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
29

游羊城晚报创意园

By xrspook @ 9:57:44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我和我妈除了去了红砖厂以外,还去了黄埔大道的羊城晚报创意园。一直以来,我妈都觉得羊城晚报是在东风路的,所以当我跟她说周五回家的时候我在羊城晚报下车她会觉得很奇怪,但是经过昨天以后她大概知道我说的羊城晚报到底在哪里了。看过羊城晚报黄埔大道的创意园,再对比东风路的羊城晚报,大概她会觉得东风路那个点只是一个办公室洽谈的地方,实际上羊城晚报的业务非常有可能是在羊城晚报创意园做的。但具体是不是这样我没有深究过。黄埔大道的羊城晚报创意园里除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以外,还有很多网络孵化企业,比如酷狗,比如金山,也比如荔枝。酷狗和金山我都明白是什么东西,但是荔枝我显然没用过。黄埔大道的羊城晚报创意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全部是从前的广州化学纤维厂。于是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羊城晚报会选址那里。因为那就意味着,纸张造出来就可以拿去印上油墨做成报纸。又或者其实现在我看到的羊城晚报创意园,并不是羊城晚报的印刷厂,那只是某个创意园。就像其它工厂改建的那些创意园一样。不过那里的大租客是羊城晚报,而且相对其它小企业而言,羊城晚报在广州的名头最响,所以就用羊城晚报命名创意园。纸张和报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用羊城晚报这个名字代替化学纤维厂也可以理解。

就面积而言,羊城晚报创业园不小于红砖厂。现在园区里仅剩的几个处建筑基本上都是化学纤维厂的办公楼。那些大型的生产车间以及材料存放仓库貌似已经不存在。跟红砖厂比起来,化学纤维厂的历史会短10多年开始。

现在广州市内的创意园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满地开花。从前哪里有小工厂,现在哪里就有创意园。为什么我说的是小工厂呢?因为如果那是一个大工厂,无论是一个化工企业,还是一个机械企业,最终那连片很大的地方都会被推做房地产以及综合性的购物中心。只有那些占地不算非常大的工厂,而且里面又有一些值得让人怀念的东西才会被改建为创意园。那个企业倒闭的时候若只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那个地方大概不会被转化为创意园,但如果那里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从旧仓库、旧工厂变成创意园则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改造不可能让创意园重新恢复到大生产时代辉煌,但起码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让它存活下来,被后人看到,虽然那已经不是它们一开始的模样。

再去过多个创意园以后,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钟情于其中的某一些不曾被严重开发的。比如说珠影的TIT创意园,也比如说芳村的信义会馆。相对于其它创意园来说,那两个地方占地不大,而且被开发程度不高,最重要的是里面保留了很多老建筑以及郁郁葱葱的大树。之所以可以做到,是因为里面进驻了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比如说从前的TIT创意园就是微信的大本营,信义会馆是唯品会以及安德玛的办公地点。我不知道在那些地方办公跟在珠江新城CBD有什么不一样,但如果让我选,我更喜欢老旧厂房改建、身边都是绿色植物的创意园。在那里享受的不是新世纪的高大上,而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怀。

