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骄傲吧,少年
高分低能这种东西,并不是某些个例,甚至我觉得,这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分数到底能代表些什么东西呢?还在学校的时候,或许这个东西真的能让你不断地爬上去,尤其是在纯粹的理论学习领域。但实际上,我觉得某些东西是没法用分数去衡量的,而有些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再也不应该由别人制定的规则去衡量。打破常规,创造出某种东西,那个东西的价值,不在评分体系里,超过了那些制定框架人的想象。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别人能给你打多少分?在那种情况下,分数毫无意义。如果某些人一直只停留在拿高分这种癖好上面,我猜他们是无论如何都感受不到那种打破常规,给别人创造惊喜的快感。但我又不能很铁定地说,高分就一定低能,有些人很高能也能拿很高的分,那是神一样的存在。但貌似。在我过去30多年的人生经历里,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必须得接受这一点。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完美。变得更完美,相比于追求纯粹的高分,我觉得那时更应该作为每个人的人生追求。
在追求更完美的路上,首先,我们得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别人就是不满意我们?他们都不满意,他们的唠叨到底我能不能改,应该接受还是漠视那些东西?或许在别人首次说我们有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无视,但是,当那种事情一再发生,显然,那就不是别人偏见的问题了。为什么这种问题会出现在我的身上,而不出现在别人的身上呢?或许我们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经非常厉害了,已经厉害到可以傲视群雄,打败其他人了。但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这种绝对优势的沾沾自喜上。我们或许知道自己很厉害,别人也或许知道我们很厉害,但是评判一个人,不仅仅是在某个点上。在别人的眼中,或许他们更愿意把关注点停留在某些我们做得不够好,有些我们甚至做得比他们还差的点上,而那通常会变成他们对我们的总体印象。正如我们总是把他们不如我的某些地方,作为他们的特点一样。
在研究的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全身心专注在某个点上,但是,当我们到达一个平台,当我们要向更高的水平迈进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从某些完全不相干的地方获取灵感。
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或者说其实那不算跨学科,但问题是,微生物的老师没往那里想,工程的老师想到那个点,但是,他对微生物不算非常了解。正是因为乘着这个跨学科的东风,在那个领域,我可以自由地思考和探索。如果有微生物老师的进一步指导,我肯定可以更进一步,但也正是因为有工程老师的支持,我开才可以在那个课题上迈出第一步。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原来交叉的世界那么伟大。今天晚上的新闻里,说到华南理工的开学典礼,华工的领导说要培养跨学科的人才。那一刻,我再次明白到,自己当年是多么的幸运,遇到了这么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导师。这是一个值得我感恩一辈子的经历。
承认自己的不足,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