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
14

有天才的怪

By xrspook @ 8:53:52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自己是那种正在看什么,不自觉之间就会模仿什么的人,比如说近期我脑子里只有麦家的小说,所以当我写自己的blog的时候,也不自觉的会用上那种风格,我也说不准那是不是麦家的风格,反正就是某种思维模式或者表达方式,不自觉之中就会用上了那种套路。所以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当我读的书比较多的时候,无论是写东西还是说话,感觉都会有底气一点,当我长时间不进行阅读,无论是写还是说我都会觉得有难度。这种难度还不仅仅是内容匮乏,还包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用什么方式反映出来,虽然说这个东西理论上在非正式场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条件反射,只是个人风格的表现,但实际上有时候你越不写越不说,你就越不会写和说。估计我爸就是那么一种人,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不说话,所以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那种感觉怪怪的。我一定程度上也有这种毛病,所以有人会觉得我开口就会把他们得罪了。但是有种情况例外,当我完全专注在某个问题上,而那又是一个专业的问题,在那种场合我是不会犯错的,别人也不会觉得我故意刁难他们。越是普通无所谓的场合对我来说越容易出毛病。

连续看麦家的小说,天才是无论如何跑不掉的主题。《解密》、《暗算》和《风声》里都有个天才。或者那些神乎其神的人,必须只能是天才。我比较奇葩,我先看的是《风声》,然后才到《解密》和《暗算》。《解密》的天才,那实在太厉害了。现在《暗算》我只看到瞎子阿炳的故事,阿炳的天才跟《解密》的天才个人感觉差别不是太明显,但是李玲玉的天才跟这两个的天才却有明显的区别。显然女天才更全面,虽然拿天才部分直接相比较,她比不上金珍或者阿炳。因为一直在说天才的故事,一直都在说匪夷所思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之中,你就会拿自己跟他们比。显然我毫无天才的能力,跟天才完全沾不上边。但是天才的怪异性格,我感觉自己倒是有一些。我完全明白,作者一次又一次说,天才是在某一方面钻得很深很细,把自己拉得很长,硬度很大,但问题是几乎没有柔韧性,所以一碰就会碎。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是那种死钻的人,但是钻的程度跟天才不是一个等级的。天才遇到一个问题会非常着迷。然后用一些普通人根本想不到的方式克服困难,对普通人来说就只是在用套路。我是那种既要学习套路,但是又会遵循自己感觉的人,所以可能有时直接套用某些方式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但是我却要自己琢磨一番。在高手面前,在套路大师面前,我这叫做多余,但是我觉得在那些东西上面纠结,一定程度上是我的快乐源泉。我跟天才唯一类似的就是我的EQ,貌似也有点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只想自己解决,而不是找别人去帮我做这件事,因为我知道别人也做不了,所以只能我自己来。对天才来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我这个普通人来说,这种做法有点执拗。如果我身边都是高手,显然我不需要这般,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身边都没有高手,所以我只能成为自己的高手。

至今我依旧觉得,自己应该是躲在实验室里死钻的科学家。

2022-08
9

这个风声和那个风声

By xrspook @ 16:37:53 归类于: 烂日记

连续很多天的晚上,我都在做梦,做各种各样的梦,所以每天醒来的时候总感觉很累,总感觉睡不够。同时我也有点上火的感觉,但是从体重看来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所以这是意味着姨妈要来吗?还是只是说前段时间太阳晒得太多,人真的有点上火?

周六整完那个Laal Singh Chaddha的音乐合集以后,好像再也没有什么需要努力的资源了。每天都是发一些组图以及一些段子,让大家赶紧去买票。买票这种事与我们无关,那些段子对我们来说也无所谓,所以我的活儿算是完了。但还有三天时间,谁知道最后他们还会放出些什么大招呢。虽然理论上音乐合集就是最后的大招。但我总感觉他们放的幕后花絮里一些比较温馨又或者比较核心的部分没有放出来。他们打算在电影上映了之后又或者下映之后再放出来吗?可以肯定的是剧透这东西做得越多,大家买票的热情就越低。虽然我感觉在印度或许有些例外,因为他们的偶像崇拜真的挺严重。他们对神很崇拜,对人也很崇拜,而且崇拜的那个程度是让你觉得有点难以理解的,起码对中国人来说有点难以理解。

