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
22

录音这是鬼

By xrspook @ 10:17:48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小米4c的录音就是一个奇葩。你必须对准电话下方的麦克风,如果你只是对着屏幕说,录出来的东西声音非常小,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这部电话有双麦降噪,一个录音点在手机下方,另一个在手机背面上方的摄像头旁边。录音的时候,我试过用手指按住摄像头旁边的小孔,但如果我依然只是对着屏幕说话,还是听不清。为什么会有这种逆天的效果果呢?如果我用小米1s青春做录音就不存在这种烦恼。我听到什么我就能录出来什么,但显然小米4c录出来的东西大声小声完全不由我控制,即便我把音响开得很大声,录出来还是很小声,天知道他们到底用的是什么技术。双麦降噪这种东西在通话的时候的确很有用,的确可以让通话变得更清晰,但是录音的时候,也需要这样吗?大概他们觉得录音跟通话没什么区别。如果我在录音的时候把录音的内容设置为音乐或者声音,会不会好一点呢?因为默认的设置是采访,也就是两个人的对话。难道他们就没有一个撤销双麦降噪这种东西的功能吗?加一个双麦降噪开关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之前的手机大概双麦降噪效果没那么好,所以,录音效果反而更好。

还记得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经常拿着录音机放在电视机的喇叭旁边录电视剧的主题曲以及各种我喜欢听的歌。家里的VCD机没有配功放,所以只能通过电视的喇叭输出,所以从同学那里借回来的CD,我也只能在电视机旁把它们通过录音带录下。即便是那么低端的从前,我也没有遇到过声音很小,只要我把电视机的音量放得足够大,录音机放得足够靠近电视机的喇叭,出来的效果通常会很好。当然,这也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比如我妈突然嚷嚷些什么,又或者其它地方有汽车或者嘈杂的声音影响。现在回想起来,录上那些很奇葩的东西反而让那录音带变得独一无二了,因为那些东西肯定不可能重复第二遍的。从前对我来说,录音机最大的用途就是用来录歌,而听什么英语或者收听什么广播,那纯粹是顺便做一下而已,对我来说,听英语的时间比听广播的要多得多,我完全不着迷于听广播。至于听英语,那是迫不得已,因为小学的时候老师老是让我在讲台上领读,我读一句下面的同学也读一句,如果我不会读,就等于什么都做不了。至于我读得准不准,当时也不知道,因为学的只是口语,没有学国际音标,天知道自己读的准不准,反正我只能尽量模仿录音机出来的那个效果。不过后来证明,其实我读出来的东西也没相差多少。直到前两天,我才看到某条新闻说同一个单词不同人,听会出现不同的名字,有人听听到的是比较高频的部分,所以听出来的是一个女性的名字,而有些人则听到了低频的部分,所以他们听到的是一个男性的名字,幸好我当年学英语口语的时候没有遇到过这种,所以也就没有为了这个烦恼。是特定的单词才会有这种效果吗?那个是属于低概率事件吗?但我觉得也不完全是,因为记得从前用Rosetta Stone学习西班牙语的时候就曾经试过有些单词无论我怎么读,软件都默认我读得不对。我觉得自己已经跟那的发音一模一样了,但还是说错,我妈也遇到过这种问题。可能我妈遇到的比我的还要多,所以在知道的那个同一个单词高频和低频听出来的效果不一样以后,我也就理解从前的那个奇葩的现象了。

这些年来,我觉得自己并不抗拒学习外语,甚至觉得那些东西挺有趣,光是发音已经让我着迷,有时我甚至没兴趣去了解那具体是什么意思,我只是猜。于是很多东西我都只是搞得半桶水,只知道一点点还有很多不知道,但是却没有进一步去了解。

如果每样东西我都能潜心下去的话,大概我就是神一般的大师了。

2018-02
13

拼出我的货

By xrspook @ 21:39:03 归类于: 烂日记

能一觉睡到自然醒,真好,而且醒来以后也不用马上开电脑开始统计,真幸福。自从重新当统计以后,每个周末早上都要算数,不是早上算就是晚上算,反正准确来说我没有多少个完全的休息日。今天算是个极少数的例外,因为我知道,的确没有数了。所以起床以后,我可以悠闲地刷牙,然后吃早餐,最后才是开电脑。

