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
14

看看广州人的电影

By xrspook @ 9:32:16 归类于: 烂日记

之前我打算买《点点星光》的电影票,但是淘票票和猫眼都没有开售,离上映只有不到一个星期了,为什么票居然还没开卖呢?这实在让人很无语。《点点星光》是一部广州人拍的电影,拍的是广州某个郊区小学,讲的是一个用跳绳实现梦想的故事。很早以前我已经有所听闻。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电影,所以估计是不会公影的,会通过某种方式上映,但估计不会在全国的电影院里面播。前段时间,这部电影拿下了金鸡奖的最佳儿童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部电影可能就得到了上映的机会。

在电视台的公益短片里面,很早以前,就已经有关于这个小学的故事,至于这是什么时候拍成电影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昨天中午,看到猫眼娱乐给我推送了一条这部电影已经开卖电影票的消息。之前好像我也有看到有卖票的,但是票价很贵,这跟往常的经验很不一样,因为预售期的电影票通常都是有优惠的,而且这只是一部不知名的2D影片,优惠应该更加大。在我的设想中,优惠电影票估计能做到16块钱左右,但实际上前段时间我看的却是接近30块钱,那就意味着没有给出任何的优惠。昨天再去看的时候,猫眼出票了,淘票票居然还没有,掌上生活是最便宜的蓓蕾剧院只要15.99元,平安大戏院则是16.99元。我纠结到底要买哪一个。因为两家电影院我都没去看过。最后,我决定了去看蓓蕾剧院的。平安大戏院那个大场很吸引我,但估计那是一个包场,因为中间部分全部都已经售出。只剩下一些边角的位置,而且售出的区域很规整。买电影票之前,我先打电话问一下我妈,我妈的问我是两张还是三张,所以她默认我会带上我爸去看电影?自从《神秘巨星》以后,我就没再带我爸去看电影了,因为每次问他,他总是说不去,所以当我打电话问我妈的时候,我根本没考虑过她居然这样问我。

打电话那么短的时间,掌上生活的票价就从15.99元变成了25.99元。付款的时候看到两张票要51块钱,我肯定不卖帐,所以我就退了出来。然后去招商银行APP看一下,结果那里的票价是19.99元,所以我就开动了。两张票加起来51和两张票加起来39这区别很大。或许在掌上生活我还可以用200多个信用卡积分换6元的优惠,但为什么要用积分换这些呢?我明明就可以在招行的APP里不费吹灰之力直接拿到12块钱的优惠。据说掌上生活的优惠是先到先得领完即止的,每天早上10点开始,我看的时候大概是中午12点多,但我不觉得那真的是在一个吃饭时候就没了优惠,我觉得,那是APP故意坑我的。因为这部电影没什么人买票不可能那么凑巧。不到20块钱看电影,我已经觉得很优惠了。为什么要去看这部电影呢?我想去看一下本土的制作。故事本身挺好,但肯定会有不少煽情的东西。这是广州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一部电影,所以他们已经卖过不少这部电影的广告,也说过不少关于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广州人制作,不是讲在广州的故事,我还会去看吗?又或者,如果那样的话,我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部电影存在。

