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过了一年
有时我还真不知道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让我持续认真的,因为有时觉得真的没什么事可干。人越是没什么事可干,就越容易胡思乱想。平时没什么事可干,一下子所有事情都一起袭来,就会觉得莫名其妙有点生气,但实际上,按照轻重缓急排个序,然后逐个击破就可以了。那都是一些很琐碎的事情,虽然都不难,但是一起来的话的确挺烦的,那些东西我根本没办法预判,因为什么时候发生不由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为什么别人就喜欢扎堆过来呢?但实际上这种事情别人也控制不了,因为那个别人不仅仅是一个人。
年头感觉一晃就年尾了。1月不知道做了些什么,2月做了个手术,接下来每隔28天就去一次医院,豪爽地消费一笔。最贵的那一次门诊接近2000元,全部自费,因为统筹的那些钱早就用完了。前几天把每一次看病的费用都记录下来,发现这一年算上统筹减掉的那些,我一共花了接近3万块钱。即便去掉了统筹的部分,我也花了超过1万块钱。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住院的费用是16000元,但实际上我仅仅支付了1000多元,如果再把单位住院补贴的1000元减掉,住院我几乎没花钱,但是后续接连不断的门诊,昂贵的进口药的确让我花费了非常多。明明术后的是长期管理,跟慢性病没什么区别,但是慢性病有门慢门特,但是我这款就没有。每次想到那个药费,我就觉得很烦,虽然实际上即便这么花费,也不会降低我的生活质量,因为我还花得起那个钱。
于是我就有了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门诊的报销会有封顶呢?每个月有封顶,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是能不能像汇算清缴那样,每个月的封顶跟每一年的封顶不一样?比如每个月统筹的峰顶是200元,但如果你一年下来门诊的费用超过了1万块钱,余下的部分还能打个折,多出的部分可以返还到你的账户上,这样的话可以保住小病小痛,也能保住高额的门诊支出。毕竟一年下来门诊支出大于1万块钱的人估计不太多,因为如果达到了那个数目,可能那个人的病已经门特门慢做保底了。当然,如果那个人是去整牙整容之类,过万很正常,但是这些美容的项目肯定不应该纳入1万块钱的保底范围。广州和东莞的门诊统筹没有起付线,但是有封顶线的,而北京的门诊统筹有起付线,上面还有两个级别,2万以上的级别报销的比例会低一些。这个2023年,我打了6针的诺雷得,每针1100块钱,后面三针还加了500多块钱纯自费的莉芙敏,接下来就是唯散宁+散结镇痛胶囊。光是吃13个月的唯散宁+散结镇痛胶囊,外加每年做两次ca125和阴超的检查,一年下来的所有费用,大概11000元,东莞有个人账号的、异地就医门诊统筹的封顶线是1000块钱多一点,余下的1万块钱,每一年都是负数,每个月划下来的医保是460块钱,从大数上算,我要持续这个两年,每年我得自掏腰包5000多元。这样算下来,也不算一个很大的费用,但是这样的治疗方式肯定会让一些收入不高的人直接放弃。如果放弃治疗,又肯定会复发,即便不放弃治疗,复发依然有很高的概率,所以除了钱包的压力以外,心理的压力也一直纠缠着我。
从几年都不去一次医院到每个月都得去医院,而且每次都不得不花很多钱,一整年下来,我的心理都仍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