春节回家,我把自己的米兔智能积木也带回来了。那个东西和我一路从东莞麻涌回广州,也陪着我那天下午去高德置地春广场以及猎德的迪卡侬。在麻涌的路上,踩着膜拜,把装着积木的金蝶凭证盒子放在车篮,每次踩过那些高低坑洼,我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因为怕装在盒子里的零件会蹦出来。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在我回家的路上洒漏丢失掉我不知道,即便有,我也实在没办法去验证了。昨天晚上我DIY了一个可伸缩的架子。那个东西在其它科教积木上我曾经见过类似的造型。因为不是看着说明书做出来的,于是,我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去组装。有些东西到底是这样好还是那样好,我要试过了才知道。在组装那个东西的过程中,我觉得某些积木块实在太少了,如果那些有更多的话,我能组一个更大的,自然也会变得更好玩。还记得小时候某些玩具正是利用了那个原理。

今天早上我又组装了一个小风扇。米兔智能积木的官方造型里就有一个小风车。那个东西直接把轴插在动力系统的出口,即便动力去到最大,转起来也不快。因为那个动力的扭力和转速有一定限度。如果在动力输出上直接插一根轴然后转动,无论叶片用什么样的摆向,都不会扇出风来。要扇出风你就必须加大风扇的转速。我的方法是用两个齿轮实现。把最大的齿轮放在动力输出的轴,然后旁边通过积木的拼接再固定一个小齿轮,小齿轮和大齿轮联动,小风扇的轴固定在小齿轮上。动力输出的转速一定,但是大齿轮一点点的角度,就等于小齿轮转了很多。它们的线速度是一样的,但角速度相差很大。因为大齿轮我用的是36齿,小齿轮我用的是8齿。这是整套积木里最大的齿轮和最小的齿轮了。经过这番改造以后,起码我的小风扇能扇出一点点风。虽然出来的风不如用从前四驱车的普通马达出来的大,但整个分析情况以及后的续组装过程,我都很喜欢。大齿轮和小齿轮的转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比如变速车自行车正是利用了大小齿轮的改变实现在恰当的地形用恰当的方式。比如上坡的时候用小齿轮,提高踏频的方式前进会比用大齿轮舒服。齿轮这个东西向来让我很着迷,但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我接触得最多的齿轮却是那个经常让我觉得神烦的修正带。每次更换带子,或中途出状况要整理的时候都挺麻烦。之前用的是涂改液,有段时间用修正带,有些同学用修正纸,但后来,我们好像清一色都退回了涂改液,或者直接在纸上涂黑。

如果米兔智能积木有更多的零件,我当然可以创作更多东西,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得有那个想法,然后你才知道需要什么零件。给你再多的零件,给你堆成山的零件,但是你不知道如何运用它们,一点用都没有。我觉得用我的思路玩积木,跟直接看着说明书,一步一步来,是两件完全不一样的事,但在独立思考之前,你首先要积累经验,如果当初我没试过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来,我后面也就没有办法折腾出我想做到的东西。老师只能教你某些方法,但具体应该怎么叠加使用,则是靠每个人自己。看说明书做事,是一个制造的过程,但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一步步实现,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我并不讨厌物理,我只是讨厌从前我的某些物理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