周六中午12点看电影,所以周六早上我不能像往常那样拖沓了。

2020-10
28

你怎么能不会吉他

By xrspook @ 8:48:54 归类于: 烂日记

习惯了看《风犬少年的天空》以后,再看其他电影,更别说电视剧了,哪怕是电影都觉得缺了点什么。昨晚我开始看《再见吧!少年》,据说这是爱奇艺自营的一部电影。之所以会看这部电影,因为男主角是《隐秘的角落》的那个小神童。但是,不同的故事,哪怕是同样的演员,出来的效果也很不一样。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是一部追梦的电影,虽然一开始主角就已经被设定为悲惨的白血病,白血病这种东西,最早大概我们是从那些韩国电视里看回来的,凡是悲剧结尾,通常要不男主要不女主患那个东西。白血病也好,其它癌症也好,其实就在你我身边,说不定哪一天谁就会碰上。因为我妈经历过肿瘤,也经历过化疗,所以我明白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正是因为我太了解那些东西,所以当他们把那放在影视作品上,我不知不觉之中就会各种挑刺。在《隐秘的角落》里,三个小演员由三个影帝各自培养指导,而在这部《再见吧!少年》里,显然就没有这种待遇了。男主的定位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少年,但显然,他弹吉他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让人感觉,他是装。既然你要演一个音乐少年,为什么就不去学一下吉他呢?毕竟要他演出的部分也不算很多。但话说回来,一个音乐少年,怎么可能手边没有一个吉他,直到中学的某一天才从同学的哥哥那里买回来一个二手的,用了没几天,就发现身患绝症呢?也许是我对电影这种东西的真实性有点过于苛刻,也或许是因为我见识过《神秘巨星》里面的女主。《神秘巨星》里有好几首音乐,她从零开始学会弹吉,里面的音乐她都会弹,尤其是需要她弹唱的那些,虽然最终电影里的配乐以及演唱者都不是她本人,但是她真的花了很多心思模仿演唱者,学会弹吉他,自然而然的让人觉得那就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手到拿来的。看电影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有任何的违和感,但显然《再见吧!少年》前半段没有做到,之所以说前半段,因为我只看了前41分钟,后面的暂时还没看。

有些电影,为了展示角色的身材,而实际上那个演员又没用,就会用上各种道具。某些演员演的角色或瘦或胖或壮,他们会把自己练成那个模样,那个他们需要演的那个角色的模样。一定程度上,做这种事绝对超乎寻常,我们会以奇异的目光仰视他们,但是实际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这是应该做到的。如果他们真的不是他们角色的模样,而只是装扮成那个模样,他们能感受到那个角色理论上应该带给观众的东西吗?以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做这种事超纲了,而现在,我觉得,如果他们不这么干的话,他们不合格。于是,当我看到某个片段,音乐少年弹吉他的时候,他的手部动作跟配乐完全对不上的时候,莫名的不爽就会涌上我的心头。虽然他只是个孩子,但是电影这种东西真的不是小孩子在过家家。我们总不能因为孩子小而允许他演得不真实吧。网友有一句经典的调侃话:“他还年轻,不能放过他!”

别人看的是一种情怀,我留意的却是某些细节,无药可救。

2020-10
4

电影看完了

By xrspook @ 21:52:05 归类于: 烂日记

国庆节已经过去了4天,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感觉做了好多东西,也感觉好多东西还没做。国庆的4天假期,我跟我妈去看了三部电影。余下的国庆档电影,我都没有兴趣。看的三部国庆档的电影分别是《我和我的家乡》、《夺冠》,以及《一点就到家》。

我觉得《我和我的家乡》跟我料想之中有点差距的。《夺冠》总体来说,也就那样了,但是结尾的安排,让我有点惊讶。为什么他们居然静音结束一切呢?哪怕来个鼓掌也好啊,如果那个时候电影里鼓掌了,场下的观众也一定会鼓掌的,不知道他们是故意不营造这个气氛,还是说没想到要和下面的观众互动起来。同样是运动电影,虽然中国女排的定位更高,但我觉得《摔跤吧!爸爸》整个故事说得更行云流水,各种细节的处理,也更容易触动人心。之所以有这个感觉,大概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夺冠》里面的演员是大牌,而运动电影《摔跤吧!爸爸》,你们根本不知道那些到底是谁,也没必要知道。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让你知道演员是谁,你只要记住那个角色就好。

