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
13

纠结于语法

By xrspook @ 16:24:30 归类于: 烂日记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语法的了,是小学的时候吗?还是初中的时候?语法这种东西,我总觉得那是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就出来了,但无论语文也好英语也好,又或者是其他语言也好,还是让你去学语法。还是学生的时候,我觉得语法这种东西,别人叫我去学就学嘛,什么搭配什么,那都是些固定的结构,都是用来应付测验考试的。什么跟什么搭配最好我通常都不会深究。只要搭配出来的东西不被判定为错误也就可以了。直到我开始做中文字幕翻译,我觉得自己慢慢地不断纠结于这些问题。单纯是文字翻译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么变态。一旦要做字幕翻译,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动词都应该精准到位。什么主谓,什么动宾,什么副词,什么定语……这些我都得考虑,因为别人一句话可能是分开几段去说的。我不能在一行字里把所有都写出来。也正是因为我要分几行,所以我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想怎么样。也就唯有到了这种时候,我才会后悔为什么当年语文不更认真一点去学。但其实,大概这种东西是学不回来的吧,我觉得这应该是积累回来的。但用什么去积累呢?这是个问题。到底哪个教材、哪些地方写出来的东西才更正统准确呢?语文书经过那么多代人的推敲,当然不会有问题,但如果只是专注于语文书,那显然就太狭窄了。如果看其他作家的,我们又怎么才能保证他们也没有我们的烦恼呢?虽然他们是著名的作家,而我们什么都不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尔克斯那本叫做《族长的秋天》小说。那本书真的很变态,一本书两百多页下来就只有一个句号。没有分段、没有句号。谁能保证翻译的那个人犯语法错误吗?语法这种东西,错了也好,没错也好,其实能保证理解通过也就没什么大碍。但我总觉得,如果读起来不通顺,语法估计也会有点问题。而这种用感觉去反观语法的做法,也就只能是通过积累了。因为近期我一直在纠结这些东西,所以看电视的时候我会很认真。看本地台新闻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些记者的某些描述是有问题的。虽然他们没有说得一卡一卡的,但实际上句子不通顺。之所以这样,那不用说,肯定是语法搭配出现了问题。以前CCAV的新闻联播我是无论如何都看不下去的,但现在我居然能很认真地看完,因为除了获取某些信息以外,我可能在研究他们的各种词语使用。的确,CCAV的新闻几乎不犯错,即便只是一个采访路人甲的镜头,当然,我们所看到的路人甲可能根本不是一个路人甲。当你真的要在某些问题上较真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身边那些貌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东西都是学问,但绝大多数时候,你都把那些放过了。你根本意识不到那些东西很重要。

自知自己无知是一个很重要的觉悟。也只有真的正视了这个问题,人才会开始无休止地探索。

2017-02
27

写作狂?

By xrspook @ 9:35:26 归类于: 烂日记

看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以后,我开始看米兰·昆德拉的《笑忘录》。这本书,我觉得是由多个短篇构成的。我看书的习惯比较奇葩,如果开始看一个作者,我就会把那个人的书都借来看或者都买来看,代表作当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至于米兰·昆德拉的,我也基本上按照那一套书的书单买下来了。但问题是,米兰·昆德拉那一套书,大概是我高中的时候开始出版的,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才开始去收集。所以有些已经买不到了。其原因是已经出新版。已经不记得米兰·昆德拉的书我有没有买全,反正我好几年才会突然看一下他的书,所以在书柜上他的书一半以上我都只是放在那里,还没有拆开塑料包装。跟之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族长的秋天》形成鲜明对比,马尔克斯那本书没有句号也没有分段,很久很久才有一个章节划分。但米兰·昆德拉到《笑忘录》,基本上两三页纸就是一个章节。所以看起来觉得进度比较快。这么短就划分一下,会有种故事还没说完,然后就突然不说感觉。