周日的晚上我居然可以看书,可以继续看《风声》。随着看剧情的深入,我越发觉得《风声》这本书跟同名改编的那部电视剧剧情有非常大的出入。相比之下,书本好像反倒写得有点粗糙,电视剧扩充或者又重新编撰了不少细节。所以相对而言,就人物塑造来说,我更喜欢电视剧的那个版本,但是小说读起来会有另外一种味道。之前我没看过麦家的小说。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个作家挺搞怪,因为他敢用一些我在其他它方从来没有见过的表达方式。原来写小说可以写得如此通俗!除了通俗以外,里面全部都是逻辑套套,你甚至会觉得这个应该不是一个读文科的人写的小说,这可能是一个理科生或者工科生写的解题思路。小说里居然连方程式都会出现,这实在让我挺震惊。相比而言,在描述某些场景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是否有些坦荡荡,有些简单粗暴。在我看过的文学作品里,从来没见过如此直接描述某些场景的。相较而言,电视剧艺术修饰了很多,也少了很多残忍的部分。因为我是看完电视剧又或者说电视剧看得残缺不全,然后去看小说的,所以每个角色其实我已经自动带入了电视剧里的那个形象。很多国产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偶像型的,通常都化妆或者滤镜到我觉得不可接受。但是这部《风声》的电视剧我觉得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角色表演,都挺够意思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会找同名的这部小说看。为什么小说和电视剧的出入会那么大呢?从前我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翡翠台拍的电视剧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这种巨大的差异。现在回想起来,当年那么迷翡翠台的电视剧真的是很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的编剧和导演都很够意思。虽然以现在的观点看来,当年的特效外景之类的真的是弱爆了,但是即便是现在把当年他们导演和编剧改编的东西拿出来,只要演员合适,同样可以拍一部好戏。我已经很久都不看翡翠台的电视剧了,大概从我读高中开始就再也没看过。一开始是因为没时间,后来是因为再也没有那个习惯了,但如果你让我重温儿时的经典,我会去。

小说这东西,我是真喜欢的,主要上瘾了就停不下来。

2022-03
23

被人名搞懵逼

By xrspook @ 9:05:21 归类于: 烂日记

一边等头发干,我一边翻开纸质书,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这本书我已经买了很久,也已经放在宿舍很久,但是一直就只是放在那里,所以书的边边已经有些发黄了。之前我打算在宿舍无聊的时候就拿来看,但是却看不下去。原因是这本书可能我甚至无法称之为小说,那应该算是一部像纪录片一样的东西,因为感觉那就像是很多资料整理而来的一个集合。让我看不下去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里面的人物非常多,而且名字全部都老长老长,因为名字太长,而那种长还不仅仅是发音很长,而是因为名字用的是全称,一大串用点号隔开的东西全部都排列出来,于是你就会很迷糊这个人到底是哪位。名字很长,而很多人名字可能只是出现了一下,因为那是一个小配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可能可以记住他们的身份,但是却跟他们的名字挂不上号。从书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因为这是一起连环绑架案,所以涉及的人很多,被绑架的人很多,虽然设计、实施绑架的人可能就那几个。所以这样的一部作品,真的让人觉得挺辛苦。我不知道其他人到底是如何读完这部作品的。如果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被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的东西可能在认人方面就不用那么痛苦。因为如果有图像的话,可能你就不需要记住那个人很长的名字,你只需要记住那是其中一个主角,记住样貌以及服饰装扮就可以了。但要命的是可能如果把那些设局绑架以及被绑架,还有与被绑架人有重要关系的人都列为主角的话,可能主角会超过20个,于是这又是一个一脸懵逼的状态。

