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
2

着迷于医务纪录片

By xrspook @ 11:03:42 归类于: 烂日记

我感觉纪录片看多了,根本就不想再看电视剧了,因为相对而言电视剧实在太假了。医务的纪录片,近期我是从《闪闪的儿科医生》开始的,结果发现原来B站上有不少医务的纪录片,于是我又看了《我的白大褂》系列。虽然B站医务方面的纪录片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VIP才能看的。为了能顺利地看《闪闪的儿科医生》,所以我还特意下了个TVBox,之前我是用某个网站看的,但是无论是不是高峰期,播到一定程度就会卡顿,播一两秒,卡三四秒,根本没办法看下去。但是网站卡归卡,视频质量挺高,还有就是没有漂浮广告和弹窗广告,只是在片里压进了一些澳门广告。每一集里面插播的广告合计不超过一分钟。我个人觉得这频率完全可以。之所以要用TVBox,是因为那里的资源会更多,但实际上当我用上了TVBox以后,发现原来我看的那个资源依然是我之前在网站上看的那个资源,因为里面插播的是一模一样的澳门广告。TVBox开始我没有设置缓存,所以还是会卡,但是当我设置了缓存以后,好像卡的几率就降低了好多。

《闪闪的儿科医生》现在还在更新中,只会在周六晚上更新一次,每个星期就只更新一次。等一整周才终于看到那种感觉实在太难受了,幸好我开始看的时候已经播到了第4集,全部才10集。但是一个星期只能等来一集的更新,那个感觉太难受了,所以其它时候我也就只能看一下别的东西。据说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电视剧是一个星期才更新一集的。在我印象之中,我没有那种记忆,我记忆里的电视剧是周一到周五晚上都会播一集。现在的电视剧是每天晚上都会播两集,而且周一到周日都会播,顶多有可能周末的某一天只播一集。

纪录片这个东西理论上是没有什么连贯性,可以一集一集看。《闪闪的儿科医生》其实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是当你觉得那个纪录片好看,你就会忍不住不断往下看,尤其是当你看了预告片以后,你就更有看下去的欲望,但问题是下面的又没得看,于是你就会很抓狂。当你着迷于纪录片以后,你会觉得电视剧会让你觉得有点看不下去,即便是那一部我已经看了十几年的GA,会觉得节奏不够快,废话有点多,尤其是那些非专业性的。真正纪录片里的医院,尤其是在儿科,很多东西真的让你哭笑不得。医生和护士都会很惊讶,为什么这个东西家长居然会不知道,但其实换作一个普通人,如果遇到那件事,我可能也不知道。虽然我不会像他们那样,有某些很荒唐的处理方式。所以看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我觉得我不是为了知道别人遇到这种事情抓狂的时候有多么的可笑,而是在不断地审视自己,如果是我遇到了我该怎么办。如果我不想那么窘迫,我可以提前做些什么。医保很重要,意外保险很重要,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来说。只要医生没有告诉你,把小孩带回去,尽量地让他开开心心的走完最后的路,你的小孩就还有救。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会觉得某些家长的做法很荒唐,但如果我们是当事人,我们会做出比他们更荒唐的事吗?

保险很重要,钱很重要,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有一颗坚强活下去的心更重要。

2023-05
31

儿科故事

By xrspook @ 8:22:53 归类于: 烂日记

上回说到我很喜欢看B的独播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其实这已经是B站第4个深圳卫视系列关于医生的纪录片。之前的三部都叫《我的白大褂》。《我的白大褂》第一部好像没有副标题,第二部是关于新冠抗疫的,第三部叫王牌科室。如果继续延续下来去,《闪闪的儿科医生》可以称作《我的白大褂》的第四部。我不知道前两部到底是怎样的,反正第三部《王牌科室》跟《闪闪的儿科医生》比起来,显然后者会更吸引眼球,也更符合我的口味。《王牌科室》里面也说到了深圳市儿童医院的某些科室,但是被采访的医生不一样,所描述的案例不相同,这就导致了虽然好像还是在说那些东西,但是出来的效果差别很大。

