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 NOTE
星期二 2018-12-25 20:02
平均心率159,最高心率180,延续了前一天的高平均心率,感觉也没差多少,不过一个有下雨一个没下雨而已。拿蓝黑Nike Air Zoom Pegasus 32和蓝紫Brooks Adrenaline GTS 17比,后者的鞋底显然更厚更弹,于是你完全感觉不到路面某些凹凸不平,但直接这么比不太客观,因为前者已经跑了接近500K,后者才30K刚出头。#xrspook未行够#
星期二 2018-12-25 20:02
平均心率159,最高心率180,延续了前一天的高平均心率,感觉也没差多少,不过一个有下雨一个没下雨而已。拿蓝黑Nike Air Zoom Pegasus 32和蓝紫Brooks Adrenaline GTS 17比,后者的鞋底显然更厚更弹,于是你完全感觉不到路面某些凹凸不平,但直接这么比不太客观,因为前者已经跑了接近500K,后者才30K刚出头。#xrspook未行够#
昨晚继续做梦,但起码不像前两晚一样有人挂掉。所以今天早上醒来,觉得睡得比较充足。醒来的时候看了一下手表,5:56离我的闹钟6点还有4分钟,自然醒了。那4分钟感觉挺漫长的。同样还有我夹下体温计以后等待的10分钟。我总觉得闹钟怎么还不响,是不是也像昨天那样没响呢。真不知道,昨天早上是闹钟真的没响,还是我太困不知道响了,按掉了。昨晚做了什么梦?我没有任何记忆。睡眠时间充足。睡眠质量好。早上醒来的时候,自然就像鬼灵精一样。
人是种很奇怪的动物,虽然自己跟自己说,我不要跟别人攀比。但到了某个时候,看到某些事情以后,你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比起来。这根本就没办法控制。大概是因为这么多年的受教育下来,那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条件反射。家长拿我们来比,老师来拿我们来比。什么都可以比。体重可以比,身高可以比,衣着可以比,成绩更加要比。但有些东西其实好就是好,没必要一定分出谁更好。比如说美术作品。还记得初中的时候,美术老师每次来上课都会带一大堆东西,除了他自己的用具以外还会带一大堆从前学生的作品。每次他都会把好的学生作品留下来,等到一届的时候拿出来展示。当然,其实每个作品都已经被老师评过分,但他给我们展示作品的时候,我们却不知道那个分数,我们只知道那个叫做好。我们也没必要理会谁更好,因为那个过程老师不是把所有东西都排列出来让我们打分。这说明了好这种东西,其实是有非常多不同的形态。很多时候,为了可以把不同形态的东西拿来比较,评分系统诞生了。数学和语文根本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有些人数学好,有些人语文好,但因为有了分数,所以我们就可以对比,谁综合起来更好,或者谁单科更好。在茫茫人海里要挑选某个人,健全的评分体系显然非常有必要。但更多时候我觉得分数这个东西只会让人活得很累。因为那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有些人把眼睛盯在60分,有些人把眼睛盯在100分,60分也好,100分也好,都有个标准,难道达到那个标准,就可以万岁了吗?难道就没有比100分还好的状态吗?如果有些人非常牛叉,随便就能60分,稍微努力就100分,如果TA全力以赴,肯定有200甚至300以上的效果。但就因为评分系统就这样,老师不会给你加分,家长不会给你再多的鼓励,你还会全力以赴吗?
