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
21

一刀流

By xrspook @ 8:29:30 归类于: 烂日记

周三的中午,和比平时早了5分钟起床准备手冲咖啡,但实际上在午睡之前我已经把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了。唯一需要起床以后再干的就只是把手摇磨从盒子里拿出来,装咖啡豆进去以及烧水。手摇磨是拿出来是第一步,当我把咖啡豆装进去,我就开始烧水。这一次烧水跟之前不一样。之前通常下午如果我要冲咖啡,上午养生壶剩下的水大概就只有200毫升。200毫升水在比较凉的天气之下,很容易就会变凉,所以在午睡之前,我就把养生壶的水加到了接近1000毫升。

之前在润洗滤纸那个步骤,我依然用自己的杯子,也就是最后接滤液的那个杯子进行。这一次我在滤杯下面接了一个其它杯子。在萃取结束的时候,我直接把滤放到其它杯子那里。这个操作虽然我又要多洗一个杯子,但是有了这一步,我就不需要走来走去,结束萃取的时候我也不需要考虑滤杯应该放到哪里去。虽然萃取已经结束,但是滤杯还是会有滴液,这就需要下面有个东西接着。

在确认了闷蒸也得算到萃取时间里之后。我在电脑上按下了计时器。首先按计时器,然后拿起手冲壶,对咖啡粉进行浇灌,这里估计得需要一两秒钟。跟之前相比,周三萃取出来的液体比平时多一点。首先我用小水流把咖啡粉都浇了一遍。平时我只是非常控制地把水浇在上面,根本没有淋透。感觉把咖啡粉浇了一遍以后,秒表显示大概13秒,然后我又等到接近21秒的时候,开始继续浇灌操作。这一次我没有采取分段式,而是不间断地一刀流。虽然这是一个老咖啡豆,辛鹿的袋子上写的是2024年4月生产的,这个豆子我大概是10月的时候才开始用。当我看过一些手冲咖啡的视频教程,以及看了部分《爱上手冲咖啡那本书》以后,可以肯定,这个豆子已经不新鲜了,我已经没办法在闷蒸的时候做出牛肉汉堡的效果。闷蒸是直接水上去以后就像陷到沙子里,直接沉下去不见了。周三的闷蒸,当沙子还没有完全陷完之前,我就开始后面的萃取。你说那个豆子完全没气也不见得,因为当我以比较均匀的速度进行浇灌的时候,有段时间我真看到气体鼓起来了,看到那个气泡鼓起来了以后,我一直以比较温柔的方式加水。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没有浇在滤杯边缘,但也不是只是在中央加税。这样不断地加水,我只是保证页面大概是那个程度,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滤杯的滤液有多少,当我结束加水的时候,大概是1分20秒。然后当我看一下滤液,我有点后悔了,因为即便我停止加水,滤液还是有点多了,那个时候滤杯里还有咖啡也,滤杯的液体全部过滤完毕,大概花费了1分30秒,就时间看来有点过长了,我感觉全部过滤结束,1分20秒比较合适,从滤液的量看来有点过多了,所以我很担心味道会偏淡,但实际上周三这杯咖啡味道刚刚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有回甘的咖啡,在我喝完咖啡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嘴里或者说喉咙里一直有咖啡的味道。咖啡快喝完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我首次尝试出有坚果的味道,但你要我说出那具体是什么坚果,我说不出来,有点像杏仁,但又好像不是。以前喝咖啡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黑咖啡里感觉到这些。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萃取我得到了一些之前从未得到过的成分呢?

在清洗滤杯的时候,我发现周三那个过滤完的粉形状跟平时很不一样,四周的粉墙很厚,起码有0.5毫米,可想而知,滤液是在一个咖啡粉造成的窝里面渗出去的,虽然单从滤液量来说有点偏多,但实际上味道却不淡。我以我可以做到最快的速度去进行萃取,所以咖啡液那种不好的酸味几乎没有,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酸味,这个中度烘培的咖啡粉本来是有一点点酸味的,我觉得周三的这杯酸味处在正确的范围内。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可能手冲咖啡对我来说最需要定量的不是冲水的克数,而是整个萃取的时间。所以每次操作,我都得用秒表计时。

2024-11
19

V60太快了

By xrspook @ 8:34:37 归类于: 烂日记

周一的中午,我比平时早了10分钟起来。13点50的闹钟之后,我就起来了,然后准备手冲咖啡。首先把手摇磨拿出来,然后把烧水键按下去,接着就是把一勺的咖啡豆放进去开始磨。周一咖啡豆用量感觉要比平时多一点。因为我足足磨了摇了16圈才终于结束,平时应该是14圈。咖啡豆出来以后我就开始清理手摇磨的残粉,当我把那些残粉清理干净以后,水也烧开了。滤纸和滤杯中午我已经准备好。这一次用的是锥形滤纸,而滤杯是个便宜货,是陶瓷的V60,但实际上还没到60度,所以滤纸需要按照滤杯的尺寸稍微改良一下才能完全贴合。我感觉这种不到60度的还好一点,大于60度就真的有点麻烦。这是我第一次用V60的滤杯,以前用的是锥形滤纸,配套的是不锈钢滤杯,区别在于这一次我用的滤杯下面开口是一个大洞,不锈钢滤杯下面是平的,所以那是通过漏斗壁把滤液排出去的,这个V60滤杯所有滤液都通过下面的洞流走。

