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
2

国庆节必须刷片

By xrspook @ 18:05:15 归类于: 烂日记

单位的人9月30日去看《长津湖》是因为在乎那是一个首映日,我选择9月30日去看《长津湖》是因为我发现卖票的平台那一天的票价是可展示的范围之内最低的,而且选择是最广的。理论上9月30日是一个星期四,我有报进度的工作,但是前几天总公司就说要把报进度从星期三改为星期四,当然只是9月30日这一回而已,于是我终于可以请个假回家给我妈去看《长津湖》。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知道9月30日晚上回家一定会塞得很凄惨,每年国庆都会发生这种事,所以我宁愿提前一天走也不愿意耗到最后一刻。

虽然实际上即便我走了工作还是一直在继续,以至于9月30日的晚上我干到了凌晨差不多2点30。总算把大部分工作干完,但是要说全部干完的话还是没有。之前我打算10月1日早上起来再去看第2部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之前继续把工作做完,但实际上干到凌晨的时候,我已经大脑缺氧,第2天早上睡到不省人事,当我醒过来的时候,手机打完卡差不多赶紧起床吃早餐,然后出门去看电影了。10月1日折腾了一天以后回到家里,我感觉到其实那些我感觉一定做完的事情完全可以等工作日再去做,因为那本来就是工作日的活儿,我没必要这样折磨自己,每个月末我都非常折磨,而这其实只是我自己跟自己在较劲而已。

当我把东西放下,稍微冷一冷以后。我总算可以开始真正的国庆假期。但即便我觉得已经放下实际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工作的念头又会席卷而来,大概我真是个工作狂吧。

《长津湖》这部电影把我看得有点窒息,我总感觉有点东西好像不对劲。看完《长津湖》以后,我跟我妈就去坐了18号线地铁。那是一条才刚开了几天的地铁。跨越的里程很长,但用时很快,因为某些区间列车的速度可以达到160公里每小时。我们从总站搭到总站,没有出站就返回,结果当我出站的时候,居然只花了2块85。这就意味着实际上他们只计费了我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程,而那里大概只有几个站而已,而且是市中心几个站,所以只要三块钱,羊城通有95折,所以就是2块85。在搭18号线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觉得《长津湖》怪怪的。虽然战争场面很壮烈,但是我军跟敌军并没有一个很明显的胶着,又或者说每一次都是我们赢了,对方好像一直以来都只是被动挨打的状态。当大boss不太厉害,又或者反扑不够强烈的时候,我很自然就会觉得好像少了点东西。但是我又非常明白,《长津湖》你不能把它拍成像《红海行动》,或者《金刚川》那样的电影。因为《长津湖》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大家都已经太熟悉了,导演无法在结果这个问题上发挥。那部电影里有一句大概差不多这个意思的话:真正的英雄不是杀了多少个敌人,而是要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这句话非常哲理,在任何一个领域都通用。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们要成为自己的英雄。所以友敌这种东西,实际上一定程度是会转化的。而那种让敌人看得起你倒不是因为最终敌人变成了你的朋友,而是因为在竞争的过程之中,他们承认了你的成就或决心,这一次你比他们优秀。敌人也只有承认这种不足才能让自己更进一步,让自己变得更强,成为你下一次的对手,甚至在下一次的对抗之中打赢你。

《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相比,我更喜欢《我和我的父辈》,大概因为我是那种虽然不讨厌战争片,但是跟温情剧情片比起来,我还是比较喜欢后者的人吧。

2021-10
1

去电影院,看电影

By xrspook @ 20:26:11 归类于: 烂日记

Dangal打开了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自费大门。之前我也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但绝大多数都是学校组织的,又或者是同学的家长们有电影票,于是我们就一起免费去看。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自费去电影院买过电影票,我没有在电影院现场的买过票,也没有通过其它渠道买过电影票。Dangal改变了这一切,让我首次开始自己在网络平台购票。从那以后,我彻底打开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大门。这对我来说,仅仅发生了四年而已。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印度电影以外,我没有买过其它国家进口片的电影票,除了印度电影以外,我在电影院自费买的票都是国产片的。绝大多数是国产大片,但我也会买一些小众电影,不过那个时候我就不会把我妈的票也买了,免得她不喜欢。

