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
1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By xrspook @ 15:04:48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任何生物都遵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无论那是人类,还是病毒。当年的非典,来势汹汹,张牙舞脚,特点鲜明,而且就像开挂了一样很快就让人出现重症,出现死亡。几乎可以这么说,打了人类一个措手不及,但也正是因为当年的非典病毒特征太明显了,中招的人很快就会被发现,然后被隔离起来,所以虽然中招的人病得很重,但是传播却没有现在这个新冠这么广。如果我们从病毒的角度,而不是从人类的角度考虑,病毒会不会因为那一次学乖了呢?既然那个东西首先是存活在其它物种身上,然后经过一些变异和中间宿主才最终侵犯人类,显然,就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而言,实在比守株待兔的人类好多了。人类通常不会没事找事去研究动物身上的毛病,更不用说研究一些非常见动物身上的毛病。如果病毒也懂得大数据,它们一定知道这个世界上让他们最容易存活繁殖开来的宿主一定是人类,是人类的步步紧逼让它们原来的宿主不得不和人类发生聚集。再往另外一个方向考虑,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导致了世界上无数物种灭绝,那些本该只是在那些物种上寄生繁殖的病毒凭什么也要因此随之而消亡呢。人类想生存下去,病毒也一样。

据说,这个新冠病毒在-60℃的情况下,相当稳定,但56℃ 30分钟就可以让它灭亡。跟其它细菌类的微生物相比起来,这个病毒的敏感性实在太糟糕了。因为其它细菌很多你都非得用高温高压一段时间才能把它灭掉。还记得从前做微生物实验的时候,所有的器具以及培养基都必须灭菌,湿热灭菌需要半个小时,干热灭菌需要三个小时。新冠在低温的环境下非常稳定,但是在高温的环境下却很容易完蛋,这个东西貌似很弱爆,但是这个生存条件却几乎就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也都是用的。我很想知道一个数据,新冠在-60℃的时候仍然很稳定,但是如果温度继续降低呢?到达绝对零度的时候,这个东西仍这么顽强不会死去吗?如果把人体冷冻封存起来,我们最低能达到的温度是多少呢?大概现在把人体冻起来,然后等到往后医学发达了再解冻救活仍停留在科幻的层面吧。

如果病毒要生存下去的话,它就必须依赖宿主。这让我想起了学习微生物的时候,病毒那个像外星登陆车的结构。它必须依赖宿主给予他材料,它才可以不断繁殖,但是,当宿主挂掉了以后,它也就没办法再扩张了。所以理论上它不应该那么容易让宿主挂掉。微生物和人类共存是很普遍的事,人的体内就有很多微生物,但是那些东西都已经有了我们自己免疫系统的绿卡。如果某一天,这个新冠也进化到骗取了免疫系统的绿卡,同时也在人的体内有限度地做恶,人类还会穷凶极恶地要把它们干掉吗?

人类干掉了天花,控制了鼠疫,霍乱也不再是个问题。从过去的最终结果看来,是人类笑到了最后,但问题是在成功之前,人类付出了多少的代价?!从前的那些代价,我们只能从史料里面得知,而这一次,我们肯定有人要成为后人活着的代价。

不知道会是谁,但那个人类,或者说那些人类,必定不会因为新冠而挂掉,并且把优良的基因传递下去。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

2020-01
28

又见面了,老马

By xrspook @ 17:32:03 归类于: 烂日记

这个春节假期我已经连续好多天都待在家里,重新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然后莫名地让我再次觉得,我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一些相似点,又或者其实这些不能算是相似点,而是我能明白的某些东西,那是我在其他作家那里无法得到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其他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某些情况下,我会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很难看下去。越是欧美那边越是有名的,我越会有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我内心深处一直在抗拒他们吧。于是,我有时会想,翻译的那个到底是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的呢?如果遇到某个翻译的人根本不喜欢的作品,他要如何才能开展工作呢?对我这种普通人来说,没有兴趣我就不会主动接受那个任务,但是对那些专业的人来说,那是他们的工作。进行不带情绪的翻译有可能吗?起码对我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哪怕我翻译的是一本科技书籍。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我跟过一个教微生物学的老师做实验。他曾经给我们每人都发了一章英文原版的微生物学,让我们翻译。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为什么他要这样,是考验我们的专业水平,还是考验我们的英语水平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仅把正文翻译了,而且也把里面的图片都全部截图下来,然后把里面的单词PS成中文。很多科技类的书籍会把正文翻译成中文,但图片仍然是原文的。我这种连图片也PS掉,也要翻译为中文的,属于神操作。当时我没想过不这么做,因为我觉得一套东西全部翻译才叫做完了,只有把图片都翻译了,读者才不会在看图片和看正文的时候一脸懵逼。翻译那本专业书籍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喜欢上的。翻译得好不好是我能力的问题,但我这种的做法让微生物老师大吃一惊,因为这样的态度显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认真。

在看完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以后,我开始看另外一本我还没拆掉塑封的,名叫《蓝狗的眼睛》。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我只是看着一堆还没被拆封的书,随便挑了一本,挑了一本不算厚的,而且从书名也看不出到底是什么的,同时,我也没有看封面的那些介绍。看了两个短篇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本书可能说的都是一些比较神奇的东西。科学一点,那里形容的是人的一些感觉,有可能是实体的,也有可能纯粹是幻想。那里讲的是与死亡相关的故事。说得玄乎一点,这本书整本都在说鬼怪。当我看完第一个故事以后,我就觉得这本书有点像《变形记》。前几个故事都是马尔克斯在四十年代的作品。据说他老人家开始写小说也是因为看到了《变形记》后灵感爆发。之所以喜欢马尔克斯,可能是因为他能把人的那种感觉写的特别真实。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内心活动,有些作家很喜欢把非常大的篇幅用在描写景物上,但是那些完全是描写死物自己。马尔克斯的各种描写最终都是为了表达人物。我觉得马尔克斯作品的镜头感非常强,看他的书的时候,我眼前根本就是一幕幕的电影画面,大概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欲罢不能,但是,也会有例外,比如《族长的秋天》就看得我很憋闷。那是一本一整本书只有一个句号的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里面很多俚语之类的东西我没读懂,翻译的人也未必都搞清楚了。

我喜欢跟物打交道,但我喜欢知道人的故事。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