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
8

校庆神马

By xrspook @ 8:31:49 归类于: 烂日记

在我印象之中,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感觉我妈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同学聚会。我妈的同学聚会好像是在我工作了以后才逐渐增多的。小学的、初中的、中专的还有工作以后的同事。相对来说,除了家人的见面以外,和同事聚会得比较多,其次是小学的聚会,我妈通常不怎么参加初中的聚会,因为那通常会发生在周末,周末我回家,我是头等大事。我妈觉得,在她的同学之中,到了她这个年纪,依然觉得跟小学的那帮同学比较亲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小学的时候,身边的同学的家庭环境都差不多,但是初中的时候差异很大。相对来说,她中专的同学聚会是最少的,可能隔几年我才听说一回。

我觉得我高中的遭遇跟我妈初中时候的遭遇有点类似,高中时候,同学的各种家境相差比较远。这自然就会造成一些陌生。更重要的是,高中的时候,几乎可以这么说,一切都是为了学习。高中或者大学毕业以后,很多人都出国了,从前跟我走得最近的那些人,基本都出国了,所以高中的聚会,我感觉离我很远。但偏偏在我读过的那些学校里,高中时候的广大附中是现在名气最大的,每年都会有校庆,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同学聚会,但是那些都打不起我的兴趣。只有当广大附中到了比较大的校庆,所有曾经的校友都在某一天回学校的时候,我才会凑个热闹。因为那意味着有好吃好喝好玩好看的东西。至于能不能遇到我的同学不重要,至于能不能碰到我的老师也不重要,我反而希望我没被他们发现,那会引发我强烈的社恐。我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但关键是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好像不属于那个地方。现在的广大附中名气很大,但当我在那里读书的时候,广州的中学里面,他还没那么强。我的同学之中,有不少人想靠自己改变那个状态,但关键是,即便他们已经尽力,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在我的印象之中,我那一届同学基本上就没有参加各种学科比赛,更别说在学科比赛上拿奖。好像也没有听说有哪个老师是专门负责培训那些竞赛的同学。我就读的时候,那就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而已。

2024年广大附中的校庆定在11月的第1个周日,华农的校庆定在11月的第2个周日。广大附中的校庆,我没有吭声,也没有去。因为今年校庆的重点是秩年的同学回校,然后各自分组聚会。吸引我的全部没有,让我严重社恐的东西是主要内容。今年华农的校庆我会回去,因为据说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比如健步打卡就能拿小礼品,还有就是去学院报到就能领免费午餐券。除了这些以外,校史馆还会对外开放,通常情况下那里只接待团体参观。今年是华农115周年校庆。那些当了大老板的校友肯定早已摩拳擦掌。我这种小不点就属于去凑个热闹,同样没想过在这么重大的日子参加什么同学聚会。我感觉同学聚会不应该放在校庆这种日子。因为两个的重点不一样,而两个的重点会有冲突,而广大附中今年的校庆属于2合1。

能有校庆是很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的小学和初中已经不可能有校庆了。初中已经彻底改组,小学的名字换了一次又一次。虽然在那个地址上还有两所学校,但我感觉根好像已经被挖掉。

2024-10
1

主动和被迫

By xrspook @ 8:29:07 归类于: 烂日记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现在相对于从前来说,我主动分享某些东西的概率会低了很多。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分享,可能是各种见闻,也可能是各种技巧。这种分享我感觉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可以帮到别人,那更重要的是,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可以挽救自己。某个教程做出来,与其说可能会被某些陌生人看到,并让他们觉得有用,还不如说是多年以后的某一天突然自己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一套解决方案,所以我不需要慌彷徨。现在我越发觉得,这种积累非常有必要。这种积累不限于一个范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这种积累。有些时候你会觉得,一些人简直就是个万能型的存在,但你不知道的是他在背后做了多少积累的工作。表面上他很风光的,但背地里,谁也不知道他经历过怎么样的坎坷。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这些自己的艰辛分享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不仅仅是结果,那个过程其实也是很有趣的,而这种有趣,可能只是对自己而言。

有些时候,别人会强迫我进行分享,但我很抗拒那种东西。美其名曰是约稿,但是我打心里抗拒。就像从前,我非常抗拒任务分配下来的征文比赛交作业。主动参加的征文比赛,在我印象之中,只有一次。是华农的某个征文比赛,但是我交上去的是一篇英文,结果邮件居然回复下来说,如果你是个中国人,你就交中文的过来。凭什么中国人就不能交一篇英文参加你们的征文比赛呢?既然文体不限的话,为什么要限制语言?他们可以无视我这种稿件,但是被这般回复让我觉得非常愤怒。写得好不好是一回事,不是你们参赛范围你们可以直接忽略,为什么还得这样?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会交一篇英文上去,是因为那段时间我所有blog都是用英文写的。我强迫自己那么干,那段时间我的脑子只有英文回路,不知道该怎么用中文直接表达。四六级英语考试里面,我的作文却从来不是老师的菜,每次成绩出来作文都是悲催。为什么高中的时候作文不会有这种待遇,但是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时候,却被判成那样呢,我搞不懂。我也从来没有主动搞懂过,因为我不喜欢用他们的那些套路,当然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套路是什么。高中老师没教我那些套路,大学英语的老师也没教给我那些套路。那些套路是辅助机构默认的潜规则,可能那些潜规则也是四六级英语考试老师判卷的潜规则。我从来没上过那种班,但是要我阅读英文的各种材料,从来都不成问题,除非你给我读专四专八的东西。既然生活上的英文没问题,专业期刊的英文没有问题,看电视、看电影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就非得用你们八股的那种方式写那些所谓好文呢?!

