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
24

一个人的训练

By xrspook @ 8:29:09 归类于: 烂日记

每个星期我都会纠结到底要不要去投篮,到底什么时候去投篮,到底晚上要不要报餐。这些事情当我把最终的那一刻定下来以后全部都不是问题,但是要下定决心某天晚上我要去投篮,其实是一个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去做,但是每周都必定纠结的事。那天会不会很冷?那天会不会下雨带去的水要不要加电解质泡腾片?我的表现能不能像之前那么优秀?其实前几个问题都不是问题,之所以每周都纠结投篮,是因为我害怕自己看不到进步。一开始的时候进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到达一定程度以后,进步就变得很艰难了,尤其是我没有在那个上面在额外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技术,以及去提高自己的某些能力的情况下,我怎么可能奢望每次我我都可以做得比之前好呢?技术进步是让人欣喜的,保持状态其实也是个不错的结果,但更多时候不是进步就是退步,用单纯的数据去衡量,保持状态这种东西好像不存在,起码在我这种低端的数据对比之下。也正是因为我只会用最低端的数据做对比,所以要表达我的状态是好是坏,我还得需要用文字反映出我当时的感受。

一个人投篮就是把球丢出去再把球捡回来。这个步骤估计不会有人喜欢,但过去这半年来,我一直在干这种事,有可能一周做两次,也有可能一周做一次,出差在外的时候一次都没有。渐渐地,我觉得捡球并不太痛苦,我为什么要捡球呢?无非是投进了或者歪了。投进的时候很快乐,因为恨不得把球捡回来继续成功的滋味,当球砸框了又或者飞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的时候,一边捡球我就一边思考为什么会搞成这样?我怎么投才能让下一个不这么糟糕。是脚的问题?是重心的问题?是核心没绷紧的问题?是手太大力的问题?是因为拉球不完全到位的问题?还是因为我的左手把球抓住了?又或者是在出手之前,左手是应该把球抓住,但是左手却早早结束了自己的任务,于是球在不应该脱手的时候飞出去了。没有教练给我指导该怎么做到底是哪里错了,我是运动员,我也是自己的教练。

这周三的晚上我足足花了91分钟才投进了100个三分球,这个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上个星期我才用了76分钟而已,再上一次我更加只用了68分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滑铁卢式的退步呢?的确我有很多球都投歪了,但整体感觉周三的表现还不算太糟糕,因为我已经掌握到了如何双脚起跳。我也明显感觉到了出手的时候手臂不能用力,要阴柔地让球从手掌过渡到手指最后到达指尖,完成一个全套拉球动作。如果拉球到位,方向正确,而且起跳的时候也没有重心不稳,这个球必进无疑,但我不能保证需要全部控制好的东西一定都能到位。出手这种东西,当我一急的,就变成了是手臂狠狠发力。之前说到的那种估计是甩鞭效应的东西一下子就被我甩到了九霄云外。之所以100个三分球耗时长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起跳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前冲,我没有冲出去捡球,当球砸筐乱飞的时候,我也没有跑去把球捡回来。我捡了很多球,而且我每次捡球都不是很迅速,大概这就导致了数据上表现出来的滑铁卢。

