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
21

脱贫

By xrspook @ 19:40:02 归类于: 烂日记

连续两个星期呆在家里,我和我妈都在一起追一部叫做《最美的乡村》的电视剧。这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非常接地气,其中的戏剧成分,我不知道有多少,但是,通过这部作品,我的确感觉到了一些很实在的东西。脱贫攻坚经常被提上日程,这也是2020年我国要实现的目标。这非常的不简单,无论是在一个小地方,还是一个国家,我估计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比较大的国家曾经做到过这种事。当然,那些人口特别少地方的国家可能例外。对一个有10多亿人民的国家来说,实现全民脱贫,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部电视剧让我确切地了解到,这不是靠嘴皮子吹出来的,不少人为了这件事伤透了脑筋,也付出了非常多。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只要大家调动积极性,总会有办法解决。这部电视剧,我和我妈都看得欲罢不能。其它电视剧通常看几分钟我就会忍不住,没办法和我妈一起看下去了,因为剧情糟糕,因为演员的演技实在太烂,但是这部《最美的乡村》,我却没有这个感觉。因为我就像剧中人一样,为了实现那个愿望着急。

这部电视剧让我明白到,如果要让一个地区脱贫,光是给予他们物质的支持绝对是不行的。扶贫先扶智,这个思想非常重要,要做到的是,授人以渔,让他们学会本事,找到持续的经济来源,而且这还得是可持续发展的。要做到这个,光靠贫困村里面的干部群众很难做到,所以,这就必须依靠有能力有眼光的人下乡,帮他们完成这个任务。要做到这个,首先必须得确认去帮忙的这个人是全心全意的,而不是只是到某个地方镀一下金,然后走人。好几个情节,我都情不自禁哭了。正是因为有远见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眼光带到了那些贫困的地方,才让那些地方有了重生的机会。这部电视剧,仅仅是谈到了三个虚构的乡村里的故事,在中国的大地上,各个地方都有不少人奋战在这个事业上。因为党的号召,因为国家的召唤,因为只有让所有人都富起来,才会有繁荣昌盛,才会有国家稳定、人民幸福。

如何在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地方看到希望、找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这不仅仅是靠带头人的力量。看到了希望,但如何执行,更多的是靠人。有可能是靠带头人的人脉关系、社会能力,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调动贫困地区人民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让那里的人看到希望,觉得有奔头,然后才会有大家劲往一处使。过去好几十年,大家都有同样的看法,呆在农村没前途,为了养家糊口,青壮劳动力都去城里打工了,老家只剩下老人孩子。但这部电视剧让我意识到,还没发展到农村,都是潜力股。无论哪个地方,要发展起来,都得靠人,都得靠智慧。保护好土地,吸引好人才才能谈发展。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突破再上新台阶了,但广大的农村却有无限的潜力。我们要做到的,不是让城市不断地扩展,不断地吞并农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那是个穷的地方,还是个富的地方,大家肯定都会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

理清了这些思路以后,人生的目标,以及该如何实现,也就非常明确了。我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家,恰逢活在这个不凡的时代,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沾大伙的光,力所能及地把自己的事干好,就是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贡献。

2020-05
31

过去的古惑仔

By xrspook @ 23:59:10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要完全意外的情况下,我看了一部香港电影,名叫《旺角卡门》。理论上我应该很熟悉这部电影才对,因为里面张学友的表情包被铺天盖地地用过无数次了。从名字看来,我感觉那应该是王家卫的作品,这个导演到底长什么样,他具体有什么作品,我说不出来,但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总跟别人有些不一样。之前我看过表情包相关的那一段视频,但全片我没看过,也不知道里面居然众星云集。刘德华、张曼玉、张学友、万梓良。昨晚我看片子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实在太怀旧了,而且怀旧得太真实了。看《阿飞正传》的时候,我觉得那应该是一部怀旧的电影,拍摄的年代并不是电影里故事所处的年代。但旺角卡门不是,旺角卡门是1988年的电影,所以里面的那些东西大概就真的是1988年的状况。在我的印象之中。90年代的香港大概就是那个样子。看到《旺角卡门》里面的刘德华,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古拉姆》里的米叔。《古拉姆》里面的米叔最后得救了,但是刘德华跟张学友这对大哥小弟最终挂掉了。一开始我就隐隐觉得,他们只有挂掉这条路。如果最终张学友能走上正路,刘德华不一定非得挂掉,因为他跟张曼玉好在一起是所有人期待的东西。但张学友无药可救,作为他的大哥,刘德华也必须一起死。