马尔克思的书背景是加勒比地区,而昆德拉的书背景是捷克波西米亚。总的来说,马尔克斯的书里面谈到政治的不多,虽然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游击队或者打仗之类的东西,但给人的感觉是那些都比较儿戏荒唐。但波西米亚这边则完全不同。从前看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的时候,我觉得当时他就能杜撰出这种东西真不容易。但现在当我看多了昆德拉的书以后,我知道那不完全是杜撰。那个时候,在俄国苏联的统治之下,欧洲的那些小国家,命运的确挺悲惨。并不直接把你关进监狱,而是让你活在这个社会上,但你身边的人都不得不孤立你,因为如果他们接济你帮助你,他们也会受到牵连,他们也会被孤立。有住的地方,但经常被监视。活在一个社会,却没有地方肯给他们工作,赚不到钱,怎么才能活?所有一切都在幕后黑掌控制之下。想想都觉得恐怖,相对而言,不过是奥维尔写的《一九八四》来得有点,科幻色彩。我有点同情那个时候的人民的,尤其是那些受压迫的。但同时我也明白到,这种事情,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发生,只不过这种事,暂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而已,即便是现在,肯定也有人在遭着那种罪。我不知道,不意味着这就不存在。我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我地位太低。有时候某些东西,知道得太多不是好事。因为如果你不知道,你可以完全凭借你的感想乱胡发挥不顾后果,但如果你知道得多了,你要顾忌的,也会很多。你再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自由自在了。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要故意知道那么多?

昨天《笑忘录》里我看到了一段关于写作狂的说法。什么是写作狂呢?写作狂就是写出来的东西是为了吸引陌生人看,不为自己而写,也不为自己认识的人而写。我狠狠地对照了自己,发现可能我是半个写作狂。因为我写东西的时候,一半是为了自己而写,而一半是为了服务那些我都不知道哪里蹦出来的陌生人。我觉得陌生人看到我写的东西快乐,我就算实现价值了。但我不是为了取悦他们,我写出来的东西愿者上钩。因为我的写作不是为了营销,也不图什么金钱或物质上的回报。

之所以喜欢看外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之类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通常那都不会被翻译得非常隐晦,所以直接可以去思考,我不需要先琢磨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古诗词之类的那些东西在我融汇贯通之前还得先纠结理解一番,太费劲了。

2017-02
12

老头的X生活

By xrspook @ 18:01:24 归类于: 烂日记

终于在春节结束之前,我又看完了另外一本书。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最后的一本小说《苦妓回忆录》。与其说这本书叫做《苦妓回忆录》,不如说那是一个九十岁老头晚年召妓谈恋爱的回忆录。通常召妓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但实际上,那个九十岁的老头,一直都没有对还是处女的雏妓做那种事。所以说,跟那个小女孩相处的过程,准确来说更像是一种仪式。曾经马尔克斯好像在某本小说里说过,爱情是腰部以上的事,满足需要是腰部以下的事。在这本《苦妓回忆录》里,九十岁的老头,貌似在做别人都以为是腰部以下的事,实际上,他在进行着腰部以上的仪式。看完《族长的秋天》以后,看这本《苦妓回忆录》,感觉让人太痛快了。这才是我熟悉的那种小说的节奏。没有连绵不断的逗号,没有好几十页都不分段,也没有由无数多个连贯不起来的小故事堆砌出来的情节。

《苦妓回忆录》很特别,重点在于主人公是一个九十岁的老头。一个人能活到九十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当然也就没有儿女。虽然他一直都在工作,但是他的收入只能用拮据去形容。曾经他的家庭可以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但在这本小说里,他那个时候所处的环境只是温饱而已。额外的要求就要付出额外的费用。为了满足他的小愿望,他不得不变卖家产,虽然他家算不上家穷四壁,不能糊口,但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去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断去某个店里见他梦中的女神,去见他的小姑娘。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一个小年轻,或者一个中年人身上,还可以理解,但他是九十岁的老头啊!你见过九十岁踩单车的老头吗?从书本一开始我就等待着那一刻,老头跟小姑娘结合在一起,但直到书本的最后一页,都没有发生这种事。从生理上来说,老头应该不行了,但从心理上来说,我更觉得那是因为他不想仓促地那么干。因为如果他真那么干了,那个还是处女的小姑娘就跟他从前已经干过无数次的妓女一样。他心目中的那个地位就有可能,从恋爱对象、心中的女神,变成和其他女人一样。九十岁的老人,通常来说,生命已经处在飘摇之中,有可能会老人痴呆,也有可能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生活质量严重不堪。但这本《苦妓回忆录》的主人公却在九十岁的时候喜欢上十几岁的小女孩。而那个小女孩,一开始本来是当作他九十岁生日的发泄对象。一切都是那么的实在,但实际上这延续了马尔克斯的神奇风格。因为九十岁老头这个主人翁的定位,足以让人神往和遐想。天知道到九十岁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还能不能自理,还会不会有心思去干那种事。

