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
13

一直挣扎

By xrspook @ 14:27:37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我看我妈去看了香港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在去看之前我一直没有跟我妈说那到底是什么电影。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如果她知道这是一部香港电影,没看之前估计已经才跟我碎碎念了,而当我跟她说女主角是吴君如的时候,估计她那碎碎念会更加强烈。所以我宁愿直接不说。上个星期我才知道这部电影上映了,但是当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是星期天,所以我只能这个星期再去看。我非常清楚这样的话,让我选择的机会会少很多,因为首映的第一周排片是最多的,而且优惠肯定有。这不是一部大片,但我确信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因为从月度的口碑排名看来,它排在第三,在两部进口片之后。看之前,我不想了解太多关于这部片的各种细节,但从演员的配置以及故事主要内容我确信这必定是一部好片子。里面除了几个老演员以外,我根本叫不出名字。看到这部片子里的吴君如,让我想起了《女人四十》里的萧芳芳。香港的女人莫名强大。香港电视剧或者电影表现的女人,并不是因为她们能力上有多么的过人,而是因为她们的勤劳、她们的无私付出、她们即便很苦也一直迎难而上。在这之前我已经在《岁月神偷》里见识过当妈妈的吴君如。从前听到吴君如这个名字的时候,脑子里会自带那种无厘头的念头,跟周星驰类似的感觉,但经过《岁月神偷》和《妈妈的神奇小子》以后,我实在太佩服这位女演员了。

同样是一部运动电影,跟《摔跤吧!爸爸》比起来,《妈妈的神奇小子》里面我感觉有更多的无奈。比如说在1985年的香港,一瓶皇冠盖的玻璃瓶汽水也要两块钱。但是2000年以后,居然政府给残障运动员每个月的补贴只有3000块。3000块在香港等于是300块,几乎等于没给钱。所以这跟香港的老人领水果金有什么区别呢?我不知道他们健全的运动员每个月的补贴有多少?但即便残障运动员已经是奥运会、破世界纪录的的级别,政府也仅仅资助3000块钱。别说用来训练,哪怕是用来吃饭都不行。吃饭都没办法保证,怎么进行全职训练?为了能进行全职训练,运动员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找经理人、代理各种商品,拍各种广告,但这样必定让运动员分心。让人无奈的是,如果他们不这么干的话,他们就没法继续下去。残障运动员跟一般的运动员在这部电影里,我觉得最大的差别可能是残障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更长,有十几年,如果早出道的话,甚至会有20年。这20年靠那一丁点的政府津贴以及即便拿了奥运金牌也只有正常运动员1/30的奖励,他们能继续坚持下去真的是个奇迹!十几二十年的运动生涯,只能纯粹靠家人养着,这实在太难了。

我是看着香港的电视剧和电影长大的,所以我明白主角生活的那个社区那个那种房子意味着那一定是一个公屋屋邨。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家庭收入一定很低。在《摔跤吧!爸爸》里,当女儿们打出一些成绩以后,虽然片子没很明显地说到他们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起码当女儿们的竞技水平到达国家甚至者国际层次的时候,有国家的资助、有更好的运动场地、更科学的教练团队。但神奇小子这么多年跟的都是那个教练,都是在那块场地。当运动员很不容易,当残障运动员更加不容易。即便他已经是那种世界纪录保持者的水平,他依旧不得不为他的基本生活挣扎。

《阿甘正传》涉及的深度广度更大,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香港片《妈妈的神奇小子》。

2020-10
4

电影看完了

By xrspook @ 21:52:05 归类于: 烂日记

国庆节已经过去了4天,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感觉做了好多东西,也感觉好多东西还没做。国庆的4天假期,我跟我妈去看了三部电影。余下的国庆档电影,我都没有兴趣。看的三部国庆档的电影分别是《我和我的家乡》、《夺冠》,以及《一点就到家》。