用开水把滤纸湿润的时候,我傻眼了,因为水去得非常快,几乎可以说秒杀。平时用不锈钢滤杯不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如果还是用那个茶壶,还是按照平时的那样冲的话,滤液一定会滤得非常快,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尝试着像平时那样直接上茶壶,结果发现不行。几秒后我拿出了一个不锈钢的勺子。茶壶嘴对准勺子,用勺子柄作为引流棒,这样的话液体就能以我期待的方式流出,流到我想要的地方,但这么高难度的操作就意味着整个步骤我都必须左右手非常配合。一开始的时候,勺子该用什么角度,我没有考虑过的,但尝试了一两秒后我发现勺子垂直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即便出液量已经比平时茶壶直接出来慢很多,但实际上从那个液体的声音我就知道流速还是很快。该怎么办呢?可以怎么办呢?我买的这个入门款的滤杯里面的凸起相对来说已经很不明显了,但即便这样,流速还是非常快。加大粉的用量不能解决问题,萃取速度依然会很快。所以接下来。我打算把手摇磨的粒度再调细一点。MAVO巫师2.0手冲的建议是38-42格,现在我用的是38个,接下来我打算试用36,甚至34个。如果这两个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是不是一次性要用两张滤纸?

自从我开始用手摇磨,我就发现出来的那些滤液一开始入口那一下都会偏酸,是温度不够的那种酸,但是当我把咖啡静置在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再慢慢喝,后面的那些部分却不像一开始那么酸了。手摇磨已经用过5次以上,但我感觉出来的那些滤液口味还是有点偏淡,还是有点偏酸。后来我意识到,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我萃取完以后没有摇匀萃取液就开始试味了!!!口味偏淡这个问题应该是我对萃取量的理解有偏差,我理解的是最后萃取出来的量,但可能别人所说的那个萃取量是指加水量。这两个东西差异很大。因为加进去的水很多都跟粉结合在一起。如果我把最终得到的那个液体理解为萃取量,那么我就会多加了水,滞留的那些水分那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正是因为大家要控制加水量,所以才会有咖啡秤这种东西。普通水的密度就是1g/mL。所以用克数就能容易折算出毫升数。通常咖啡豆包装袋上建议的萃取量用的是克数而不是毫升数。

现在看来配套一个咖啡秤是很有必要的,那是一个很直接数据化的仪器,但关键是靠谱的那个东西价格也不便宜。这个价格不便宜是相对于一般的厨房秤而言的。所以这将是我双12的入手目标,但万一在双12之前我已经感知到了那个萃取量呢。那么这笔钱我就可以省下来,我也不需要考虑安排放置这个仪器的空间。

2024-10
24

一个化学实验

By xrspook @ 8:57:10 归类于: 烂日记

咖啡这种东西,搞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注意事项。在我看来,那就是一个严谨的实验过程。最终那个结果到底是成功不成功,不同人对同样的东西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大家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咖啡豆,咖啡豆的出生有些时候已经决定了它品质的好坏,比如产地。外国非常在乎某东西的产地,比如同一个品种的葡萄在这里跟在那里种出来酿成葡萄酒,这个地方的就可以称之为某个品牌而另外一个就什么都不是,哪怕可能葡萄的质量是一样的。咖啡豆也一样,咖啡豆的产地让某些咖啡豆子自带光环。产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接下来是烘培。好的豆子被搞砸了肯定会让人觉得非常惋惜。对一般的消费者来说。烘培以及之前的那些步骤都不可控,大概普通人不会在家里自己烘培咖啡豆吧。所以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拿到烘焙好的咖啡豆才算是这个实验的开始。

拿到了豆子,要怎么储存?储存的容器是有讲究的,因为哪怕是烘培过的豆子也会有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那个容器,据说那个好的咖啡豆容器是有单向排气阀的,可以让里面的二氧化碳排出去,不让外面的气体进入到里面去。

很多地方现磨咖啡都是很强调现磨这两个字,这就意味着现磨和现成的咖啡粉带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据说咖啡豆被磨成咖啡粉以后,风味物质很快就会丧失,所以得强调现磨。这里就带出了第2个参数,用什么东西把咖啡豆磨成咖啡粉?在这里就要进一步考虑这个咖啡粉之后是通过什么方式萃取出咖啡液的,不同的萃取方法意味着不同的咖啡粉颗粒度。咖啡店最经典的是意式浓缩咖啡的机器。现在的中国人在家里,我感觉上玩得比较多的是手冲,因为相对于其它来说,不需要太多的高端设备,但又能做出很多不同的效果。除了这两款以外,还有摩卡壶、法式压滤壶、冰滴、冷萃什么的。从化学的角度考虑,如果把手冲看作是普通的过滤,为什么就没有人用抽滤的方式得到咖啡液呢?在我的记忆之中,大学课程里面的过滤,一个是普通的过滤,是在常压状态下进行的,第二个就是抽滤。相对于普通常压过滤来说,抽滤速度很快,而且某些东西如果你不用抽滤的方法,而使用常规的过滤,非常有可能你根本过滤不出来,因为那个东西直接就在滤纸上结晶了。话说回来。当年的抽滤主要是为了得到抽滤液中的固体。相比于一般的过滤,抽滤的速度更快,所以如果咖啡进行这种操作,估计意味着咖啡要先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抽。这种浸泡式跟法压壶的操作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差异大概就是抽滤出来的液体应该都很清澈,但是法压壶会有很多漏网之鱼。

萃取咖啡有很多方式,这些方式里面又自带了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温度、时间,还有某些让人觉得需要控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好的液体流动。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因素影响,所以虽然物质基础是相同的,但不同操作者得出的结果估计没有哪个是一样的。

对一般人来说,咖啡可能只是个提神的饮料,但是对痴迷者来说,这个东西的耐玩程度实在高。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