买电影票的渠道很多,网络购票就有很多个平台可以实现这个功能。我会货比三家以后才出手。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有那些优惠,某些平台某些电影的某些票价就是要比别人便宜。说不准的到底是什么原因。也会有这么些情况:某些平台上的票价永远都定得很高,虽然会有杂七杂八各种活动,让你眼花缭乱,但实际上最终那个价格还是比不上一些没有那么多花俏手段的平台。相对其它平台而言,我觉得近几年我在招商银行app上买的电影票比较多,跟淘票票和猫眼比起来,通常来说招商银行的票价都比较直接实惠。我有可能用的是招商银行APP,也有可能用的是他们信用卡的APP掌上生活。虽然都是招商银行旗下的APP,但他们的优惠又略有不同。比如掌上生活APP可能可以叠加使用信用卡和积分,而招商银行APP有可能会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等级每月会放出一些相应的满减优惠。虽然这堆东西也需要你花点心思去了解,但是跟淘票票的那种预先要买某个电影院的优惠券才能满减,又或者是必须先买某个电影院的影城卡才可以打折,招商银行的优惠来得比较直接,是一次性的爽快。毕竟即便我有每个月都去看电影的习惯,我也不可能每次都只在某个APP上购买,因为这样的话其实是被绑架了,他们非常有可能借助这个习惯而杀熟。

今年开始好像我已经习惯了去离我家不到10分钟步行路程的电影院看电影。首先因为那家电影院经常会成为价格排序从低到高的前几名。其次是因为那个电影院绝大多数时候观众都很少。第三点是那个地方离我家真的很近。最后一点是虽然那个电影院真的不太高端,但是还行。如果要看大片,我当然想选择一些比较大型的电影院,可容纳观众比较多的影厅,但问题是如果那些价格跟我理想中的价位有一段距离,我会直接忽略。去过市二宫电影院,也去过蓓蕾剧场以后,我觉得几乎没有什么电影院会比那两个地方更让人无语了。所以离我家很近的那家电影院的票价以及其他优势绝大多数时候我都觉得挺满意。因为离家近,不用乘坐交通工具前往,节省了时间和车费,如果把这两个也加入成本的话,那家电影院对我来说真心非常划算。

歌剧我是应该不会去看了,说不准某一天我会去看话剧或者粤剧。

2021-09
27

吊高来卖?

By xrspook @ 10:44:30 归类于: 烂日记

好不容易昨天终于找到同事帮我完成9月30日晚上的值班。那根本就是一个很尴尬的时间,如果我10月1日不用上班,9月30日的晚上我还得在这里值班,这就意味着实际上我10月1日才能走。这不是非常的变态吗?对有车的人来说,可能这是件好事,因为10月1日高速就免费了,而9月30日回去的话,路上人多车多,但10月1日是对我来说那就非常艰难。过去好几天,几乎每个晚上我都在想,如果我找不到人替我值班的话,我该怎么办呢?因为那个是一个月末,所以我必定得花很多时间在完成各种报表和账本上,所以我是9月30日那天晚上直接不睡觉,甚至通宵完成东西,然后10月1日早上吃过早餐就走人吗?还是说30日的晚上我做到一定程度,然后就去睡觉,10月1日起来以后继续做,做完再走?当我做完的时候,估计连午饭都得吃了。如果我吃过午饭再自己搭公交车回家的话,回到家里大概该吃晚饭了,所以等于一整个10月1日我都在加班,但没有加班费。虽然现在找到别人帮我值班,9月30日我可以回家了,但实际上10月1日那天我依然得花半天的时间在家里完成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但起码我不需要在路上一个人晃好几个小时回家。