我觉得《我和我的家乡》跟我料想之中有点差距的。《夺冠》总体来说,也就那样了,但是结尾的安排,让我有点惊讶。为什么他们居然静音结束一切呢?哪怕来个鼓掌也好啊,如果那个时候电影里鼓掌了,场下的观众也一定会鼓掌的,不知道他们是故意不营造这个气氛,还是说没想到要和下面的观众互动起来。同样是运动电影,虽然中国女排的定位更高,但我觉得《摔跤吧!爸爸》整个故事说得更行云流水,各种细节的处理,也更容易触动人心。之所以有这个感觉,大概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夺冠》里面的演员是大牌,而运动电影《摔跤吧!爸爸》,你们根本不知道那些到底是谁,也没必要知道。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让你知道演员是谁,你只要记住那个角色就好。

这是一个挺奇怪的效果,我们是怀着满腔热血去看《夺冠》的,但最后当电影结束,我的脑子里居然是一片空白,只是觉得中国女排一路走来真的很不简单。《夺冠》之所以会成现在这个样子,大概是因为某些压力,砍掉了某些东西,也因为中国女排在所有中国人心目中地位实在太高了,所以这个饼是比较难画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扛下这个任务不容易。看完这个以后,我突然觉得,为什么非得把中国女排的故事拍成电影呢?如果把这个拍成系列的纪录片,不是更好吗?没有视频资料的,可以演员模拟,就像纪录片里讲到某些古代故事的时候,用模拟一样。可以找当事人过来讲述,可以用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补充。如果不把中国女排的故事拍得真实的话,肯定会被唾骂,但如果仅仅为了真实,而缺少了必要的艺术处理,就会让人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要把这个拍成电影,实在挺难的。运动电影有很多,但真正非常成功的运动电影其实没几个。越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和故事,就越难拍出大家都感觉满意的电影,因为大家都对那个太了解了,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那些东西早已定型。当你的作品里表达出来的东西,跟他们的印象之中有差别,就会出现尴尬的埋怨声。

三部国庆档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居然是临时决定要看的《一点就到家》。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的片,但我觉得鸡血其实也不算太多。三个男主角感觉都做得挺到位的。彭昱畅和刘昊然之前我就见识过他们的表演。他们是那种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但是却可以用演技征服你的人。看《我和我的家乡》和《夺冠》的时候,电影院有很多人,尤其是看《夺冠》的时候,但是《一点就到家》150人的场里就只有十几个人。没有小孩捣乱,不允许在影厅里吃喝,也没有额外的干扰,观影的环境为这部电影加了分。

如果要我选的话,我还是比较喜欢去年国庆看的那三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以及《攀登者》。

2019-10
2

从一部不看到全部看完

By xrspook @ 21:50:07 归类于: 烂日记

到大学毕业之前,我都从未试过自己掏腰包去看电影。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各有一次和同学去看电影,但是那都因为同学有票。工作之后,我终于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当时看的是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接着我又去看了台湾电影《一万公里的约定》。这两部电影都只是个开始。2017年接下来的日子,我疯狂的看了很多次《摔跤吧!爸爸》。有可能是我一个人去看,也有可能是跟我的家人朋友去看。第一次是购票看电影是在2016年8月6日。之所以还记得这个日子,因为我留存的票根居然还能隐约地看清。还记得我第一次买票看的电影用的的是票面上的价格。但是因为看了10次上的《摔跤吧!爸爸》,所以让我学到了许多购票技巧。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摸索,我总算找到了一些买便宜电影票的套路。至今我没有算过自己到底自费去过多少个广州的电影院看电影,可以肯定的是,让我重复去的电影院不多。之所以重复去那些地方,有些是因为那里的画面、音效很好,另外一些则是因为票价特别便宜。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我觉得花40块钱买张电影票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我看的电影只是个2D的版本。后来我知道了,如果时机把握得当,甚至可以用9块9买到电影票,但通常来说,19块9的价已经算很低了。当看到只需要19块9,而我又有意思去看那部电影,我会毫不犹豫出手。