芳村还海珠区大概还有很多让我着迷的地方等待我去寻觅。

2019-07
14

聚龙古村

By xrspook @ 18:22:56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我跟我妈去了芳村的聚龙古村。如果星期时间足够的话,或许我们还会从石围塘那里看过五眼桥之后去聚龙古村,但显然那个时候时间已经不够了。这个星期对我来说,就算是把上个星期没完成的任务继续搞定。聚龙古村相对于五眼桥来说,我觉得更容易找一些。聚龙古村虽然说上去是一个村,但实际上准确来说只是一个家族的聚居地。合计起来大概有不到20栋房子,但那些房子的规划布局非常整齐,横竖之间透射出章法,而且那些房子都不高,那跟西关大屋相比起来它们更有特点。聚龙古村无论是建造格局还是装饰都渗透着心思。那种感觉就像设计这个院落群的人一定很有文化,但又不是那种深宅大院的感觉。从芳村大道进入,到达聚龙古村之前立着几个石碑,写着哪一年村子里出过举人。从那些石碑看来,这个村子古人简直就是学霸。为什么芳村那片地区,其它老村落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这么一小片的古建筑呢?大概因为那里的人有钱也有权。聚龙古村就在大冲口涌边,芳村大道大冲口的北面有一条毓灵桥,古桥的简介说那里曾是交通要道,桥两边的店铺林立,但是在日军侵华期间,无论是那些商铺还是桥都被炸毁了,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在那里附近建立了好些物资储备仓库。毓灵桥被炸毁了,但是聚龙古村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觉得这不是巧合。

聚龙古村的中心有一个街心小院,那里种着几棵细叶榕树。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榕树的根基本上都从那个花坛里跑出来了,沿着花坛就像泄水一样爬到地面。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然后我觉得有些恐怖,因为那个状态就像是异形电影里面的那些怪物。榕树的根明明是固体,但是它爬出来的那个形式,却让你觉得那变成了液体,像糊状物一样从容器里溢出。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榕树。理论上,树的根部应该扎到地下,但为什么这棵榕树却选择在地面扩张呢?难道因为那片土地下面刚好是非常坚硬的岩石?

在聚龙古村里,走到某个屋前,我发现那个大门刚好开着,于是我就往里面张望,发现那个屋子是空的。里面好像正在装修,屋的正中靠后的位置有一只黑猫。那只猫全身都是黑的,眼睛是黄色的。我在那里张望的时候,它扭过头看着我,然后呜呜地发出警示,我不理会它,继续张望。看了两眼以后,我走了,但是刚走了两步,我还想看两眼。于是又回去继续张望,与其说我是回去张望屋子,不如说我是去张望那只猫。它继续向我呜呜地发出警报,见我无动于衷以后,它就开始向我冲过来。看到它有冲过来的趋势以后,我赶紧走人,因为实在无法预测它会做什么。那肯定不是一只流浪到那个地方的猫,那只猫就像是那个屋子的守护神。因为我对那个屋子没有恶意,对它也没有恶意,所以虽然我是被它赶走的,但实际上我并不害怕。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确没有触犯些什么。虽然我也知道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随意张望别人的家是不好的。

我喜欢广州的老东西,但貌似我希望去探秘的是不是像聚龙古村这样老的类型。

2019-07
12

垃圾分类真的来了

By xrspook @ 14:21:25 归类于: 烂日记

之前总觉得垃圾分类对我来说是很遥远的东西,毕竟我感觉广州的垃圾分类还没怎么到真正实施的时候,但昨天就突然听到一个消息,说广州的强制性垃圾分类这个月就要开始。这样一来的话,晚上收垃圾的怎么办呢?是以后都没有人收垃圾了吗?还是说垃圾还是不分类,继续收回去,然后靠那么一两个人把整个小区的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是一回事,人们真的把垃圾正确分好类又是另一回事,肯定会有顽固分子拒绝分类,还是一袋垃圾解决所有,估计还会有第4种人,他们创造垃圾却从来不以正常的模式丢垃圾,而是直接打开窗或者门丢到相对来说他所处位置的外面去。所以如果要强制垃圾分类的话,会不会出现更多的高空砸物呢?虽然这只是我的幻想。垃圾分类这种东西若真的能在中国正确铺开,那将是一个奇迹,将被永远载入史册,但是这个对发达国家来说尚且是不可能的任务,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吗?我并不觉得我们一定会做不到,因为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达了全球领先的级别。在别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还主要用信用卡或者现金的时候,一个手机一个二维码,甚至到往后的人脸识别支付,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事。既然我们能在那个领域开创先河,为什么垃圾分类我们就一定做不到呢?

