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
7

阴魂不散的小海龟

By xrspook @ 21:56:27 归类于: 扮IT

LOGO语言小海龟,你为啥阴魂不散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对从前小学3年级的我来说是个噩梦,现在依然是个噩梦!Think Python 2的第四章正是用这个turtle讲故事,想死的心都有了。没有一定英语基础,没有足够强悍的数学基础,怎么可能玩得转小海龟,而且还要空间思维能力。小时候我对这个东西瑟瑟发抖实在太正常了…… 25年后再遇到,我继续纠结得死去活来……

第四章最后的习题1要求画一个堆栈图,不知道他们到底要画些什么,要画到什么程度,mindmanager了一个,画完以后的确对函数的嵌套有点开窍。

习题2要画3朵花,画得我死去活来…… 但总算完全不看答案能画出来,看完答案,得到那些偷偷摸摸设定的参数后能画得跟要求一模一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import turtle, math
def arc(t, r, angle):
    n = 20 # int(2*math.pi*r/4)+3 公式画图太细致太慢,直接赋值加速
    step_length = int(2*math.pi*r)*angle/360/n
    step_angle = angle/n
    t.lt(step_angle/2) # 据说折腾一下角度能消除像素误差?
    polygon(t, step_length, n, step_angle)
    t.rt(step_angle/2)
def polygon(t, length, n, angle):
    for i in range(n):
        t.fd(length)
        t.lt(angle)
def flower(t, p, r, a): # t for turtle, p for petal, r for radius, a for angle
    for i in range(p):
        for i in range(2): # 重复两次画花瓣,两次转向后和初始方向一致,非常重要!!!!!
            arc(t, r, a)
            t.lt(180-a)
        t.lt(360/p)
def move(t, length): # 一个画板画3朵花必须用暗中位移
    t.pu()
    t.fd(length)
    t.pd()
bob = turtle.Turtle()
move(bob, -100)
flower(bob, 7, 60, 60) # 偷偷设定半径和角度,万恶的例子,叫人怎么猜!于是我也直接搬!
move(bob, 100)
flower(bob, 10, 40, 80)
move(bob, 100)
flower(bob, 20, 140, 20)
turtle.mainloop()
2019-08
12

又听到“丹绳”这个词

By xrspook @ 11:02:04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星期看了一部香港电影,叫做《沦落人》。里面说的是一些普通人,或者说是一些非常不幸的人的经历。我们通常觉得社会的底层人群,人生谈不上什么梦想,但这部电影却给了人希望。小时候在我印象之中,黄秋生是那种让人非常厌恶的存在,因为他演的通常是反派,而且是让人非常憎恨的那种。小时候我总觉得他这个人很可恶也很可怕。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到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不是每个人演反派都会让你有这种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演普通人的时候,他会让你觉得很自然,就像那不是一个塑造出来的角色,而真的是你身边的人。在《沦落人》里,他演的是一个瘫痪的人,腰以下完全动不了,双手算是还有点活动能力,但也很不自如。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以他得请工人,虽然自己已经住在公屋,但那还是得花那笔钱。因为如果没有工人,他根本无法活下去。之所以会瘫痪,完全是因为突发的某个事故。他觉得自己这样的状况会连累儿子,所以就和老婆离婚,让她再婚,然后儿子就可以到国外读书。他只是社会里非常不起眼的一个普通人,但是他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无论那个是他的儿子,还是那只是他请回来的工人。儿子理论上是捧在手心里的,很多人都这么干,但是,在对待工人这个问题上,人们又是否真的把他们当作是人,而不只是一个干活的机器呢?工人有梦想,一个瘫痪的人也有,而之所以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没资格有,完全是因为大家没有真的很迫切地追求过。梦想这种东西准确来说不是别人剥夺的,而是自己放弃的。如果自己从来都没想过梦想,又如何谈得上别人不给你机会呢?而且机会这种东西我觉得根本不应该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很窝心的地方除了故事本身,还有男主角说的语言。我是一边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边把电影看完了,用了两个晚上。我看的是粤语的版本。因为跑步机会制造一些噪音,所以即便我的音量已经开得不算低,但还是有一些会听不清,但即便如此。黄秋生说的那些对白,让我有种泪流满面的感觉。说的是粤语,那就像是我小时候听到的那些。在我印象之中,那就粤语的一部分,是我的母语,但现在说的人越发少了,他说的那种语言让我想起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讲的就是那个感觉是粤语,但那些语言的里包含了某些英文单词的发音。那些东西原本是英文单词,但实际上又不用英语的标准发音表达出来,所以这种词大概只能口口相传。因为如果要用汉字表达,是无能的,把两个音译的汉字写出来,你不可能理解出那到底是什么意思的。直到多年以后,我妈才恍然大悟出这个道理。她终于明白到,外婆某些奇怪发音的词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这一代的人已经极少听到这种词,我妈那一代人说的也很少,随着外婆那一代人的逐渐离开。这些粤式外来词会被时间慢慢吞噬掉。当黄秋生说“丹绳”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玩耍的时候,我和表姐在床上乱跳,外婆会说我俩在“跳丹绳”。“丹绳”是英语dancing的粤语音译,外婆不会说我们在跳舞,但会说我们在跳丹绳。我不知道外婆为什么懂得这个发音和这个意思,她没读过书,不会写字,她自己肯定不知道某些她挂在嘴边的词居然是英文。外婆没去过香港,这些我们大都觉得是香港那个讲半英文半中文的地方才会有的词其实不然。