我去过两次或者以上的电影院有海珠万达,万胜围万达,北京路的星汇,高德的飞扬,广百新一城的UME,花城广场的UA。去海珠万达,因为那里的票价便宜;去万胜围的万达是因为那里的环境非常好;去北京路的星汇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好,而且观众的气氛也不错;去高德的飞扬,是因为那个地方如果我从单位自己坐车回来,那是一个我能比较及时到达的市中心电影院;去广百新一城的UME,是因为那里离外婆家很近;去花城广场的UA,是因为其它地方不播的电影那里居然有排片。

有一些电影院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室内装修非常神奇的广州电影院;无论隔音效果还是音响效果都差得惊人的市二宫电影院;我被乱糟糟的小孩搞得没办法用心看电影的金逸和业店;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播电影过程中会闻到一股中药味的哈艺时尚影城赤岗店。

之前我听说北京路青宫的隔音效果很不好,所以可以选择的话,我不会去青宫。但今天看到青宫的《中国机长》票价非常便宜,于是我和我妈就临时决定要去那里看一场。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那里的画质及音响都还可以,隔音效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糕,起码我没有听到旁边影厅的声音。整个片子下来,观众的素质非常高,几乎没有看到有观众在反映期间明显走动,更加没有看到小孩子坐不住在捣乱。于是今天出来以后,我们又订了明天早上一大早白菜价的《攀登者》。

算上明天的《攀登者》,我和我妈就算是把这个国庆上映的三部主旋律大片都看一遍了。2017年《摔跤吧!爸爸》来到中国之前,我和我妈从来没有一起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她总觉得去电影院看电影是很浪费钱的事。但如果要她坐在电脑前看,她又宁愿看电视剧也不看电影,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思路。但其实她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她内心还是挺激动兴奋的。从不看电影到国庆前后主动掏腰包买票,看完三部主旋律电影,这种变化简直让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这大概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也升高了。

2019-01
19

打钉

By xrspook @ 16:52:48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晚上我把《摔跤吧!爸爸》和《印度暴徒》的两张签名海报都放到了新买的黑色相框里。相框很便宜,两个加起来才32块钱不到,这是两个A3大小的相框,这么大又这么便宜,质量肯定一般般。正面总的来说还过得去,但问题是背面,尤其是用来挂起来的装置显得非常不靠谱。送的那些挂钉感觉还可以,但是相框上那个用来挂的铁片显然感觉非常柔弱,跟我在宜家家私买的那些相框的那个固定装置的质量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因为那个东西软绵绵,所以我觉得只靠一个根本不足以承受得了根本不算很重的相框。因为一个做不到,所以我也就只能平行打两组钉,但家里没有平衡尺,所以我就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打。最终呢,还是有一点点歪,这是不能避免的。

那些钉,我打在书柜门的木框架上。好长一段时间,我家里都没打过钉,我妈不允许我打钉,但后来,在木柜上打钉或上螺丝变得越来越多。我妈实在管不了我干这个了。现在那两张海报正挂在我床脚上方书柜门的最上处。的确,黑色框显得庄重,但也有点那个的意思。相比于之前我已经挂在衣柜门上的白色相框,那两个黑色相对而言看上去没那么文艺,同时也有点怪怪的感觉。

昨晚的两个相框虽然我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装上去,但现在我还是觉得有点不太稳当。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我去找一些免钉胶回来,贴在相框的边上,然后直接贴在书柜门,这样无论如何都不会掉下来。文艺一点的做法是我用某些东西代替,现在,那是个非常柔弱的相框悬挂铁片,但用什么东西替代那个,暂时我还没想好,估计得去搜索一下。

