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
5

转球的感觉

By xrspook @ 14:22:06 归类于: 烂日记

为什么我要死命的练习转球这种东西呢?除了因为炫酷好看以外,我觉得那是一个训练球感的好方式。手背接球相对来说简单很多,因为那只是一个触摸后稍微向下然后稳住的过程。除了一开始会被打到以外,整个过程都比较简单,也不会痛。但是转球的时候要感受到篮球的轴心和重心远远没那么容易。从前我转书是因为有种不服输的心,不能输给那些男同学,而现在转球。我觉得是培养一种篮球的灵性。

让球转起来的时候不可能用手掌,只能用手指。教程里会说,要把篮球垂直,然后用手指贴着篮球的那些筋,因为相对来说,那些东西比较好抓住。我个人觉得实际上就是用三个手指又或者4个手指。这4个手指的发力必须是水平的,而且是均匀的。任何一方发力过猛,又或者不是水平方向上的发力就会导致篮球的旋转轴心不与地面垂直,这就意味着转起来的篮球轴心是倾斜的,你根本没办法拿根手指在下面把那接住。换个说法,怎么才能让篮球垂直的转动起来呢?这就意味着有一个压腕的过程。如果你的手腕无法做到接近与地面平行。你的手指发力的时候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你怎么可能转得出一个垂直于地面的旋转篮球呢?压腕这个东西也是投篮的时候必备的。除非你用的是双手胸前推球,否则的话不压腕,怎么可能让球停留在你的手上。虽然不同的投篮方式,压腕的程度不太一样。毕竟投篮的时候我们还有左手的辅助,可以把球在出手之前控制住,但问题是如果要保证投球的稳定性。投球手能稳稳地控制住球的重心是必须的。虽然我用的是手腕投球。投球的时候并不是用手指抓住球,我的手很小,也根本不可能把球抓住。转球时候要把握好球的重心,领会压腕的程度,保证手指水平均匀温柔发力。整个过程都是个很好的锻炼,而且重点是只要你不怕周边的东西会被你的球砸到,转球这种事情可以在任何地点做,而不需要像投球训练那样,首先得找到起码一个靠谱的篮筐。所以我觉得学会转球,非常有必要,因为那是我一种找到感觉的方式。

之前是说在球转起来之前的各种操作,当球已经转起来,已经能垂直地旋转,你用手指把球接住以后又会有另外一种感觉。你的手指已经能跟旋转的轴线成一直线。但是因为你手指接触球的那个面可能不完全是水平的,所以球会发生一些轴线的变化,于是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用手指轻轻地调整角度,让球的轴线继续保持垂直。这种感觉很微妙,当你的球能在你的手指上停留一定时间以后,你才能继续感受到这种东西,如果旋转的球不垂直你根本接不住,又或者在两秒之内球已经飞走了,这个无从谈起。当你感受到那种微妙的重心变化,然后你又能hold住,你会发现哪怕你起手的时候没有用很大的劲,但是球依然能在你手指上不停地旋转一段时间,而且这是在你另外一只手不继续拨球的前提下。

现在我已经有点领会到那种感觉,但是我还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准确地运用出来。当我练到那个程度以后,我会加入另外一只手的拨球。让球可以持续地停留在手指上旋转。现在如果我强行加入拨球,我的手只会把球直接拍走。

要想把一件事情做下去,你就必须要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1-08
21

连读,好懵

By xrspook @ 12:18:30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中文几乎没有什么连读,即便有连读,也是一些儿化音之类的东西。的确什么东西都可以加入儿化音(广东人不加),但问题是儿化音没有什么实质的含义。英语有连读,但通常都是主语跟谓语,其它单词有可能凑在一起会有连读,但实际上几率很小,也很少有人真的会习惯性连读。如果我真的搞不懂的话,是因为我的确不认识那个单词。英语这种东西我的确也遇到过整个句子每个单词我都懂,但连在一起我就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在看一些古英语的时候,比如说什么莎士比亚的剧作。这是因为古英语的种语法跟现代的英语有区别。