因为刚刚才能定下来10月1日是我自己的,所以我终于也可以去看电影票。这个国庆档我想看的电影是《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没有预先买电影票是因为之前除了9月30日和10月1日有优惠以外,其它时间排片都很少,而且完全没有折扣。9月30日和10月1日虽然有折扣,但是我觉得那并不吸引,因为相比于平时来说,只优惠了那么一点点。之前的十一电影票价不是这么高的。既然我的值班没有定下来,票价也不是我的考虑范围,所以我就没出手了。现在再去看,发现年9月30日和10月1日的折扣几乎完全不存在,有这么火吗?真的打算一点折扣都不给出来吗?我觉得没有这么乐观吧,虽然国庆大家肯定会去看电影,但估计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抠门。从《我和我的祖国》开始。貌似我就有了跟我妈国庆去看电影的习惯。相比于之前的两个国庆,我觉得今年的国庆档电影好像都偏向于战争类型。我个人对这种类型的电影感觉一般般,我觉得我妈也差不多。所以万一他们真的一直都不放出折扣,顶多就不去看呗。但是都已经看了两个系列,显然继续看下去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过国庆节的方式。国庆也好,春节也好,好像不去看个电影就像少了点什么。自从外婆去世以后。过节的时候、放长假的时候看电影已经成为了我和我妈的习惯。但习惯既然可以养成,也可以把那戒掉。虽然去年也是疫情期间,但我感觉今年的疫情好像更凶猛一些,去年的国庆节我们也要戴口罩,但远远没有现在这种隔几天就炸一个雷。口罩要戴、疫苗要打,但日子还是得过。

所以我还是希望某一天能抓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票价,继续做过去两个国庆我们都去做的事。

2021-09
15

港味翻译

By xrspook @ 8:36:40 归类于: 烂日记

《妈妈的神奇小子》的英文片名叫做Zero to Hero。基本上中国电影都不会取这么押韵牛逼的名字,当然这只是通常,现在年轻的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从前了,但是这种命名,我觉得很香港。

还记得从前明珠台的那些英语节目翻译的中文片名,我觉得都很有吸引力。老师在英语课上说信达雅,但实际上我只有在香港的英文频道上才见识到让我很佩服的信达雅。可惜的是我已经很久很久都不看明珠台了。以前我花很多时间在上面看各种各样的纪录片,有可能是Discovery的,也有可能是National Geographic, 但是Discovery的居多,因为National Geographic通常会在国际台播,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也是香港台的英文频道,我不怎么喜欢国际台。

我不只喜欢明珠台的中文翻译,也喜欢他们的粤语配音。放电影的时候,尤其是在晚上放930那场的时候,明珠台用的都是双语播放,但因为广州这边看那个频道用的是有线电视,没办法选择到底用什么声道,所以有段时间我们听到的是英语原声,有段时间我们听到的是粤语配音。比如说一开始我看830那场的《X档案》的时候听的是粤语配音,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停播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开播,变成了英语原声。相当的不习惯,我花了好多时间才终于适应了男女主角的声线。在我不再看明珠台之前好像双语播放的节目广州有线电视再也没有给我们默认选择粤语配音。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因为他们觉得看英文频道,一定程度上大家是打着学英语的幌子的,如果片子都变成粤语,明珠台跟翡翠台有什么区别呢?但实际上一开始我之所以看明珠台,倒不是因为那是英语频道,而是因为我们喜欢上面播的那些国外纪录片、电影和电视剧。那些东西不会在粤语频道播。所以,当明出台再也没有粤语配音以后,我被迫习惯了看繁体的中文字幕。在那之前,即便翡翠台播的那些电视剧都有繁体中文字幕,但实际上因为都听得懂,那就是我的母语,根本不需要看字幕。

现在的有线电视默认给我们选择原声的声道,大概是因为在广州看有线电视的人好大程度都是说普通话的,哪怕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现在的孩子已经把粤语当做是一门外语,他们开口就说普通话,所以说如果明珠台播放的是粤语配音可能那个频道的受众会更少。当然了,估计现在英语频道再也没有当年那么多粉丝了,因为要看外国的节目,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我们都已经有了很多其它选择。再也不需要准点蹲在电视旁边,激动地等待,也不需要看插播的广告,虽然其实我觉得明珠台他们自己的广告挺好看,倒是好长一段时间有线电视都把明珠台的广告剪掉和插播他们自己的广告,广州有线电视的广告真心不好看。香港电视台的广告一定程度上我觉得那些东西虽然是在推销某些商品,但实际上短小的广告挺有养分的。很多广告讲述的是某些故事,而不纯粹是某个明星在那里带货。