这是一个挺奇怪的效果,我们是怀着满腔热血去看《夺冠》的,但最后当电影结束,我的脑子里居然是一片空白,只是觉得中国女排一路走来真的很不简单。《夺冠》之所以会成现在这个样子,大概是因为某些压力,砍掉了某些东西,也因为中国女排在所有中国人心目中地位实在太高了,所以这个饼是比较难画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扛下这个任务不容易。看完这个以后,我突然觉得,为什么非得把中国女排的故事拍成电影呢?如果把这个拍成系列的纪录片,不是更好吗?没有视频资料的,可以演员模拟,就像纪录片里讲到某些古代故事的时候,用模拟一样。可以找当事人过来讲述,可以用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补充。如果不把中国女排的故事拍得真实的话,肯定会被唾骂,但如果仅仅为了真实,而缺少了必要的艺术处理,就会让人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要把这个拍成电影,实在挺难的。运动电影有很多,但真正非常成功的运动电影其实没几个。越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和故事,就越难拍出大家都感觉满意的电影,因为大家都对那个太了解了,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那些东西早已定型。当你的作品里表达出来的东西,跟他们的印象之中有差别,就会出现尴尬的埋怨声。

三部国庆档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居然是临时决定要看的《一点就到家》。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的片,但我觉得鸡血其实也不算太多。三个男主角感觉都做得挺到位的。彭昱畅和刘昊然之前我就见识过他们的表演。他们是那种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但是却可以用演技征服你的人。看《我和我的家乡》和《夺冠》的时候,电影院有很多人,尤其是看《夺冠》的时候,但是《一点就到家》150人的场里就只有十几个人。没有小孩捣乱,不允许在影厅里吃喝,也没有额外的干扰,观影的环境为这部电影加了分。

如果要我选的话,我还是比较喜欢去年国庆看的那三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以及《攀登者》。

2020-08
3

好像挖出了些东西

By xrspook @ 17:26:48 归类于: 烂日记

前几天看完了《我不是潘金莲》,这真的是一部黑色幽默典范的电影!与其说电影好,估计我得说最重要的是小说写得非常棒。这个小说的话题一般人怎么敢写!写出来了就不怕请去喝茶吗?小说写好了不让发表,电影拍好了也不让上映,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估计有种东西叫做越怕死就越会死,所以最后的结局是小说红了,电影也红了,但因为电影的导演是冯小刚,一个无论拍出好片还是烂片都肯定有人臭骂的知名导演,所以这部电影的评价很一般,当然了,这其中也有女主是范冰冰的原因。

这部电影的圆镜头和方镜头看得我很郁闷,这两个特殊处理总让我感觉很压抑。至于范冰冰,我根本就认不出她是范冰冰,就像我认不出电影《亲爱的》的乡下人是赵薇一样。感觉赵薇演乡下人比范冰冰好很多。范冰冰演的这个妇女我只觉得过得去。《我不是潘金莲》里那些各级领导演得实在太好了,那时实力派的男演员在飙戏,虽然我根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只认得他们的人。那些领导每个都被刻画得非常到位。不知道演领导这种活儿到底有多难,反正我觉得那非常难,但他们个个都演得没有半点违和感。正派严肃之余,骨子里藏着狡诈。有些东西,我们都懂,在我们初中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之前就已经懂了。上面的人在压迫下面的,下面的爬上去以后依然会压迫下面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让人看得各种不好受,因为那都是真的,虽然我们都不曾把那摆上桌面讨论。好不容易,这一次我们终于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这件事,平时,我们只能当局者迷。

这件告状的“闹剧”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了以后用什么方法才可以平息呢?下面的人在钻空子,钻生二胎的空子,钻分房的空子。如果这些空子都钻不了,根本没有可钻的余地的话,后来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后来的层层告状为什么会发生?告状的妇女第一次上法庭之前就有个跟法官攀亲戚、贿赂的情节,下面的人不走正道,要拉这种关系,后面的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做各种事再正常不过了。明明应该正路发展的东西,结果都跑偏了,为什么呢?而且是每个人都偏!连那个貌似最可以信任的男同学也是心怀鬼胎。这样的社会真的很恶心,但这又很真实。因为我们知道那不好,但那确实在发生,所以看完电影以后我觉得正常的人都不会觉得心里好受。在我们的想象中,一切都可以很美好,但现实就像一把杀猪刀,神仙都被修理成魔鬼。这到底是谁的错?这个社会的潜规则把大家都带错了?明处的时候,个个都理直气壮,暗处的时候,个个都只顾自己的如意算盘……