西班牙语跟我熟悉的中文跟英语在语速和读法方面真的有很大区别。英语其实现在我都不敢确信我完全能不看音标读准某些些单词,我猜不出那到底怎么读法,但西班牙语的单词几乎可以说是所见即所得,但是只是针对单词本身,当你把多个单词凑在一起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有些字母在句首是不发音的,比如说h,这就意味着遇到那种单词,必然会和前面的连读。大概是因为我对单词不熟悉,可能习惯了的人都会觉得那是很正常的事,再普通不过了。经常使用的h为首单词也就那几个很平常的而已,但问题是不只是h,如果前面那个单词是辅音结尾,而他们又经常喜欢辅音结尾,后面那个单词又是元音开头的话,连读又来了,即便是元音结尾,连读也随便开挂。元音开头的字母简直就是迷之存在,我怎么能猜得到有什么鬼呢?虽然通常也就那几个经常习惯性地出现连读,但问题是这也很搞死人的啊,直接一脸懵逼。我明明只听到几个单词的发音,但其实实际上里面有好多个,原因就是很多都连读在一起了,甚至几个单词变成一个发音。这对小白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对AI引擎来说,这没有一点难度,因为实际上被狠狠地连读的东西通常也就那些,所以其实当你知道那种连读的感觉以后,那句话无论语速多快对你来说那就一个意思而已。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说西班牙语的人听懂对方说话,并不是他真的听清了每个单词,而是他听出了那种调调,听出了那种感觉。情况就像你可能不能准确的唱出每个音符,但你能哼出那个调调,你知道那是什么的感觉、那代表什么意思,而这种哼或者这种接收又纯粹是条件反射、自然而然的。如果你很熟悉的话,这是显而易见的,也就那样了。不过前提是你得知道,否则完全是一脸懵逼的状态,现在我就是一脸懵逼。光是看文字,八九不离十,无论什么变体,东西堆一起看多了就能猜出个大概,但听不一样,要条件反射地听懂是个高级状态,而这种难是我在学英语的时候未曾遇到过的。

在用西语助手APP跟读的时候。当我发现某些句子即便我读得超级快都跟不上的时候我就会发现他们狠狠地连读了。所以现在当我看到那个句子,当我能把单词一个一个读出来以后,我还得把单词串一串,看一下会不会有连读,然后听标准版本他们是怎么对付这些东西的,虽然其实我已经能预判到他们大概会有什么效果。连读我能预判出是怎样的状态,但是语调这种东西至今我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得。跟的时候可能好一点,但是当我自己不断重复的时候,我依然会落入自己的调调,而实际上我的那个调调纯粹是我个人觉得。

西班牙语的语速超级快,但是当我听着他们说话的时候,我没有半点的慌张,因为我基本上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不过偶尔会捕捉到某些单词,然后又因为我不太熟悉,所以当我捕捉到某些单词的时候,我会陷入停顿的思考。那是什么单词?那是什么意思?结果我又错过了后面一大段话。之所以不慌,是因为对我来说慌也没用。我觉得如果某一天我能听他们说话,根本不用想他们意思,然后我就已经落入了他们的语境,像母语一样感受出那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就真的成功了。到那个时候如果你让我解释那到底是什么意思,估计我还得多语言连通一下。到达那种境界的时候,大概我要买一本类似于牛津高阶的西班牙语字典,好给身边的人解释那到底是什么。

从前学英语是要我学,课程要求必须学。现在学西班牙语是我要学,我觉得好玩,但我也非常明白这很难。我在主动作死!