那些在明珠台看大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5分钟播一次广告。换做是现在,可能我会抓狂到极点。但是当年15分钟一次的原版广告其实我也从中吸取了很多信息,比如说某些新的CD专辑。也比如说那个电视台还有什么好看的节目,因为除了广告以外还有不少节目预告。

感谢明珠台,我少年时代探索世界的领路人。

2021-01
16

广州人讲广州的故事

By xrspook @ 22:16:54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我跟我妈去看了电影《点点星光》。其实去看之前,我是有点忐忑的,虽然我不知道是星期几就买了电影票,但我实在不知道单位什么时候会出一条规定,除了家里跟单位哪里都不许去,但新命令一直没有,所以我也就不理会那东西了。

让我觉得有点惊讶的是,虽然今天那个电影院的那个放映厅里有很多小孩,而且还是低龄的,比如小学低年级甚至是幼儿园的,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担心过这片子没法看了,因为孩子们会像一锅粥一样一直乱哄哄,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整部片子下来最制造噪音的是大人,尤其是那些中老年人。之所以是中老年人,通常是因为那些小孩不是父母带过来看的,而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类的带过来。为什么要带小孩过来看?我不知道,我觉得是不是因为学校有什么要求呢?但是后来我好像又感觉到不是这么回事,尤其当我查询过猫眼专业版关于这部电影的数据以后。最关注这部电影的是30-34岁的年轻人,这些人通常已经成为了年轻的父母,而他们的孩子大概就是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那种状态。就男女比例来说,女性要高于男性,大概是6:4,所以这大概一定程度上,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有那么一种情怀,他们觉得应该把这部电影当作某教育片让孩子来打卡。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比如说是小学高年级的,有可能就会是学校推荐你看这部电影,然后实际上老师要求你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交个观后感上去,但实际上来看电影的是低年级,所以这个情况应该是没有的。即便是有,也只能是孩子看完电影回去家长笔录下来。

今天去看电影的时候,观影的人基本都是粤语,这大概是因为我选择的是蓓蕾剧院,那个在广州市少年宫你的电影院。如果我选的是我家附近某的电影院,必定不会有那么多说粤语的观众。今天这种情况在其它电影院观影的时候是极少发生的。现在即便是本土广州人带大的孩子,很多情况下,他们都不再愿意说粤语,开口就是普通话。现在年轻的父母通常都很守规矩,看电影的时候不说话。他们也不会允许孩子在电影那里打闹。今天干扰大家看片段是老一辈的人,比如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辈人。他们深知自己的子女叫自己陪下一代孙子辈过来看电影,是为了教育,所以就一边看电影一边上课,但他们的教育很单一,说来说去就那么几点,第一是强调这部电影在广州本地取景地,在广州的从化郊区,第二个是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第三就是他们那么穷,也这么认真训练、练习跳绳,也认真学习,你们比他们好那么多,你们怎么可以不努力学习。这三个观点可能在同一个老人口里不断地循环播放。循环播放的人通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循环播放。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如果拍成纪录片的话,会更好一些。因为有一些方言类的东西如果用旁白或纯粹的字幕会表达会更好。一些内心的东西,用旁白能表达得比较清楚。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是专业的体育,专业的跳绳,一般的演员根本演不了,所以只能当事人真人演出,要所有跳绳世界冠军都能出色地表演剧本,这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大人尚且要找专业的演员去完成某些角色,核心演员的孩子却不能换人,所以有些时候你会感觉他们表演不自如,台词背得怪怪的。虽然我看的是国语版本,但是里面却出现了不少粤语,而且是带了口音的粤语。不只是粤语,还带入了一些比较羞涩的方言,比如嗷呜。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旁白里完全可以解释嗷呜,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在电影里,要在瞬间表达出来,就非用注释不可,但在电影里用注释又不太寻常,所以这挺矛盾的。但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很真是纯粹。虽然有些细节的表达好像还没到位,一些本应说清楚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就断了。儿童电影不好拍,儿童运动电影就更不好拍,所以能把握层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完全明白编剧兼导演为什么要表达这些东西,因为这正是他一直都关注、一直都想让大家知道的事情,在当导演之前他当过好多年的G4记者。把故事搬上大银幕是一个最好的宣传方式,但如果要跟真正的商业大片比起来,的确有很大差距。

如果以后还有这类电影,我依然会去支持。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