我只是个普通人,普通的故事更能打动我。

2018-12
30

外语电影和阅读理解

By xrspook @ 9:17:24 归类于: 烂日记

星期五晚上第一次去看《印度暴徒》,昨天早上又看了一遍,今天中午即将去看第三遍。但直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没有写观后感,这跟平时非常不一样,因为通常我会非常在乎第一次的感觉,但我也知道,看第一次的时候,很多细节不能把握的到。去电影院看跟在电脑上看很不一样,因为电脑上看不明白的地方,你还能倒回去,再看一遍,但是电影院刹那之间你没捕捉到的东西,就没有会看了。必须再次买票看,但是,又会有多少人会把一部电影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去电影院支持呢。做这种事的,大概就只有一些有病的人,比如说我。

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把看电影当做是英语的听力考试。通常来说,应试策略是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听材料,但实际上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被题目牵着鼻子走,不能享受听力材料本身的乐趣。听力材料都是些很好玩的东西,我更愿意享受那份材料本身,我当然希望拿到高分、甚至满分,但是为了那样,把明明很快乐的东西变得很套路,甚至阅后即焚,这就太痛苦了。昨天去看第二遍的时候,我的确是带着问题去看的。在走去电影院的路上,我问自己,到底前天我有哪些地方没看清楚呢?昨天我得注意看好了。有时倒不是因为我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因为电影说的是印地语,字幕写的是中文,画面的内容又太多,所以你不能刹那间接收所有信息,看不过来是很正常的。如果电影说的是中文或者英文,是一些我能听得懂的语言,大概也就没有了这种错过的烦恼。于是这就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的确,字幕翻译可以让我们理解外国作品,但实际上,肯定会有我这种不能同时完全接收画面以及字幕信息,除非我对电影不纠结,只是很随便,甚至会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否则,我肯定在看完第一遍以后,还会有些困惑。至于为什么要纠结那些细节,我不知道,但貌似这是我与生俱来的一些重点错的习惯。别人觉得无所谓的地方,我却要搞清楚它。虽然有些时候,那根本就不是重点,有些时候,在阅读的材料里,那些根本就不是后续选择题里面相关的东西,但我就是会揪住不放,我觉得那些东西很好玩,甚至要为此查一下牛津高阶字典。

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我觉得做英文的阅读理解跟做中文的非常不一样。我曾经做过专四的阅读题,显然,那对我来说难度太大了,但是在那以下级别,比如四六级之类,我觉得那是一种很好玩的东西,在阅读材料里,我看到了很多好玩的,有科技类的有文化类的,或许现在我再去看那些题目,里面甚至会提到印度电影或者阿米尔·汗。但显然,我已经不再是需要做那些题目的年龄了,而在高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里,估计不会出那些这么好玩的东西。因为对他们来说,主流是欧美的各种我有点厌恶的重点。今年我们单位计划招两个广外的回来,一男一女,从广外毕业的人,他们必须要过专八,我很想见识一下,专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当我遇到一些很纠结的困惑的时候,他们能立马快速地帮我解决问题吗?还是说,其实在那个时候,他们的专业也不太顶用。

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是理解,把那些东西吃透了,让那些材料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但如果那直接跟分数联系在一起,只是为了分数,只是为了回答正确那五道选择题,那些材料就算是被浪费掉了。

blog可以用语记口述的方法完成,但是,我非常在乎的观后感,必须只能通过敲键盘输出。今天三刷《印度暴徒》以后,我就会去敲键盘。

2018-10
23

不一般的英语老师

By xrspook @ 9:20:25 归类于: 烂日记

有些老师会在你最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一个方向,让你有奋斗下去的力量,可能他们并没有手把手地去帮助你,但是他们给你的信心会让你觉得你可以跨过这个坎,你可以实现你的目标。但有些老师,他们不只管你的学习,还管你的人生,在他们的眼里,成功只有一种模式,书必须要读,家庭必须要建立,生活必须得独立,工作必须得是他们喜欢的那种类型。简单来说,只有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完成人生,他才不会过来批评你。每次说起这种老师,我都会非常痛恨,我也瞧不起他们。一样米养百样人,为什么人人都得按着那个模式去活呢?!你根本没资格去评判别人到底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有些老师会尽其所能的向你展示世界的无限可能性,有某些老师的眼里成功就只有一条路,如果你不走那条路,你就算是误入歧途。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你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那么,你也是一个失败者。

再过几天就是广附的70周年校庆,他们把主会场放在大学城了,直到昨天晚上才知道。黄华路老校区他们只会开放到早上9点半,接着就把人都转移到大学城的新校区。之前我也有考虑过要不要回去看一下,但问题是实在太早了。不是因为我不能早起,而是因为一周七天我都要做数据统计,而那个时候,估计别单位的那些人还没把数据发给我。的确,大学城的新校区才是他们现在的主战场,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黄华路的老校区才是我们的全部。