要跳出评分体系,显然这对我来说只是个空想。对自己有一个完备的计划,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实施。从制定目标开始,我就已经给自己一个评分体系了。只不过那只是一条线,一条合格线,只有两种状态:合格和不合格。如果不合格,我为什么会不合格?我怎么才能做得更好?没有目标就没有追求。合格了并不是说我就可以安稳放松。我从来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最终目标,到达那个以后,我就可以升仙,我就算是完成了终极的任务。曾经没有,往后我也觉得我不应该设。
昨晚看完了米叔的两个视频,其中有两个部分是我觉得大家都很大同的。一个是在不丹的采访里,采访者问他,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就,米叔楞了半天,然后笑着说,这些年来,他好像一直都没想过自己有什么成就,但是他却经常纠结自己犯过什么错,为什么会犯错,怎么才能做得更好。我也是这样的人,不过有时候你还得逼自己想自己有什么优点。比如在填写中级工程师各种申请表的时候,你就要挖空心思想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值得牛叉的地方。但其实成绩这种东西不应该由自己说了算,而是应该由外人去评判。由时间说了算,由历史说了算,由人民说了算。另外一个是在Haanikaarak Bapu发布会上,一个小男孩问米叔小时候你有什么梦想?米叔说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快点长大。快点长大这个梦想,今年单位春节的年夜饭上,我们单位四十多号人里有三个写出了这个,我是其中一个。单位还有一些说要说当医生啊军人啊之类的,但是,快点长大这个梦想出现概率最高。米叔说等他长大了,他的梦想就变成了,不想长大想一直都当小孩子。这个梦想所有成年人都会懂。当别人问米叔他是以什么标准去选择电影的时候,他说,随心。首先那个剧本得打动她,让他笑也好,让他哭也好,反正,他得被感染到。一旦他喜欢上了,他就全身心投入去干。至于往后怎么样,这是别人的事了。我觉得随心一种感觉,但随心,不等于随便,实际上那种条件反射是由一定经验构成的。而这种东西由很多很多因素交织起来。如果真要一条一条分开,估计写一本牛津高阶那么厚的书都不够。
今天我打算在微信里咨询Nike Run Club的教练我现在左腿的酸痛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拯救的方法。既然我自己搞不定,我该赶紧找人帮忙了。
618是什么?一开始我觉得那是京东整出来的鬼,后来,所有电商都在这天火拼了!从我开始跑步开始剁手买跑鞋我就知道每年6月都有一个大特价,其价位虽然没有双十一那么劲爆,但相比一年其它时候的已经算很强劲了。我入手的很多Mizuno跑鞋都是在年末双十一和年中6月整回来的。
Mizuno的跑鞋我买得最多的型号是Mizuno Wave Inspire。2014年初,从第9代开始买,第9代更加是买了2双(不同配色)。昨天,我刚入手了第12代。第9代到第12代我一共买了5双,剔除购物券神马的,我实际支付了1816.12元,也就是平均每双是363.22元。第9代到第11代Inspire的定价是898元,第12代升价到928元。因为第二双第9代不是网购,是在实体店买的,当时有别人送的购物卡,打的是七折,再减去购物卡的500元,所以我实际支付才128.6元。去掉这个意外事件,余下4双都是网购的Inspire(两双京东,一双亚马逊,一双天猫)合计1687.52元,平均每双421.88元。第一双亚马逊的466(第9代),第二双天猫的398.52(第10代),第三双京东的399(第11代),第四双京东的424(第12代)。亚马逊的那双是因为我没掌握Mizuno的特价底线和特价规律,所以相对来说买的价位偏高了。399元是Mizuno Wave Inspire系列的最低价位了(除非积压了超过2年或以上,码数又孤零零地剩下些不热门的,价位才有可能出现更低),而之所以这次424我都入手了是因为我知道这双鞋的定价高了,要像以前那样以399买到非常有难度。穿过Mizuno的Rider和Inspire,感觉没多大区别,两个型号的鞋在使用Mizuno自家技术的时候没有很明显的差距,最大的差别是二者的wave一个用的是平行一个用的扇形,鞋的重量同年推出的Rider略比Inspire轻一点点,Inspire的前掌要比Rider的弹一点点,估计这就是重量有差别的原因所在。Inspire谷底价格能去到5折,但Rider谷底价格大都只能到600多,非常偶尔遇到一些也去到5折的通常是非常滞销的型号/配色(Rider的定价和Inspire一样)。说起Mizuno的跑鞋,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全民跑鞋Rider,估计这就是Rider好卖且价格降不下来的原因,而我呢,虽然Rider很多时候配色都要比Inspire胜一筹(尤其是大阪特别版的!),但升价比才是王道,只要便宜任何颜色我都不介意(我不喜欢紫色,但这次第12代的主要颜色就是紫色!),我没有理由土豪地选择Rider而不选择Inspire。