对一部长篇小说来说,里面的人物超过50个,甚至达到100个很正常,但问题是在某一个情节发展的时候,也就那几个人在那里来回折腾。而要开展那个故事的时候,他们来回折腾也是有一定分量的,比如说用一个章节或者是十几二十页纸,但问题是马尔克斯的这本书当他要说一个绑架故事的时候,可能5页纸之内就讲完了。被绑架人的身份挺复杂,比如说是什么导演什么编辑什么人的老婆什么人的妹妹,之所以会被绑架,是因为她有某些政治方面的利用价值。其中一个让我觉得挺难看下去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和哥伦比亚的国家治理方式不一样。他们的政策他们政权的交替以及他们的管理方式对我来说都是一片空白的,我没办法用我的常识去套用。当然,空白对吸收这些东西是有好处的,但非常有可能作者默认的是读者对哥伦比亚政权这东西心领神会,所以他不会像一般的纪录片那样全部铺开给你解释那是什么,为什么会那样。几乎所以这么说,这是我看过的马尔克斯作品里面最让我不知道该如何看下去的作品。之前我从没有过这种感觉。

什么时候我会有这种感觉呢?在看某些人的感受的时候。那些人的感受,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反正里面就引用了很多东西,有可能是某些作品,也有可能是某些人的见解,又或者是某些社会事件,而我又对那些引用的东西一窍不通,就会有那种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没办法产生共鸣,一脸懵逼。但显然马尔克斯的作品不是这种类型的东西,他完全是在陈述事件,而不是发表自己的感受。

以前我会选择不好看就放一边,但现在,我觉得即便看不下去我也要强迫自己看完。

2021-11
27

信仰偏颇

By xrspook @ 10:33:12 归类于: 烂日记

当万国广场还不叫万国奥特莱斯,某个楼层有个叫海珠书城的地方的时候,我经常去那里逛,而且经常是一个人逛。我总是在那里外国文学的区域转悠一遍又一遍,希望某一天能在那里找到《百年孤独》,但是一直没有。在中国正版的《百年孤独》上架之前,好像海珠书城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我却清楚的记得,我曾在那个地方买过不少书,其中一本是《堂吉诃德》。《堂吉诃德》这本书相对于其它外国文学的小说来说是个大部头,起码是其它书1.5倍那么厚。我曾经多次想把它看完,但是结果还是没有。还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曾经有机会把那本书看完,但是依然是看到半路就没有然后了。所有人都会说《堂吉诃德》是一本西班牙语必看的著作,但是把这本书看完,远远不那么简单。当年我把书放在宿舍,在睡觉之前看几分钟。当时的宿舍只有光管,我没有配置小台灯或者阅读灯之类的东西。如果每天阅读的量太少,根本没办法让自己沉浸在那个故事里,而且好长一段时间,我只是觉得故事很荒唐而已。

这个星期因为工作日晚上的作业没那么紧张了,所以我可以在晚上11点多一点的时候就躺在床上,因此也有了机会看书。看什么书呢?我想起了kindle里面很久很久以前这已经存下来的《堂吉诃德》。那是我刚刚开始用kindle的时候就已经存下的书,到底是免费还是只花了很少钱买回来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反正我存下了两个版本,一个是上海译文的版本,另外一个是插图版。现在我开始看的是上海译文的版本。

现在看《堂吉诃德》和我10多年前看的时候感觉很不一样。的确故事很荒唐,但同时也非常搞笑,背后是强烈的讽刺和无奈。我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不是黑色幽默。在我印象之中,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本书的主角疯成了这个样子。他完完全全沉醉在了骑士小说的故事里,完美的让自己无缝切换于他说看过的骑士小说故事之间。其他人知道他在发疯,但是却没有人可以把他从这个泥潭里解救出来。

文星酒店的广告语里有这么一句话“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这大概是习大大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信仰有偏颇的时候,问题就很严重了,比如说堂吉诃德的信仰就是骑士小说。也正是因为信仰这个东西很重要,所以国家才要花那么大的力度整顿娱乐圈里的明星。因为那就像骑士小说一样,搞得不好会带坏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而且可能不只是年轻人,还有那些青春一代,中年一代,他们应该担负起这个时代的使命,但跑偏的信仰却会让他们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堂吉诃德。

重新开看《堂吉诃德》,现在我只看了百分之几的进度而已,已经有点同情这个病入膏肓的骑士小说受害者。为什么他还没有疯得这么严重之前就没有人救他一把呢?于是这也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真的足够关心身边的人吗?尤其是我们的亲人以及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了解他们吗?当他们有跑偏趋势的时候,我们有拉他们一把吗?所以堂吉诃德的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就像初中时候的某一次班里的某个同学把地理老师气跑了,结果班主任罚我们全部人一起那天晚上留堂晒月光。