因为悬挂的钉我打得很高,所以昨晚第一次在那个地方打钉的时候我很痛苦。感觉敲了很多下才终于把钉敲进去,而且还没能做到让钉子和塑料齐平。但当我打到第四组的时候,显然我已经能做得又快又好。因为我已经能把握住那个力度,一开始的时候我在担心书柜门上的玻璃会不会因为震动太大出状况。但到最后一组的时候,我已经完全没有这个忧虑。每一下下锤子都能明显地看到钉子又往木头里钻。所以感觉到第四组的时候,只需几下就就能把东西装好。那个塑料的装置上有三根钉,钉钉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实际上要把那三个都打到木头里,实际上锤子不应该垂直于那个装置动力,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打三根钉子。之所以第一组钉我打得那么痛苦,是因为我是垂直用力的,当我打第四组的时候,我知道三根钉子我得在三个不同的倾斜角度用力。这种事情做过一次以后显然我就有经验了。于是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第一次打的时候我打到手酸,进度也很慢,但到第四次到时候情况完全改变。其实如果只要我细心一点,在打钉子之前,先观察一下那个装置再动手,可能前面三组我就不需要走弯路了。从小到大,其实我也没看过别人打过多少钉。我尤其没见过别人打我昨天用来挂相框的那种钉。所以,最后我能在几分钟之内发现规律且掌握技巧,已经算很可以了。

第一次真好玩。

2018-01
13

战斗吧!印度女性

By xrspook @ 20:26:28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晚上带着爸妈去看《神秘巨星》在中国的首天点映,全国有47个城市在昨天同时启动,我买票的时候广州就只有飞扬高德店在卖票,后来广州增加到4家影院,今天更是在飞扬正佳有中国的首场城市首演路演见面会。没有抓住这种大好机会的确有点可惜,飞扬正佳出票的时候我已经买了飞扬高德的票。飞扬正佳的是一个大场,而且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前面一大半已经红色包场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到底是什么鬼,那天下午才知道了原来那是路演见面会。有些人可能非常喜欢参加这个,但我兴趣一般。如果来广州的剧组人员有米叔,我会不会也是这种心态呢?大概那时候我就不这样了,广州的很多其他人估计也不这样了,到那个时候如果不是背后有人,光靠我自己对电影点映的敏感程度无论如何都买不到票。不是内部人士没有票,靠秒杀能力和市场敏感性我比不上黄牛。

昨晚的电影检票入场的时候有个小插曲。在我一家三口前面有一个中年阿姨,检票的跟她说她的座位是8排7。然后我就乐了,因为我买到的票是8排5、6和7排4,如果我让我爸妈坐在8排,我自己坐7排的话,可能全场最老的观众就坐在一起且坐在影厅的黄金中央。但我爸无论如何都让我和我妈一起坐,他一个人单独坐7排。好吧,于是最后变成了我坐在2个可能是全场年纪最大的妈妈之间。昨晚我看的那个点映场票应该售罄了,即便不售罄也肯定超9成。来看电影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就我的观察看来,来的人里有印度人,是一些年轻中国女孩带她来的,后来在围脖上我发现可能她们是广外的人。看完电影离开的时候我们居然和那个印度中年女人一部观光电梯,她们在说印地语,虽然不能100%保证听懂她们谈话的内容,但起码我能听出那是印地语。

电影看完以后我没有问我爸妈感觉如何,因为我的内心也是矛盾的。看完《摔跤吧!爸爸》以后我会不加思索地打满分10分,但《神秘巨星》我真做不到,因为里面的确有些我觉得不大对劲的地方。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哭过两次,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一边擦眼泪一边看,我甚至错过了某些部分的字幕。一部能让你哭两次甚至以上的电影能差到哪里去?!不只是我在哭,我旁边的两个妈妈也哭了。

把一部电影和另外一部电影对比是不合理的,但我很自然就会拿《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做对比,很自然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觉得前者我能全神贯注,但后者的某些部分我会觉得有点松散,你没办法那么“用力”地看。之所以这样我觉得这是因为后者用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故事来反映非常严肃的印度问题:家庭暴力(男对女)、严重的重男轻女、早早就把女儿嫁走、女性没有独立经济能力、女性习惯于妥协屈服于扭曲的“传统命运”…… 《摔跤吧!爸爸》反映打破传统、不屈不挠、努力奋战为国争光,那是崇高的精神追求,但《神秘巨星》要反映的却是《真相访谈》里分了好几集才算说明理清的印度社会现象。《神秘巨星》的立意我觉得远比《摔跤吧!爸爸》要高,但也正是因为要反映那么多问题,而且那些还是根深蒂固的印度顽疾,靠一个人、一部电影、一小部分人的努力根本杯水车薪,只有全社会的人都觉醒了,且真的行动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印度才会真的得救。套用习大大在十九大报告里的一句话,印度迫切要做到的是“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我觉得,这大概就是《神秘巨星》剧组最终想做到的。愿望是好的,但我觉得表达方式还是有点问题,虽然这已经被米叔严格把关过了。我完全不怀疑米叔的专业能力,但在崇高的理想面前他也会有稍微疏忽的地方。可能多年以后《神秘巨星》能有《芭萨提的颜色》的影响效果,但也有可能这些让外国人觉得心痛的女性社会问题依旧是印度社会最难搞的部分。