我自己可以写很多,但当你要求我写的时候,我却不愿意。

2024-08
6

包书

By xrspook @ 8:44:04 归类于: 烂日记

为什么要包书呢?小学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当时的书都是我妈和我妈爸给我包的,发下来的所有教科书,他们都会用日历纸帮我包起来。有可能是白色的日历纸,也有可能是塑料的日历纸。以前的挂历通常都是下面是白色的,上面那一层是塑料的,塑料的那个可能是任何图案,白色的那个只有最下面的那一条才是日历本来的作用,其它地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搞那么大。那个日历与其说是用来看日期,不如说是挂在墙上的一个大海报。

语数英三科的课本,爸妈通常用白色的日历纸包裹,因为白色的那些纸通常质地都比较厚,比较结实。像美术那样的课本我妈可能用塑料的日历纸包裹,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也不知道。小学时候的美术课如果没记错的话一周才上一次,所以使用的频率很低。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收拾的习惯,我从来不会看课表,根据那天的课程把需要上课的东西带过去,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课本都塞到书包里。爸妈用厚实的日历纸给我包语文数学的课本是对的。因为我是个很粗鲁的人。书本塞到书包里很容易就皱了。哪怕是包了皮,依然会皱。如果不加任何处理的话,书本的那个样子真的会有点不堪入目。有些书本一个学期还没上完,封皮就得换,因为上一个皮已经烂掉了。

上初中以后,父母就再也没给我包书,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他们也没那么干了。我自己也没有那么干,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同学们都不这么干了。有些这么干的同学,他们是从文具店买了专门的包书纸,五颜六色,很好看,但我知道父母肯定不会让我那样,所以我宁愿不包。到了高中的时候,突然我又觉得我要包书了。因为那个时候的课本变成很大一本,A4那么大。那如果不包,书本的角很容易会卷起来。那个时候父母已经控制不了我用什么东西去包书。所以我买了透明磨砂的塑料膜,那个东西比较厚,而且比较韧。那个时候我已经学会爱惜,而且那个材质也不容易被搞烂,唯一的难点就是包书的时候很难完美折出我想要的形状,只能用透明胶固定。

大学的时候根本没包过书。大学的课本都是很厚一本,但实际上学的内容并没有书本那么吓人。通常情况下一个星期的课程只会出现一次,大课一个星期会有两次,比如高数和英语。大学的我和小学的我根本是两个模式,去上什么课去带什么书,多一张纸都不会拿。

工作以后,我依然会买很多书,需要学习什么我就买什么。那些书我就放在办公室,有空的时候直接拿来学习。但我不确定我得花多长时间才能把那本书看完。放着放着可能因为湿度的原因,书的角就卷起来了。所以我又开始包书。工作以后,我当然不会买花花绿绿的包书纸,我也不会再破费买透明的塑料膜,我会直接去办公室拿几张A3的打印纸。万一那本书太厚太大,A3的打印纸包不住,我就直接不包了,改为把书的边都用透明胶贴一圈加固。。

小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包书,但工作以后,我觉得因为我有需要,所以我得这么干。

2024-03
9

科学家

By xrspook @ 9:40:11 归类于: 烂日记

因为近期在看《三体》,所以自然接触物理相关的东西就多了一点,实际上除了物理以外,我觉得还有历史。历史中科学家的成就与故事。真没想过中国居然能拍出这么好看的科幻片,但是这种科幻的风格又跟欧美的那种有明显的区别,因为绝大多数东西它都基于现实,并没有非常严重的虚构,《三体》相比于《流浪地球》来说,我感觉基础物理的成分多一些,而《流浪地球》给我的感觉,跟欧美的那些科幻比较接近一些。之所以有这种看法,大概是因为《三体》里的故事一部分讲的是某些历史中的东西,虽然那个东西放在历史时间里,也是很科幻的。