但是也要明白,垃圾分类和移动支付不一样,移动支付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只需增加一些设备和工具就能实现,因为之前大家还没有任何的认识,所以从无到有新增规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垃圾分类非常不一样。长久以来对我们来说,能用的东西我们就会继续使用,不用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是垃圾。垃圾是一个随便丢在一个地方的东西。习惯好的人或许还会把垃圾丢到某些地方,习惯不好的人就有可能只是把那堆放在那里,或者他们觉得放在自己的地方不好,于是就塞到了别人那里。在强推垃圾分类的现在,有多少人会在家里设几个垃圾桶?再看看现在的情况,年轻人连吃饭这种日常操作都通过外卖解决,已经懒到了这个程度,垃圾他们真的会去认真对待吗?还是说或者以后或许有这么一个职业。你付费把垃圾交给他们,然后他们把垃圾分类好,再送去收集的场所。这会增加懒人的垃圾处理费用。图方便的人估计会愿意付费给这些职业分类员,但是这些职业人能不能尽忠职守,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从前,如果我们家里有可以卖钱的废品,我们会拿去某些地方,虽然就价格来说,那简直就是贱卖,但起码我们还能换几个钱,但是往后当垃圾分类到达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估计我们连那几个钱都没有了,因为我们理所应当要把那些可回收的垃圾放到某个地方。现在如果家里有一个旧电器,或许是不好用或许坏了,我们可以叫人收购旧电器的人上门,把那收走,换几个钱,但往后会不会把旧电器收走也要向我们收取回收的费用呢?

垃圾分类,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是人类在这个星球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但是,从次宏观的角度考虑,或许一定程度上社会因此生成新的利益输送,由此而产生某些职业以及产业链是必然的。

2019-05
12

海珠湿地

By xrspook @ 20:24:24 归类于: 烂日记

一直以来我都是那种对自然景色不怎么感冒的人,今天我跟我妈去了海珠湿地。那个地方建好的时候,据说入园是需要预约的,现在好像也有这个说法,但实际上已经不明确了。成年人的门票是20块钱,60岁以上半票,65以上免费入园。昨天晚上我就已经在海珠湿地的官方微信上买了一张成人票。我妈的那张票不需要购买,我也懒得打电话去预约。她只需到海珠湿地北门的售票处出示有效身份证件,他们就会给你票。付钱买的门票,他们会把副票撕掉,然后把票根还你。老人的免费票只是一个手续,所以售票处会把票给你,入园的时候检票的又会把票重新收回去。

之前我和我妈已经去过海珠湖,而且不止一次。海珠湖跟海珠湿地其实从地理上说没差多远,大概就是那片区域,但海珠湿地要比海珠湖大得多。就路线规划来说,海珠湿地没有海珠湖那么有条理。因为海珠湖是免费的,海珠湿地对部分人来说是需要付钱的,今天虽然是母亲节,但实际上海珠湿地没有活动,所以今天这个湿地公园里的人很少。

在去海珠湿地公园之前我就只去过华农的五山校区以及东莞麻涌的华阳湖。那两个地方都是不用门票的。就占地以及湿地的深度来说,需要门票的海珠湿地更胜一筹。华阳湖是一个新的景点,而华农的湿地总会间隔着一些人文的东西,比如说老建筑,但是海珠湿地几乎只有原生态。虽然有些地方你明显能看出那是经过精心种植篇排的,但那种刻意的效果又不是华阳湖的那种。华阳湖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展示台,那里什么东西都有,而海珠湿地更像是一个未知的宝藏,等待你去发现。跟华农跟华阳湖最大的区别我觉得是海珠湿地的前身除了是农田以外还是大片的果园,里面种植着非常繁多的岭南佳果,其中包括荔枝,龙眼,黄皮,杨桃,石榴等等。无论是华农还是华阳湖,有些植物是可以通过园林设计通过购买、从别处移植过来,然后组合在一起,但有些生态系统需要长时间哺育形成,比如海珠湿地的果基。果基对广州来说,尤其是龙潭土话赤沙小洲这一片地区来说,是个非常优秀的湿地体系,陆地和水通过这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些湿地不像海边的那些,这里的湿地不是咸淡水交界的。海边的红树林湿地系统估计还有防风抗灾的作用,而内河淡水的湿地系统,显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海珠湿地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不可复制。因为要造出第二个海珠湿地,需要有相邻的纬度、相近的气候条件以及类似的长期积累。在河边种植一系列的植物这可以做到,但要在几十亩地里建立一个复杂的果林显然就不容易了,而因为那些是果林,除了要具备观赏性以外还应该能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小就吃着那片林子里产出的岭南佳果长大。从前我会觉得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每年到一定时候就能买到,即便不想吃,家里也一定会有。这是大自然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的馈赠,但显然这种恩典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我们不保护好,即便我们有了一个海珠湿地,对后人来说那也可能沦落为唯一的活体博物馆,后人只能靠想象回忆那里曾经产出过那么美味的食物。