我很喜欢篮球吗?我很喜欢投投篮吗?可能只是我很喜欢跟自己较劲。

2021-08
29

以柔克刚

By xrspook @ 12:00:20 归类于: 烂日记

周六的早上我又看了一个关于投球手部控制的视频,其实那个跟灰Sir的原理差不多,但某些细节讲得更多一些。比如说全掌贴合篮球,不要把篮球抓死。这东西其实我已经知道了,但是为什么要贴合?在离手之前的那一刻都要贴合呢?貌似我有了一个新的理解。贴合就意味着是一个温柔的方式,甚至你可以说是轻轻地摸着,而不是用手指抓住。对我这种手不大的女生来说,要抓住一个7号篮球,根本不可能,即便是6号篮球,我感觉我也抓不起来,儿童篮球估计可以。所以如果我要很努力的抓住篮球,就意味着我一定只是5个手指的指肚跟篮球接触,其它部位离空。这意味着我的投球手从接球的那一刻起,5个手指已经在使劲了。使劲不一定就是一个坏事,但问题是有可能使劲的方向不对,有可能使劲的时机不对。所以无论是灰Sir还是我看的那个视频的讲解者,都会说实际上要以很温柔的方式稳稳地托着球,直到离手的那一刻。只有一直都保持一个温柔的状态,当力传递过去的时候,才可以把那个动量爆发出来。这些视频为什么要说不要用手指去投球要以手腕去投球,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他们的学习重点是库里,而这里又带出了另外一个核心的东西——甩鞭效应。

投球你看上去只是一个上半身的操作,又或者是肩膀以上的操作,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说我感觉那些打轮椅篮球的实在太厉害了,因为他们的力量无法从地面传递上去,而纯粹顶多只能从核心那里从腰部以上爆发出来。我没看过轮椅篮球,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投三分的。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让他起跳投三分必定是困难的事,更何况坐在轮椅上。如果你施加一个向前的力,就意味着你的轮椅一定向后,投完球以后那是有趴街风险的。

话锋一转,我们回到甩鞭效应,同时也带出了另外一个经典的词——one motion。起跳到出手是一个连贯的动作,虽然时间可能有点长。相对于直接不起跳直接出手来说,那算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实际上那靠的是一气呵成的力量,从地面通过脚传递到上半身传递到手。总的来说那是一个蓄力的弹簧,一下子把力量传递上去。所以就意味着投球那一刻,当力量没到的时候,人应该是放松的。任何一个部位过度紧张都会导致卡顿,又或者说是力量损失。学物理的时候,我们经常要画很多受力分析,但几乎所有受力分析,我们都是针对硬物物体,对于柔软或有弹性的物体,比如绳子之类力量传递,那不是我们的中学物理课程受力分析的考核范围。那个东西传递力量不会有很明显的什么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又或者乱七八糟方向的力量损失。于是这又带出了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到底投球起跳的时候该从哪里用力,什么时候会传递到什么地方,下一个关节是助它一臂之力还是拦路打劫阻断了力量。一直以来我都有个这样的疑问,到底我后撤步踏步向前起跳的那一刻到什么时候我才应该出手呢?如果只是原地出手,那种东西是很自然的,蹬上来了我就出手了,但是如果再加一个弹跳的动作,我感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大脑不知道怎么办,就意味着我出手的时机实际上是不恰当的,所以即便我跳起来了,非常有可能对我的投球没有任何的帮助,甚至会让我拖了后腿。因为如果我不起跳的话,我的力量还可以从蹬地的时候传递上去,但如果我加了一个起跳,我连蹬地的力核心收缩力量都没了。

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正如对那种原地不起跳,蹬地、然后核心压弹,我至今不能100%的保证一定就可以。虽然我做到过,虽然我已经领会到如果我能一气呵成,非常顺畅都完成那个压弹出手的动作,我的球必进无疑。但是那种完美的感觉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我怎么能保证我一直处在那个状态呢?我还得用更多时间去感受。我觉得我的那种完美的感觉实际上就是甩鞭效应,力量的传递刚刚好。刚刚好的时候,你会感觉没用力,我只是自然地把那个动作做出来而已。当我做不出来、有卡顿的时候,会发现我的力量不够,又或者我的力量太大了,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感觉力量不够或者投出去的球乱飞了,无论我觉得自己已经用了多大的力,已经进行了多强的控制。这种总体协作下的以柔克刚很微妙。这种微妙几乎可以这么说,贯穿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让我想起了太极拳,看上去软绵绵,但实际上钢的东西就藏在里面。连贯协调之中,泄力与发力在最恰当的时机去做转换。这种感觉如果没有亲身体会过,很难说得明白。

最终我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阴柔之中暗含的劲非常厉害!虽然你可能感知不到,但那确实存在!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