《三体》里面涉及了很多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的,还有数学的,至于那些科学家实际上到底是怎样的,我没有接触过。我只接触过数学老师。大学里跟物理有接触的那些课程的老师,我觉得也不能称之为科学家,他们我也只能称为物理老师。但是当我接触了专业课,遇到了某些老师以后,我真的觉得要把他们称为科学家。他们有些研究的是很基础的东西,但是并不是基础理论。我这里说的基础是发现一些规律,发现一些物种之类。更多老师主要着重于应用技术。比如如何利用某些性质开发某些产品,又或者是改良某些已有产品的性状。之所以我称他们为科学家而不是老师,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之中,教学是他们的一部分,但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同时,他们也有一些事情可以把教学和研究混合在一起。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让学生帮他完成部分研究,如果往好处说,就是他们也让学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那种废寝忘食的状态,是你由衷不得不佩服的。如果你是在一个企业工作,你肯定会想到加班费这种事,但是当他们投入其中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那些,只有研究研究进度受阻,而老板拨的经费又不够的时候,他们才会不得不向金钱低头。有可能是去开发更多的老板,也有可能是不得不接一些老板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缓解金钱压力。《三体》里面的那些科学家潇洒自如,没有金钱烦恼进行自己的研究,真的非常幸福。当然这也意味着他们要放弃某些家东西,比如家庭跟朋友。朋友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存在的,身边只有同事,或者说战友。

《三体》我还没有看完,但已经看到了倒数第几集,反转的部分已经出现了。走火入魔这件事情,我是有点始料不及的,但是也完全可以理解。有多少科学家真的会到那个地步呢?估计绝大多数人都在忙忙碌碌一辈子之后,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平庸的那一个,虽然已经非常努力,但是依然没有创造出什么奇迹。但是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机会,你确信自己打开的就是一个潘多拉宝盒,你会打开它吗?打开之后你有可能成为救世主,也有可能成为千古罪人。无论哪一条,你可能会名垂千史,但是在仔细衡量各种利与弊之后,你真的要打开它吗?

年轻的时候只顾向前冲就可以了,但是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在做某个决定时,需要掂量的东西一定很多。

2023-12
19

学生时代的冬天

By xrspook @ 8:37:30 归类于: 烂日记

小时候我已经不记得到底是穿什么衣服抵御寒冷的。说来也奇怪,小学那么多年,从来就没有外套,也很少人会在校服外面再套一件衣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夹棉外套的校服,所以当天气很冷的时候,学生在外面再套一件衣服老师也不会阻止,而且这个也是阻止不了的。在我记忆之中,我没干过这种事。小学的时候我也不习惯把长袖校服的外套拉到最高。虽然校服的领子实际上是可以拉到顶竖起来的,但实际上我不干这种事情,初中的时候偶尔会这么干。小学的时候到底我是穿的什么东西让我觉得不那么冷的呢?还有就是那件从一年级穿到六年级的长袖校服到底是怎么包得住那么多衣服的呢?一套衣服穿6年,想想都觉得这很神奇,虽然实际上某个时间之前并不是天天都要求穿校服。我最反感穿的只是礼仪服。我觉得小学的那套礼仪服不好看,我也不喜欢穿,因为下面是一条裙子,冬天的话还要还得穿袜裤,还得穿很厚的袜裤,还有就是我不喜欢穿对应的皮鞋。皮鞋会掉颜色,浅色的袜裤脚的部位会被染黑。小学的那套校服现在到底在哪里呢?在我记忆之中我好像没有丢掉过。

我觉得最好看的礼仪服是我初中的那一套。无论是裙子衬衫还是那个小马甲,但实际上初中在我印象之中,从未要求过我们穿礼仪服。我好像从来没穿过初中的那条裙子和那件小马甲,但是我却曾经把那整套衣服借给同学。初中那套礼仪服的那件长袖衬衫偶尔我们会拿来穿,在那种有点凉又不算很冷的时候穿。

高中的礼仪服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都得穿,但是每一次我们都是准备下去的时候才把裙子套上,然后把运动裤的裤腿拉起来。回到教室以后,就赶紧把裤腿重新拉下来,然后在课室里一大帮女生就在那里脱裙子。起码在我读过的那些班里面,基本上不会有女生穿礼仪服的裙子,但是却有一些女生喜欢穿礼服的衬衫。我是那种无论裙子还是衬衫都完全只为升旗仪式准备而已,所以裙子和衬衫都是临时套上去,然后赶紧脱下来。

大学的时候没有礼仪服,只有一套运动服,但实际上运动会的时候也不要求你穿,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那套运动服就是一套睡衣,我就是这么干的。工作了以后,那套运动服的裤子继续是我的睡裤。

以前没有冲锋衣,没有羽绒服,甚至连棉服都没有。只有毛衣,可能有一些有羊毛成分的毛衣。保暖内衣是不存在的,通常冬天穿那些内衣都是反复的穿穿很多年,可能衣服上有很多洞洞,也可能已经被洗得很薄,就像蚊帐那样。所以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从前的我不觉得有多冷,扛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冬天呢?学校是一定不会有暖气的,宿舍也一定不会有。别说抓绒的衣服,哪怕一件毛线圈的卫衣在我记忆之中,也就只有一件别人送我的旧衣服。以前我穿的那些毛衣现在在哪里呢?我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穿它们的呢?

我妈总说她不喜欢冬天,但我觉得就温度和湿度而言,现在的冬天好像比从前友善那么一点。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天气预报的数字让我们有太多心理压力呢?毕竟从前要接收天气信息,只能靠每天傍晚的新闻,在只要我们想看,随时都能查询得到。

是真的冷,还是我们觉得冷所以冷?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