2018-01
3

慢人N拍

By xrspook @ 13:08:12 归类于: 烂日记

一直以来我输入数字都是用小键盘,因为我一直都在用大块头的台式机,被迫用手提电脑的时候我会很囧。因为连密码我都不能秒杀输入了,只能用手指一个个敲,但实际上我右手控制小键盘数字键的条件反射比我用手指一个个敲更不容易出错。如果要客服这个,我必须重新练习使用键盘字母上方的数字键。如果我用的输入法是0-9全部都用上来选字的估计我现在也没有这个烦恼,但问题是我用的Google输入法在台式机上使用我从来都是设置只使用1-5,所以问题就来了,1-5我也会条件反射按出来,但余下的那些简直是一片空白。每次在txt上敲键盘写blog的时候我都要先手动以长日期的方式输入日期与时间,每一次都很慢,如果用小键盘的话,我只需用键盘数字键输入2018那么多的时间就把整个日期时间全部输入完了。按每一个键都要想一想,那东西在哪里,我要用哪个指头去控制,感觉超级傻。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练习打字用的是dos下的某个东西,全英文的,当时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手动选择着重练习键盘的哪个部分。老师让我们那样我们就那样。初中的时候家里终于有了别人淘汰电脑各种闲置配件装拼起来的低端机,那时我依旧用小学时用来练习指法的那个dos软件,因为那个东西实在太经典了。估计现在的人再也不用那个东西,因为简单的敲键盘输入英文也好汉字也好就能提升指法。20多年过去了,当我想起要练习自己输入数字的指法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的名字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我小学三年的时候开始上电脑课,老师先教我们如何开关机,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张油墨打印在白报纸上的键盘,要我们回去练习。因为我比较手残,那个东西又经常被我折起来放,所以很快就断了,爸爸帮我把那张破纸贴在白卡纸上。所以跟我的同学比起来,我的那份“虚拟键盘”比较高大上。用纸的键盘怎么比得上用真的键盘,但当时一个班接近50人,只有几个家里有电脑,即便有电脑,很多都不知道怎么玩。当时小学的电脑室估计有20几台电脑,因为我们上课的时候是2个人一台电脑的,除了老师那台是586以外,学生的电脑一律是386,老师那台有鼠标,我们的没有。老师那台用的是3.5英寸软盘,我们用的电脑里高端一点用的是3.5英寸软盘,但大多用的都是5.25英寸软盘。还记得高中的时候要交一个历史的PPT作业,我用了好像5个3英寸盘才把我那个文件拷贝了下来,当时我的同学大多都是用U盘或者刻光盘交作业,但我很低端。我带去大学新组装的电脑上仍留有3.5软英寸盘的软驱,虽然我实在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用过了,大概是我把东西从老电脑拷贝到新电脑的时候用过吧。

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原来一直以来我都是以落后的电脑、软件生活。别人在用1G以上的移动硬盘的时候我用的是128MB。别人在用Office 2007的时候我在用Office 2003。别人的硬盘200G的时候我的只有80G…… 但我从来都不觉得我就低人一等,别人用高端做到的我用低端也能实现,不过可能会麻烦点。

总是慢别人很多拍这种事大概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2017-12
28

隐藏的洁癖

By xrspook @ 9:45:05 归类于: 烂日记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洁癖,但起码这种事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会很在意。在一些我知道肯定不能改变的环境,在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也会主动去改变。比如说从前检验的办公室每次都是我忍无可忍的时候就去拖地了。也不管那是什么天气,哪怕是非常潮湿的天。我会把空调温度开到最低然后拖地。拖地那种事我绝大多数都会在我的搭档不在的时候进行,甚至有时我会把他撵去检验室,等我拖完地,而且地完全干了以后再让他回来。因为他从来不拖地,所以我把他撵走的时候他没有意见,甚至还有些乐意。但一旦和一些会主动去拖地和搞卫生的人“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依赖,因为即便我不去做,他们也会去做,虽然靠他们不如靠我自己。大概是因为被我妈唠叨了一辈子,而她又是那种非常严格的人,所以我对搞卫生这种事的要求也很高,因为随随便便地搞肯定会招来一顿臭骂。当我和那些会主动搞卫生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绝大多数时候会直接不搞,即便我不是很满意他们搞卫生的程度,但我会尽一切所能忍着,忍着那些我不太认同的成果,也忍着不自己出手。日积月累之后效果就会有点恐怖,因为估计别人心里也不爽,会觉得怎么只是他们搞而我一点都不干。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一个人住一个宿舍以后,我的行为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那种搞卫生的频率和范围简直超乎了我自己的想象。哪怕小学暑假的时候我妈给我的任务是每天都用抹布檫地板,虽然当时家里的地板也不多,但我所涉及的层面和范围远远都不够现在来得神经。从前是我妈逼迫着我必须做,而现在是我自己觉得得这么做。每天洗澡完以后都用水刮把挂有水珠的墙面、玻璃都刮一遍。每天拖地(房间、阳台、洗手间),每天都把挂衣服的柜门、大门后、冰箱顶、组合柜、书桌、床头柜、窗台、阳台的不锈钢护栏、阳台护栏下的台阶、铺在洗衣机上改版的纸皮、洗衣机的“衣服”全部都擦一遍,选择性擦的是阳台门和阳台窗。变态成什么样才会每天都做这些事?现在我搬进新宿舍已经超过21天(如果只算工作日,昨天整好是第21天!)。据说坚持21天就能养成习惯,我觉得自己的确养成全方位搞卫生的习惯了。但这种事我在办公室不会做,因为即便我不做别人也会做,如果我都做了,她们可能就不做,我心理不平衡。在家里我也不会做,因为我妈会包办一切,只有当我心血来潮的时候才会突然大搞一番。比如说今天夏天我把从前学生时代所有的教科书、练习册、各种卷子之类的东西全部都翻出来,全部都归类,该卖掉的卖掉。如果这种事不是我自己主动去做,无论我妈怎么要求,我都不会动手的。