《堂吉诃德》不仅仅是一个笑料,把这作为警示的话,可以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2021-06
5

一口气买10本

By xrspook @ 9:56:20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一口气买了10本书,花了接近300块钱。如果不是有618的各种特价,估计要400块钱才能买下来,而400块钱仅仅是网上的售价,纯粹算书本的定价估计得800块钱,因为几乎可以这么说,每本书买下来在不算上折扣之前已经是5折了。

以前想都没想过买书居然可以这么便宜。在没有网购之前去新华书店买书从来都要给100%的钱,而且还未必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些。还记得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要我们去买一本练习册,问题是那本书很多新华书店都没有。最后在江南西的新华书店,我们找到了那本书,所以大家都去那里买。有一天晚上,班上的几个男生就结伴去那里买书,结果就碰上了小混混。那几个同学里面其中一个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自己的钱丢在了路边,其他同学只是把钱顺从地交给了小混混,后来那个故意把钱丢掉的同学再去把钱捡回来。这样的遭遇简直是电影都不敢这么编,但我的同学就是这么机智。为什么小混混会看上他们呢?不知道,大概因为觉得他们跟他们都差不多吧,因为结伴去买书的几个同学是班上一些成绩不太好,名声也不太好的那些,所以他们看上去就有点不乖。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大概不会选择晚上去买书,可能是父母直接代劳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父母不会为他们干。如果他们的父母很在意他们,他们的学习就不会那样了……

小混混这种事现在再也不会发生,因为跟从前比起来,现在的治安好多了,小混混这种东西起码在我眼皮底下,我已经好多年都没见过了。我还读小学的时候,某一次从外婆家回家,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某个小偷从黑暗中冒出来,抢走我妈的项链之后又消失在黑暗的小巷里。这种事情不会发生了。同样买练习册这种事情已经被网购取代了,大概我觉得更多时候现在的老师会直接让大家在网上做题吧,于是你就只需要买电子课程就好了,练习册是那些课程的附属品,会自动包邮到你家。那本练习册我也是跟同学结伴一起去江南西那个新华书店买的,不过我们是白天去。

后来我买书除了去新华书店去购书中心以外,还经常去省图批。那个地方买书有折扣。具体是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8折或者9折的样子,就看你要买多少。那里的书很齐全,无论是教辅的还是文艺的,唯一的不好就是那里书多,拉货的人也多,那里没有空调,就环境而言,显然跟书店是没法比,但问题是我是去那里买书,我又是我又不是去那里看书,环境什么的不重要。

再到后来,我几乎完全在网上买书,一开始是在九九读书人,然后是当当、卓越(也就是现在的亚马逊中国),再往后就是京东了。有时我也会在天猫上买书。大学的时候,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过书,那里买的书都是别人的二手货,有时也说不准是第几手了,反正有些书买回来可能是某些图书馆淘汰出来的东西。之所以要在那里买书,是因为那些书是七八十年代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马尔克斯来过中国,他看到中国有很多他的小说,但从来没有人给他谈过版权费的问题,所以我们这里那个时代的马尔克斯作品全部都是盗版,一气之下马尔克斯说永远不会把版权卖给中国。所以在那个时候,正规的途径已经找不到马尔克斯的小说,除非我去买港版的或者台湾版,但问题是那都好遥远,而且也很贵,所以我就只能买旧书。但谁又会想到几年之后马尔克斯画风一转,又跟中国这边谈起了版权,然后噼里啪啦的出版了一系列正版作品。一开始出的时候我出一本买一本,出了好多年,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出了多少又或者是我买了多少……

书这种东西,我感觉自己其实看得不够多,但我却有很强的收藏欲。但是书买回来不是放在那里观赏的,我要拿来看。一次性买10本书、10本都是技术类的专业书,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看得完,又或者某些我只会一直的放在那里……

既然这个618好像我没有什么需要买的,把钱花在买书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还记得在我工作之前,我跟自己说,工作以后每个月我都会拿100块钱出来买书,但实际上我根本没做过。大四那一年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很多书,那年的小说我看了不少,但工作之后一切都变了。有时我还真挺怀念当年的自己。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