没去过那个地方。工作之后,我一个人去过下九路,但只是去那里的麦当劳吃了一个午餐。还记得那天我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考试地点在龙津路。

下九路满载了我很多童年回忆,现在再去感觉跟以前真的大不一样。以前总觉得上下九很长,走完需要很长时间,但现在我觉得怎么这么快就没了。那些熟悉的店铺有些已经不见了,比如说趣香以及第十甫商店。有些还在,比如说皇上皇以及莲香楼。今天的皇上皇特价散装腊肠19元一斤,所以排了很长的队伍。买腊肠的人都是直接拿出一张一百块。所以抱走的那袋腊肠就像一捆柴一样。估计腊肠是限量的,比如每人最多只能一百,所以他们抱走的分量也都差不多。我妈问过我要不要吃,如果要的话就去排队,我对那个东西没有兴趣,吃腊肠大概就只有外婆,而我妈说外婆的腊肠已经足够多了。

在下九路的还有以前经常去的新华书店,但实际上新华书店没有消失,只是挪了个地方,从一个人流很旺的铺面挪到了一个比较冷清的地方。说来也怪,上下九从西向东走,右侧店铺我感觉总要比左侧的旺场。小时候我觉得下九路很高大上,因为可以看到很多在我生活的那片工业区里看不到的东西,但现在再去看的时候觉得那里有龙混杂、乱七八糟。我小的时候,逛上下九的大都是本地人,叫卖声全部都是粤语的,但现在你几乎听不到一句粤语叫卖声。卖家说的是普通话,逛街的人着各种语言,唯独几乎没有粤语。那个地方还能给我留下什么感觉呢?我真说不出来。那些店铺开在广州或者开在其它地方都一样,如果只是从店铺名字看,你根本分不清自己在哪里。就像现在如果去大型的购物广场,如果从里面营业的店铺来看,你根本说不清自己身在何方,唯有那个购物广场的独特环境设计才让你感知得到原来你在那个地方。无论是鱼龙混杂的小店,还是高大上的名牌,都会出现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那里有大大小小的商业区让他们聚集。

走出下九路,进入多宝路。然后是华贵路,接着是龙津路,才让人终于有点找回当年记忆的感觉,但是只有半条路你会有感觉,因为一半是旧的老社区,一半是新建的高大电梯房。于是你不禁要问,如果是看着马路的那一边,我到底身在何方?从小开始我就一直很想走进那些老房子,竹筒屋也好,西关大屋也好,普通的骑楼也好,到底那些水泥的、砖木结构的,甚至全部木楼梯的上面住的人家是怎样的呢?但貌似,我却没有一个亲戚住在那些房子里,所以我没有机会上去一看究竟。住在那些地方的,会是什么人呢?先不说那些只是临时租住进去住的外地人,从前住在那里的广州人,他们估计身份不低,才能住在那些地方。因为真正的穷人没有房子。

从前有很多穷人以船为家,一直就漂泊在珠江,所以广州在我妈妈还读小学的那个年代有很多沿河岸建立的小学。因为有很多适龄的孩子是船上人家的,说不定某一天他们的船停在哪里,所以孩子上学也只能走水路。回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如何谈得上认真学习?能完成好作业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那些小学已经全部消失,因为很久以前广州就已经没有了那些水上人家。从前靠着各家各户的小船运货业务,现在已经被大船和陆运取代。那是广州一个很特殊的历史印记,随着我妈妈那一辈人的老去,估计也只能成为尘封的历史。因为他们从前都不是有权有势的人,所以他们记忆自然不会被载入史册。有说西关小姐的,有说东山少爷的,但从来就没有人说过珠江上那些以船为家的人家。把这些记忆重新积攒起来估计很有趣,但谁去做呢?

富人的历史会被打上文物的标签,穷人的历史就像梦一样被时间吞噬。

2017-05
8

《摔跤吧!爸爸》首周末威猛

By xrspook @ 10:04:56 归类于: 烂日记

在关注中国的电影票房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现在电影票房的大头是二线城市。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占的比例差不多,但是三线城市比例还会比一线城市高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显然一线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电影院的数量、电影院的大小都要比二三线城市大很多、多很多。以《摔跤吧!爸爸》为例,我自己在广州买到票的那个价格还比不上猫眼专业版分析出来的平均票价那么低。而我买的那个票价已经算是广州票价的平均偏低一点点的水平。小城市没有大城市那么多的座位,票价也可能没有大城市那么高,为什么票房反而倒挂呢?二线城市的贡献的票房,几乎是一线城市的两倍,是不是说一线城市的人除了去电影院消费娱乐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呢?但或许不是这样,而是因为中国的二线城市数量要比一线城市多很多。如果二线城市的数量是一线城市的两倍甚至四倍,那么出现这种倒挂,也可以理解。

《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的首个周末,票房超过了8100多万人民币。远超当年《我的个神啊》首个周末的3000多万。《摔跤吧!爸爸》离1亿的人民币票房不远了。正常情况下,这应该是明天就会发生的事。

跟我之前预料的一样,印度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无论在外国的反响如何,在中国都不会被看好,所以《摔跤吧!爸爸》第一天的排片只有13.3%,但第二天已经升到13.6%,昨天飙升到15.3%,今天更加是达到了17.5%。星期六中国的大盘是22034万。星期天是18791万。从数据上说,大盘回落了,但《摔跤吧!爸爸》的票房却不降反升。周日的票房是周六票房的1.3倍,周六的票房更是首映周五票房的两倍以上。排片数量不多,排在黄金时段的数量更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猫眼专业版显示周五黄金场的排片是0%,但周六和周日就提升到20%多。《摔跤吧!爸爸》之所以有这等逆天表现,主要因为上座率惊艳,而这都得归功于极好的口碑推动。周五的上座率已经有21.4%,周六达到了33.9%,周日更加是34.9%。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等于从中午开始一直到晚上9点前,基本上每个电影院的票都是售罄或者接近售罄的。通常来说很少人看,必须得促销的早场也有50%以上的上座率。即便是23点以后的场次上座的人数平均起来也会超过五个。上座率的具体数值我是看猫眼专业版的,但具体时间的观影人数分布规律,我是手动一个个按进售票app的订票网页查看了解到。而且从现在的票价情况看来,提前预售的那些优惠已经大幅度减少。之前疯狂卖过15块8的电影院,现在票价已经回到了三十左右。但即便这样,上瘾欲罢不能的人,还会继续去二刷三刷。《摔跤吧!爸爸》疯狂的这个周末,心里最不爽的估计是万达的老板。因为这部电影,是华影的?而华宜和华影的掌门人叶宁是从万达跳出来的。当年试过万达只给华谊的电影10%的排片,这次更绝给《摔跤吧!爸爸》只有1%不到的排片。而且都排在什么早场或者午夜场。即便万达把这部电影排在了垃圾场次,排在了非常昂贵的放映厅,但是《摔跤吧!爸爸》的上座率,还是远远的高于万达在放的其它电影。显然,如果万达稍微正确对待这部电影,他们铁定能赚钱,甚至比其它院线赚到更多钱。当然,那不可能是一天就几千万,但是这部电影一定不会亏钱,不会有一人包场。但人家就是不爽赚到的钱还要分一大头给跳槽的叛徒。说是说跟人过不去,实际上是跟人民币过不去。

在口碑绝佳的推动下,《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的市场前途一片大好~ 希望这种威猛能持续时间长一点。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