2020-01
28

又见面了,老马

By xrspook @ 17:32:03 归类于: 烂日记

这个春节假期我已经连续好多天都待在家里,重新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然后莫名地让我再次觉得,我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一些相似点,又或者其实这些不能算是相似点,而是我能明白的某些东西,那是我在其他作家那里无法得到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其他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某些情况下,我会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很难看下去。越是欧美那边越是有名的,我越会有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我内心深处一直在抗拒他们吧。于是,我有时会想,翻译的那个到底是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的呢?如果遇到某个翻译的人根本不喜欢的作品,他要如何才能开展工作呢?对我这种普通人来说,没有兴趣我就不会主动接受那个任务,但是对那些专业的人来说,那是他们的工作。进行不带情绪的翻译有可能吗?起码对我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哪怕我翻译的是一本科技书籍。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我跟过一个教微生物学的老师做实验。他曾经给我们每人都发了一章英文原版的微生物学,让我们翻译。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为什么他要这样,是考验我们的专业水平,还是考验我们的英语水平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仅把正文翻译了,而且也把里面的图片都全部截图下来,然后把里面的单词PS成中文。很多科技类的书籍会把正文翻译成中文,但图片仍然是原文的。我这种连图片也PS掉,也要翻译为中文的,属于神操作。当时我没想过不这么做,因为我觉得一套东西全部翻译才叫做完了,只有把图片都翻译了,读者才不会在看图片和看正文的时候一脸懵逼。翻译那本专业书籍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喜欢上的。翻译得好不好是我能力的问题,但我这种的做法让微生物老师大吃一惊,因为这样的态度显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认真。

在看完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以后,我开始看另外一本我还没拆掉塑封的,名叫《蓝狗的眼睛》。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我只是看着一堆还没被拆封的书,随便挑了一本,挑了一本不算厚的,而且从书名也看不出到底是什么的,同时,我也没有看封面的那些介绍。看了两个短篇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本书可能说的都是一些比较神奇的东西。科学一点,那里形容的是人的一些感觉,有可能是实体的,也有可能纯粹是幻想。那里讲的是与死亡相关的故事。说得玄乎一点,这本书整本都在说鬼怪。当我看完第一个故事以后,我就觉得这本书有点像《变形记》。前几个故事都是马尔克斯在四十年代的作品。据说他老人家开始写小说也是因为看到了《变形记》后灵感爆发。之所以喜欢马尔克斯,可能是因为他能把人的那种感觉写的特别真实。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内心活动,有些作家很喜欢把非常大的篇幅用在描写景物上,但是那些完全是描写死物自己。马尔克斯的各种描写最终都是为了表达人物。我觉得马尔克斯作品的镜头感非常强,看他的书的时候,我眼前根本就是一幕幕的电影画面,大概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欲罢不能,但是,也会有例外,比如《族长的秋天》就看得我很憋闷。那是一本一整本书只有一个句号的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里面很多俚语之类的东西我没读懂,翻译的人也未必都搞清楚了。

我喜欢跟物打交道,但我喜欢知道人的故事。

2019-12
10

读懂自己

By xrspook @ 19:48:34 归类于: 烂日记

我经常会迷上自己跟自己的较量。那这种事情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没办法做到,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当时我不觉得这是我的特性。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一开始我觉得这肯定是要跟别人比的,因为奥运这种东西几乎没有人会想过是自己折腾自己。但后来我迷上了跑步这东西以后,那让我明白到真正的乐趣是跟自己比,而不是要赢别人。在跑步这个问题上,如果一心只想着要赢别人,你通常都会让自己落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跟其他运动不一样,跑步一个人就能到,当然如果你想更上一层楼,可能你得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回看过去这些年,我也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当然我也帮助过别人,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在跑步这个问题上,怎么赢自己,首先你就得有自己的标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把自己的资料详细记下来是必须的,否则的话,你只能凭借感觉去做事,时间一久,那些感觉都不灵了。回忆第一次的时候,或许还能记得个大概,但是回忆N次以后,那个东西就只剩下你吹水的内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东西从小家长老师就这么教育我们,但直到我迷上各种数据以后我才觉得这非常有道理。