香港黑社会题材的电影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那是全世界出产黑社会电影最多的地方。黑社会电影里面的古惑仔根本不拿警察当一回事。他们有他们的法则,有他们的手段,最巅峰香港古惑仔电影必须点名郑伊健、陈小春。其他地方的古惑仔电影也不是没有,但是,对我来说,是香港的古惑仔电影让我知道了黑帮的存在。有时我甚至分不清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在我生活的地方根本没见识过那些东西。大概黑帮这种事,在哪里都会有。还记得,看《再见古惑仔》的时候,我为那部电影流泪了,而昨天晚上,看完《旺角卡门》以后,我也是各种沉重,甚至有点压抑。他们走上那条路。有他们个人的选择,但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古拉姆》里面的那个女律师是一个拯救的角色,当然,最主要的蜕变还是在于男主角本身,但是,在香港的古惑仔电影里,基本上是不存在这种最终的蜕变。有时他们的确想改变,的确想逃离那个圈子,但除了死亡,他们毫无其它可选的解脱。

我不太了解过去几十年的香港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黑帮非常猖獗吗?一向如此?通常情况下,电影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当然,里面肯定会有夸张的成分。现在的黑帮电影算是少了一些,大概是因为现在也不怎么批准拍这种电影吧,即便拍好了,大陆这边估计也不会让你上映。我读初中,还是少年的时候,很喜欢偷偷地看古惑仔电影,觉得那很帅。现在的年轻人必定也有同样渴望。过去他们只能在游戏上对这种东西模仿崇拜,但现在因为某些人甚至是某些国家的故意煽动,他们走上了街头,做那些估计他们根本就没考虑过到底自己在做什么的事。这让我想起了香港电视台从前有一个叫做生命无take two的广告,但这个广告好久都没播过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广告,肯定是因为那个时候香港需要朝这个方向正确引导。

不懂得珍惜不懂得爱,就为了一些根本说不上是什么的理由献上自己的生命,这叫鲁莽。

2019-08
19

不能再逆天了

By xrspook @ 14:34:21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我把麦浚龙的电影《僵尸》又看了一遍。这是一部2013年的香港电影。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有过非常多的香港僵尸电影,但显然这个主题已经逐渐没落。甚至可以说绝迹了,但是这么多部僵尸电影,这么多部恐怖片,让我真的往心里去的,大概只有麦浚龙的这一部。这是麦浚龙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而在这之前,我貌似只听说他是个演员或者歌手。这部电影真的让我觉得非常惊艳。可能是文化的原因,所以他们感觉到的恐怖也正是我害怕的东西。之所以其它僵尸电影没什么印象,而这部电影却印象那么深,原因是这部电影讲的不仅仅僵尸,而是讲到了让人感觉沉重的话题。这部电影在向从前的僵尸电影致敬。整部电影没有一分钟能让你稍微喘息。看完电影以后,我的脑子里还在想着里面的那些东西,虽然不是那些恐怖的镜头,因为普通人是无法记得住那些动作场景的,但是我记住了电影的脉络以及某些对白。

现在走在街头,通常听到的都只是普通话,即便听到粤语。也几乎听不到粗话了。无论是黄秋生还是陈友他们自然而然说出来的粗话让我觉得莫名亲切。初中的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某些男同学张口就会说粗话,几乎每一句话里都不可能不带有粗话的词语。现在我有点明白了,他们就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大概他们的父母就是电影《僵尸》里烂口东那副德性。