去年我买了太多的跑鞋,去年6月买的Sayonara 2还没开穿呢!同样的还有双十一剁手的两双。今年我计划只买3双跑鞋,至今已经买了两双,第一双是李宁的烈骏智能跑鞋,第二双是Mizuno Wave Inspire 12。今年的第三双我有意入手特价时的NB Foam Zante 2。NB的天猫经常没什么特价,反而是实体店特价更频繁,我要多关注工厂店神马的。
越跑越轻松,越跑花销越少,这一切靠的都是技术啊啊啊~~~
前天,发起神经对2011-10-06当天,WWE花名册的现役81人的身高体重进行了摸底记录。作为一个半桶水专业人士,搜集数据只是第一步,加工整理发现规律才是我的目的,你懂的,数据控不是控数据本身而是控数据里隐藏的小秘密。
其实啊,我弱弱地说,除了体重不同外,某些人的身高也发生变化了,不过,相对于体重来说,那些都只属于微小的故意不真实。
今天再次发神经,搜索81人的wiki,翻看他们的历史页面,把他们的历史体重抄回来,结果么
哇咔咔,解释一下,WWE官网上的身高用的是英尺英寸,为了比较方便,因此转换为厘米。weight1即现在官网的体重,weight2为wiki历史页面的体重,W1-W2,你懂的。至于黄色高亮嘛,正负超过15磅就会被我列为高亮。note的“C”是现任各种Champion的标记。
81人中,体重数据可比较的有56人,其中体重减少的有32人(57%),体重不变的有9人(16%),体重增加的有15人(27%)。由此可知,减少的人数是增加的人的两倍。这三组数据很普通,因为体重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不过,体重发生15磅或以上的变化就很不正常了!
体重减少的32人中,减少量大于等于15磅的有11人(34%),减少量小于10磅的有16人(50%),余下的5人(16%)属于灰色地带。
体重增加的15人中,增加量大于等于15磅的有2人(13%),增加量小于10磅的有9人(60%),余下的4人(27%)属于灰色地带。
50%(减少)和60%(增加)的正常变动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不正常变动或故意弄虚作假的情况实在太普遍了,其中虚报(实少报多)比瞒报(实多报少)厉害。
再看看,那些减少或增加超过15磅的是神马人(13人,按体重差升序排列):The Great Khali,Ezekiel Jackson,Alberto Del Rio,Mason Ryan,David Otunga,Ted DiBiase,Evan Bourne,Jinder Mahal,Heath Slater,Alex Riley,Christian,Daniel Bryan,Brodus Clay。
这些人的特征是什么呢?
特征一,大块头。按真实体重算的话有4人(31%)是大于等于250磅的,如果按历史体重算的话,更是有7人(54%)大于等于250磅。美摔是个崇尚重量级的地方,WWE尤其是,重量级和其它量级的待遇不一样,把超过50%的“美化”工作落到那些是/差点是重量级的人身上理所当然。
特征二,正在被捧/有计划被捧。这个捧不捧的问题得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但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下面是我觉得那13人名单里正在被捧/有计划被捧的人(按体重差升序排列):Ezekiel Jackson,Alberto Del Rio,Mason Ryan,David Otunga,Ted DiBiase,Evan Bourne,Jinder Mahal,Alex Riley,Christian,Daniel Bryan,Brodus Clay,太厉害了,11人(85%)。我基本把13个人都数全了,就差The Great Khali和Heath Slater。需要大尺度修改的,正是那些不为大家所熟知/完全信任的选手,修改数据能让人们对他们那些夸张的数据印象深刻,让大家不会觉得green hand的他们不够格。如果WWE不是对你有意思,为啥要在你的数据上弄虚作假呢,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已经是golden boy的/元老级的没必要冒会被拆穿的风险去大尺度地编造数据。无关紧要的无需解释,已经是golden boy的经过多年的磨练,早就已经符合WWE标准了,即便不符合摔粉也不介意了,至于元老级的,身高体重早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除非他体型变得实在离谱。
最终,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WWE的东西起码还有一半是真的,余下那一半半真不假中如果一定要深究的话要挑刺找原因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