城市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但根不能丢。

2019-05
4

接近4小时

By xrspook @ 16:23:16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我早上6:15从家里出门,然后走去赤岗大塘总站坐763。那台车的早班车是6:45的,的确这台车是准时发车的,但是那个司机慢慢悠悠,乘客里其中一个大妈说那个司机一向都是这样,每到一个站都要停好长一段时间,然后再关门开走。763是个神奇的存在,因为它绕一个大圈才能真的上路。那个大圈我看了一下时间,花了10分钟,其中停了一个站。到地铁科韵路站的时候是7:16,到我下车的那个珠江纸厂站已经7:20了。那里离地铁车陂南站还有一段距离。从走去地铁站再从地铁站大沙地出来一共用了大概20分钟。

广369我觉得那个司机已经开得挺野蛮了,因为我感觉整个人在不断地前冲,膝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顶到前面的座位。但即便这样,从总站搭到总站也用了一个小时。611的司机向来开车都不慢,但因为绕了一个十里江湾,而我上车的时候还得等一段时间才开车,所以坐完611也花了一个小时。最终611下车走近单位大门的时候已经10:00。我花了接近4个小时才终于到达,真的醉了!!!!

从前我不这么搭车,从前我搭的是20路的早班车,在猎德就下地铁。搭20路的时间很短,从猎德到文冲坐地铁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所以从前我大概也和今天差不多那个时间出门,但我到达单位的时候大概是9:00。因为我7:00前就已经在文冲市场那里等广369了,但即便现在我仍然用这条路线,时间还是会长一点,因为611实在太绕了。

坐763的时候我还挺精神,坐地铁的时候不过十几分钟而已,坐广369的时候我睡了一觉,坐611的时候我也睡了一觉。我就知道回到单位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但实际上有些事是出乎我意料的,而那些我觉得一定不好啃的骨头原来还不算太难整。今天我运气好,没有打错一张套打的东西。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不需要重复工作,也不需要一再签名。另外一些出乎我意料的是原始凭证的整理,那需要一些时间。从4月30号到5月3号的作业搞不懂为什么比一般的工作日还要繁忙。但话说回来,如果这些东西不是急着要在明天之前做完,再多也无所谓。但是我本来心里就已经有个包袱没放下,突然间又叠加了那么多东西,我会觉得有些烦躁,不能冷静的处理问题就会降低我的工作效率。

中午没有睡觉,继续干活,到下午3:00多的时候总算吧,计划中要干的、回来以后发现叠加过来的,以及天马行空我觉得需要完成的都搞定了。余下来的事现在全部做不了,因为只有等今天的作业全部都结束我才能核算出最后的数据。那这个通常要等到晚上10:30甚至11:00以后。理论上说,我们自己的人如果有为我们着想,完全可以把今天的作业结束时间提前到晚上9:00或者10:00。但显然那些人不会这么为我们着想,那完全是一种同归于尽的心态。又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想过有些人要在他们结束工作以后才能开展工作。

冷静沉着应战就好。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