明明自己有很多问题,为什么居然可以大无畏地告状多年呢?这到底是哪里来的底气?为什么被她动摇的那些人要如此担惊受怕呢?他们到底做了多少见不得人的事?

2020-05
4

专注一辈子

By xrspook @ 13:02:09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晚上我看了部名叫《蛋炒饭》的电影。之所以看这部电影,纯粹是因为黄渤是主演,他的电影通常都不会烂到哪里去。看这部电影之前到底这是说什么的,我完全不知情,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电影,反正爱奇艺抛出来了,我就看一看。今年过年的那个漫长假期,我把很多黄渤电影都看过了,但爱奇艺上的黄渤的电影并不全。

《蛋炒饭》是我之前没听说过的存在。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并不高,幸好的是在我看完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他评分是多少,但是在爱奇艺上的评分还算可以。爱奇艺上的评分我觉得是一个奇葩的存在。通常来说分数都不会太低,但是相对来说,国产电影和外国电影相比,前者的分会偏低。基本上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国产电影评分不算太低的话,其实都是可以一看的,但是外国的电影,即便分数再最高,也有可能会让你很折磨,尤其是某些日本电影,节奏绝对会让你打瞌睡。

回到《蛋炒饭》这个电影的话题上,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它有点类似于《阿甘正传》。那种时间的跨度,主角和时间跨度之间的融合,都有点类似,但是《蛋炒饭》并没有做得像《阿甘正传》那么夸张。《阿甘正传》主要塑造的只是阿甘一个人,但《蛋炒饭》讲的是三个主角的人生路。跟阿甘相对应的王大卫也是个天生的笨蛋,但也正是他笨,正是因为他一根筋,所以相对于其他两个人来说,他是唯一一个最终走上了康庄大道的人。《阿甘正传》里没有大器晚成这个说法,所有荣耀都在不知不觉中贴到了阿甘身上,但王大卫不一样。王大卫一辈子就只想做好一件事,做好他家祖传的蛋炒饭,但实际上那个饭他只吃过,老爸和哥哥却从未真的教过他。最终那个老行家评价说,王大卫的炒饭比他的御厨爷爷做得还好吃,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但实际上,他又不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无论别人觉得他如何,有没有天分,是不是在浪费食材,又或者他做这种事到底有没有前途,他都不在乎。他一心只想做好他的蛋炒饭。什么样的蛋炒饭才是他觉得的最好,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没有最高级的存在。

现在,我们一直在推崇着工匠精神。王大卫这个角色完美地诠释了这种东西。每个人都在一件事上努力一辈子,肯定会有所得,但是真正耐得住这个寂寞的人没几个。之前我也看过混知上说的希腊哲学史。里面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因为出现了奴隶制,奴隶帮富人做了杂七杂八的事情,富人们不愁吃穿,一天到晚无事可干,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一天到晚思考人生的人。这里我并没有扯太远,要一辈子都专注于做一件事,首先他得保证他要活着,其次他要保证他有做那件事所需要的材料与时间。一个甚至不能保证温饱的人,怎么有可能专注。擅长专注可能是某些人的基因天赋,但是要让那些人真的能在某些地方发光发热就必须有一个体系支持他们做积累。完全靠经济效益衡量某件事该做还是不该做,一定程度上会扼杀这些工匠。试问有谁能预测到30年40年,甚至50年以后,这个人必将成才呢。

问问自己,我们养成了能专注一辈子的习惯了吗?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