小学的时候,我的计算经常出错,首先是因为在家的时候我偷偷用起了计算器,其次是因为为了赶时间为了快,我在草稿纸上写的数字总是迷糊的,连我自己都认不出来。后来我又认识了Excel,而且迷上了这个东西,所以我知道了数据的重要性,尤其规律全面记录原始数据的重要性。有了原始数据,你就可以发挥想象,排列出你想得到的,或者你意想不到的汇总数据。在跑步这个问题上也一样,当你记录了详细的明细数据以后,你就能得出各种结论。高端的运动手表除了记录你的基本信息以外,还会给你一些运动提示、运动预测之类的东西,而那些预测就基于你让他们记录的明细数据。当然我记录的明细数据并不是为了让自己也能像专业的运动手表那么牛逼,我只是想仔细地了解我自己,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是不可能创造什么奇迹的,而在哪些方面我可能有所突破。最后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准,但跑着跑着,走着走着,想着想着,思路就会自然而然地袭来。所以,当我写一篇东西,一开始我或许会觉得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会直接下手开干,干着干着,感觉就来了。反而你叫我一开始设定标题大纲,然后填充,我会觉得很拘束。但是在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提前谋划好结构是必须的,所以有时这会让我挺矛盾,因为我一直是那种随性的人,而另一方面,我又很理性地明白框架这种东西非常重要。

这几天电子产品的问题不断地骚扰我。台式电脑的开机、软件,手机的wifi上网等等,这到底是肿么了???

2019-05
22

反复阅读

By xrspook @ 9:52:48 归类于: 烂日记

语记用多了,我发现自己居然不知道如何敲键盘。短小的东西还没什么问题,但遇到一些长篇大论,我彻底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了,所以句子经常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然后无限循环。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那些东西逼迫着我必须上班时间敲键盘,写的是与工作相关的文章,绝大多数时候这都是统计分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要虐自己,其实我不需要那么尽心尽力的去做那种事,即便我偷懒也没有人会有意见。

相比于对着图表写文章,我更喜欢只是做图表,但显然我又是那种很懒的人。有些人很喜欢做高端的图表,那些看上去非常炫酷的类型。看过那些教程以后,你就会明白做那些图表除了看上去好看以外,其实你不得不做一些跟常规比起来没必要的操作,比如说做很多个辅助列,也比如把一些常规的表格参数变来变去。对别人来说美观就是全世界,但是对我来说,即便把图做得再美观,还是要写一大篇东西辅助它。对我的领导来说,文字才是重点,图表只是用来辅助的。那些热衷于做高端图表的人,他们的图表就代表了一切,文字只是辅助一下的短小说明而已,但即便我呕心沥血地做完图表,我还是得继续纠结的、绞尽脑汁写文字。

虽然码字的时候痛苦,但其实写完以后我还是对自己挺满意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从来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现在,无论是写工作的文章还是翻译电影或者幕后制作花絮,虽然做的时候我总感觉不太妥当,感觉有些不合适,但做完以后,尤其是当我反复阅读以后,反倒觉得那其实还挺不错。我也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不是只是我自己习惯了自己写作的思维。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其实我的感觉不太明显。看别人的作品有些时候也一样,看第一遍的时候没感觉,多看几遍以后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但是如果别人的东西看第一遍的时候你就不喜欢,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就不会再强迫自己多看几遍了。而对我自己的东西,我往往是重新阅读的时候才会有体会。刚开始写的时候,我想不出该有什么小标题,但是多看几遍以后,那些思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或许这就是一直以来通过各种语文考试测验希望我们掌握到的技能。无论是对自己的东西,还是对别人的东西,对我来说,只看一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事的。当年的语文测验考试,我不可能把那篇文章看上几遍再去回答问题,而且在那种场合,我也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去感受文章。所以,当年被迫完成的那些题目是不是纯粹只是凭借我的直觉去回答呢?如果时间能长一点,或许我写出来的答案跟当年交上去的那些又会不一样。我对自己写的东西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尚且没办法脱口而出,更何况是看别人的东西呢。有些人喜欢先写提纲再写文章,我喜欢反过来,因为我觉得那样会束缚了我的思路。我是那种写着写着就跑题,天马行空的人。

还是一样的文字,对我来说多次阅读后感觉就是不一样。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