别说九十岁了,现在我只有三十岁多一点,但我经常也会想起从前的事从前的人,还有从前的环境。如果,我能活到九十岁,到那个时候,我思念从前的时间一定会更多。我的观察发现,身边的老人到了一定年龄,脑子里大概就只有从前的事了,新的事他们很快就会忘记,但老的事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他们印象深刻。这个九十岁的主人翁,居然没有活在自己的记忆里,想起童年快乐的种种,想起和爸爸妈妈的生活,以及沉醉在自己灿烂的年轻岁月里,这让我觉得非常神奇。但实际上,书中某些部分的确也有点出了老人淡淡的痛,你。文中两次讲到他在报社的编辑部里看到创刊时全体人员的合影,但那张照片里绝大部分人的头上已经画上了十字,他是还活在世上的人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个。当自己从前的朋友家人全部都去世,只剩你一个的时候,那会是什么感觉?命足够长,长到那种程度,我觉得是另一种煎熬。

我想念马尔克斯了。

2017-02
2

我没读懂

By xrspook @ 9:44:20 归类于: 烂日记

我终于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族长的秋天》。为什么说终于?因为我实在已经不记得这本书我看了多长时间才最终完成。在看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看过马尔克斯的很多长篇。基本上,华农图书馆里面的马克思作品,我都看完了。有一些放在某些选集里面的,可能没看过。可以这么说,这是那么多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却让我看得纠结的。每一次,我都不可以一口气,连续不断,有滋有味地往下看,因为那些故事,实在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最让我头痛的地方是这部作品除了几个大章节,完全没有分段。这可能是一部一气呵成的作品,但是,我却没有一气呵成的时间去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从篇幅上来说这属于长篇小说,但是里面的故事却像新闻一般,用几行字,最多几页纸就说完一个。我至今没搞懂用的是什么逻辑,因为显然,那不按照时间排序,也不按照主人公的轻重缓急来排序,而是有种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感觉。至于为什么马克思要把这个故事连接在上一个故事之后,我没有想出其中必然的逻辑性。那种感觉有点让我想到《墙上的斑点》,看着那个东西,就在那里发挥想象力,不断地说啊说。

不知道以前,有没有出过中文版本的《族长的秋天》,估计应该没有。我买的是海南出版社2014年6月印刷的第一版。这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完整翻译的版本。在书本的封面显眼的标题写着:这是马尔克斯倾注最多感情的内心告白,是代表马尔克思最高文学成就的杰作。可能因为我水平太低,所以我难以想象出其中的很多东西。让我直接想象出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那些场景却以一个不寻常的逻辑关系拼凑在一起,那个总体形象,我一直都把握不到。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我一直都很抗拒读诗和读散文,而只是一直都钟情于读小说。文学作品,我有兴趣去读的唯有小说,至于其它书,我读的大概都是应用类的、技术类的。

昨晚,我好辛苦才终于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把这本书剩下的部分读完,实际上那你估计不过只有20几页而已,但是却读得我各种痛苦,好几次我都已经走神了,但是我还是逼迫自己把文字过完,所以有些部分,我是属于那种左眼看进去,右眼就把它流出来的节奏。

有些书,因为文字的表述,你觉得要思考才能想明白,对我来说,读古文的时候经常会那样,我会纠结于某些用词和诗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高考的时候,那道古文阅读题每次都让我很烦。但有些时候,就像这本《族长的秋天》,每个段落,每个句子,你都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拼凑起来,你却想象不出整体是一个什么状态。这种感觉有点像初学者学外语,你明明认识每一个字母,你或许甚至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但把那些都放在一起,你却把握不到句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再过几年,或者十几年几十年,再去读这本《族长的秋天》,我的感觉会很不一样。现在之所以读不懂,可能是因为我火候未够。

简单直截了当的故事,很容易理解,但是,只是一直都读那些东西,不能让人有真的长足长进。

归档:2017-02-02 Dangal – 小子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