跟其他科室比起来,我觉得要把儿科的故事分享出来挺不容易。因为首先你要得到家长的允许,然后孩子得配合。我感觉拍摄《闪闪的儿科医生》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像常规的拍摄一样,在医院里明显地布设很多机位,但是在一个诊室里他们的确布设了不少摄像头,而且那些摄像头还可以拉远拉近,所以非常有可能摄像头就固定在那里,但是拍摄者是通过远程控制。因为是儿科,如果那个摄像头非常明显,估计无论是病人还是病人的家长都会非常抗拒。如果遇到一些很小的小孩,更加会去对摄像头好奇一番。就视频的清晰度以及的剪切的流畅度来说,《闪闪的儿科医生》做得更好,这其中与这几年各种直播、自媒体不断膨胀,无论是设备还是大家操控的熟练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之所以我觉得《闪闪的儿科医生》好看,最重要的原因是案例本身。实际上那些案例一点都不特别,几乎可以这么说,是医生的家常便饭。患儿会有一些很傻很天真的行为,家长也是。比如患儿不想上学,觉得自己受伤了就不用去上学,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打了石膏就不能上学呢?还有一些是有些家长明明自己的孩子身高体重都正常的,但是他们却偏要哀求医生给他们的孩子打激素,但是另外一些孩子明显发育程度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孩子,医生觉得要给孩子打激素而且还得持续好几年,但家长觉得没有必要。之所以导致那个孩子发育比别人落后很多,是因为母亲在怀孕的时候以及当孩子还在母乳喂养期间的时候营养跟不上。当然了,跟那些过度肥胖的比起来,这些营养跟不上的比例可能会少一些。

还记得大概半年前,我去麻涌医院看病,我前面一对母女出来的时候,妈妈一直在埋怨女儿说,都叫她吃多一点,她现在就是因为营养不良,所以大姨妈不来。那个女儿的确挺瘦的,是那种又高又瘦的类型,但是她妈妈看上去也不比她胖多少,所以总的来说,估计她家的饮食习惯得打个问号。同时也不排除她们就是有那种无论怎么吃都很难胖起来的基因,但既然妈妈这么说,估计那个女孩不仅仅是基因特别强大,同时,食物也不能让她产生太多的兴趣。沉迷于瘦的喜悦是个无底洞。

儿科遇到的东西很多都是让人极度无语的,你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不知道。明明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他们就是不知道。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应该为少年儿童买社保。这样的话,当他们发生意外又或者患上大病的时候,整个家庭就不会很快地因为钱而完全垮掉。有些病人虽然医院治疗的费用可能是减免的,但是一直要住在那里,光是吃饭就把他们的路费全部耗光,所以他们不得不向医生提出出院、停止治疗的要求。

谁也不想生病,谁也不想生大病,但到了真的避无可避的时候,明明有解决方案,但却因为钱的原因,最终导致终身缺陷甚至丢掉性命,人生啊,够残酷的。

2023-05
30

关于医生的纪录片

By xrspook @ 8:29:05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星期有一条某个14岁的女孩因为减肥,得了神经性厌食症。身高1米65的她把自己体重不足50斤。最终多器官衰竭,脑干损伤,昏迷20多天以后,父母终于做了撤掉续命机器,让她离开的决定。从一个医院的ICU转到另外一个医院的ICU,在最高级的儿科医院的ICU躺了接近30天,父母才在医生多次劝导之下选择了放手。如果没有医院的营养支持以及各种机器的外部作用,这个女孩早就离开了。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原来这个故事是一部医学纪录片的节选。我只知道那是发生在深圳的故事。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多主流媒体都报道过这个事件,这个事件也上过热搜。最终我是在人民日报公众号上看到了一个执行导演的评论截图,从那些字体和头衔的样式,我猜测那是B站的评论。最后我发现原来这段片子出自B站独播的纪录片,名字叫《闪闪的儿科医生》。各大公众号上,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片段只是这个纪录片关于这个故事的部分剪辑。这个纪录片一共有10集,现在还在更新中,目前只更新到第5集。这个女孩的故事分别在两集里,分别是第3和第4集的末尾。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看纪录片,一开始让我记录片上瘾的是香港明珠台。那是无线电视的一个英语频道,她的姐妹频道大家耳熟能详——翡翠台。当年我们家里装了有线电视后,每天都几乎只看香港台。翡翠台和本港台是直接竞争对手,而明珠台和国际台这两个对应的英语频道也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但绝大多数时候,我只看明珠台。通常情况下晚上8:30-9:30那档节目播的是纪录片,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都有,但也不排除有些时候会播系列剧。比如有段时间《X档案》就是在那个时间段播出的。我看得最多的是周五晚上这一档的纪录片,我最喜欢看的是关于人体的、动物的、自然的、科技的、历史的,我最不感兴趣关于宇宙的。在这些纪录片里面,医学纪录片是我非常喜欢看的类型。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初中的时候明珠台播过一部叫《人体漫游》的纪录片。对于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多东西都是朦胧不清楚的,某些知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敢直挺挺地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也就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吸收那些我们觉得很新奇有趣的知识。纪录片显然不是明珠台自己做的,是买回来的,有可能是BBC,也有可能是Discovery,相对而言,国际台买国家地理杂志的纪录片会多一点。