在那个学校,我遇到了一些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但无论我喜不喜欢,他们本身都很厉害就对了。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那个要求我们带着牛津高阶或朗文相应程度枕头那么厚的字典去上课的英语老师。我们问到的问题,其实他都可以直接给我们解释,但很多时候,他故意自己不说,而是让我们去查字典。因为双语字典的解释显然要比我们中国人认知的要好。我们要用英语的思路去理解英语,而不是强行地把它翻译为中文。有些人喜欢他,有些人不喜欢他,我喜欢他,但我对他并不崇拜,虽然他老是在吹自己有多么厉害。我喜欢他的教学方法,之前从来没有一个英语老师要求我们这么干。从我们开始学英语,老师就要我们去买字典,但并没有说要买什么类型的字典,更加没有要求我们上课的时候要带着那本字典。那个老师很反对大家使用电子词典,虽然电子词典更加方便。他颠覆了我的英语词典的认识。他教我的那段时间,我真的喜欢上了那本牛津高阶。有些时候你为了查找某个意思去翻字典,但翻着翻着的时候,你会被其他的东西吸引过去、不能自拔,尤其是越乱七八糟的东西越能吸引你的注意力。老师不能教你一辈子,他顶多只能叫你两三年,但是牛津高阶字典却可以指导你一辈子。他教给了我们一种自学的方法,一种终生有效的方法。在他开始教我英语之前,我非常害怕阅读以及完形填空,但是,当他教了我英语以后,我喜欢上了那两个题型,尤其是完形填空。他的方法是做完形填空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把那些空格都填了,然后再去看选项。这样不容易被答案迷惑,厉害的时候,我们自己填的那些东西准确率会达到90%以上。从前看到那道题目我就发愁,但后来看到那道题我反而兴奋了。特别的老师的特别方法,会让你可以使出一些对别人来说是奇招怪招的东西完成任务。如果高中的时候我没有遇到他,大概现在英语仍然是我非常畏惧的一门东西。我的英语从中考所有科目的最低分变成了高考的最高分。如果不是有那个老师,我不会有这种逆袭,也不会让我往后觉得英语是一门工具,是一个好东西,而不是我的敌人。

感谢老天爷,让我曾经遇到了这么一个英语老师。

2018-10
20

记不住

By xrspook @ 18:06:42 归类于: 烂日记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模仿能力不强,无论是语言类的还是动作类的,我都需要一定时间去消化。所以那些过目不忘的人经常会让我很羡慕崇拜。

还记得语文或英语要背书的时候我每次都会非常痛苦,因为显然那些东西你不能靠理解,你不能天马行空地按照你觉得的意思复述出来。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那都让我非常痛苦。尤其是我记得小学四年级学英语口语的时候,简直让人痛不欲生。因为我根本记不住那个发音。到后来,开始学音标了,也学语法了,我觉得一切都算是走上了正轨。只有理解了,我才能更好地把那些东西输出。情况就像只有我掌握了工具,我才能解牛。

但有些时候,工具用不上。比如当我要学唱一首印地语的歌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是外国网友的音译。那些东西是完全没有意思的,而且不同人的拼写方法还不一样。因为不知道那个单词的意思,所以你只能按照那个发音去唱。习惯了,你可以看着那些东西唱出来,但如果真的把歌背下来,我需要花很多时间。那让我想起小学的时光。虽然现在的背书是我自愿的,以前我不得不背,现在是我自己主动去吃那个苦。为什么做这种事我会觉得很难,但有些人却看上去那么容易呢?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快速背下来的,虽然我要花很多时间,但是当我能背下来的时候,那东西就会成为我的条件反射,我能不假思索思索地把那些东西复述出来,而且能持续很长时间。即便有些时候我忘了,只要我听一下,我还是能继续下去,我不需看到文字本身。在看某些超强大脑节目的时候,我觉得那些人简直匪夷所思,他们记住的还不只是发音,还有一大串乱飞的数字。显然他们可以这样做到,必然有他们的技巧。所以,如果当我们开始念书之前就掌握了那个技巧,我们的人生会不会就舒服很多呢?但话说回来,因为要把一首印地语的歌背下来,对我来说就像绕口令一样很困难,正是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进去,而且我一辈子能背下来的没多少首,所以会我觉得很特别,也很珍惜。如果所有东西我都看一眼就能记住,我肯定不会对它们产生多大的感情。对普通人来说,记忆大神真的非常厉害,但是,可能对他们来说,生活会少了一些乐趣,除非他们把那种成就感完全寄托在别人羡慕的眼光里。我不能把语言或者动作很快地复制模仿出来,但是我会用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所以出来的效果未必就比他们差。要我完成模仿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效果可以很好。如果人生得经历过无数次以后痛苦之后才能似懂非懂地悟出其中某些快速记忆的方法,那么大家可以稍微称自己为大师的时候,估计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了。

我不完美,这是明摆的事,但我觉得这样的自己还不错。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