《僵尸》之所以让人觉得恐怖,其中一点是里面的老戏骨的表演非常到位,尤其是女演员。鲍起静的那个角色演得实在是无懈可击,那会从灵魂深处打动你,让你觉得那就是一个彷徨的中年大妈,深切地希望自己的老伴能活过来。

无论是让死人活过来还是让本该已经死了的人延长生命都是逆天的行为。干逆天的事,当然凶险万分,而且最后会落得或一场空,就像现在僵尸电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说还要让这个题材有东西重振江湖,那也是逆天的行为。电影里其中有一段钱小豪跟陈友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陈友跟钱小豪谈起,道士与糯米的关系。他说从前道士更米铺的关系非常好,因为这样就可以拿到低价的糯米。从前僵尸那种东西非常多,所以无论道士还是米铺,都可以做得风生水起,但现在僵尸没了,道士当然也就失业了,所以道士不得不转行,变成个炒糯米饭的。以这种方式暗示香港的僵尸电影没落,让人觉得淡淡的忧伤。

其实这部电影我是有点不明白的,比如说最后的那一段。那是不是真的像网友所说是跟一开头的上吊对应的呢?所以整个片子实际上都只是钱小豪上吊断气之前的幻想?他把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了的人成为他臆想中的角色,根据他从前拍僵尸片的逻辑幻想出整个故事。

世上没有鬼,所谓的鬼其实是自己人的心魔。

2019-08
12

又听到“丹绳”这个词

By xrspook @ 11:02:04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星期看了一部香港电影,叫做《沦落人》。里面说的是一些普通人,或者说是一些非常不幸的人的经历。我们通常觉得社会的底层人群,人生谈不上什么梦想,但这部电影却给了人希望。小时候在我印象之中,黄秋生是那种让人非常厌恶的存在,因为他演的通常是反派,而且是让人非常憎恨的那种。小时候我总觉得他这个人很可恶也很可怕。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到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不是每个人演反派都会让你有这种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演普通人的时候,他会让你觉得很自然,就像那不是一个塑造出来的角色,而真的是你身边的人。在《沦落人》里,他演的是一个瘫痪的人,腰以下完全动不了,双手算是还有点活动能力,但也很不自如。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以他得请工人,虽然自己已经住在公屋,但那还是得花那笔钱。因为如果没有工人,他根本无法活下去。之所以会瘫痪,完全是因为突发的某个事故。他觉得自己这样的状况会连累儿子,所以就和老婆离婚,让她再婚,然后儿子就可以到国外读书。他只是社会里非常不起眼的一个普通人,但是他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无论那个是他的儿子,还是那只是他请回来的工人。儿子理论上是捧在手心里的,很多人都这么干,但是,在对待工人这个问题上,人们又是否真的把他们当作是人,而不只是一个干活的机器呢?工人有梦想,一个瘫痪的人也有,而之所以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没资格有,完全是因为大家没有真的很迫切地追求过。梦想这种东西准确来说不是别人剥夺的,而是自己放弃的。如果自己从来都没想过梦想,又如何谈得上别人不给你机会呢?而且机会这种东西我觉得根本不应该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很窝心的地方除了故事本身,还有男主角说的语言。我是一边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边把电影看完了,用了两个晚上。我看的是粤语的版本。因为跑步机会制造一些噪音,所以即便我的音量已经开得不算低,但还是有一些会听不清,但即便如此。黄秋生说的那些对白,让我有种泪流满面的感觉。说的是粤语,那就像是我小时候听到的那些。在我印象之中,那就粤语的一部分,是我的母语,但现在说的人越发少了,他说的那种语言让我想起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讲的就是那个感觉是粤语,但那些语言的里包含了某些英文单词的发音。那些东西原本是英文单词,但实际上又不用英语的标准发音表达出来,所以这种词大概只能口口相传。因为如果要用汉字表达,是无能的,把两个音译的汉字写出来,你不可能理解出那到底是什么意思的。直到多年以后,我妈才恍然大悟出这个道理。她终于明白到,外婆某些奇怪发音的词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这一代的人已经极少听到这种词,我妈那一代人说的也很少,随着外婆那一代人的逐渐离开。这些粤式外来词会被时间慢慢吞噬掉。当黄秋生说“丹绳”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玩耍的时候,我和表姐在床上乱跳,外婆会说我俩在“跳丹绳”。“丹绳”是英语dancing的粤语音译,外婆不会说我们在跳舞,但会说我们在跳丹绳。我不知道外婆为什么懂得这个发音和这个意思,她没读过书,不会写字,她自己肯定不知道某些她挂在嘴边的词居然是英文。外婆没去过香港,这些我们大都觉得是香港那个讲半英文半中文的地方才会有的词其实不然。