以前的明珠台。10:30-11:30会播出《仁心仁术》,也就是ER,那是我这辈子接触的第一部医务剧。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其实我也不知道那在说什么,但是我也不觉得烦。后来我才知道明珠台这边播的是《仁心仁术》,国际台那边播的是《医人当自强》。ER经成为了历史,而GA现在还在播,而且还续了第20季,虽然最开始那5小强已经全部离开。GA我大概是从第3到第4季开始追的,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15年了。

以前看纪录片基本上都是通过明珠台,而现在看纪录片,我通常都是看CCTV-9或者10,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看上海纪实频道,有段时间很喜欢看全纪实频道。我还记得我在上海纪实频道看过一个叫做《医道》的纪录片,有没有看全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挺好看的。但相对于现在正在热播、更新的《闪闪的儿科医生》,我觉得后者更过瘾。为什么会过瘾?大概是因为我感觉导演和编辑大概是个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又或者比我更年轻,所以他们的表达、他们的动画特效我都很能接受。风格很轻松很搞笑,但是这其中的很多让人无语的东西的确很值得我们这些成年人,尤其是即将当父母以及正在当少年儿童父母的人好好思考。

有人喜欢看综艺,但我只喜欢看纪录片。

2023-02
6

喜欢

By xrspook @ 10:43:54 归类于: 烂日记

星期天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地挖张颂文的资料,但实际上我又没有像从前那样真的挖,只不过是了解一下这个人,因为有些东西知道得越多并不是件好事,如果有些东西我不知道,我就不会条件反射,我就不会看电视或看电影的时候秒秒出戏。当我对某个演员不太了解的时候,我会专注于故事本身,但当我太了解他们以后,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就会想太多。

张颂文这个演员,我感觉稍微了解过他的过去以后你就完全明白为什么他的角色完全不像是演的,所有东西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里面的东西就像是真实的那样,就像在看纪录片,但那个故事情节又远远不是一个普通的纪录片。他在某个个采访里面说到,作为一个演员,如果他要演普通人,他就得到市井生活中去去观察了解,去跟普通人沟通,那么你才能演好他们,但是如果你太有名气,到普通人的圈子里面,别人根本不把你当普通人对待,你只能被保护起来,只能躲起来的话,那么你就得多看纪录片。我是个有社恐的人,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不会主动跟别人聊天,但我却会去做出了聊天意外的事。我喜欢走到人群中去,要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11路车。我最喜欢用双腿走到那些热闹的地方,那些老城区,到那些老房子老建筑里面,当我身处其中,我的脑子里就会自然而然就会为那些房子想象里面发生的故事。当然了,这种想象也就只能是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到了别处我就想不出来了。大概因为我生活的城市是广州,广州又很大,我总感觉我永远都走不完。永远有无数的故事,而有些地方是我去过一次以后还要去的,过一段时间就很想去的。我并不想跟别人聊天,但是我会观察他们,会八卦他们的故事。我在不出门的时候,基本上一天到晚我都会看CCTV-9或者CCTV-10。纪录片这个东西我挺痴迷,绝大多数我都会感兴趣,除非在讲一些宇宙相关的玩意。自然的人文的我都喜欢,特别喜欢的估计是那些关于美食的。自从有了《舌尖上的中国》以后。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出的美食纪录片。每到过年或者某些特殊的节日,还会有一些跟那些相关题材的纪录片也很有趣。某些系列的纪录片我尤为喜欢,比如说《第三极》。还有一个纪录片,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主要是跟中华武术有关。我感觉纪录片里除了有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以外更多是因为里面反映了很多真实的人间百态,虽然肯定是经过技术处理的,但是跟电视剧跟电影相比,处理又弱了很多,因为里面的每个人都不是专业的演员。所以要他们可以表达些什么反而比让他们真情流露更难。感受社会也好,沉迷纪录片也好纯粹是因为我喜欢,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刻意的目标。