我的自觉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反而有可能是你所看到的并不是我自觉的最高境界。在这方面,我藏得有点深。

归档:2017-12-28 PK

2017-11
18

老味道

By xrspook @ 21:16:06 归类于: 烂日记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外婆家的风扇是最干净的。无论是放在床上的鸿运扇,还是吊在天花板的吊扇。每次用之前和用之后外公都会对那些东西做仔细地清理。用之前认真地擦,用之后也一样。用完以后还会非常仔细地把那个东西包起来。下次拿出来用之前还会再清理一遍。我自己家的吊扇就从来没有那种待遇。那得多仔细认真才能把那东西逐个拆下来包好。所以,过去了好多年,外婆家的吊扇都好像新的一样。我家的吊扇相比外婆家的吊扇,无论是控制开关还是吊扇本身,我的都差很多。虽然我家吊扇叶的直径要比我们的小,但是风量却没多大差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外公再也不去弄那个了,因为他得了老年痴呆,渐渐地连照顾自己也成问题。大概因为这样,外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外公外婆年纪都不太大的时候。家里各处总是干干净净。你经常会闻到洗衣粉的味道或者阳光的味道,但现在取而代之你闻到的确是一些不怎么愉快的味道。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的风扇,突然发现,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能正常运转起来,也很带劲,但是外观跟从前记忆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是灯光暗了吗?还是说风扇也老了?如果这个风扇是外婆她搬进前进路就买的话,它的年龄比我还大。正常来说,电器的寿命,大概就只有十年,但是风扇从前进路搬到南园新村,继续还在用。估计等到外婆百年归老,这个风扇才算是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的家庭用鸿运扇坐地上空调扇,但是却很少人用吊扇了。吊扇的位置取而代之通常都是一个华丽花俏的吊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吊扇比那些好太多了。首先因为吊扇的风量大,而且吊扇吊在空中而且比较高,如果掉得非常稳当,完全没有安全隐患,且不占地方。过去那么多年,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吊扇会掉下来。

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学校安装的都是吊扇,但是却主要是以能转头的有罩的吊扇为主。但是还不还记得刚进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的课室被安排在临时的平房。当时用的就是最经典的吊扇。一个课室里就只有两把,所以,不在吊扇底下的就会很热。幸好当时还很小,虽然觉得热,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所以当时坐哪个位置真的很讲究,因为有些地方无论如何都吹不到风扇。到大学的时候,上某些课我们要去某些比较旧的教学楼,于是我又遇到吊扇了。每次上那课我都很早去占位,为的就是能占一个风扇底下的位置。大学跟小学的适应能力差很远。小学的时候觉得热,还能挺过去,甚至觉得那没什么,但是大学时就很敏感,因为当时我们已经习惯了空调。

从前那些我觉得很熟悉的人事,现在才渐渐发现其中的某些细节,然后觉得原来我们是那么的陌生。那些东西我已经对了几十年。这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感觉。很多东西我没有留意其中的某些玄机,只是觉得一直都这样。但是实际上很多东西,都不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老房子及老人家的生活智慧,或许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够。

观察老东西很有味道。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