在看点映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小女孩实现音乐梦想的故事,但显然我浅薄了。实际上音乐梦想只是个引子,电影真正大力赞颂的是内敛坚强的伟大母爱。所以《神秘巨星》我觉得准确来说是一部以小女孩为视角发现理解印度社会女性问题并学会正视、抗争的故事。女孩的抗争是张扬猛烈的,妈妈的抗争是内在不动声色的。要印度社会朝好的方向发展,这两种抗争必须同时爆发。为了女儿能降生到这个世上,为了她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妈妈竭尽所能,这些爱全部都被妈妈偷偷地“隐藏”起来。那些你或许觉得最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全部都因为妈妈非同常人的争取才最终实现。我们曾经因为这些东西而感恩,要想过去报答吗?显然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没这种觉悟。所以我觉得《神秘巨星》看完以后有点沉重,跟《摔跤吧!爸爸》的吐气扬眉感觉不一样。反复思量咀嚼这种沉重一定会让我们有所得,正如《芭萨提的颜色》一样。

《神秘巨星》的音乐很重要,音乐贯穿其中。在看电影前我已经把她的歌曲听了无数遍。我做过印地语歌词的时间轴,也贴过中文翻译,无论是全曲还是MV都很熟悉,但我万万没想到歌曲居然是以这种顺序出现在电影中,让我很意外。MV很好,中文字幕的歌词翻译也很有水平,但我觉得翻译用词不太适合这部电影。要知道这部电影的设计,里面的歌是个15岁的女孩写的,而且她学习不怎么用工,理科简直可以用一塌糊涂形容,至于文科你也别希望她上课的时候会用心听讲。按照这样的逻辑,她怎么可能写出诗词一般、高级文绉绉的歌词呢?那些歌不只是简单的电影背景配乐,那是非常重要的电影情节!所以看电影院正式版MV字幕的时候我觉得不对劲。如果翻译歌曲的人能根据整部电影全盘考虑,估计我们看到的歌词就不是这种风格了。就像那首让小女孩一战成名的电影配乐一样,慢板和快板的差距天渊之别。除了歌词部分以外,我觉得《神秘巨星》的字幕翻译还行。推特还叫推特,脸书还叫脸书,不过是YouTube变成了优兔网而已。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油管在被墙之前还没有一个通用的中文叫法,如果翻译为“油管网”更奇怪。因为不想触碰高压线,长期以来民间都直接本土化地把推特翻译为围脖,脸书翻译为微信。在忠于原版方面,《神秘巨星》的这几个外国社交网站翻译已经相当勇敢了。

在演员的表演方便,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演小女孩的Zaira,即便是印度当红实力派的女演员也难有她这样的表现。至于米叔,他包办了电影的全部笑点,看MV的时候我觉得他有点表演过度,但整部电影看下来,他恰到好处,骚贱得让你舍不得去讨厌他。标准的印度电影通常都会有个专门搞笑的小角色,比如《摔跤吧!爸爸》里面的堂哥,也比如《神秘巨星》里面的音乐总监。敢于俯下身、极大尺度地饰演这么一个骚贱的油腻大叔,而且还把角色演得入木三分,必须为米叔大大地点赞。他老人家的表演真的是到达了随心所欲,演什么是什么的程度了。

如果满分是10分,我会给《神秘巨星》打9分。虽然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才能做得更好,把那1分也收入囊中,但这的确是还有改进空间的。

胜利从来都不容易。战斗吧,印度女性!!!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