既然我无法在年轻的时候一鸣惊人,我也就只能等到中老年的时候再厚积薄发,又或者一辈子都默默无闻。

2022-03
23

被人名搞懵逼

By xrspook @ 9:05:21 归类于: 烂日记

一边等头发干,我一边翻开纸质书,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这本书我已经买了很久,也已经放在宿舍很久,但是一直就只是放在那里,所以书的边边已经有些发黄了。之前我打算在宿舍无聊的时候就拿来看,但是却看不下去。原因是这本书可能我甚至无法称之为小说,那应该算是一部像纪录片一样的东西,因为感觉那就像是很多资料整理而来的一个集合。让我看不下去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里面的人物非常多,而且名字全部都老长老长,因为名字太长,而那种长还不仅仅是发音很长,而是因为名字用的是全称,一大串用点号隔开的东西全部都排列出来,于是你就会很迷糊这个人到底是哪位。名字很长,而很多人名字可能只是出现了一下,因为那是一个小配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可能可以记住他们的身份,但是却跟他们的名字挂不上号。从书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因为这是一起连环绑架案,所以涉及的人很多,被绑架的人很多,虽然设计、实施绑架的人可能就那几个。所以这样的一部作品,真的让人觉得挺辛苦。我不知道其他人到底是如何读完这部作品的。如果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被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的东西可能在认人方面就不用那么痛苦。因为如果有图像的话,可能你就不需要记住那个人很长的名字,你只需要记住那是其中一个主角,记住样貌以及服饰装扮就可以了。但要命的是可能如果把那些设局绑架以及被绑架,还有与被绑架人有重要关系的人都列为主角的话,可能主角会超过20个,于是这又是一个一脸懵逼的状态。

对一部长篇小说来说,里面的人物超过50个,甚至达到100个很正常,但问题是在某一个情节发展的时候,也就那几个人在那里来回折腾。而要开展那个故事的时候,他们来回折腾也是有一定分量的,比如说用一个章节或者是十几二十页纸,但问题是马尔克斯的这本书当他要说一个绑架故事的时候,可能5页纸之内就讲完了。被绑架人的身份挺复杂,比如说是什么导演什么编辑什么人的老婆什么人的妹妹,之所以会被绑架,是因为她有某些政治方面的利用价值。其中一个让我觉得挺难看下去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和哥伦比亚的国家治理方式不一样。他们的政策他们政权的交替以及他们的管理方式对我来说都是一片空白的,我没办法用我的常识去套用。当然,空白对吸收这些东西是有好处的,但非常有可能作者默认的是读者对哥伦比亚政权这东西心领神会,所以他不会像一般的纪录片那样全部铺开给你解释那是什么,为什么会那样。几乎所以这么说,这是我看过的马尔克斯作品里面最让我不知道该如何看下去的作品。之前我从没有过这种感觉。

什么时候我会有这种感觉呢?在看某些人的感受的时候。那些人的感受,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反正里面就引用了很多东西,有可能是某些作品,也有可能是某些人的见解,又或者是某些社会事件,而我又对那些引用的东西一窍不通,就会有那种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没办法产生共鸣,一脸懵逼。但显然马尔克斯的作品不是这种类型的东西,他完全是在陈述事件,而不是发表自己的感受。

以前我会选择不好看就放一边,但现在,我觉得即便看不下去我也要强迫自己看完。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