我只是个普通人,普通的故事更能打动我。

2019-08
3

第一次看俄罗斯电影

By xrspook @ 18:23:10 归类于: 烂日记

我明明记得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把风扇关掉了,但实际上今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发现风扇开居然开着,但是风扇却不是对着我吹,还是对着墙吹。鬼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开的风扇,又是什么时候把风扇的头转到了面墙的位置。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依然能够感受到风扇的风,但是却不需要直接接受所有。

昨天晚上我接近10:00才开始看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之前就听说过这部电影,是因为朋友想叫我去看,当时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三周,口碑不错,但我没去看。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知道了这部电影将在7月30号在爱奇艺上线。所以昨天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看完电影以后,我感觉一般,因为有些东西似乎太神奇了,简直到达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因为那支赢下美国队的苏联篮球队的队员看上去就像一帮随便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苏联的体育在我心目中一向都是非常厉害的,但是,这部篮球电影给我的感觉却好奇怪。在豆瓣上,我只给了3颗星,一般。大多数的人都给4颗星到5颗星。我觉得总的来说这部体育电影真的很一般。通常运动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实事件改编,或者说是传记类,另一种则是完全瞎掰。我对完全瞎掰的没什么兴趣。对传记类的电影,如果不忠于事实本身也不喜欢,但会有一些情节过于离奇,明明是真实事件改编,却让你觉得那是纯粹捏造。《绝杀慕尼黑》我之所以只给3颗星是因为它里面其实很多故事都可以深入一点,而不需要说那么多人,因为这样的话,就只能像蜻蜓点水一样,轻轻地掠过那些故事。如果这不是电影,而只是一部纪录片,这样的轻轻掠过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这是一部运动电影,除了要反映事件本身以外理论上你应该给观众带来一些比较深层次的感受。有些人在评价的时候说这部电影很热血、很燃。但热血和燃最后能带给你些什么呢?我真说不出来。一部电影看完以后,如果没办法让我有思考的空间,那么我无论如何都不会给推荐或者力荐的评价。

昨天晚上接近12:00我才看完电影睡觉,所以连睡觉之前的书也没时间再去看了。倒不是因为我真的很困,而是因为觉得这么晚才睡觉已经很不好。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是不是应该看到一半就去睡觉。我最后一次看时间是在晚上10:49,当时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过半了,可能差不多到高潮了吧,结果原来那才一半还不到。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是俄罗斯人拍的,里面最核心的那场跟美国队在奥运会上的决战,我觉得一定程度有黑美国的成分。在运动电影里,在最高潮的那场比赛里提升自己贬低别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这种贬低还不只是语言上的,而是实际上的犯规之类,比如说根本不合理的身体碰撞。这种东西在《绝杀慕尼黑》里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我只给它3星的原因。难道别的队伍就那么不干净,而苏联队就那么的清白吗?

我喜欢看运动电影,但同时我对这种电影也很挑剔。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